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3583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docx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docx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七年级语文《现代文》复习题(无答案)

班级姓名

(一)有一缕阳光叫感动

于兆文

1小区里常见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或相互搀扶着,慢慢向前走着;或一前一后,老太太在前,用一根拐杖牵着后面的老头。

两位老人总是那么有说有笑、幸福而又安详地从我面前走过。

两位相依相携的老人,成了小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2老头是一个瞎子,听说在一次矿难中被人从矿井里救出时,眼睛没遮挡,被强烈的阳光刺瞎了。

矿上也没赔上几个钱,辗转来到我们这里,就买了底楼的两间车库,一间住人,另一间堆放废品,靠收废品为生。

3开始时,老人们总是隔三四天,趁着晌午上门去各家收些废品。

收废品的那天,他俩早早吃了午饭,轻敲着各家的门,许多人当初还以为他俩是要饭的,没几个有好脸色。

后来知道了原委,许多人家一有废品就主动送上门。

等废品积到了一定数量,废品站就派小货车专门来拖货。

4坐家收废的两位老人十分知足。

为了回报小区住户,他俩还和小区保安一起,每天戴着红袖章,转悠在小区各楼道里,防着小偷小摸的事发生。

尽管老头是个瞎

子,但义务巡逻的时候总爱戴着一副墨镜,俩人面前挂着个哨子,这阵势也挺雷人的。

有两次,小偷刚准备作案,老头就急促地吹响了哨子,穿透力极强,小区保安一听到信号,迅速赶到,将小偷拿下。

5有几次晨练,我都见到两位老人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老太太拿着一份报纸,一字一句地读给老头听。

老头一旁端坐着,似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又像在倾听整个世界,神态是那么安详、专注。

6我家订了几份报纸,一看完,便叠好送给两位老人。

那时候,老头的脸上像是绽开了花,一个劲地言谢。

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7见我常年免费送报纸,他们竟买了一箱牛奶,说是给我女儿的。

我坚决不收,他们就差下跪求我了,没办法只好收下。

两位老人平时从不贪人便宜,收废品也从不少给人一分钱,跟大伙儿相处十分融洽。

有一次,邻居们提出帮他们办一份低保,当即被他们谢绝,说大伙儿给予他们的已经够多了,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现在的日子,他们很满足……

8那天早上下大雨,我突然想起两位老人,怕他们摔倒在那儿,没人知道。

到小区广场上,读完了报,老太太撑起雨伞,扶着老头,依然有说有笑地往家走去

9那一刻,望着风雨中相依相携,我似乎感到阳光早已从天而降,穿透风雨,穿透尘世无数守望的灵魂。

这世界的雨兀自下着,可老人们的心头却燃着阳光,这阳光里有温暖,有珍爱、有牵手、有希翼,还有一缕穿过我的记忆,叫感动。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3期,有改动)

1.本文的题目为《有一缕阳光叫感动》。

阅读全文,用简短的文字概述“我”被“-对老人”的哪些事情感动了。

(4分)答:

2,、文章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一对老人”,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对品质优

秀的老人。

请你结合下列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对这对老人作出评价。

(4分)

⑴收废品的那天,他俩早早吃了午饭,轻敲.着各家的门。

⑵有两次,小偷刚准备作案,老头就急促.地吹响了哨子,穿透力极强,小区保安

听到信号,迅速赶到,将小偷拿下。

评价:

3、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

(3分)

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修辞方法:

作用:

4、这篇散文写了一对老人,同时也写了他们的邻居。

假如你生活在这个小区,请写

一段文字。

说说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80-100字)(6分)

(二)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1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

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

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2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

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

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

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

“慢一点儿,别磕着!

3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

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

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4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5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

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

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

他说你有电话。

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

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

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6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

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

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

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

……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7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1、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请简要概括。

(4分)

2、根据第⑤段画线语句,展开合理想像,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40个字左右)。

(4分)

答:

3、文章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4分)

答:

(5分)

4、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再次写到铃声有什么作用

答:

(三)莫扎特的造访

(赵丽宏)

1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把你引进天堂,音乐家也有烦躁不安的时候。

但是,有一位音乐家例外,那便是莫扎特。

2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家的音响中正播放着莫扎特的《F大调第一钢琴

协奏曲》。

妻子在读一本画报,儿子在做功课,音乐对我们全家都没有妨碍,尤其是

像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样的作品,我们三个人都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3我曾经告诉儿子,莫扎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不到10岁。

儿子睁天了眼睛,

惊奇地问:

“真的,他是天才?

