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7428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房建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房建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房建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房建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房建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房建复习要点.docx

《房建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建复习要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房建复习要点.docx

房建复习要点

绪论

建筑:

既表示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同时又表示这种活动的成果——建筑物,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两类

建筑物:

凡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住宅、教学楼、医院)

构筑物:

人们不在其中生产生活的建筑(烟囱、水塔、堤坝等)

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统称为建筑的三要素。

建筑功能:

指建筑物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必须满足的使用要求。

分为基本功能和使用功能。

建筑技术:

是实现建筑设计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是使建筑物图纸付诸实施的根本保证。

(新材料、新结构、新施工技术)

建筑形象:

构成建筑形象的因素有建筑的体型、内外部空间的组合、立面构图、细部与重点装饰处理、材料的质感与色彩、光影变化等。

三者的关系:

(1)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并相互制约,但有主次之分。

(2)建筑功能是第一位的,是房屋建造的目的,起主导作用。

(3)建筑技术是第二位的,是通过物质技术达到目的的手段,同时又有制约和促进作用。

(4)建筑形象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对一些纪念性、象征性、标志性建筑,建筑形象也起主导作用。

(5)三者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第一章民用建筑概论

建筑物的分类:

按照使用功能分类

生产性建筑(根据生产内容):

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非生产性建筑(民用建筑):

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按建筑物规模分类:

(1)大量性建筑:

数量多,相似性大。

如居住建筑、中小学校、小型商店等。

(2)大型性建筑:

多指公共建筑。

一般数量少,单体面积大,功能要求高、结构和构造复杂、外观突出个性、单方造价高,用料以钢材、料石、混凝土及高档装饰材料为主,如大城市火车站、机场候机厅、大型体育场馆、影剧场、展览馆等。

按建筑物的层数分类:

(1)低层建筑(1-3层)

(2)多层建筑(4-6层)

(3)中高层建筑(7-9层)

(4)高层建筑(≥10层或高度大于24米的非单层公共建筑)

(5)超高层建筑(≥100m)

按主要承重结构材料分类:

(1)砖木结构建筑。

砖石砌墙体,木楼板、木屋顶。

(2)砖混结构建筑。

砖石砌墙体,钢筋混凝土的楼板和屋顶。

多层建筑。

(3)钢筋混凝土建筑(最广泛)。

钢筋、水泥、沙石。

高层、大跨、大空间等。

(4)钢结构:

梁、柱为钢结构,楼板为压型钢板。

强度高,塑性、韧性好。

高层、大跨、荷载较大

(5)其他结构建筑(生土建筑、充气建筑、塑料建筑等)

建筑的分级:

按建筑物的耐久年限分级: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质量标准确定耐久年限分级

级别

耐久年限

适用于建筑物性质

100年以上

适用于重要的建筑

50-100年

适用于一般性建筑和高层建筑

25-50年

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15年以下

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按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级:

分为四级,考虑两个方面:

(1)建筑物构件的耐火极限

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

单位为小时。

木结构:

失去支撑能力

钢筋混凝土:

穿透性裂缝

钢柱:

背部升温达到220度

(2)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

按建筑物构件在空气中遇火时的不同反应将燃烧性能分为三类:

非燃烧体;难燃烧体;燃烧体。

非燃烧体(不燃烧体):

在空气中收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碳化、不微燃。

如石材、钢筋混凝土、金属等。

难燃烧体:

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燃烧、难碳化,离开火源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

如石膏板、水泥石棉板等。

燃烧体:

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立即燃烧,离开火继续燃烧或微燃。

如油毡纸、木材、纤维板、胶合板等。

建筑设计的内容: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的一部分,建筑工程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建筑群体所做的全部工作。

它包括建筑设计(主导和龙头)、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建筑设计的依据:

(一)空间尺度的要求

(1)人体尺寸及人体活动的空间

人体尺寸及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寸是房间平面与空间设计的依据。

(2)家具、设备要求的空间

(二)自然条件的影响

气象条件:

包括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向、风速等内容。

风玫瑰图

风向:

由外吹向地区中心。

实线表示全年风向频率,虚线部分表示夏季风向频率。

地形、地质及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建筑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抗震设防重点在7-9度。

水文:

地下水的性质和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基础和地下室。

(三)建筑规范的规定

(1)建筑设计规范、规程、通则;

通用性、专项性

(2)建筑模数和模数制

为了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使构配件具有较大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建设速度和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建筑造价。

(基本单位,增值单位)

基本模数的数值为100mm,其符号为M,即1M=100mm。

建筑物、建筑物的一部分以及建筑组合键的模数化尺寸,应是基本模数的倍数。

扩大模数:

