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窦娥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9582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窦娥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819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窦娥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819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窦娥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819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窦娥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819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窦娥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窦娥冤.docx

《1819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窦娥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窦娥冤.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19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窦娥冤.docx

1819第3单元自读文本窦娥冤

自读文本 窦娥冤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盗跖(zhí) 错勘(kān)

罪愆(qiān)湛湛(zhàn)

苌弘(chánɡ)刽子手(ɡuì)

古陌荒阡(mò)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2.语境辨析法

(1)在押解(jiè)的过程中,犯人逃脱后跑进深山,看押人员使出浑身解(xiè)数,历经数小时方才捉拿归案。

(2)这人原本是权贵出身,早年在国子监(jiàn)读过书,后来在朝廷做过刑部的侍郎,监(jiān)斩过不少的犯人,没想到最后却沦落到如此地步。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

(1)杳无音信:

指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法联系。

(2)顺水推舟:

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2.理解辨析

(1)分辩·分辨

两个词语都是动词,字音相同,字形相近。

“分辩”是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

如:

“证据俱在,无须分辩。

“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

如:

“这明明就是假货,你分辨不出来么?

“分辩”是用语言,而“分辨”不是。

(2)怨气·冤气

两词都表示“心中有不平之气”。

“怨气”指怨恨之气。

“冤气”指因受冤枉而产生的冤屈之气。

3.对点小测

判断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这段时间,雾霾天气弥漫在中国东部地区,连续几天,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信。

(  )

(2)在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之后,教师就可顺水推船,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  )

(3)事情的过程已经证明你错了,无论你怎样分辩,事实就是事实。

(  )

(4)电视剧中常有“指鹿为马”的冤案,主人公因咽不下这口冤气而上诉。

(  )

【答案】 

(1)× 此处不符合语境,应用“无影无踪”。

(2)√ (3)√ (4)√

[常识·速览]

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

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极高的现实性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主要作品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元代社会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多数文人同广大人民一样都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与人民关系密切。

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关汉卿,同情百姓的悲惨命运,不畏权贵,敢于斗争。

《窦娥冤》便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窦娥冤》的题材取自于“东海孝妇”的故事。

“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

《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

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

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

Ⅰ.文学常识

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作“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Ⅱ.文化常识

(1)外,角色名,“外末”的简称,戏剧中扮演老年男子。

(2)净,角色名,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3)科,元杂剧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用语。

(4)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5)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6)卜儿,角色名,扮演老妇人。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

由蔡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答案】 ①错判刑狱 ②血溅白练 ③六月飞雪 ④亢旱三年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窦娥为何斥责天地鬼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了。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阅读【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四支曲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

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三、阅读【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试分析窦娥誓愿中展现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性格

血溅白练

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不屈服的性格

六月飞雪

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

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亢旱三年

上天能惩治邪恶

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

4.你怎样理解剧作家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的“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了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自主探究·················································································

5.在《窦娥冤》结尾处【鸳鸯煞尾】曲中有这样的唱词:

“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

要怜他无妇无儿。

谁管顾年衰迈!

”结合全剧,有人认为窦娥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性的软弱和隐忍。

有人却不这样认为。

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这几句唱词,进一步表明了窦娥那一颗金子般的心。

同时,加重了窦娥悲剧的戏剧性。

一个为他人而甘愿做出自我牺牲的弱女子,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掉,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悲剧啊!

观点二:

窦娥的命运其实与她骨子里的女性的软弱是分不开的。

当然,这种软弱不是窦娥一个女人所能决定和改变的了的。

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身受若干压迫,同时她们也缺少一种团结反抗的意识,不懂得自己受压迫的根源所在。

所以,即便有无数个“窦娥”付出生命,也仅仅是增加悲剧的色彩而已。

所以,唤醒处于压迫之中的女性进行有目的的反抗,才是解救她们的唯一出路。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想象的艺术手法

《窦娥冤》运用丰富的想象,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怀,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写法指导

写作时如何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