高中语文必修3第4课 蜀道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7573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3第4课 蜀道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4课 蜀道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4课 蜀道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4课 蜀道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4课 蜀道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3第4课 蜀道难.docx

《高中语文必修3第4课 蜀道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3第4课 蜀道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3第4课 蜀道难.docx

高中语文必修3第4课蜀道难

第4课 蜀道难

读李白

今夜月光淡如水,独坐庭院,轻翻《唐诗》。

今夜月色美好,何不邀李白共醉?

轻翻书卷,我与太白居士一道,畅游天地,展开心灵之旅……

桃花潭边,伴着阵阵歌声,你我伫立小舟,只听你恋恋不舍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扁舟轻驶,水过无痕,在落日余晖中,你我驶向远方。

一展纸扇,迎着徐徐清风,扁舟忽遇急流,只见前川飞瀑浮出了紫烟,你一捋长须,吟道: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扁舟沿江直下,听着两岸猿声,不觉轻舟已过万重山,你伫立船头,我注意到你的眼光,期盼中带着一片坦然。

夜幕低垂,明月当空,你我一道摆酒庭院中,清风淡淡,花香淡淡,你的情绪却是那么高涨,把酒对月,你感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好一个“独酌无相亲”,月光清冷,你竟起舞弄清影,大笑一声: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你流泪了。

我问你为何流泪。

你答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既而仰天长叹,举杯饮尽。

一杯酒,就醉了半个盛唐。

我读李白,读他的豪迈洒脱,潇洒奔放,在那个权势名利相争的时代,只有李白,只有他,看透人世浮华,他选择离开,用大好山河陶醉自己,用坦然自若看待人生。

他在酒中饮醉写诗而放纵自己,在汪洋恣肆的诗海中,用一根巨笔作舟,以一片淡然为桨,朝着他所要的境界而去。

一、作者连线

狂放洒脱的谪仙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著名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李白的诗歌达到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二、背景探寻

蜀道难,政道难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

“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又据孟棨《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

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

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三、文体知识

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1.字音

①噫吁嚱(yīxūxī)  ②鱼凫(fú)

③猿猱(náo)④扪参(ménshēn)

⑤巉岩(chán)⑥喧豗(xuānhuī)

⑦峥嵘(zhēngróng)⑧万壑(hè)

⑨砯(pīng)⑩抚膺(yīng)

⑪石栈(zhàn)⑫崔嵬(wéi)

2.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不是

3.古今异义

(1)可以横绝峨眉巅

古义:

可以用来。

今义:

可能或能够。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承接连词。

4.一词多义

(1)度

猿猱欲度愁攀援      动词,度过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动词,duó,推测,估计

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高祖为人有大度名词,度量

(2)坐

以手抚膺坐长叹副词,空,徒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坐着

停车坐爱枫林晚连词,因为

因击沛公于坐名词,通“座”,座位

(3)去

连峰去天不盈尺动词,距,距离

沛公已去动词,离开,离去

去死肌,杀三虫动词,除掉,去掉

汝可去应之动词,前去,到……去

(4)乎

危乎高哉助词,表示感叹,“啊”“呀”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语助词,无义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助词,表示疑问,“呢”“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介词,相当于“于”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西当太白有鸟道 在西面

问君西游何时还 向西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在早上,在晚上

(2)使动用法

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滚动

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由红润变成铁青

(3)为动用法

猿猱欲度愁攀援 为……发愁

(4)名词用作动词

砯崖转石万壑雷 冲击

6.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胡为”是宾语前置,即“为胡”

(2)状语后置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难于上青天”是状语后置,即“于上青天难”

7.文白对译

一、合作探究

1.开头用“噫吁嚱!

危乎高哉!

”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

副句“噫吁嚱!

