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6755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11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Word版含答案

学案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学案引语 所谓传主成就(事迹)、特点概括题,就是要求归纳、概括传主的事迹成就、个性品质及其思想特点等,它是传记文本阅读的必考题型,难度不大。

但许多考生仍存在不能有效地筛选、整合信息材料,只知抄录等问题。

二轮复习必须努力克服这些问题,争取使答案臻于完美。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

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

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

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

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

他说:

“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

”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节选自2015年6月4日《光明日报》中《黄德鸿:

“学者”的意义》,有删改)

1.改革开放以来,黄德鸿取得了哪些“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请简要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②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③提出了增加企业活力的五项战略措施;④提出了把华南经济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钱穆先生在云南

1938年2月,由于日军进攻,国民政府决定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

4月,文学院师生搬到蒙自,钱穆先生为文学院讲授国史。

1938年8月,西南联大文学院师生迁返昆明,钱先生闻之,“大懊丧”,其时他正在撰写《国史大纲》,认为到昆明交际频繁,没有闲暇落笔,而他“因念宜良山水胜地,距昆明不远,倘获卜居宜良,以半星期去昆明任课,尚得半星期清闲,庶得山水之助,可以闭门撰述”(钱穆: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于是,钱先生就留在宜良北山岩泉下寺中,潜心著述《国史大纲》。

当时的西南联大,初迁昆明,没有自己的校舍,临时租用昆明城内外几所中学的校舍,供文、法、理学院使用。

城外的省立昆华农校和城内的省立昆华中学,是联大师生上课的地方。

作为西南联大各学院共同的必修课,钱先生所授的“中国通史”课安排在农校的一个大教室里,这是当时学校最大的一间教室,可以容纳200多人。

“西南联大继承北大自由讲学之风,允许校内校外人士旁听,而且尽可能兼顾其便。

因此,其他大学的学生、中学的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至教室虽甚敞亮,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李埏《昔年从游之乐,今日终天之痛》)。

钱先生在北平讲授“中国通史”四年,来到昆明又讲了两年,“盖时在‘九·一八’‘七·七’事变后,国人民族意识高涨,先生(指钱穆)学养深厚,史识卓拔,才思敏捷,亦擅讲演,加以自幼民族情怀热烈,并又正当壮年,精力充沛,词锋所扇,动人心弦”(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6年的讲授,使他有机会不断修改讲义,不断充实所需资料,最终于1939年6月在岩泉寺撰著完成《国史大纲》这部享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

钱先生读书广博,精通国学,但他并非书呆子。

他是抱着兴国安邦、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去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国史大纲》深刻地体现了钱穆先生“经世致用”的思想。

在书中,他讲兴衰动荡之际多,太平治世之际少。

因此,他对治世用的篇幅较少,大量的篇幅用于兴衰转换之时,尤以一朝衰落时期的表现和内在原因的分析最多。

同时,钱先生还特别强调学术的兴衰对政权的影响。

他认为,一个朝代要兴旺持久,必须有一种立国的精神。

这种精神实际就是儒家传统学术的精神。

因此,学术(指儒家)兴则国运兴,学术衰则国亡,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战乱的岁月里,尽管昆明也不是世外桃源,然而相对于国内大部分地区来说,这一隅天地的确是难得的静土。

钱先生秉性爱好大自然,他在宜良岩泉寺写作,探知附近有石林、大叠水瀑布等名胜,就邀请他的学生李埏(云南大学教授)一起前往。

钱先生正是在云南的山山水水中寻觅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从而在艰难时势中进行着自己的历史沉思。

《国史大纲》完成后,钱先生于1939年暑假经香港、上海回到苏州。

一直到1946年,昆明学者于乃义、于乃仁兄弟筹建“私立五华书院”并与云南大学合聘钱穆先生到昆明讲学,钱先生才又重返昆明。

钱先生刚到昆明时,居住在翠湖公园里,当时的云南省立图书馆也在园内,他常去图书馆看书、著述,后来搬到圆通山上的唐家花园(唐继尧故居)居住。

1947年9月离开昆明,赴江南大学(无锡)文学院任教,自此离开云南。

(摘编自杨绍军《钱穆先生在云南》)

相关链接

①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长沙临大,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是一所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长沙的临时性大学。

(XX百科)

②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

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

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

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

(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③他(钱穆)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与升华,以运用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

一方面,他概括了儒家积极入世和利他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重视亲情和日常人伦的特点……只要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能获得人生的终极价值。

(廖建平《论钱穆的艺术人生观》)

2.作为历史学家,在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梁羽生:

千古文人侠客梦

周天意

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梁羽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从1954年到1984年,30年,35部小说,160册,2000万字的‘刀光剑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表示,梁羽生是做到了著作等身的一位作家——160册书堆起来,足有一人高了。

梁羽生的小说,结构和语言都独具魅力,多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富有神采。

在梁羽生看来,与武侠小说结缘,实属偶然。

1954年的他,还是一名普通报纸编辑,应好友《新晚报》总编辑之约,硬着头皮创作了报纸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不料一纸风行,并因此成为新闻人物。

晚年,梁羽生回望自己的创作生涯感慨万千:

“往事并不如烟,要说是说不完的,能说多少就多少吧。

这正是:

旧梦依稀记不真,烟云吹散尚留痕。

”他的话,如同他的葬礼,一如既往地低调,却不妨碍他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以及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梁羽生深受传统文化熏染,魏晋名士的风流,纳兰容若的深情都深深地烙在其骨子里。

俗话说文如其人,在梁羽生的笔下,有着精彩诡异的江湖、神奇玄妙的武功,更有着令人荡气回肠的爱与友谊。

但无论是武功还是爱与友谊,在他的笔下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烙印。

江湖是种无奈的选择,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是平和的江湖,是中规中矩的江湖。

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则更贴近生活,凸显真实人性,以儒家的思想写武,写江湖,不求深厚与诡异,只是表达着民间藏龙卧虎,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

古希腊艺术家认为悲剧是最完美的文学形式,悲剧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

梁羽生受十九世纪文艺思潮影响很深,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一直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

梁羽生笔下的爱情是多难的,再动人的爱情,即便是一见钟情,也让你白了头发,添了伤口,一如冰天雪地里的昙花,没有毅力没有恒心的人,也是无法采摘的。

友情也一样,那是一种深藏的关怀与爱恋,得到难,守住也难。

天山南北,四野茫茫,杨云聪与纳兰明慧的爱情夭折于民族的对立与现实的残酷之中,草原上的飞红巾一往情深,最终换得个未老头先雪;贺兰山中,陈玄机与云素素本是白玉无瑕,儿女深情如夏花春水,奈何上代人冤孽重重,终是“寸寸伤心付劫灰”。

世间之情犹如昙花开一样,漫长的等待,刹那的绚美,而痴情儿女的执着与高洁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

人性的复杂,爱情的难解,造化的弄人,都化在天山星夜的凄然一望之中了。

梁羽生笔下的英雄,其实也很平凡。

随便往人群中一站,谁也不知道他是谁,更不会认为他就是个英雄。

梁羽生是用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双拳难敌四手,这是至理名言。

一个人功夫再高,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万人敌。

毕竟人的体力和潜能都是有限的,也是相差不远的。

除却《大唐游侠传》、《剑网尘丝》系列、《风云雷电》等少数几篇外,他的作品都集中在明末清初时期,英雄总是在国家民族大义之中,慢慢显露出来的。

导演张纪中评价梁羽生说:

“梁羽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感很厚重,应该说他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人都生活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中。

相比之下,金庸的作品往往表现的是生活在武侠世界里的侠客,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梁羽生小说开篇引人,中间则是暴风雨前的平静,结局荡气回肠。

梁羽生曾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

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此联既含有书的名字,又在联尾暗嵌自己的名字,正是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

(有删改)

3.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梁羽生武侠小说的风格特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反思

1.做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的基础是筛选、整合信息材料,而筛选、整合工作最常见的问题是遗漏要点,只知抄录。

你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应如何解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要求答案精准,应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场答案 批改完善

1.作为历史学家,在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请简要概括。

(6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属于典型的“只知抄录型”,只有第⑥点是“蒙”对的,其余五点重复交叉,第④点更与题干无关。

究其原因,在于根本没有认真仔细阅读,不知道抄录出要点,第④点抄的是“原因”,而“因此,学术……”才是要点。

读且如此,更谈不上整合概括了。

这是典型的懒惰行为,懒于读书,惰于加工。

最后得分:

2分。

学生乙

该答案第②④⑤点与答案相关,但缺少整合概括。

如②④点则可合为对现实、未来的作用。

第①点与第⑤点重复,“人生价值的实现”包括了个人理想的实现。

第③点属抄录枝节,未抓主干。

把有关信息筛选出来必须有个加工重组的过程。

最后得分:

4分。

总批语

该题要求概括钱穆眼中史学研究的意义。

首先,可以确定阅读范围在第四段及“相关链接”②③,剩下来就是该提取哪些信息要点及如何整合的问题。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阅读了。

