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97374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高三生物期考试卷

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糖原和淀粉都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B.酵母菌细胞内[H]与O2的结合发生在生物膜上

C.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越小则代谢越强

D.酶通过提供能量和降低反应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细胞内相关物质,涉及组成细胞的化合物、酶和细胞内的物质代谢等,综合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动物细胞内没有淀粉,A错误.

酵母菌细胞内[H]与O2的结合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上,B正确.

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越大往往代谢越强,C错误.

酶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D错误.

【点睛】酵母菌是真菌,真菌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有线粒体;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有些反应还需要水的参与;酶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2.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导致脱水。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

B.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C.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D.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答案】B

【解析】

细胞中存在较多的RNA,且吡罗红与RNA、DNA均可结合,只是与RNA亲和力加强,不能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A项错误;双链RNA的碱基通过氢键配对,病毒R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的复制过程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项正确;患者严重脱水后,抗利尿激素将会增加,C项错误;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毒,D项错误。

【点睛】效应T细胞的作用:

可与靶细胞或抗原结合。

(1)可特异性的与被病毒或细菌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病原体。

(2)可与肿瘤细胞结合,清除肿瘤细胞,发挥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3)可与器官移植中的外来细胞结合,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3.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最可能是乙烯B.丙最可能代表生长素

C.乙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丙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甲能够促进种子休眠,抑制植物生长,可能是脱落酸,A项错误;丙很可能是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发育,其运输过程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B、D项正确;植物激素的特点之一就是微量、高效,C项正确。

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

C.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D.基因突变不可能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遗传物质改变导致,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可产生新的基因型,新的基因型可能产生新的表现型;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故不能产生正常配子,高度不育;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在个体发育的整个时期都有可能发生,但是主要是发生在DNA复制的时候即细胞分裂间期。

【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可遗传的变异不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B错误;

C.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C错误;

D.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其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D错误。

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B.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加群落中物种丰富度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呈“S”型或“J”型增长

D.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记名计算法

【答案】A

【解析】

具有捕食关系的种群之间由于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有助于维持群落中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A正确;引入外来物种如果没有天敌,会导致原来的某些物种逐渐灭绝,反而会降低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自然状态下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或不能维持不变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既不会呈“J”型,也不会呈“S”型增长,C错误;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记名计算法的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D错误。

6.某随机受粉植物,其高茎(H)与矮茎(h)、绿茎(G)与紫茎(g)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对一个处于遗传平衡中的该植物种群进行调查,获得的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高绿茎

高紫茎

矮绿茎

矮紫茎

比例

63%

21%

12%

4%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种群内基因h和基因g的频率分别为0.4、0.5

B.在该种群内基因组成为Gg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0%

C.H-h和G-g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继续随机受粉,该种群内矮紫茎个体所占比例不变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一个处于遗传平衡中的该植物种群”中高茎:

矮茎=21:

4,绿茎:

紫茎=3:

1,它们分别符合遗传平衡定律,所以根据该种群中矮茎(hh)的频率为4/25,推出h基因频率=2/5,H基因频率=3/5,进而推出该种群中HH的频率=9/25,Hh的频率=12/25;同理可计算,根据该种群中紫茎(gg)的频率=1/4,所以g基因频率=1/2,G基因频率=1/2,进而计算出GG的频率=1/4,Gg的频率=2/4.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h基因频率=2/5=0.4,g基因频率=1/2=0.5,A正确;在该种群内基因组成为Gg的频率=2/4,即该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0%,B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该种群四种表现型的比例=63:

21:

12:

4,这种理论比例无法推测出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同一对同源染色体,C错误;在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种群中,只要是个体之间随机交配,其产生的后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和各种基因型的频率都保持不变,所以该种群继续随机受粉,种群内矮紫茎个体所占比例不变,D正确。

7.将某绿色植物放入一密闭容器,在图示4、7、9时刻不同条件处理且维持下去,测得容器内氧气浓度持续变化曲线如图(保持温度恒定适宜),请据图回答:

(1)4时刻的处理条件是__________,C点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_____(填:

大于/小于/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2)D点与C点相比O2浓度不变,外界的限制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

实验进行到第7min时,改变条件后叶绿体内C3的合成速率加快,则该时刻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3)施加某激素处理后,光合作用速率_____(填:

增大/减小),推测该激素对植物细胞结构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增加光照

(2).大于(3).CO2浓度(4).增加CO2浓度(5).减小(6).抑制气孔的开放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在AB和EF段容器内O2浓度相对值下降,说明此时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C和DE段O2浓度相对值增加,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D段内O2浓度不变,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