“是的,是天才,他是上帝派到人间传播美妙音乐的天才。

”我这样回答儿子。

410岁的莫扎特,心里没有任何阴霾,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一切都明丽而鲜亮。

莫扎特把童年时代的梦幻都倾吐在他的音乐中了。

我喜欢这样的音乐在我周围幽幽地回荡。

从钢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轻盈而圆润,犹如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珠,从冥冥的天空中落下来,在宁静的空气中闪烁飘荡。

你看不见它们,接不住它们,却真切而优美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感觉到它们在轻轻地拨动你的心弦。

它们滴落在任何地方,都会反弹出清幽脆亮的回声。

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幺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

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

5我问儿子,在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中看到了什么。

儿子说:

“我看见一个金头发的孩子在弹琴。

他坐在花园里,身边有很大的喷泉,喷出银色的水花,

漫天飞舞。

”妻子说:

“我看见一条小溪在绿色的山坡上流淌,小溪里都是五彩的石头。

”儿子笑着总结:

“有喷泉,也有小溪,还有春天下雨时在树林里听到的声音。

6说完话,我们仍然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除了音乐,家里没有其他声音,然而世界上一切美丽的音响都在我们小小的家中回荡……有莫扎特的音乐陪伴着,家里是多么安静多么美好,连阴郁的天气我们也能感受到阳光灿烂的情调。

7我告诉儿子莫扎特离开人世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他甚至没有为自己留下买一口棺材的钱。

在风雪中,他被不认识的人埋葬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人们甚至无法在他的墓地上献上一朵小花。

8“他为什么那么穷?

”儿子的目光里饱含着困惑和不平。

9“因为那时音乐不值钱。

”我的回答无奈而黯然。

10这时,我们的耳边充满了莫扎特的音乐,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四十一交响曲》。

那是蓝色的海水,平静地冲洗着沙滩;那是人心和天籁的融和,是超越时空的预言,是不死的魂在呼吸。

天地间回响着那永恒的潮汐,无穷无尽

O“钱算什么?

”儿子突然喊道,“钱会烂掉,音乐活在人的心里「我和妻子相视一笑。

他在音乐的流水声中,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所有的墙壁都消失了,

可以看到最遥远的风景。

莫扎特像一个目光平和的天使,在我们的前方翩翩地飘行。

我们幻想中所有美丽的地方,他都能引导我们抵达……

⑬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

1、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2、文章第⑩段中写到,“我和妻子相视一笑”。

说说你对这“一笑”的理解。

3、文章结尾句“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探究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

5、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有哪些特点?

请根据这些特点,描写你在他的

音乐中可能“看到”的画面(要求和文中描写的画面不重复)。

(4分)

L

说明文阅读

人工造林有学问(11分)

1森林是有利于环境的,它可以吸收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

净化空气,并降低温度,减轻温室效应。

比如,每公顷森林可以年吸收灰尘330-900吨,是很好的“空气过滤器”;每公顷森林放出的氧气可供900多人呼吸,是最好的天然“氧吧”;森林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季日平均气温低2C左右,冬季日平均

气温高2C左右。

2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19位,森林总蓄积量占世界第8位。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

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人工造林。

但是,如果植树造林不讲究科学的方法,就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进行人工造林呢?

3首先,必须考虑的条件就是水分、温度、风速、土壤等。

如何判断森林能够生长,最好的办法是观察自然界中的植被分布。

如草原上鲜有大面积的森林,这里就不适合造林。

我们应当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先在那些能够成活森林的地

方造林,如北方山地先造沟谷和阴坡,保证成活率。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不适当的地方造林,其实是“南辕北辙”,花再大的金钱也是浪费。

4第二,造林的物种要适合本地的生态。

在中国的四大沙地(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里,杨树的适应力远不如本地的榆树,显然在那里造林,适宜的树种是榆树而非杨树,可目前的做法背道而驰。

因此,“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

5第三,自然界有其规律性,所以造林的密度要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

如在了

善克沙地,自然选择的榆树密度是每百平方米3—5棵;而人工的杨树林密度高达

30—50棵,水分根本无法支持。

造林设计应当向自然界学习,而不能“闭门造车”。

6第四,人工造林要多物种配合,而不能只发展单个物种的纯林,后者极容易遭受病虫害袭击,还会造成“绿色荒漠”。

7第五,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择种子造林。

种子繁殖虽然开始见效慢,但是,一旦成熟,能够自我更新,这种生态恢复是最彻底的。

8第六,人工造林不要将目光仅仅盯在那些所谓的速生树种上,一些贵重木材的慢生树种,无论经济价值还是生态价值、景观价值都远远超过那些速生树种。

随着各国对天然林的保护,贵重木材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紧张,提前设计并种植慢生贵重树种可以“防患于未然”。

9了解了森林的作用,懂得了科学的植树造林的方法,就能增进我们的绿色意识。

去精心地爱护和培育我们的森林母亲吧!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1分)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1分)

3•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可能”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4.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除了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5•请你结合选文,联系家乡的实际,为家乡的植树造林提出三点合理化建议。

