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4424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65位。

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

百分比分别是34.78%、21.05%、而西周异、同姓公卿分别为34.78%、65.22%。

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

这说明了

A.“天下

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

C.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D.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夏朝,与材料中“商周公卿”不符,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而非界限分明,与材料中“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不符,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与材料中“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相符,故D项正确。

2.如图是春秋末期“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

将晋公室的土地全部瓜分)的典故。

该典故可以用来说明

A

分封制遭到破坏

B.礼乐制度的不完备

C.宗法制趋于强化

D.中央集权制已崩溃

【答案】A

【解析】

【详解】韩赵魏瓜分晋国破坏了诸侯国由周王进行分封的政治传统,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三家分晋体现的是分封制的遭到破坏,和礼乐制度的不完善无关,不能体现宗法制趋于强化,故排除B、C项;当时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故崩溃一说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3.读如图。

该局部图所指时期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基本奠定B.是一种典型的贵族政治时期

C.人才选拔方式主要是察举制D.中央机制主要是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内容是秦统一后的疆域,秦的统一基本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故选A项;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代的人才选拔方式,排除C;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唐时期,排除D。

故选A。

4.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史记》知道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故事,又通过杜牧的《阿房宫赋》了解到阿房宫恢宏的气势。

但2002—2004年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却提出阿房宫并不存在的结论。

上述现象说明

A.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结论会有所改变

B.《史记》对阿房宫存在与否缺乏严谨的史学考证态度

C.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主观性太大,完全不可信

D.当代科学技术的先进,其考证的历史结果绝对可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后世考古工作者通过考古勘探认为历史上的阿房宫并不存在,说明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原有的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有可能发生改变,故选A项;根据后世的结论不能证明《史记》对阿房宫存在与否缺乏严谨的史学考证态度,排除B项;CD项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

故选A。

5.唐初门下省“掌出纳帝命”,“佐天子而统大政”。

门下省官员如侍中、黄门侍郎等不仅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

由此可见,唐初门下省官员

A.审核诏书建言献策

B.起草诏书负责决策

C.统领行政分管六部

D.擅权乱政专横跋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其官员负责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官员的职责是审核诏书建言献策,A项正确;起草诏书是中书省官员的职责,B项错误;统领六部的是尚书省,C项错误;材料只交待了门下省官员的职责,并没有提及其擅权乱政专横跋扈,D项不符合题意。

6.浙江永嘉人陈宜中,曾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他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

A.宋代B.唐代C.汉代D.秦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可以判断出是宋朝时期,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设枢密院,管军事,故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

7.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机构示意图(局部),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 

A.唐后期B.宋前期

C.元后期D.清前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中信息“内阁、宣慰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所述时期应为明清时期,故D正确;唐宋元三代均没有实行内阁制,内阁制的确立在明朝,故ABC均不正确。

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

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世官制选官标准是血缘,故A项错误;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德行,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本质还是血缘,故C项错误;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才能或文才,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9.王绍光先生认为,无论什么民主,只要是选举,就只能选出精英,最终搞的只能是精英统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选主”;只有抽签,才能让“所有的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才能打破精英跟一般人的界线,才能有真民主。

由此可见,他认为抽签选举制

A.有利于保障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B.推动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C.完全可以排除精英对民主的干扰D.不存在忽视公民素养等诸多弊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只有抽签,才能让‘所有的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才能打破精英根一般人的界限,才能有真民主”可知王绍光认为抽签选举才能真正保障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故选A项;王绍光主要对抽签选举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不能据此认为抽签选举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排除B项;C项过于绝对,排除;抽签选举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公民素养,故排除D项。

故选A。

10.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

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可见

A.古罗马债务现象非常严重B.法律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这是最早的社会契约思想D.古罗马法律非常重视私权的保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可知罗马法特别注重对私权的保护,故选D项;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权并不能说明当时债务现象严重,排除A项;罗马法对私权的保护既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同时也维护普通公民的利益,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证明“最早”,排除C项。

故选D。

1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

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的漫画家为这一历史事件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漫画。

图中的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

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政局长期动荡,民主共和的道路艰难曲折,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但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

而题干中“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选D。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2.“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部分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

这说明英国

A.君主立宪制仍未建立B.地方权贵垄断地方选举

C.基层治理制度极混乱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1832年议会改革前,英国的部分选区选举中依然存在各种舞弊行为,说明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仍然需要完善,故D项符合题意;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部分选区的舞弊行为,由此说明地方权贵不能垄断地方选举,排除B项;部分选区选举的舞弊行为不能说明当时英国基层治理制度混乱,排除C项。

故选D。

13.漫画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评议的艺术。

仔细观察下面漫画信息,它意在说明

A

邦联制下美国政治窘境B.联邦宪法导致弊端丛生

C.分权制衡影响政府决策D.三权分立破坏政治民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漫画反映了三权分立影响了政府决策,选项C正确;三权分立体制对应的是联邦制,而非邦联制,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三权分立是维护民主制的手段,选项D排除。

【点睛】将漫画中的文字“决策”“三权分立”和漫画人物表现联系起来。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做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9—158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才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几次战争完全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近代的侵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震动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反思与前进,故D项符合题意;AB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故排除;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远东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完全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选D。