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

2.本段中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

答:

                                    

                                    

[答案] 本段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

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

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

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

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答:

                                    

                                    

[答案] 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

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感。

4.诗人为什么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

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答:

                                    

                                    

[答案] 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

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

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

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

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

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全诗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全诗感情跌宕,作用各有细微差别。

第一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全诗开篇,既是借神话传说对秦蜀两地难以往来的感叹,也是为全诗定下了雄放基调,使人一读诗作就被诗人的感叹震撼。

第二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借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写蜀道高危后的情感抒发,我们在诗人感叹的同时也禁不住发出自己由衷的感叹,让诗歌的感情往前推了一大步。

第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写蜀道险要后的长叹,这是诗作收尾之叹,也是诗人发自心灵最深处的一声慨叹,与开篇之叹相呼应,让人回味不已。

这三次感叹就像歌曲中的重章复唱,使全诗情感跌宕不止,节奏起伏变化不断,十分耐人寻味。

6.《蜀道难》是李白的名作,但是对于诗歌的主题,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你怎么看待这首诗歌的主题呢?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

蜀道难,须早归。

这从诗作的字里行间即可得到理解。

从全诗的内容来看,李白是以从秦地到蜀地的路途中所经历的情景为线索来展开描叙的。

从第一节的由蜀写到蜀道再写到蜀道难,到第二节的蜀道难且险,再到第三节的蜀道险且乱,在一难二险三乱的逐层递进中打消人攀登的念头,从而“不如早还家”。

观点二:

仕途难,须早归。

如果联系李白的生平便可看出主要表现了李白感叹世途艰险、仕路坎坷的悲愤心情。

李白出蜀展志,但数十年经营,却仅得侍君而已,并未才尽其用,他借景抒情,“表面上写蜀道的艰险,实际上抒人生的感慨”,尤其是结尾则重在写造成蜀道之难的人为因素。

观点三:

旨在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对时弊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

诗中除写蜀道山川之险阻外,也写到了蜀地的地方势力可以任意凭险割据一方为非作歹,其中实际凝聚着李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体验,并为封建王朝的前途而担忧的心情。

诗中描写的一片愁云惨雾和极其恐怖的景象,“恰恰是危机四伏的唐王朝黑暗社会现实的缩影”。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一、百变素材

(一)理想与现实

满怀信心来到长安的李白,不但没有寻找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还被朝廷权贵排挤,始终游离在权力之外。

面对“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畏途”,李白左右为难,的确十分“畏惧”,却又无力改变“蜀道”的艰险,只有无奈地喊出: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对“蜀道”的无限向往,而又畏惧“蜀道”路途的艰险,构成了李白思想与行为的矛盾,也是李白既儒且道的两种观念的交锋。

(二)诗仙李白

李白一直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

他喝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游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他写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高兴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悲伤时,“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惆怅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愤怒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浪漫的色彩。

李白的一生能给人很多启示,也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处境与人生。

(三)风景的诱惑,是人追求的动力

“蜀道”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它虽是闭塞与世隔绝的,但“蜀道”却有原始意味的神秘力量,充满着强烈的诱惑,吸引着李白,吸引着盛唐的士大夫,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路上不断地攀援,纵使血迹斑斑,依然坚决前行。

而我们也正对“蜀道”充满着憧憬与追求,李白式的“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将使我们自己一次次地去努力攀越蜀道一样的人生理想。

二、技法学习

夸张手法

《蜀道难》的夸张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

”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

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运用夸张要注意: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迁移运用

请描写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人,要运用夸张手法。

不少于200字。

                                    

                                    

                                    

【示例】

四周没有一丝风,没有虫鸣,没有鸟叫。

空气似乎凝固了,时间似乎停止了……

慢慢的,黑云压顶,天空中炸响了一个闷雷。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啪嗒……啪嗒……”一粒粒豆大的雨点像一支支无情的利箭般,射在人们头上。

大街上,广场上,公园里,出租车成了抢手货。

公交车站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旁边的三轮车被一抢而空,好像开历史交通工具展览似的,什么交通工具都有,形成了一股股“车流”。

家门前的大树,一棵棵驼着背,弯着腰。

来势汹汹的雨点,令人们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这时雨下大了,下急了,下猛了!