(3

分)

(二)啄木鸟(6分)

1在树林里,有时人们会听到“笃、笃、笃”的响声。

如果你蹑手蹑脚、屏住

呼吸走上前去,就会发现,这是森林“医生”啄木鸟在“工作”。

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

它祖代相传,以食虫为生。

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敲、西啄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位,然后在树上啄一个小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

害虫虽然隐藏在树干深处,但一旦被啄木鸟发现,便休想逃命。

②根据调查和研究,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贪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

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测算出,啄木鸟啄树的冲击速度是每小时2080千米;当

啄木鸟的头部从树上反弹回来时,它减速的力也大得惊人——约有

1000个重力常

数。

要知道,一辆汽车如果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撞在一堵砖墙上,其力量才不过10个重力常数。

可想而知,1000个重力常数,这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

奇怪的是,啄木鸟从来不会因此.而得脑震荡,头颅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③为什么啄木鸟有这种神奇的本领?

科学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还对啄木鸟作了解剖。

结果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

它的构造与众不同:

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在脑子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这样一来,通过流体传动的振动波,也许会得到减弱。

此外,啄木鸟的头部有非常大而有力的肌肉系统,也能起吸震和消震的作用。

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啄木鸟的头部和它的“手术刀”是一前一后作直线运动的,一点也没有侧向运动。

1•请说说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分)

2•啄木鸟在啄木时能防震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2分)

3•第②自然段加线句中的“此”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2分)

(三)地球撑不住人类的胃

①肉食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肉食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据统计,30年前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要吃掉50磅的肉,而近年来,光牛肉每人就要吃掉100磅。

2在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在个人生活中的直观指标,同样是“肉食量”的不断增长。

1988至1998年间,肉食的消费量整整增长了一倍,达到了人均46公斤,是发展中国家平均值的近两倍,超过了韩国和日本等高收入的亚洲国家,成为亚洲保持东方饮食习惯的国家中肉食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猪肉消费则名列世界第一。

这似乎正是.生活质量提高、国泰民安的一种象征,但很少有人考虑这种饮食习惯长此以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3其实从生态学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这对人口超过12亿的中

国来说,不啻是一场灭顶之灾。

一组官方的数字是:

中国过去30年中,1500万公

顷的耕地转为他用;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

给12多亿人口提供粮食已使我们的土地不堪重负,对肉食和乳制品需求的激增则更是雪上加霜。

由于牧草的供应有限,因此必须用粮食喂养牲畜,这使谷物需求量大幅度上升。

在1990年,饲养用谷物占谷物总量的20%,而到1999年已占到40%。

而养殖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决不亚于工业污染。

大量肉食品的消费令中国无法承受。

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肉食的需求量。

4肉食可以说是人类食物中最不经济且最低效的一类。

通过精确的计算,一磅肉类蛋白质是同等重量的植物蛋白质价格的十几倍,而肉类蛋白质很不容易被人体所吸收,我们吃下去的肉,其中只有少部分的蛋白质被吸收,其余大部分都被排泄

出去了

5在食物生产上,种植植物相对于生产肉类而言就经济实惠多了。

比如一块田用以养牛吃肉,只能生产1磅蛋白质;若同样面积的土地用于种植黄豆,将可以生

产16磅多的高质量植物蛋白质。

换言之,我们吃肉要比食豆类需要的土地多出16

倍以上。

而且,饲养动物还极其浪费水源,据计算,饲养动物所用的水是种植蔬菜谷类所用的8倍。

6因此,许多令各国首脑们感到束手无策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饥饿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并非人们以为的那样,是地球上的资源已养不活这么多的人口,而是地球实在满足不了人们无底洞似的贪欲,更喂不饱“饕餮”们那穷奢极欲的胃。

7营养学家梅耶认为,只要人们把肉类生产减少10%,节省的谷类就可以供

6000万人食用。

如果全人类减少一半肉食,则可以解救全球的饥饿人口。

而且,儿童教育及人类健康、医疗条件等都会大为改善。

现在,许多西方科学家认为,未来

食物的需求依靠植物蛋白质才能解决,所以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投入经

费,开发用黄豆面粉制成的植物蛋白食品。

1、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似乎”和“正是”是否矛盾?

请说明理由。

答:

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猪肉消费名列世界第一,这是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的一种象征,

但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场“灭顶之灾”?

答:

3、第⑤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

答: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围绕“诺贝尔和平奖该不该授予马塔伊博士”

谈谈自己的看法。

材料:

202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破天荒地授予肯尼亚的环保主义者马塔伊博

士,表彰她发动“绿带运动”,动员广大的贫穷妇女在非洲大陆种植了3000万棵树苗。

消息传出,招致国际上一些人士的批评与质疑,他们担心如此扩展“和平”的含义,将会淡化这个奖项应有的意义。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