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5363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儒学的困境

自19世纪中叶以来。

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之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

由于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儒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空前的。

为什么儒学的困境和社会解体的程度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

这首先要从儒学的性质说起。

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畴之内。

在两千多年中,通过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种种制度的建立,儒学已一步步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角落。

儒学决不能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的教义,而必须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的制度开始崩溃。

在全面社会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是最早崩溃的一角,紧接着便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全面动摇。

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间中国传统制度全面瓦解已表面化。

从家族婚姻、乡里、学校各种制度到风俗习惯,其中已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可以站得住的了。

“五四”全面反传统的运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逼出来的。

“五四”又号称“新文化运动”,其实所谓“新文化”即是西方文化,而以“民主”与“科学”为其主要内容。

儒学则在这一运动中首当其冲,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对象。

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了。

儒学将从此成为“游魂”呢,还是要“借尸还魂”?

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落实。

没有社会实践的儒学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即使在道德领域内,儒学的真正试金石也只能是在实践中所造就的人格,即古人所说的“气象”或“风范”。

如果儒学仅仅是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然而这套推理并不能造就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典范。

那么这套东西究竟还算不算儒学恐怕总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在传统时代,到处都可以是儒家“讲学”之地,不必限于书院、私塾、明伦堂之类地方,连朝廷之上都可能有经筵讲座。

今天的儒学似乎只能在大学哲学系中存身,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哲学系中都有儒学。

此外当然还可能有一些零星的儒学社群,但也往往要依附在大学制度之中,那么是不是儒学的前途即寄托在大学讲堂和少数学人的讲论之间?

这样的儒学其可能的最高成就是什么?

是不是即在于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而最后可取得与西方的哲学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

在学术上,传统的儒学是博雅与通识兼顾而尤其重视会通,今天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儒学是不是还能保持这个理想?

或者必须有所选择甚至竞走专业化的道路?

如果走选择的路,取舍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儒学不甘仅为“游魂”而仍想“借尸还魂”,那么何处去找这个“尸”呢?

以“家”为“尸”吗?

今天是小家庭制度,孝悌将如何安顿?

更如何应付愈来愈显著的个人主义的趋势?

以“国”为“尸”吗?

今天中国人所追的是“民主”,这恰恰不是儒学最见精彩之所在。

我希望这篇急就章能够激起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

思考是脱出困境的始点。

(选自余英时文集《中国情怀》,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学之所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是因为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

B.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从政治制度到一切社会制度,都逐渐瓦解,且呈表面化。

C.道德推理即使崭新且具有说服力,但若不能造就活生生的人格典范,也难以算是真正的儒学。

D.儒学不只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还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即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儒学的困境”之表现的一项是()

A.儒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而现代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已中断,失去了立足和发展的土壤。

B.传统儒学兼顾博雅和通识,尤其重视会通,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发展方向迷茫。

C.即使只凭借大学讲堂和零星的儒学社群,现代儒学也可以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取得与西方哲学界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

D.在小家庭制度盛行、个人主义趋势越来越显著、中国人追求民主的现代,现代儒学难以安顿和发挥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文化运动”是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全面反传统的运动。

因为传统即儒学,所以儒学在这次运动中首当其冲。

B.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所以,如果不通过制度化,儒学就无法得到落实。

C.和传统儒学“讲学”之地广阔多样相比,现代儒学相对狭窄单一。

于是,作者对现代儒学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

D.文末交代了创作目的,即想激发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

因为只有思考,才有可能让现代儒学摆脱困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

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

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

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

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

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

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

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

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

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

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

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

“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

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

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

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

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

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

他在写作和抽象论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因多次夺得英语作文奖而名扬校园内外。

就读期间,因为贫穷,容闳很少参加校园内外的社交活动,所以也没有至交,显得孤独。

可是他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品行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结束之前,我已把自己将要付诸行动的事在心中规划出一幅蓝图。