水平扩大模数基数:

3M,6M,12M,15M,30M,60M(工业建筑)。

(开间、柱距,进深或跨度,构配件尺寸,门窗洞口等);竖向扩大模数基数:

3M,6M(层高、门窗、洞口、构配件)。

分模数:

1/10M,1/5M,1/2M。

(用于构造节点、构配件截面、缝隙等)

第二章建筑平面设计

一.主要使用房间的平面设计

(一)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

(1)房间人数确定

面积定额指标;最大容纳人数;从实际出发,调查相近类型建筑。

(2)家具设备及人们活动使用面积

需了解一些常用设备和家具的基本尺寸,还需了解人体的基本尺寸及与其活动相关的人体工效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3)房间的交通面积

是指连接各个使用区域的面积。

有些房间的交通面积和家具使用面积是合二为一的。

(二)房间的形状

影响形状的因素:

该空间中设备和家具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

使用者在该空间中的活动方式;

采光、通风及热工、声学、消防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矩形是采用最多的平面形式

1)体形简单,墙面平直,便于家具和设备的安装摆放,2)能充分利用室内面积;

平面组合有较大的灵活性,3)平面结构布置简单,便于施工,有利于建筑构建标准化;

能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较为经济;

注:

长宽比一般不宜超过1:

2。

(三)房间的尺寸

房间的开间和进深(轴线尺寸)

主要因素:

(1)家具的布置方式(住宅主次卧室的尺寸);

(2)采光、通风等物理环境要求;

(3)结构布置的合理性和符合建筑统一模数制要求(3M)。

二、房间的门窗设置

(一)门的宽度、数量、位置与开启方式

1.宽度:

门的宽度由人流多少和搬运家具设备时所需要的宽度来确定。

门最小宽度600-700mm;一人携带物品通行900-1000mm;

一般:

住宅中分户门和主要使用房间门宽900mm;阳台和厨房门800mm,教室1000mm;会议室、观众厅1200-1800mm。

2.数量:

根据房间人数多少、面积大小、疏散方便等因素决定。

面积超过60m2,且人数超过50人,2个门。

位于走道尽端房间,最远点到房门直线距离不超过14m

3.位置:

应考虑室内人流活动特点和家具布置的要求,尽量考虑到缩短交通路线,争取室内有较完整的空间和墙面,同时考虑有利于组织好采光和穿堂风。

4.开启方式:

对于人数较少房间,内开;对于人数较多房间,疏散方向;防风沙、保温或人员出入频繁房间,转门或弹簧门;门的位置集中,应避免同时开启相互碰撞的可能性。

(二)房间采光和通风要求

1.采光

面积:

窗地面积比(窗洞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之比)

位置:

光线均匀和内部家具布置方便。

以居中为宜。

2.通风

尽可能地扩大气流通过室内的主要活动区域,一般将门窗位置统一进行设计。

高窗的设置。

窗的设计:

功能、审美

二、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

(一)走道

设计要求:

1.宽度(人流物流畅通、安全疏散、走道性质、空间感受)

2.长度(消防疏散要求,根据耐火等级、走道布置方式、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

3.采光(采光面积比不低于1/10,直接采光或间接采光)

3.平面形状:

特别是走道的平面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内部的交通组织,从而也决定了建筑物的平面形状。

(二)楼梯

最常见形式:

平行双跑式(特点,广泛采用的原因)

按使用性质划分:

主要楼梯、次要楼梯、消防楼梯

(三)门厅和过厅:

门厅是在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处起内外过渡、集散人流作用的交通枢纽;过厅一般位于体型较复杂的建筑物各分段的连接处或建筑物内部某些人流或物流的集中交汇处,起到缓冲作用。

门厅的形式与面积(对称和非对称,面积定额)

设计要求:

(1)明显的位置

(2)良好导向性

应妥善解决好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各部分功能之间的关系。

(3)适宜的空间尺度

解决门厅面积与层高之间的比例关系,避免空间压抑感和保证大厅内良好的采光与通风。

(4)门厅要考虑内外过渡,防止雨雪飘入,设置门斗和雨篷

门厅、过厅成为建筑设计中的活跃元素

三、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

(一)影响组合设计的因素

1使用功能

(1)功能分析图:

一般用框图形式来表示建筑物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是一类建筑物平面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当建筑物房间多、面积大、功能复杂时,应先进行区域划分,再进行功能分析。

(2)设计原则:

房间的主次关系、房间的内外关系、房间的联系与分隔、房间的交通流线关系

2结构选型

砖混结构:

1、以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梁板承重并组成房屋的主体结构。

(1)混合结构:

砌体墙承重

(2)剪力墙结构:

钢筋混凝土墙承重(现浇)

2、根据墙体布置分为:

横墙承重、纵墙承重、纵横墙混合承重

3、结构布置要求:

要尽量使房间开间、进深统一,减少板型;上下承重墙体要对齐,如有大房间可设在顶层或单独设置;要考虑到建筑物整体刚度均匀,应有一定数量的纵墙和横墙拉齐以加强刚度,门窗洞口的大小应满足墙体的受力特征。

4、适用建筑类型:

适用于低层或多层民用建筑,在使用周期内室内空间功能和尺寸都相对固定的建筑物,而不适用于那些需要经常灵活分隔空间的建筑物,也不适用于那些内部空旷的建筑物。

如:

住宅、宿舍、普通办公楼、一般旅馆等。

框架结构:

1、特点:

由板、梁和柱形成的骨架承重体系,将承重与围护构件分开,使空间布局灵活,立面开窗大小和形式不受结构限制。

2、适用建筑类型:

应用于内部需要较多的大空间,空间平面对位较为规整;空间使用功能经常变更而可能重新分隔,上下楼层之间空间分隔难以一一对应,因而很难用墙来承重的公共建筑中,例如:

商场、医院、宾馆、火车站等;

3、结构布置要求:

选择合适的柱距,形成合适的主次梁关系,保证柱网的对位关系。

空间结构:

1、总体特点:

空间结构各向受力,可以较为充分地发挥材料的性能,因而结构自重小,是覆盖大型空间的理想结构形式。

常用的体系:

薄壳、网架、悬索、膜等

2、类型:

薄壳、网架、悬索、膜

(二)组合设计的形式

走道式组合(民用建筑中应用最广):

使用房间与交通联系部分明确分开,保持着各房间使用上的独立性,彼此干扰较小。

套间式组合(串联式组合):

将使用面积和交通面积合为一体,平面紧凑,面积利用率高。

大厅式组合:

主体结构的大厅空间大,使用人数多,是建筑物主体和中心。

单元式组合

特点:

分区明确,单元之间相对独立,组合布局灵活,适应性强,减少了设计、施工工作量。

混合式组合

(三)基地环境对平面组合的影响

建筑物朝向和间距的影响

朝向:

日照(南向或南偏东、偏西少许角度);风向(主导风向)

间距

日照间距是主要依据

日照间距是保证房间在规定时间内,能有一定日照时数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日照间距的计算一般以冬至日或大寒日正午12时太阳光线能直接照到底层窗台为设计依据

L=H/tanα(L为房屋间距,H为南向前排房屋檐口至后排房屋底层窗台的高度,h为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度角)

1.0-1.8H

防火间距,防视线干扰间距,噪声间距

第三章建筑剖面设计

房间的剖面形状的确定

(一)房间的使用要求

1.地面坡度的确定(可视性、可听性)

(1)设计视点的选择

(2)每排视线升高值的确定(C)

C越大,设计视点越低,地面升起越大,反之则小。

2.顶棚形式的确定

(1)保证各座位获得均匀的反射声,加强声压不足的部位;

(2)顶棚形状避免凹曲面及拱顶等形状,以免声音聚焦和回声

(二)结构、材料和施工因素的影响

涉及:

梁板高(厚)度——受力强度

墙柱尺寸——受力稳度(高厚比、细长比)

梁高与跨度:

1/12

墙体承重:

注意墙的高厚比

框架:

梁柱结构

空间:

跨度可相对较大

(二)建筑各部分高度的确定

1房间净高和层高

(1)净高是指楼地面到结构层(梁、板)底面或悬吊顶棚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层高是指该层楼地面到上一层楼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决定因素:

a使用功能

b采光、通风、气容量等卫生要求

c结构层的高度及构造方式的要求(结构层越高,层高越大)

d经济性要求(层高降低缩小建筑间距,减轻自重,节省能源消耗)

e室内空间比例要求(考虑房间高与宽的合适比例)

H1净高:

楼地坪—顶棚;

H2房屋高度:

该层楼地坪—上层楼地坪

居室2.8m;宿舍3.2m;教室3.6m(净高)

2室内外地面高差(±0.00)

底层室内地面应高于室外地面,不低于150mm,常取450mm

预留沉降量(室内>室外);防潮(地下水位、洪水)

基地地形(道路标高,排水,土方量)

特殊要求:

山地和坡地建筑;公共建筑。

(三)建筑剖面空间组合设计的原则

1根据功能和使用要求

2根据房屋各部分高度

(1)高度相同或相近的房间组合

(2)高度相差较大的房间组合

错层特点:

地形高低,依山就势

处理方式:

1踏步:

在较低标高额走廊上设置少量踏步(层间高差小、层数少)

2楼梯:

选用楼梯梯段的数量和调整梯段的踏步数量(组成建筑物的两部分空间高差较大)

3室外台阶:

较为自由,可以依山就势,适应地形标高变化,比较灵活地进行随意错落布置

第四章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

1.设计要求

1)反映建筑物功能要求和个性特征

不同使用功能要求

不同的空间尺度及内部空间组合特征

2)反映结构材料特点

砖混:

承重——墙,限制窗开度

框架:

梁柱承重,砖墙围护

空间:

材料,结构受力——充分利用材料性能,建筑表现力

3)反映施工技术特点

滑动模板—垂向上升,竖向为主

升板施工——楼板上升,横向为主

盒子式——现代化

4)掌握建筑标准和经济指标(适应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国家(国情、时代发展)制度方针政策——遵循

对于不同使用功能、规模的建筑——不同的标准和指标

5)适应基地环境和城市规划的要求

6)符合建筑造型规律(符合建筑美学原则)

比例和尺度,完整和均衡,变化和统一,韵律和对比,避免单调呆板

2.建筑体型的转折与折角处理

1)单一体型等高处理

2)主副体结合处理

3)以塔楼为重点的处理

3.体量的连接

1)直接连接(简洁明快,整体性强,联系紧密)

2)咬接(组合紧凑,整体性强,有机整体)

3)以走廊或连接体来连接(独立又联系,轻快舒展)

第五章民用建筑构造概论

1.建筑保温

1)增加围护结构的厚度

2)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3)防止因蒸气渗漏出现凝结水

4)防止空气渗透

5)避免热桥造成的热损失(保温性差的构件)

2.建筑节能措施

1)墙体节能技术(单设保温层,封闭空气间层保温,保温与承重结合,混合型构造)

2)屋面节能构造

3)门窗节能构造

第六章地基与基础

1.地基与基础的关系

基础——建筑物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部分,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它承受着建筑物的上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地基

地基——直接支承建筑物的天然土,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地基允许承载力:

地基每平方米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A≥N/f

f表示地基承载力;A表示基础底面积;

N表示建筑总荷载=上部结构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基础自重+基础上部土层压力。

2.地基的分类

天然地基——本身具有足够的强度,能直接承受建筑物荷载

人工地基——本身的承载能力弱,或建筑物上部荷载较大,须预先对土壤层进行人工加工或加固处理(压实、换土、打桩以及化学加固法等)后才能承受建筑物荷载

3.设计要求

(一)地基承载能力和均匀程度满足要求

建造地址应选在地基土的承载力较高且分布均匀的地段,若处理不当将导致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引起墙身开裂,甚至影响建筑物的使用

基础强度和耐久性满足要求

基础是重要承重构件,所用材料必须具有足够强度,以保证基础能够承担全部荷载并传给地基;基础是埋在地下的隐蔽工程,易受潮,建成后检查和加固困难,应与上部结构的耐久性相适应。

基础工程应注意经济问题

基础工程约占建筑总造价的10%-40%,是降低工程总投资的重要一环,应选择较好的土质地段,要特殊处理的地基和基础,应尽量使用地方材料,采用恰当的形式和构造方法,节省投资。

4.基础埋置深度

从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基础的埋置深度。

受以下因素制约:

(1)地基土层的结构(上部结构荷载,下部地基的土质)

(2)地下水位的高低(最低地下水位200mm以下)

(3)冻土层深(冰冻线以下200mm)

(4)新旧建筑物连接(L>1.5-2.0h)

5.基础的类型

1)按材料及受力状况分

刚性基础

刚性材料(砖、石、素混凝土….)

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低,

因为地基单位面积受力即承载能力小.因此足够基础底面积(与地基接触面大)即可

凡是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称为刚性基础。

适用于建筑物荷载较小,地基承载力较小,压缩性较小的地基,一般用于中小型民用建筑和墙承重的轻型厂房。

柔性基础钢筋混凝土利用钢筋受拉,则基础宽度不受α所限。

 

刚性角:

传递压力是沿传力角度α分布的。

2)按构造形式分

独立基础

适用范围:

适用于土质均匀、荷载均匀的骨架结构建筑中。

条形基础

多用于砖混结构。

井格式基础

筏式基础(满堂基础)