15.学者陈晓楠曾说:

“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

”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施政纲领,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排除A;从材料“充满时代气息”“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可知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资政新篇》,故选B;《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部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排除CD。

16.“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D.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

【答案】B

【解析】

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

由“东亚中华”,“五色旗(中华民国国旗)”,“民国荣光”等关键词可知描述的是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一事件,所以答案选B,ACD与题干描述不符,故排除。

17.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下列探索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秋收起义→遵义会议→八七会议

B.三大战役→渡江占役→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八一宣言

D.瓦窑堡会议→中共七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是1935年12月,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是1949年,D项排列正确,故选D项;八七会议在秋收起义和遵义会议之前,排除A项;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在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之前,排除B项;百团大战在八一宣言和平型关大捷之后,排除C项。

故选D。

18.“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这说明

A.无产阶级是大革命的领导阶级B.民众思想的进步有利于大革命进行

C.国民党开始关注民生问题D.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刚开始觉醒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意内容表明,民族主义的发酵和社会大众的态度有利于北伐战争的推进,说明民众思想的进步有利于大革命进行,故选B项;大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国民党开始关注民生问题,排除C项;根据“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可知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在大革命之前就已经觉醒,排除D项。

故选B。

19.下面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工人、农民所占比例示意图。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工人阶级已失去领导地位

B.农民的政治觉悟全面提高

C.敌后革命根据地普遍建立

D.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两张图表中就能够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党员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由原来的工人为主到后来的农业为主,这种转变实质上就是工作重心的改变,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工作重心上转移到农村,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工人阶级一直都是领导阶级;B选项表述绝对,排除;敌后革命根据地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C排除。

20.武汉会战刚刚结束的1938年11月,日本大本营在新制定的《对华处理方略》中即明确写道:

攻占广州、武汉后“以恢复治安为根本,除特别需要外,不应企图扩大占领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说明武汉会战

A.粉碎了日军的速胜企图B.满足了日本的侵略意图

C.标志日军军力由盛转衰D.迫使日本转入持久作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以恢复治安为根本,除特别需要外,不应企图扩大占领区”并结合中日相持局面的相关知识可知,日本在武汉会战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其侵华策略也发生相应转变,即由速决军事战略向“以恢复治安为根本”的持久军事战略转变,故选D项。

A项指的是淞沪会战,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不愿“扩大占领区”,并不是其侵略意图得到满足,而是由于其战线拉得太长,补养供应不上,故只能转变其侵华策略,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呈现出日军军力的变化,故无法得出其由盛转衰的结论,排除C项。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史实,该知识点一直是考试的高频考点,因此有必要引起重视,学生在学习或者复习的过程中切记要史地结合进行分析理解。

21.中国华东地区包括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在近代,该地区既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国内革命战争中各派力量争夺的焦点。

根据如图信息所示,该重要战役指的是

A.徐州会战B.枣宜会战C.淮海战役D.台儿庄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徐州”、“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信息可判断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故选C项;ABD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C。

22.下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作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选民证,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

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时间为突破口做题,一定要注意“1954年”这个特定的时间,和1954年相对应的政治制度只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

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

另外,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

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

【考点定位】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

24.有人说,对1949年以后中国史的研究,应“少泡图书馆,多找普通的中国人交谈,他们每个人的嘴边都有一部生动的中国史”。

这里他强调的是,现代史研究中

A.应重视口述材料的丰富性和解释历史的多元性

B.相对口述史料,文献、实物史料几乎没有价值

C.图书馆里少有中国当代历史的文献档案等收藏

D.普通老百姓认识当代历史的能力超过史学专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多找普通的中国人交谈,他们每个人的嘴边都有一部生动的中国史”反映了对口述材料多元化的重视,故A正确;文献、实物史料有很大价值,故B排除;图书馆里中国当代历史的文献档案等收藏并不少,故C排除;普通老百姓认识当代历史的能力一般不可能超过史学专家,故D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雅典以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著称。

……公元前508年,在平民与贵族斗争中,首席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梭伦改革基础上又一次改革。

(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材料三:

1832年6月7日,选举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

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议席分配两个方面。

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

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

——刘宗续《世界近代史》

(1)材料一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袭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它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里斯提尼时期有哪些民主政治机构?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2年改革后英国议会发生的主要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建设的认识。

【答案】

(1)矛盾:

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民主机构: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等。

变化: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

(或答新兴工业城市获得更多议席)

影响:

促进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3)认识:

政治体制的建立要符合国情;政治制度要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制度受当时的时代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两对矛盾指的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趋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加强。

(2)克里斯提尼时期的民主机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等。

根据“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

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以后英国议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

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促进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完善。

(3)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和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发展建设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不断发展完善,同时也会受到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具有局限性。

言之有理即可。

26.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

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

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唐会要·封建杂录上》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

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哪些机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

【答案】

(1)政治制度:

分封制。

理由: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

(2)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机构:

宣慰司和宣政院。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

(1)从材料“封建之法,实可遵行”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分封制度;根据材料“前代国柞,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中可以分析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中可以概括从答案。

(3)从材料“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中可以概括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设置了宣慰司和宣政院。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

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皇帝敕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