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4261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爱这土地》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爱这土地》教案1.docx

《《我爱这土地》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爱这土地》教案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爱这土地》教案1.docx

《我爱这土地》教案1

1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

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1.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

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若水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城市从远方

太阳向我滚来……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陈腐的灵魂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

(提示:

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

诗人那时刚从监狱中出来不久,正流浪在上海滩头。

苦难感和光明感交织在心里,成了艾青写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诗歌异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些年月热爱祖国、投身战争、谋求解放的热血青年的时代思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

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

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圆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乡愁

余光中

活动与探究

1.请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思念的妙语华章。

2.土地与太阳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

请学生课外阅读艾青的作品,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问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深入了解诗人的艺术风貌。

3.《乡愁》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技法。

请阅读欣赏余光中的其他作品,如《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敲打乐》等,理解诗人情感的物化及其表达效果。

提示: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

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

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备课资料

课文赏析

余兴中乡愁诗歌赏析

周道模

在余光中众多优美典范的抒情诗歌中,《乡愁》《乡愁四韵》和《民歌》三首可以看成是一组情浓、意深、味长、形美的乡愁主题诗。

当你再三吟咏这三首乡愁诗歌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而披文入意,披音入情,融入他创作的独特的撼人心魄的诗境,灵魂也会随之颤栗,随之沉醉,随之升华。

细品这三首乡愁诗歌,你会发现一些共同的诗美特征。

一是其意象单纯明亮,富有概括力。

《乡愁》一诗只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代表性意象来抒发亲情、爱情和爱国情。

《乡愁四韵》只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意象就涵盖了整个中国。

而《民歌》中,也是以“黄河”“长江”“红海”概括中华民族。

这样的意象选择和构造与所谓现代派诗歌的意象杂乱形成鲜明的对比,读之,典型集中;诵之,易懂有余味。

二是其意境宽阔宏大。

一般诗人在吟唱怀乡诗时,容易惯性地选择“故乡的小桥”“老屋”“童趣”“母亲白发”“老父皱纹”这类意象,通病是形同意旧境小。

而余先生却有意避开这些,独具诗眼的选择能覆盖整个中国的意象,营造出宏阔感人的诗美意境,浩荡出大家的大气。

三是其蕴含音乐节奏的文体美。

三首诗都是诗情的变化构成内在节奏,由诗句、诗行、诗节和韵律构成外在节奏,创造出具有余光中特色的吸收了民间歌谣营养的具有音乐旋律的现代格律歌诗。

可读、可诵、可吟、可歌,是真正的诗歌。

《乡愁》一诗,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已谱成歌曲广为传唱。

生离死别是《乡愁》的灼心之痛,而不直说,都化在“船票”“坟墓”意象之中了。

而“浅浅的海峡”割裂祖国之痛,则是大乡愁,是民族魂之痛。

由亲情、爱情,再到爱国情的发展和升华,是大才思的显露,是大诗人的标志。

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更让人回味无穷的《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酒一样的长江水血一样的海棠红

醉酒的滋味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滋味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信一样的雪花白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家信的等待母亲的芬芳

是乡愁的等待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在“长江水啊长江水”“腊梅香啊腊梅香”的回旋和余韵中,你一定品味出《乡愁四韵》独特的音乐美。

音乐性是诗歌首要的基本的语言特征。

在众多诗人残酷地砍掉诗歌的音乐性时,余光中先生却反而行之,创作了新诗音乐美的经典之作。

此诗前两节,诗情尖锐而强烈,后两节舒缓而持久,构成一张一弛的诗人内在情感节奏。

通过音韵、句法、章法的反复方式又实现了此诗的外在音乐节奏。

四节诗,每节的布韵一致,节中有句式的反复,诗中有段式的反复。

四节诗结构相同,用字多少相同,而用词各异,显示了复沓的章法,是对古典诗歌的借鉴和创造性运用。

此诗曾由多人谱曲,其中罗大佑的曲子是最佳作,广为传唱,可谓歌诗。

你听,你的血脉在歌唱,长江黄河在歌唱,余光中的《民歌》正在时空中歌唱。

传说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北方有一首民歌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早潮到晚潮

从青海到黄海醒也听见梦也听见

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高原到平原从A型到O型

鱼也听见龙也听见哭也听见笑也听见

余光中的《民歌》,从头到尾,结构上层层推进,愈推愈深,逐渐升起悲壮的自豪感,“民歌”之“民”是中华民族,“民歌”之“歌”是精神文化。

中华民族的精神奔流在黄河、长江的涛声里,奔流在每个中国人的血管里,奔流向崇高和永恒。

把这三首乡愁放在当今诗坛状况,放在中国新诗发展史的背景中考察,余光中先生作出了两个突出的贡献。

一是抒发了真挚、深沉如血的亲情、爱情,抒发了真挚、博大如血的人民之情、民族之情、时代之情。

做到了内情与外情,诗人与祖国的完美结合和审美统一。

二是精美的文体贡献。

这些内美与外表高度融合的如歌的现代格律新诗,为诗意、诗体的现代化、规范化提供了文本,提供了借鉴的榜样,似乎暗示着新诗文体发展的方向。

这“沸血的灼痛”般的乡愁是人类共有的情思,但它抵达余光中的中国心灵和汉语诗歌,就成了弥漫时空、浸润灵魂的乡愁诗。

这“风也听见,龙也听见”歌唱着的乡愁,从余光中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诗美意境中浩荡而出:

红了海棠、白了雪花、香了腊梅、醉了长江……

如血的乡愁,如歌的诗。

这歌一样的余光中啊!

这“海棠红”一样的中国啊!

这“民歌”一样的我们的中国心魂啊!

(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