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案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5683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导学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语文导学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语文导学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语文导学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语文导学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导学案2.docx

《语文导学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导学案2.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导学案2.docx

语文导学案2

中学年级语文导学案

备课日期:

年月日使用日期:

月日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学案主人:

班级:

审核人:

课题:

一厘米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内容

3、精读重点段落,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习重点:

1.复述课文内容;2.了解陶影为儿子所做的努力;3.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习程序

学习疑难及体会

t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练习回顾

二、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1969年入伍,在西藏的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入到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这之后,她成了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2、积累字词

戳皲裂挑剔脱臼糊捺狡黠矜持锲而不舍彬彬有礼

温文尔雅冥思苦想

战战兢兢秉公

3、整体感知课文

(1)说说文中哪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

为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学生活动)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在复述过程中注意要口齿清晰、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学求精深志求高远

 

学习内容

t

学习疑难及体会

 

(3)坐公交车时,陶影为何坚持要给不要票的儿子买票?

 

(4)参观寺院时,陶影为何宁肯不让参观也要拒绝补票?

 

(5)当发现孩子确实不是一米一时,陶影为何坚持要想方设法讨回公道?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理出文章的结构。

 

三、交流展示

分析第一部分

1、文中哪些地方多次提到了陶影的经济状况?

用波浪线划出来。

2、陶影乘车经常不买票,但她在儿子面前却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为此,她做了哪些努力?

 

3、圈画出写陶影心理活动的语句并诵读,品味其表达效果。

 

四、浏览巩固

五、达标检测

学习疑难及体会

t

学习内容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与之论辨辨:

5)虚词辨析:

以:

以衾拥覆之:

录毕,走送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无鲜肥滋味之享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弗之怠

无从致书以观

五、感知研讨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

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5)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学习内容

t

学习疑难及体会

六课堂检测:

1、弄清下列实词的形、音、义

嗜():

逾():

俟():

衾():

烨():

叱咄():

皲()裂:

媵()人:

容臭():

负箧()曳()屣():

2、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1).以衾拥覆()

(2).生以乡人子谒余()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4).俯身倾耳以请()(5).以中有足乐者()(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课外阅读:

俭啬老(汉)邯郸淳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

恶衣疏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以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寻复瞩云:

“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1.译成现代汉语。

2.鉴赏本文描写人物的形象性。

 

学后反思

中学年级语文导学案

备课日期:

年月日使用日期:

月日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学案主人:

班级:

审核人:

课题:

《与妻书》林觉民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

学习程序

学习疑难及体会

t

学习内容

一、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二、解读背景: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和黄兴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但这次起义因敌我力量太悬殊,失败了。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

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在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父亲,另一封给妻子。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

学求精深志求高远

 

学习内容

t

学习疑难及体会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

3.3.一词多义

 [竟]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 轻舟竟川()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  神农竟不知()

 [身]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 且以汝有身也()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

4.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

幼,疼爱)

 B.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当尽吾意为幸()

 D.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

 E.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

想象、揣摩。

今义:

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学习疑难及体会

t

学习内容

【难句翻译】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内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

第三部分(第段):

归纳文章中心内容:

  

学习内容

t

学习疑难及体会

【写作特点赏识】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

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

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

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

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

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

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

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梳理课文结构】

生死诀别

与妻书就死原因为天下谋幸福

 

再诉衷肠

 

学后反思

 

中学年级语文导学案

备课日期:

年月日使用日期:

月日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学案主人:

班级:

审核人:

课题:

26《庄子二则》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

熟读进而背诵课文。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学习重点: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

学习程序

学习疑难及体会

t

学习内容

一、作者简介: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字词落实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倏()沌()窍()凿()恃()

2,解释下列括号前的粗体字:

(1)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2)日()凿一窍()

(3)方虚骄而恃()气(4)犹()应响影

(5)疾视()而盛气(6)反()走矣

3,用原文填空:

(1)“---------”写出了浑沌对待倏、忽的态度。

(2)倏、忽给浑沌开凿七窍的本意是“”结果是“”。

(3)人有七窍的作用是“”。

(4)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

学求精深志求高远

 

学习内容

t

学习疑难及体会

二、整体感悟

1.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句):

  

第二层(第句):

  

第三层(第句):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句):

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句):

故事的一步步发展。

第三部分(第句):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结构图

     ┏开端:

 ┓

 浑沌之死┫发展:

┣好心办坏事

     ┗结局:

       

┏开端→               

    ┃   ┏ ┓

呆若木鸡┫发展→┫   ┣ 精神内敛 

     ┃   ┗   ┛

     ┗结局→

三,问题探究:

1.《浑沌之死》这则寓言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疑难及体会

t

学习内容

2.《呆若木鸡》这则寓言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有:

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

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

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

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

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

《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

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

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

“人人都有眼、耳、口、

学习内容

t

学习疑难及体会

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

过了十天,周宣王问:

“驯好了吗?