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

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

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竭尽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决然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那个年代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回程的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154天,况且又不是舒适的客船,那次航程被容闳描述为“令人厌倦的、最难以忍受的、漫长的”航行。

况且他在美国呆了几年,中文水平已经退步到不能流利表达的地步,在船上与中国领航员甚至无法沟通,领航员听不懂他的话,他也很难明白领航员说的是什么。

回到祖国后,他更换了无数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短暂。

从中国留学的第一人,发展成为留学事业的开拓者,容闳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坎坷的路。

(摘自香港《大公报》,有改动)

【注】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容闳远涉重洋,留学美国,会面临着距离遥远、思念父母、人地两生、经济负担等重大难题。

B.容闳第一个报名随老师去美国继续学习,既表现出对老师的崇拜,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

C.容闳之所以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的机会,是因为他经济贫困,生活艰苦,希望继续获得耶鲁大学的资助。

D.第⑦段“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写归程遥远、航程漫长,实际上也体现了传主的精神品质。

E.本文把传主的主要经历和典型语言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叙述,在展示传主坎坷经历的同时,展示了传主的崇高理想。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容闳出生于澳门,是传教士布朗的学生;布朗完成教学任务准备回国时,决定带几个中国学生回国,容闳第一个报了名。

B.容闳在耶鲁大学学习时,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救助金,生活艰苦,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获得生活救助,没有至交,但自律刻苦。

C.容闳在美国学习期间,布朗不但对他耐心培养,还出资帮助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生活费,为容闳赴美留学提供了物质帮助。

D.容闳年少时就有一个理想,即通过西方教育最终使得中国的年轻一代享受与他同样的教育利益。

所以从孟松学校毕业后,去做了传教士。

6.容闳耶鲁大学毕业后,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即“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毕生的努力,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

张丽钧

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

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谢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

还是诗人说得妙:

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

——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

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

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

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

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

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

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

马年到来的时候,有人发来一个段子,大意是讲“马如人性”:

见鞭即惊为圣者,触毛即惊为贤士,触肉始惊为凡夫,彻骨方惊是愚人。

就想,有没有第五种马呢?

它不惊,亦不驽;它不愿为“鞭影”而奔突,只肯为释放生命而驰骋;它俯瞰氤氲草色、仰观高天流云,它总是乐意在残照里完美一幅剪影;它保持着可贵的矫健与豪野,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

《民国老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你瞧,这分明是一只具有诗人气质的羊啊!

可惜,这只可爱的羊早就从课本中走丢了,取而代之的是“羊的全身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皮、毛可以穿”。

我曾经嘲笑过辗转认识的几个同城姐妹,每当桃花盛开,她们一定带着扑克牌和小被子,兴致勃勃地将自己送到迁西的一座桃花山上,挑一树最热闹的桃花,在树下郑重铺开小被子,盘坐,打牌。

她们吵嚷着当“皇上”或做“娘娘”,贴满脸的纸条,就这样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才甘心地往回返。

那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曾在心里不屑地说:

多么可笑啊,竟在美丽的花树下做那等俗事!

今天,我却倏然懂得了她们。

我曾多次跟同行分享那个“孔雀与作文”的故事——语文老师讲了一则故事让大家找论点:

雄孔雀都非常珍爱自己漂亮的尾巴,每日必梳理呵护,生怕有丝毫损伤。

一帮无耻猎人知道这一特性就专找雨天捕孔雀,因为下雨会将雄孔雀的大尾巴淋湿,由于有饱满的水分缀着,孔雀生怕起飞会弄伤羽毛,故不管猎人离得多近也绝对一动不动,任人宰割。

很快,一位“学霸”发表高论了: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则孔雀──贪慕虚荣,因小失大,忽略整体,只看部分……二则猎人——善于抓住时机……”老师听后,点头赞许。

哎,可怜的师生!