第四段除首句外,以“同时,钱先生还特别强调……”为界,分为两个层次,而这两个层次分别都是因果关系的句组。

第一层次“经世致用”是关键点,考生都能提出来。

第二层次,关键点在“因此”之后,尤其是“学术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不少考生在“一个朝代……”与“因此……”的取舍中,没有发现结论句的重要。

再读“相关链接”②③,发现“获得人生的终极价值”这点可以独立,而“实求维新”与“运用变化了……”两小点可以合并在第四段的第一层次“经世致用”中。

因此,做概括题,首先要通过读确定一些散乱的要点,组织答案时要把散乱的要点归类、重组。

满分答案

①史学研究要“经世致用”,将对历史的见解运用于改进现实、向导未来。

②史学研究对于国家的发展与兴亡有重要作用,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③史学研究,有利于个人的自我人生的丰盈和人生终极价值的实现。

(每点2分)

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梁羽生武侠小说的风格特点。

(6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筛选、概括最关键的一点是准确提取相关信息。

而该答案除第②点外,其余都不准确。

为什么?

该题涉及梁羽生小说的特点,涉及的文字大都是评述性的,这其中有观点,有材料。

该生就错把材料当观点了。

如第③点在原文第六段,第2句是中心句,其后谈爱情、友情等文字都是阐释该句的。

第④点在第七段,说英雄,目的不是在此,而是借此英雄产生的环境,进而评说“历史感厚重”,不可把手段当成目的。

最后得分:

2分。

学生乙

该答案似乎点点都准,但就是对要点的分与合加工不够。

如第①点与第③点有重复交叉之处,而第②点则包含着许多点,应高度集中,宜按点分开,让要点更加清晰。

最后得分:

2分。

学生丙

该答案最大的优点是提取准确,把最能体现要点的文字几乎是一字不差地提取出来,且分别从结构语言、人物、主题等角度细化,要点清晰,不粘连,不重复。

答案背后可见该考生“读”功和组织答案之功。

最后得分:

6分。

总批语

该题要求概括梁羽生武侠小说的风格特点,换言之,其风格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全文有不同的段落层次,各段落层次中不同的内容揭示了其小说的不同风格特点。

如第二段点明其结构语言特点,第五段点明其人物特点,第六段讲其创作思想,第七段点明其环境特点。

这些不同特点的把握是建立在对这篇人物评传的特点感知领悟基础之上的,尤其是要把握段落中心,区分观点与材料。

读准了,答案的组织自然就容易了。

满分答案

①多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叙事,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

②笔下的武侠人物更贴近生活。

③小说悲剧色彩浓郁。

④小说充满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借题发挥 突破题点

一、阅读有道:

确定范围,细读文字

1.确定阅读范围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质上是信息阅读,归纳概括重要内容更是如此,信息阅读最关键的是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阅读的范围。

这里,有一种具体的确定阅读范围的方法,叫“投石探波”法。

把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当成石块,投到文本的湖面。

“石”块的地方,肯定就是最重要的阅读之处。

“石”击起的一圈圈波纹有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阅读的范围适当扩大到这些地方,这就是“投石探波”法。

注意,这“波”有时会“波及”“相关链接”文字,不要忽视。

2.细读区间文字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前提下,对确定好的区间文字进行细读。

筛选信息,必须整体把握全文,否则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危险。

实用类文本结构较固定,思路较清晰,内容较浅显,利于快速地掌握全文,然后,对信息所在的句段仔细阅读。

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抓住主干信息,搜集到散见信息,挖掘出隐含信息。

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

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阅读时必须集中精力,手执铅笔,一字一句,逐段阅读,边读边勾画圈点文中的重要内容。

二、答题有径:

“取舍”“分合”信息,精于组织答案

1.“取舍”“分合”信息

归纳概括题实际上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重组。

不少考生答题时之所以只知抄录,是因为没有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精加工”“细加工”的意识与能力。

信息整合、加工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

取舍之法,分合之法。

①取舍之法。

就是哪些信息该舍去,哪些信息该保留。

这一步极为关键。

取舍不当直接关系到得分。

如何取舍?

一句话,凡与题干有关的文字,尤其是题干关键词语所在的文字,就要保留。

试以试题一为例证明。

题干涉及原文第四段一段话:

他认为,一个朝代要兴旺持久,必须有一种立国的精神。

这种精神实际就是儒家传统学术的精神。

因此,学术(指儒家)兴则国运兴,学术衰则国亡,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对这段话,要舍弃哪些文字,保留哪些文字?