”纪渻子回答说:

“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

“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

“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

“差不多了。

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学后反思

 

中学年级语文导学案

备课日期:

年月日使用日期:

月日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学案主人:

班级:

审核人:

课题:

27《周公诫子》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

熟读课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学习言简意赅的写法。

3、培养自己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重点: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

学习程序

学习疑难及体会

t

学习内容

一、作者简介:

  韩婴:

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市)人。

治《诗经》,兼治《易》。

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

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后,仅存《外传》。

《韩诗外传》是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

二、字词落实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诫()相()天子沐()

哺()睿()桀()

2,解释下列括号前的粗体字:

(1)子无以鲁国骄()士;

(2)又相()天子;

(3)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4)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5)由()此德也;(6)可不慎()欤。

3,形近字

  ┏禄(lù)俸禄   ┏裕(yù)富裕  ┏沐(mù)沐浴    

  ┗碌(lù)忙碌  ┗俗(sú)通俗  ┗淋(lín)淋湿

学求精深志求高远

 

学习内容

t

学习疑难及体会

4,给多音字组词:

   ┏(xiāng)     ┏(wèi)

  相┫          畏┫

   ┗(xiàng)     ┗(wēi)

二、文学常识 填空

(1)《周公诫子》选自____,作者____,____(朝)古今诗学_____的开创者。

(2)周公,是周初的___家,姓___名___,曾帮助____灭商。

(3)“一沐三握发,_____,犹恐_____”就是____的典故。

三、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是节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

诫,告诫,警告劝诫之意。

  4<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周公提出的“六德”又是什么?

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即。

“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

即“荣;安;

贵;胜;

善;智。

 

学习疑难及体会

t

学习内容

四,结构分析

  【明确】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虽只1段,但按照“起<承<转<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句):

摆出观点:

  第二层(第句):

正面阐说论点。

  第三层(第句):

反面阐说观点。

  第四层(第句):

总结问题,突出中心。

五,翻译课文:

  

 

六,深入探究

1<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显示意义?

 

2,你是如何看待“礼贤下士”的重要性的?

 

3,请概括周公的形象特点?

  

学习内容

t

学习疑难及体会

4,写作特点:

(1)文章言简意赅,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

(2)语言生动,词语脍炙人口。

(3)观点鲜明,让人容易接受。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往矣!

子无以鲁国骄士。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周公提出的六种“俭德”。

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

  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学后反思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

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本文是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学习,注音朗读。

嗜弗怠俟箧屣皲媵衾烨緼廪馁谒撰贽叱咄

2、全班朗读或叫一名同学范读。

三、探讨讲析

1)将重要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整理。

学求精深志求高远

 

学习内容

t

学习疑难及体会

即:

致:

每:

逾:

既:

降:

或:

卒:

箧:

穷冬:

寓:

再:

食:

臭:

  以:

中:

口体之奉:

四、教师指导学生辨别词意:

1)一词多义:

和:

久而乃和冠:

勇冠三军

言和而色夷既加冠

请:

战则请从再:

一而再,再而三

俯身倾耳以请日再食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

2)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

古义:

 今义:

走送之走:

古义:

 今义:

尝趋百里趋:

古义:

今义:

或遇其叱咄或:

古义:

 今义:

卒获有所闻卒:

古义:

今义: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自己总结)

 

学习疑难及体会

t

学习内容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与之论辨辨:

5)虚词辨析:

以:

以衾拥覆之:

录毕,走送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无鲜肥滋味之享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弗之怠

无从致书以观

五、感知研讨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

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5)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学习内容

t

学习疑难及体会

六课堂检测:

1、弄清下列实词的形、音、义

嗜():

逾():

俟():

衾():

烨():

叱咄():

皲()裂:

媵()人:

容臭():

负箧()曳()屣():

2、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1).以衾拥覆()

(2).生以乡人子谒余()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4).俯身倾耳以请()(5).以中有足乐者()(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课外阅读:

俭啬老(汉)邯郸淳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

恶衣疏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以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寻复瞩云:

“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1.译成现代汉语。

2.鉴赏本文描写人物的形象性。

 

学后反思

中学年级语文导学案

备课日期:

年月日使用日期:

月日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学案主人:

班级:

审核人:

课题:

《与妻书》林觉民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

学习程序

学习疑难及体会

t

学习内容

一、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二、解读背景: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