(1)据图可知,B点以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推测4时刻的处理条件是增加光照;CD段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由于植物只有叶肉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C点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2)D点与C点相比O2浓度不变,说明增大光照强度之后在DC段内光合速率不再变化,外界的限制因素可能是CO2浓度。

实验进行到第7min时,改变条件后叶绿体内C3的合成速率加快,而C3是CO2固定的产物,则该时刻改变的条件是增加CO2浓度。

(3)据图可知,施加某激素处理后,光合作用速率减小,推测该激素对植物细胞结构的影响可能是抑制了气孔的开放。

【点睛】本题结合密闭容器内氧气浓度持续变化曲线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结合光合作用过程解读曲线的能力。

8.研究发现,一种小鼠免疫系统蛋白能够正确识别入侵细菌的鞭毛蛋白,识别后招募第二种蛋白,第二种蛋白随后发出宿主巳遭受入侵的警报,从而导致宿主细胞死亡。

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鞭毛蛋白的合成受拟核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与小鼠免疫系统蛋白合成相比,细菌鞭毛蛋白合成过程所特有的现象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

(2)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上述免疫系统蛋白招募的第二种蛋白发出警报导致宿主细胞直接爆裂死亡的生理过程属于____________。

(3)若决定细菌鞭毛蛋白的基因的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ACGGATCTT……,则以其互补链为模板合成的mRNA的碱基顺序是____________。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若该基因以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经四次复制后,不含3H的DNA单链占全部DNA单链的____________。

【答案】

(1).转录和翻译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2).免疫器官(3).免疫细胞(4).细胞凋亡(5).ACGGAUCUU……(6).1/16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内在由于无核膜,所以其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而真核细胞中核基因被核膜包被,所以核基因的转录是在细胞核内完成,形成的mRNA再到细胞质中进行翻译。

其中转录是以基因中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而翻译是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

DNA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合成两个相同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如果1个双链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则可合成2n个子代DNA分子,其中需要原料合成的新核苷酸链有(2n+1-2)条。

细胞因接受某种信息而出现程序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详解】

(1)细菌为原核生物,其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

(2)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根据题干信息,第二种蛋白质发出的警报可导致宿主细胞死亡,说明第二种蛋白可传递某种信息诱导宿主细胞启动程序性死亡,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的过程。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基因的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ACGGATCTT……,则其互补链的碱基顺序是TGCCTAGAA……,以互补链为模板合成的mRNA的碱基顺序是ACGGAUCUU……。

若该基因以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经四次复制后,共产生24=16个DNA分子,共含有32条单链。

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在32条单链中,有2条单链不含3H,因此不含3H的DNA单链占全部DNA单链的2/32=1/16。

【点睛】注意:

1个双链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合成2n个DNA分子,其中需要原料合成的新核苷酸链有(2n+1-2)条链。

9.鸳鸯是著名的观赏鸟类,某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人员依据鸳鸯生境特点,长期悬挂人工巢箱招引鸳鸯并研究其繁殖习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悬挂人工巢箱可以改善保护区内鸳鸯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_______,使鸳鸯的______增加,进而使种群密度提高。

(2)人工巢箱首次悬挂距地面9〜12米,2012年更新巢箱时悬挂高度下降到距地面6〜7米,除鸳鸯外其他猛禽也在巢箱筑巢,占巢率如图甲所示。

据图推测鸳鸯和其他猛禽的种间关系是____,更新巢箱后其他猛禽入住率大幅下降可能与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有关。

(3)鸳鸯为杂食性鸟类,繁殖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冬季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忽略其他因素,鸳鸯增加相同体重,在冬季最终从植物获得的能量比繁殖季节_______。

在鸳鸯巢箱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没吃完的植物种子,昆虫尸体(包括食草昆虫和食肉昆虫)等,可以推测鸳鸯在食物网中至少处于_______个营养级。

鸳鸯在繁殖期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资源和能量,若图乙表示能量流经鸳鸯的示意图,则鸳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图中的__________表示。

【答案】

(1).容纳量

(2).迁入率、出生率(3).竞争(4).垂直(5).少(6).三(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

要求学生熟知种群密度,群落的种间关系、空间结构,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1)改善保护区内鸳鸯的栖息环境,则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

由于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通过改善保护区内鸳鸯的栖息环境,可以使鸳鸯的迁入率、出生率增加,进而提高种群密度。

(2)鸳鸯与其他猛禽共同竞争巢箱,因此两者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两次巢箱的高度不一致,由于动物会由于食物及栖息环境而出现垂直分层。

则下降巢箱后其他猛禽入住率大幅下降可能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

(3)鸳鸯繁殖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能量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的能量来源于植物,则中间散失的能量较多,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能量逐渐减少,而冬季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中间散失的能量更少,则鸳鸯增加相同体重,在冬季最终从植物获得的能量比繁殖季节少。