显然,“因此”后的文字要留,“特别强调”的内容更要保留。

②分合之法。

有的句子所含的信息点较密集,就要采取分层、分点提取的办法;有的信息散见于各处,则要聚集过来;有的信息在不同的句子,用不同的形式表述,则要归类。

如果题干中出现了“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体现了……”,则要会用“上位概念”加以概括。

2.精准组织答案

①要把最重要的句子、词语放在答案中。

如果将文中重要词句弃之不用,脱离文本,另起炉灶,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非常容易失分。

②要把文中重要句子适当转换,转换成命题者提问的角度回答,防止机械抄录。

③关键词居首(突出),要点清楚,层次分明。

④特殊题目,用好“点面结合”答题法。

(详见《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

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

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

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

“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

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

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

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

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节选自莫砺锋《程千帆评传》)

1.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文史研究尤其在古代诗学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与沈祖棻合作出版《古典诗歌论丛》。

②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重要贡献,尝试将批评与考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研究古代文学的新方法。

③“发愤著书”,在“文革”结束后陆续推出了十多部蕴含饱满的生命激情和达到不凡的思想深度的著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陈彦:

为小人物立传

雷晓斐

写作《装台》,可以说完成了陈彦的夙愿。

陈彦虽然挥别了戏曲研究院,却挥别不了那些潜藏于心底的人和事。

那些形象、那些故事都成为他写作的资源宝库。

《装台》描写了一群常年为专业演出团体搭建舞台布景和灯光的人。

他们长年奔走于西京城的各个舞台,干着最累的活,说着最软的话,受着难忍的气,在一个又一个的装台现场为生活奔命。

虽然生活极尽苛刻,在困境中难以突围,甚至被逼得进退失据,但他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劳动、踏踏实实工作、本本分分做人,帮衬着一起装台的兄弟,关照着他所遇到的不幸的女人。

打了20多年交道,对于“装台”这样一群人,陈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从这个小行当中琢磨出了大滋味。

陈彦说:

“小说是书写生存的艺术,书写生存的卑微与伟大、激情与困顿。

”《装台》正是展现了这样一群在底层挣扎的小人物们困苦而庄严的生存故事。

陈彦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创作要持守恒常价值”。

时代的变化并不应让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延续的“恒常价值”失色或者暗淡,陈彦自觉地在艺术作品中不断拨亮,让其光华不减。

小人物,普通人,永远是他书写的主体。

他认为,城市中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值得更多人关注与书写。

他们往往出现在城市最破烂、最肮脏的地方,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一旦哪里建设得花坛簇拥,一道围墙便把他们永远挡在了墙外。

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们在城市的边缘谋生,支撑着他们在苦难中前行?

是什么样的生命信念让他们坚持着这种谋生方式,守望着他们的生存与道德底线,且长期与城市相安无事……

陈彦始终在寻找人类生活中的那些恒常价值。

他认为,那些经过历史检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对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调节起着永恒作用的长效价值,可能是我们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进行重新阐释、重新拨亮的价值。

拨亮之后,这些传统价值就是时代的,甚至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比如厚德诚信、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等。

陈彦始终相信,艺术家不仅要有悲悯情怀,还需要认同甚至提升普通人的生命尊严。

“我们需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进入式地去审视他们的生活,不能漠视甚至指斥他们的生存价值。

”创作是对生活深入咀嚼后“化枣为泥”般的自然流淌。

面对如今文化快餐消费的时代,陈彦有着自己的坚持。

他的作品在“出笼前总是慎之又慎”,需要静静地梳理、思考、沉淀、打磨。

他认为,如果作家对生活没有感性的、内化为自己生命里的一种感情、认知,那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比较“隔涩”。

为了写出个性饱满的人物形象,陈彦始终将自己与所描写的人群置于同一位阶,无须仰视亦无须俯视,而是平等地走向他们的生活、认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生活。

写《西京故事》时,为了对他们的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他先后到西安的东、西八里村,访问过数十户人家。

他在小说后记中写道:

“只有深入进去,触摸到了那一家一户、一摊一店地形复杂的生存河床,才能真实感受到这个特殊群落的人性温度与生命冷暖。

陈彦始终信奉这样的观点,写历史剧,需要认真研究现实,而写现实题材、写当下社会,则需要更多地关注历史,只有对历史有比较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如果我们割裂了对历史的学习和认知,我们对当下的把握很可能是浮泛的、短视的。

陈彦将写作视为“肉身给心灵的思想汇报,是自我对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的定期定时的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