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 政治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5223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0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 政治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 政治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 政治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 政治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 政治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 政治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 政治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 政治文试题 含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 政治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政治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政治文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选择题共50题,非选择题共4题。

试卷共7页。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共50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

每小题1分。

满分50分。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

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

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

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

由此可见(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传统村落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D.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2.《墨子·所染》中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

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见贤则思齐,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3.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和地区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以上时,就进入汽车社会。

我国将可能从数量上进入汽车社会先进行列。

“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

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我们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看重“实在”、“直来直去”、“实事求是”、“大恩不言谢”、“刀子嘴豆腐心”的价值。

在西方,即使是朋友间也信奉“不批评、不抱怨”的价值。

西方人对你的赞美之辞,你不必沾沾自喜,那很可能是他对你礼节性尊重的表示。

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的交往方式的差异B.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C.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差异

5.“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④

6.2012年7月20日,苹果NewiPad在大陆正式上市,中国大陆成为苹果NewiPad继欧美、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后的又一个上市市场。

有人说,苹果电子引领了世界潮流,它不仅仅是一件产品,更是一种信仰。

这句话说明(  )

①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物质产品附着文化的内容 

②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并促进文化的发展 

③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④文化对社会的最大作用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7.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

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象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

这段优美的话语()

A.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

B.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

C.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8.有关部门给莫言的祝贺信中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由此可见()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9.前任总书记胡锦涛指出,经过全党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

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是因为(  )

①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物质财富 

③教育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0.所谓“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

打不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语,被称为“现代文盲”。

目前,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不懂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令人十分担忧,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离开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强调为官始终清廉,刚正不阿。

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

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漫步在集美学村,一栋栋“穿西装,戴斗笠”式的教学和生活楼房,让人流连忘返。

传统闽南风味的燕尾脊、红砖墙与西洋风格的高石柱、花窗套融为一体,韵味无穷。

欣赏着这些优美的建筑,让人感悟到(  )

A.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的继承和借鉴B.传统建筑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C.优秀文化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稳定性

13.对待传统文化,应遵循“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③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4.“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B.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经济全球化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D.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15.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文艺的走向时,发出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

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

A.一个民族只有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B.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认同

C.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D.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16.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

得益于文化的多样性,人们不断开阔视野、相互借鉴,比如中国“和”的思想,到今天仍对各国处理国际关系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这表明()

A.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B.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促进作用

C.传统文化是人类知识、灵感和创作的来源

D.世界各国人民都应从中华文化中获得启迪

17.“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

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传统文化有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8.“佛山岭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首先以精彩的杂技《登人登台》和武术表演等岭南文化特色文艺节目亮相,而由中日韩三国作者创作的一批陶艺精品也共同汇聚“亚洲现代陶艺交流展”,均博得人们的好评.材料启示我们()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②要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汇点上创新

③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④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断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19.动漫不仅使电视荧屏更精彩,而且形成了动漫游戏出版物、音像制品、动漫游戏产品的动漫产业。

这说明(  )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C.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D.文化创新的途径就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0.“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

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看,强调了(  )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D.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

21.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指出:

“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

……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

”主张开展思想文化上的解放运动,宣扬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辛亥革命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①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③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传递、沟通、共享文化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22.《红楼梦》集中表现了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以及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到目前为止也是绝后的文学奇迹,毛泽东把它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人们对它阅读、探究的热情经久不衰。

毛泽东之所以将《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这是因为(  )

A.《红楼梦》集中表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

B.它们共同表明了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C.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独特作用

D.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23.龙是一种文化图腾。

在中国,龙是神圣的,是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是吉祥向上的象征;而在西方,龙却被认为是邪恶的使徒。

导致这种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地理环境的不同B.各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

C.各民族社会实践的不同D.各民族政治制度的不同

24.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快速的键盘输入取代了手写汉字,汉字的日常书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键盘冲击”催生网络时代的汉字保卫战。

之所以要保卫汉字,是因为

①汉字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繁衍、发展的重要信息载体 

④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5.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甘肃省首部秦腔数字电影《锁麟囊》于2012年4月13日进行全省首映,这标志着xx年甘肃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正式启动。

该影片根据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改编,既保留了京剧的精髓,又体现了秦腔的特色。

看过电影的观众普遍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

这表明

①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和吸收 

②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③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

26.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7.莫言创作《生死疲劳》时不光用手写,而且用的还是毛笔,他认为电脑拼音输入限制了自己词汇的使用。

英国学者因此感慨“莫言让我们领略最本土,同时又最共通的体验”。

形成这种体验的根本原因是()

A.“最本土”是根本,通过“最共通”来表现

B.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C.不同国家的人们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8.我国作家莫言获得xx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意味着我国的文学作品得到世界的欣赏与肯定。

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说:

“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中国和世界吗?