放眼望去,大雨连成一片,犹如千军万马,齐头并进地冲过来,犹如波涛汹涌的洪水般,想把世界吞没。

三、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1.景物形象(意境)

【答题思路】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3)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景物形象的特点

【答题思路】

对于考查分析景物特点的题目,第一步,要抓住诗歌中有关描写景物的句子。

苏轼的《海棠》首句写海棠花在春风吹拂下的光彩焕发的艳丽,第二句写香气的馥郁。

“月转廊”又点出了朦胧的背景。

吴涛的《绝句》选择典型的“游子”春衫试单的细节,再通过描写仲春开放而“飞尽”的桃花,于夏初结子的梅子以及“蛙声歇”“十日寒”等景物,显示了乍暖还寒的季候特征。

钱钟书的评论,重在“情味”,落脚点是在“游子”。

他们天涯飘零,对气候冷暖的变化尤其敏感,一个“试”字写出了这种心理:

因气候乍暖还寒、变化无定而尝试。

第二步,根据解读结果,组织简练的语言拟写出[答案]。

3.分析刻画景物形象的方法

【答题思路】

描写刻画景物形象,其方法多样。

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

(1)从语言入手,体会景物中所包含的情感。

(2)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4)掌握写景的顺序(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等),写景的方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乐景写哀情、烘托、渲染)等。

【对点训练】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分层训练》中第13题。

四、悦读心赏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

——李白诗歌《蜀道难》赏析

一首《蜀道难》,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入蜀之路的艰难,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艰辛,“噫吁嚱,危乎高哉!

”人生旅途谁没有这样的感叹呢?

特别是像李白一样具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远大理想、要求“济苍生”“辅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艰难。

在《蜀道难》里,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艺术手法、丰富奇特的想象,把这样艰难的人生之路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引出古蜀国创业的艰辛,时间之长“四万八千岁”,环境之恶劣“西当太白有鸟道”,就是有了“石栈相钩连”,还是面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处境之险恶“地崩山摧壮士死”,就连黄鹤、猱猿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难以越过而“愁攀援”,更何况是人呢?

然而,古蜀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五丁开山”那壮美的故事也不断激励着无数的勇士不顾“青泥何盘盘”,而“百步九折萦岩峦”,尽管把人折磨得“仰胁息,坐长叹”。

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创业自然是艰辛。

古蜀国如此,秦塞亦如此,人类的发展史不也就如此吗?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多少志士创业的悲壮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电影镜头:

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慢变快,那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图画,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带来的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魅力,激人进取的动力。

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缩呢?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在感叹的同时,更是一种赞叹,赞叹造物之神工、英雄之神勇,面前的这“难”字已不是简单的“困难”所概而括之的了,更多的是体现了人生的意义,若能克服之则可以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尽”的境界,更能观赏得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奇境,至于“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热闹景象就更别提了。

这种人生历尽艰辛、览遍人间美景的感觉,又怎是普通人能体会得到的呢?

难免会有人不解地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在封建社会,君王主宰一切的时代,士人的远大理想,人生价值均系于君王一身,因而主动去靠近天子,尽可能地去被天子赏识,是有志之士的一大目标。

能接近天子,能得到天子的宠幸,是不胜荣幸的。

然而,高处不胜寒,伴君如伴虎,天子那喜怒无常的性格,今天把你捧为掌中尤物,明天又可以把你看作“狼与豺”,时刻要提防着如虎如蛇的君王,稍不注意就会流血牺牲,人头落地。

被天子宠幸的感觉不错,“锦城虽云乐”,可是整天面临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政治环境又怎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呢?

人生理想一旦真正实现,众星仰月,“剑阁峥嵘而崔嵬”又会让你觉得寂寞而孤独,还不如像村民野夫那样过悠闲自在的生活,因而又渴望回到原来的样子“不如早还家”,然而,身在江湖已容不得你做主了,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

难呐,人生!

穷亦难,达亦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