上部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较低,采用条形基础或井格式基础不能适应地基变形的需要时,常将墙或柱下基础连成一块整板承受整个建筑的荷载,称为筏式基础。

箱形基础

特点:

刚度大、整体性好、且内部空间可用作地下室。

用于高层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以及需设1层或多层地下室的建筑中。

桩基础

当建筑物荷载较大,地基的软弱土层厚度在5m以上,基础不能埋在软弱土层内,或对软弱土层进行人工处理困难和不经济时,常采用桩基础。

第七章墙体

1墙的类型

内墙和外墙:

凡位于建筑物周边的墙称外墙,属于房屋的外围护结构,起着界定室内外空间,并且遮风、挡雨、保温、隔热,保护室内空间环境良好的作用;凡位于建筑内部的墙称内墙,用来分隔建筑物的内部空间。

横墙和纵墙:

凡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称横墙,横向外墙可以通称为山墙;凡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纵墙,纵墙有内纵墙与外纵墙之分。

设计要求

1)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其中包括合适的材料性能、适当的截面形状以及连接的可靠性;(强度:

砖强度、砂浆强度、混凝土强度;稳定性:

墙高、厚、长)

(2)具有必要的保温、隔热等方面的性能;

(3)满足隔声的要求;

(4)选用的材料及截面厚度,都应符合防火规范中相应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所规定的要求;

(5)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6)满足防潮、防水以及经济等方面的要求。

3.门窗过梁

砖砌平拱,传统做法,跨度不超过1.0m,梁上有集中荷载或振动荷载,或需要抗震设防地区不宜使用。

(M5,L/50,1.5m,15mm,5mm,1/3砖,拱心砖)

钢筋砖过梁,用于跨度2m以内门窗洞孔上,每一砖厚墙配2-3根Φ6钢筋,在1/4洞口宽度的高度范围内用M5级水泥砂浆砌筑。

(240mm,M5,5-7皮砖,3Φ6或3Φ

钢筋混凝土过梁,应用不受跨度L的限制,与所用块材尺寸相一致,确定梁宽度、高度和搭接长度。

(采用L形)。

分为现浇和预制两种。

240mm,保温层

钢筋混凝土过梁是砌体中导热系数最大的嵌入体,在寒冷地区不应贯通砌体整个厚度,并应做局部保温处理以避免冷桥。

4墙厚与砖规格的关系

半砖墙115(12墙)3/4砖墙178(18墙)一砖墙240(24墙)一砖半墙365(37墙)二砖墙490(50墙)砖逢10mm115*53*240

5.粘结材料组成与分类

采用水泥、黄砂配合形成水泥砂浆(1:

2或1:

3),属水硬性材料;采用水泥、石灰膏和黄砂配合形成混合砂浆(1:

1:

6或1:

1:

4),属气硬性材料。

前者强度高于后者,防水能力强,但和易性差。

和易性——保持合适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以达到易于施工操作,并成型密实、质量均匀的性能

砌筑砂浆的应用:

水泥砂浆用于底层室内地面±0.000以下;混合砂浆用于±0.000以上。

6..墙身防潮

水平防潮层:

建筑物墙体内靠近室外地坪附近,沿水平方向设置的防潮层,以隔绝地潮等对墙身的影响。

垂直防潮层

7.勒脚

勒脚是墙身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其高度一般为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

(1)采用水泥砂浆抹面;

(2)镶贴天然石材和人工石材;

(3)整个墙脚用强度高、耐久性和防水性好的材料砌筑。

8.设置圈梁和构造柱

圈梁是沿着建筑物的全部外墙和部分内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

构造柱一般设在建筑物易于发生变形的部位,必须与圈梁及墙体紧密联结(马牙槎)。

9.变形缝

伸缩缝,沉降缝,地震缝

隔墙:

骨架隔墙,板材隔墙,块材隔墙

10.饰面装修

保护墙体,提高墙体耐久性

密实平整墙体,改善环境条件

美化环境,提高建筑艺术效果

建筑保温

热阻:

热量通过围护构件从高温一侧向低温一侧传递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热阻R=材料厚度/材料的导热系数

保温措施:

增加围护结构的厚度

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单一材料保温和复合保温)

防止因蒸汽渗透出现的凝聚水(避免结露和冻融性破坏):

在保温层靠高温一侧,设置隔蒸汽层。

防止空气渗透(热压和风压)

避免热桥造成的热损失(易于传热的热流密集通道)

节能措施:

选择有利于节能的朝向,充分利用太阳能。

采用有利于节能的平面布局和体型,减少建筑的外表面积。

改善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改进门和窗的设计。

重视日照调节和自然通风。

推广节能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