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8917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20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x

《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docx

土地整理初步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规划报告

1前言

土地综合整治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首先必须作好充分、可行的规划设计。

因此,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仪xxxx镇市投资的土地综合整理项目工作,并为项目的施工提供依据,在《xx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编制本项目的规划。

本次规划的项目为市级增费项目。

1.1项目建设背景

xx项目东临曹门院村;南接萝卜脚村;西毗老祖山村;北靠八弓丘村。

项目区有溪道穿过,并有较多坑水塘,目前区内的灌溉方式主要依靠水塘集雨自流进行灌溉,区内没有相应的斗、农、毛渠配套,灌区内的农田还处于串灌串排和无法灌溉的情况,为了充分发挥区内水塘在灌区的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最大效益地发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效益,改善灌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地力,增加耕地,xx国土资源局xx分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特提出此项目。

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局土地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根据区内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特点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拟在具有良好的光、热、水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且交通方便,种植适宜性较广,相对集中成片,存在较大的整理潜力和价值的xx镇xx村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xx国土资源局xx分局依据《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要求,按“先易后难,生态优先,综合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于2010年8月向xx省国土资源厅申报了该整理项目的立项报告。

xx分局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意见,开展了项目的外业踏勘工作,并请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专家和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了现场踏勘,作了技术审查。

根据踏勘和审查意见,分局土地开发整治中心委托我公司,对该项目作为市级新增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并按照xx省国土资源厅《xx省土地综合整治开发规划设计标准(试行)》的有关规定来编制规划设计报告。

1.2项目建设目的

⑴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

⑵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⑶因地制宜,完善项目区配套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完善项目区与水塘渠系配套的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设施,尽力消除旱涝灾害对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⑷结合项目区实际,通过切实可行的改坡改土工程和土壤增厚培肥措施,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⑸合理布置水土保持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塑造项目区农村新景观,提高项目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⑹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项目区社会稳定。

1.3项目规划任务

⑴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具体落实《x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xxxx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2005~2010年)》,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对该项目的批复,制定项目区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和方针,并落实土地综合整治指标;

⑵根据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适宜性分析的要求,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土地利用布局;

⑶尊重现状,通过水资源平衡分析,改善现有灌排系统,并根据需要完善田间路网;

⑷确定项目区主要工程的布局与设计;

⑸充分论证,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确定规划方案;

⑹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1.4项目规划依据

1.4.1相关规划及报告

(1)《x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2)《xxxx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1.4.2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踏勘报告

《xx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4.3行业技术标准

(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

(7)《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8)《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

(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10)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988);

(11)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1992);

(12)1:

5000,1:

10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1993);

(13)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14)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

(15)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1997);

(1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1997);

(17)渠道防治工程技术规范(SL18-1991);

(1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1995);

(1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1989);

(20)林业工程制图标准(LY/J002-1987)。

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⑹《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⑺《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⑻《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⑼《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

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⑾《关于申报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耕发[2000]007号);

⑿《xx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

⒀《xx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湘财建[2004]46号)。

1.4.5其它相关资料

⑴本报告采用的社会经济条件数据引自《xx冷水难区统计年鉴(2008)》;

⑵本项目的土地面积数据采用xx土地资源调查2002年土地变更登记的数据。

1.5项目规划的理论基础

1.5.1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利用理论

环境伦理是指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时应遵循的人类道德行为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为土地伦理观。

该观念由美国学者利奥彼德(AldoLeopold)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他将人类群体的边界扩大,从而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它们的总和便构成了一个群落整体,利奥彼德称之为土地。

这样土地伦理观将人类从土地群落征服者的地位改变为土地群落的普通一员,人类应该尊重其共同体及土地群落总体。

根据土地伦理观,我们在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时,不要完全将其看成只是一个经济和工程问题,还应该考察其伦理上是否正确、美学上是否有价值和经济学上是否可行,以便判断规划设计方案和拟实施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措施,是否倾向于保护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美学属性。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指土地的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

换句话说,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要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土地资源本身的高效持续利用;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的持久发展。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在于具有持续性特点的利用。

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构成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出了宏观要求,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又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协调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遵循可持续利用理论,首先应将“新增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作为规划设计的目标,统筹规划后备资源的开发,并充分考虑其生态环境的适宜性,以增加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新耕地。

其次,各规划设计方案要有利于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肥力,提高土地的抗旱、抗洪、抗涝能力,降低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从而有效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实现项目区土地资源的更新和持续利用。

第三,应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费用/效益分析,以保证按规划设计方案开展的土地综合整治所获得的综合效益,大于所耗费和所损失的效益(费用),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1.5.2生态经济理论

土地资源是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

土地本身就是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多重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

也就是说,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以及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

因此,任何土地利用的措施(包括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并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

根据生态经济理论,我们在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要考虑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如何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来加强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了所规划设计的对土地开发、整治和利用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实施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和破坏。

也不能只考虑项目区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视了涵盖项目区在内的整个地区乃至于更大范围内对其的合理利用。

因此,应当将各种生物技术措施、工程技术措施和经济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山、水、田、林、路、村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实行综合治理,以期更大范围地改善生态环境。

1.5.3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工程(SystemEngineering)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

当前,系统工程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城镇建设、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人口控制等社会经济领域,并在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有效的作用。

系统工程是把对象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同时把研究过程也视作为一个整体。

这样,人们把系统作为若干子系统有机结合成的整体来设计,对每个子系统的技术要求都首先从实现整体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对研究过程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或子系统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矛盾都要从总体协调的需要来选择解决方案。

同时,把系统作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对它的所有技术要求,都尽可能从实现这个更大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

在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中,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作为一个大型复杂的系统,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多种工程技术,合理科学地进行安排。

另一方面,就某项工程技术措施从子系统来看效果很好,但从项目的全局来看就不一定好,同样有些工程技术措施从局部看效果不太理想,但从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