鸳鸯以植物种子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以食草昆虫为食,处于第三营养级,以食肉昆虫为食,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在食物网中至少处于三个营养级。

若图乙表示能量流经鸳鸯的示意图,则A表示鸳鸯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下一营养级摄入量,D表示鸳鸯粪便中的能量,E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点睛】学生对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流动过程理解不清

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流动过程

10.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利用玫瑰花做杂交实验,第二年得到子代,结果如下表所示:

父本

母本

子代

红玫瑰

红玫瑰

298红玫瑰:

101白玫瑰

白玫瑰

白玫瑰

红玫瑰、白玫瑰(未统计数量比)

红玫瑰

白玫瑰

红玫瑰、白玫瑰(未统计数量比)

红玫瑰

红玫瑰

全红玫瑰

(1)假设玫瑰色仅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则依据_____组对显隐性的判断可知此假设不成立。

(2)以下是对该实验现象提出的另外两种可能的假说:

假说一:

花色性状由三个复等位基因(N+、N、n)控制,其中N决定白色,N+、n都决定红色,N+相对于N、n是显性,N相对于n是显性。

若该假说正确,则甲组两个亲代红玫瑰花的基因型组合方式有_____种情况,试写出其中的一种组合方式____。

假说二:

花色性状由三个复等位基因(N、n1、n2)控制,只有n1、n2同时存在时,才会表现为白色,其他情况均为红色,N相对于n1、n2为显性。

①依据假说二_____(填“能”或“不能”)对其他各组的杂交实验结果加以解释。

②根据假说二,试写出乙组两个白玫瑰花亲本的基因型组合:

_____,及杂交子代中的红玫瑰花与白玫瑰花的分离比:

_____。

③经进一步实验推理证明了假说二是正确的,则上述探索玫瑰花色遗传方式的思路在科学研究中被称为_____法。

【答案】

(1).甲和乙

(2).2(3).N+N×N+N(或N+N×N+n)(4).能(5).n1n2×n1n2(6).1:

1(7).假说一演绎

【解析】

【分析】

判断显隐性的方法一般有亲本为相对性状,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的定义法,以及亲本为一种表现型,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性状分离法。

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详解】

(1)假设玫瑰花色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甲组红玫瑰与红玫瑰杂交,子代出现白玫瑰,说明白玫瑰是隐性性状,乙组白玫瑰与白玫瑰杂交,子代出现红玫瑰,说明红玫瑰是隐性性状,丙组的实验中,父本是红花、母本是白花,后代有红花和白花,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丁组的实验中,父本和母本都是红花,后代也都是红花,同样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

而甲组和乙组对显隐性的判断矛盾,可知此假设不成立。

(2)假说一:

花色性状由三个等位基因(N+、N、n)控制,其中N决定白色,N+和n都决定红色,N+相对于N、n是显性,N相对于n是显性,若该假说正确,则甲组同学实验中,亲本均为红色,子代出现白色,可推测亲本基因型组合方式有N+N×N+N、N+N×N+n共2种情况。

假说二:

花色性状由三个复等位基因(N、n1、n2)控制,只有n1和n2在一起时,才会表现为白色,其他情况均为红色,N相对于n1、n2为显性。

①若假说二成立,则甲组亲本基因型可能为Nn1、Nn2,乙组亲本基因型可能为n1n2,丙组亲本基因型可能为n1n2、Nn2,丁组基因型可能为NN、Nn1,假说二可以对其他各组的杂交实验结果均能解释。

②如果支持假说二:

乙组两个白玫瑰亲本的基因型为n1n2,所以其自交后所得F1中,红玫瑰(1n1n1、1n2n2):

白玫瑰(2n1n2)=1:

1。

③经进一步实验推理证明了假说二是正确的,故上述探索玫瑰花色遗传方式的思路在科学研究中被称为假说—演绎​法。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够读懂假说一和假说二的含义并能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11.酵母菌是生物科学研穷中一种重要的生物材料,请回答:

(1)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其细胞内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的酶存在于___________。

(2)某同学尝试用新鲜葡萄制作葡萄酒、为验证发酵液中含有酒精,取2mL发酵液加入试管中,滴加O.5mL浓硫酸酸化的重铬酸钾溶液并轻轻震荡,观察到溶液变___________色,则证明发酵液中含酒精。

(3)研究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酵母菌,得到如下四种变异菌株:

①菌株Ⅰ——不能合成纤维素酶,菌株Ⅱ——合成的纤维素酶不能分泌到细胞外,菌株Ⅲ——合成的纤维素酶能分泌到细胞外,菌株Ⅳ——合成的纤维素酶分泌并固定在细胞壁。

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形成菌落的是菌株________,若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则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

在利用纤维素生产酒精时,与菌株Ⅲ相比,菌株Ⅳ的纤维素酶的利用率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研究发酵罐中酿酒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常要取样统计分析,并测定pH值。

若某研究人员将样品的次序搞乱了,那么判断取样顺序的主要依据是(填“酵母菌的数量”或“发酵液的pH”)。

【答案】

(1).兼性厌氧型

(2).细胞质基质(3).灰绿(4).Ⅲ、Ⅳ(5).刚果红(6).菌株Ⅳ分泌的纤维素酶固定于细胞壁,更新培养液造成的酶的流失减少(7).发酵液的pH

【解析】

试题分析:

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兼性厌氧性,当它进行有氧呼吸时,可大量繁殖;当它进行无氧呼吸时,可完成酒精发酵,其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测,出现灰绿色变化,则表明有酒精产生。

酵母菌要能利用纤维素生成酒精,则必须要能合成并分泌纤维素酶,要么分泌到细胞外游离,要么分泌到细胞壁,通过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为葡萄糖,再利用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1)酵母菌由于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性型,其细胞内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是无氧呼吸产生的,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

(2)酒精在浓硫酸酸化的重铬酸钾溶液中,溶液会逐渐变为灰绿色。

(3)由于纤维素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所以能分解利用纤维素的微生物必须要能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纤维素酶,如果不能脱离分泌细胞,至少也要分泌到细胞最外层结构上附着,结合题中所给的微生物特点可知,只有菌株Ⅲ和Ⅳ才能利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

若在纤维素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则凡是被菌株分解利用了纤维素的地方会出现透明圈,且透明圈越大,说明该菌株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越强。

与菌株Ⅲ相比,菌株Ⅳ分泌的纤维素酶固定于细胞壁,更新培养液造成的酶的流失减少,所以菌株Ⅳ的纤维素酶的利用率高。

(4)在培养酵母菌的培养液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产生CO2越多,培养液中PH越小,所以可以通过检测培养液中PH值大小确定被打乱顺序的样品。

【点睛】本题关键需要熟记酵母菌的代谢特点以及特定酵母菌能利用纤维素的生理特征和用刚果红鉴定纤维素的原理。

12.烟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易遭受病虫害。

为获得抗虫的烟草植株,可将抗虫基因导入烟草细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将抗虫基因插入T-DNA上,导入用_____处理过的农杆菌,筛选成功后让其侵染能分泌__________化合物的烟草细胞,在该化合物的诱导下,Ti质粒上的T-DNA依次穿过农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以及烟草细胞的________、细胞膜、核膜进入烟草的细胞核中,最后再通过___________技术获得转基因烟草植株。

该技术是否成功还需要进行检测与鉴定,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方法虽比较经济,但是会存在安全性问题,如将抗虫基因导入到烟草细胞核的染色体DNA上,则抗虫基因会随____________(填“花粉”或“卵细胞”)扩散传播,容易产生基因污染,故可以通过基因枪法将_____________打入烟草细胞叶绿体以实现转化。

同时还应注意,目的基因需导入植物细胞叶绿体的非基因序列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能整合到烟草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2).Ca2+(或CaCl2)(3).酚类(4).细胞壁(5).植物组织培养(6).抗虫接种实验(7).花粉(8).抗虫基因表达载体(9).避免叶绿体内源(或自身)基因表达异常,影响烟草(叶绿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培育转基因抗虫烟草植株为载体,考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等相关知识。

考生可根据题意梳理相关知识,明确植物体受伤部位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酚类物质,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这时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的DNA)可携带已插入的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大多数作物中的叶绿体DNA都是母系遗传,如果把抗虫基因导入叶绿体基因组中,则可以避免基因污染。

可据此答题。

(1)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具有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能整合到烟草细胞染色体的DNA上的特点。

将抗虫基因插入T-DNA上,导入用Ca2+(或CaCl2)处理过的农杆菌,筛选成功后让其侵染能分泌酚类化合物的烟草细胞,在该化合物的诱导下,Ti质粒上的T-DNA依次穿过农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以及烟草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核膜进入烟草的细胞核中,最后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转基因烟草植株。

抗虫基因导入烟草细胞后,是否赋予了烟草抗虫特性,需要做抗虫接种实验。

(2)如将抗虫基因导入到烟草细胞核的染色体DNA上,则抗虫基因会随花粉扩散传播,容易产生基因污染,故可以通过基因枪法将抗虫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