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对“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中国和世界吗?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B.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交流与传播

C.消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D.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9.《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主要在于引进了国外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意、运营模式,同时也进行了本土化的再次包装和创作,因而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这说明文化创新必须

A.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C.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D.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0.如果孔子生活在我们的时代,并周游列国。

请想象一下,孔子在奥巴马连任后去白宫拜访,可能阐述的合理观点是()

①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②中华民族爱好和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④世界各国文化只有交流、借鉴、包容,才能走向趋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1.在第30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以38枚金牌,87枚奖牌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位,取得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

本次奥运会频现误判和争议,中国“吊环王”陈一冰“金牌动作得银牌”,在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中中国队被判犯规金牌变银牌,400米女子混合泳叶诗文打破世界纪录、男子400米自由泳孙杨破奥运会纪录却受西方质疑……尽管遗憾,甚至愤怒,但中国运动员最终都冷静平和地处理。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  )

①团结统一 ②爱好和平 ③勤劳勇敢 ④自强不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32.在古代,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往来,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

汉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唐太宗发展西域交通,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

这说明(  )

①中华民族素来以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 

②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 

③派遣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和为贵”一直深深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3.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这是因为(  )

①高昂的民族精神能够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④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

34.电视连续剧《沂蒙》是临沂继大型红色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后推出的一部文艺精品,其播出掀起收视热潮,获第四届CCTV电视剧“最佳热播剧奖”和“最高收视率奖”。

《沂蒙》用“红嫂”式的质朴表现“红嫂”的崇高,真实地展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

这表明(  )

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对于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相同的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35.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添鲜活内容,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十二五”目标而奋斗。

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蕴含其中的思想和精神的原因有(  )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民族精神应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高昂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6.近一个时期,罗阳这个与航母紧密联系着的名字,触动了亿万人民的心灵。

他忠于祖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

罗阳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升华。

这说明(  )

A.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B.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C.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D.必须发挥民族精神的支柱作用

37.“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展示。

下图:

从左至右依次为:

距今5000多年的凌家滩遗址玉龙、玉人,距今5000多年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泥塑女神头像,距今45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骨杆玉簪,夏代后期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

用一句话表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展示,最恰当的是(  )

 

A.勤劳勇敢,不畏强暴B.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C.民族之魂,生生不息D.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38.2012年7月5日召开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与山东精神”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指出,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儒家文化在过去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文化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离开儒家文化谈山东精神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这说明(  )

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C.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D.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39.2012年7月21日白天至22日凌晨,北京市遭遇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强暴雨。

“患难见真情,危难出英雄”,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面前,北京市政府与民众同心协力、守望相助,演绎了感人肺腑的“北京精神”,衍生出动人心魄的“北京力量”。

北京人民的上述表现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____的精神(  )

A.团结统一B.勤劳勇敢C.自强不息D.爱好和平

40.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并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

这表明()

①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禀性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1..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任福建漳州知州时,曾为创办的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追求。

这种精神追求()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决定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和体现 

③蕴涵着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充溢着从容淡定的情怀,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42.新时明广东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沐现了鲜明的时代持色,是新时期广东人民开创新事业重要精神动力。

这表明()

①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文化力量

②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索

④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到丰富与发展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

43.2012年5月4日,前任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胡锦涛上述讲话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①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③要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④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

44.2013年5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表示,对部分类型电视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并明确要求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这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是(  )

①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杜绝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②要尊重人民的文化权利,反对落后文化 

③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服务人民为荣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阅读下面两幅漫画,据此回答45题。

45.对下述两幅漫画所反映的文化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①漫画一反映的是腐朽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②漫画二反映的是某些文化产品利用落后文化迎合低俗趣味 

③必须通过科学文化教育改造和剔除漫画一反映的文化现象 

④漫画二反映的文化现象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6.面对漫画中的观象,我们应该()

A.大胆创新,不断推进娱乐文化的发展

B.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创新内容和表现形式

C.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奏响文化主旋律

D.把传统文化娱乐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7.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接受采访时

谈到,“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

我不了解很多种人,但我了解农民。

这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

A.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再现

B.文学作品以语言为工具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作者的审美取向

C.文学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D.文学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特殊物质生产活动

48.现在的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早已不再是只知土里刨食、两眼不识一丁的人,电视等传媒的普及极大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但要看到,现在流行的一些“大众文艺”所追求的是单纯娱乐消遣和经济效益,难以满足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同时,受客观条件影响,许多农民尚难以消解那些“高雅”和“贵族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