“目的”是那么重,“目的”这个幽灵,时刻都在明处、暗处招引着我们,让我们做稳它的信徒。

一看到玫瑰,就恨它不结个南瓜;一看到马,就恨它追不上“磁悬浮”;一看到羊,就指望它多出肉、出好肉;一看到桃花,就想到蜜源;一看到孔雀,就想到活捉……被“目的”劫持的我们,心灵干枯,嘴脸丑陋。

谁能引领我们叩山为钟、抚水为琴,真正做一回大自然浪漫缠绵的舞伴?

谁能引领我们赞赏玫瑰为开花而开花、激励孔雀为美丽而美丽?

我想,除了我们自己,大概不会有别人。

玫瑰园里,花开不语……

(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落笔扣题,第二段写玫瑰,省略了具体描绘,而运用排比写自己的心理——“不想说……也不愿说……更不能说……”是为了突显玫瑰“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B.“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在通篇只有短短四句话的课文中,看似非常突兀,令人哑然失笑,却用充满美感的镜头告诉我们:

即使是牲畜,也不是只懂得吃草。

C.全文从玫瑰开花的平常景象写起,由此及彼,以小见大,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善用各种修辞,语言明快又不乏犀利,给人深刻启迪。

D.作者联想插叙“孔雀与作文”的故事,着力表现“学霸”的高见和老师的赞许,既表现了主旨,也隐含着对这种作文教学现状的批评。

8.第四段写“马如人性”,“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请提炼概括“美学意义上的马”有哪些特点?

(5分)

9.“玫瑰为开花而开花”在文中主要有哪两层内涵?

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丰富的人生启示。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制:

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1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2.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

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选段的鲜明特色,将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秦亡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选文第二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本段文字以陈涉起义的史实为论据,用反衬的写法,揭示了秦王朝覆灭的原因。

13.翻译下面句子。

(10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分)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①,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②,归问时裂帛。

[注]①承明庐:

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曹植诗云: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②弹铗:

《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15.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横线部分。

(5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在文末高度概括自己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经历的一句是:

_______。

(2)《离骚》一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3)在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

第Ⅱ卷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说明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说真话,说人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足以让观众甘之若饴。

②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③如果没有抓住老街的特点,只是一味从商业的角度开发,变成了批发“流水线”一条街,不仅破坏了老街本身的韵味,更是对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的杀鸡取卵。

④几年前,大家还对互联网音乐嗤之以鼻,认为“网络歌曲”就是口水歌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音乐产业的重要阵地。

⑤领导干部必须站位高,具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才能判断合理,决策准确,如果片面地看待问题,目无全牛,注定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

A.①③B.②④C.①⑤D.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

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至于此次事故的原因,记者昨日上午从成都某交警大队了解到,初步判断系因事故私家车车速过快,具体调

查结果还需准确核实后对外发布。

C.《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D.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成都市民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的诉求,而“会呼吸的痛”却让人

们日益渴望干净的空气。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①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②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③,④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⑤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⑥,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A

而且

但是

虽然

因为

所以

B

/

然而

纵使

因为

因而

C

但是

因为

虽然

/

尽管

因此

D

可是

因为

但是

即使

/

总之

A.AB.BC.CD.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

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①____,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

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②_____。

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

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

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③_____,即“神似”。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熊孩子”打赏主播败光父母积蓄的案例,被报道的早已不是一起两起。

事实上,“熊孩子”对移动支付没有直观概念,难以将手机上的数字变化与真实的钞票支付建立联系。

现实生活中,他们花一元钞票买东西也许都舍不得;手机直播中,花万元“数字”打赏主播却可以完全无感。

如果学校加强教育,就能够让“熊孩子”们具备金融常识和财商意识;如果父母以身作则,就可以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①现实生活中,他们不一定花一元钞票买东西都舍不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60分)

22.以“我眼中的高三”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月考一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

2.C

3.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BC

5.B

6.①理想、目标能促使一个人不断地逆流而上、奋斗不息。

容闳虽然自幼家庭贫寒,远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