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1662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docx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docx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又包扩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

2、心理过程: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过程,是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

包括:

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之一,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

是人对客观对象所有的态度体验,如喜怒哀乐爱恨惧

意志过程:

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立目标,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心理目标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是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包括: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等

关系: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但它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1)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的基础。

如果没有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对事物的情感体验,以极改造的意志行动,人的性格、能力、信念、世界观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个性心理影响心理过程。

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表现,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色彩。

事实上,既没有不带个性特征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心理的个性特征。

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

3、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陈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活动、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p192)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是认识心理本质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

1研究心理和脑的关系;⑵研究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关系;⑶揭示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⑷揭示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⑸探讨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6)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5、理论意义:

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证;⑵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⑶有助于临近学科的发展。

实践意义:

⑴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⑵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⑶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⑷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了(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6年,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创建第一门心理学杂志《心理》。

人的心理的实质: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是桑代克。

西方最早的心理专注是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被称为第三势力的心理学学派是人本主义学派。

7、结构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感觉意志激情三元素,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向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不把心理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和斯金纳(两个特点:

1.否认意识,主张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

强调正常行为分析)。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考夫卡和韦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为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重视异常行为,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

精神分析:

是一种临床技术,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得到宣泄,从而治疗)。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士皮亚杰和奈赛尔《认知心理学》(注重儿童思维发展,推动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分析智力结构,新研究法)

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重视人格,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好的,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p196)

8、心理学研究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客观性原则:

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要必须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加以考察。

系统性原则:

在对心理现象研究时,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的,动态的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发展性原则:

我们必须把心理现象看做时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

在对心理现象研究时,必须依据理论指导,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类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9、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访谈法分为谈话法和问卷法。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表现及发生条件有目的的观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可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分为参与观察和费参与观察。

优缺点(P198)

实验法:

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规律的方法。

G该方法是近代科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般分为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情景来引起被试者的某些心理活动以便进行研究)和实验室实验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调查法:

就某一(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一般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有两部分构成:

个人属性变量和所要填写的问题)

测验法:

研究者利用一套标准化的量表来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特点是统一标准的而刺激,在标准的情景对所要研究的心理品质做出标准化的计量。

有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

 

a)科学的心理观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3.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和神经系统产生的。

4.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是大脑皮层。

5.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轴突、树突组成,胞体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

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有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形状如树的分支,作用是接受刺激;轴突较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

按突起的数目可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核多极细胞,将神经元的功能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与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

神经兴奋在突出间隙的传递,是借助某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6.人的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和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兴奋>和副交感神经<抑制>)。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是低级中枢,作用是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桥梁、脊髓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盖反射肘反射)、脑(脑是高级中枢,分为脑干(延脑、桥脑、中脑)、间脑(丘脑、下丘脑)、小脑、大脑)。

P201

7.脊髓位于脊椎管内,基本功能是传导冲动和控制躯体与内脏的一些本能反射;脑干区域主要负责与生命有关的基本反射;间脑主要是情绪中枢;小脑的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调节肌肉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8.大脑表现有三大沟:

中央沟、顶枕裂、外侧裂;四大回:

额叶(语言中枢)、顶叶(感觉、运动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

9.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扩散集中、相互诱导。

10.神经系统(大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机构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11.反射根据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无条件反射(生来具有)和条件反射(后天学习的)。

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行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12.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相同点:

原理相同,都是通过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建立条件反射形成的。

不同点: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是被动的接受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刺激”模式,个体主动的通过操作工作形成的。

另外,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操作)有关,出现在操作之后,经典性条件反射,强化与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

13.心理的实质⑴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⑵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⑶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⑷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

14.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关系: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前者为现实的具体的信号,即事物的形色声味等属性;后者为抽象的信号,即语言文字等信号。

前者是一非条件刺激物为基础,后者是以条件刺激物为基础。

联系: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发展的,反过来又影响第一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不断的矫正和充实第二信号系统,使之精确的反应现实。

第二信号系统在生活中不断代替调节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可见,人类高级神经活动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15.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a.实践是人的心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b.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心理发展水平又影响实践活动质量方向.

c.心理是否正确的反应客观现实,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16、对认知心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三论”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课后简答题)

感知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

a.反映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b.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c.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条件。

感觉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1、2、3(p215)

感觉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2.感受性:

指各种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衡量的,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刺激量越大,感觉性越小;反之,感觉阈限越小,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

韦伯定律:

差别感受阈限与原刺激量比值是一个常数.

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阈限或者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的发展条件是:

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的影响、有计划的训练

3、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将感觉分为: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关于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的具体内容见P217

3.感觉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的相互作用的形式: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4.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变化的规律表现在: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同时、继时)、联觉。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从而是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适应、痛觉的适应很难发生)

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性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是同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是继时对比)

例子见P218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而由其他感觉机能感觉机能丧失后来弥补)、联觉(不同感受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冷暖色)例子见P219

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特点:

a.反映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b.反映事物各属性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整体的事物;

c.知觉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6.知觉可分为物体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两个静止物体之间刺激视网膜)、诱动知觉(浮云太阳)、自主运动(烟头)。

各知觉的内容见书P219—P220

7.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知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选择性:

人们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客观主观)

影响因素有:

客观因素---刺激物绝对强度的影响、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和奇特性。

主观因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整体性:

人们总是把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看为整体来感知。

(接近相似闭合)

刺激物的个别部分改变了,但整体式不变的

理解性:

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基本特征是用语词把事物标志出来

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一般有大小、亮度、形状、颜色的恒常性。

影响因素:

被知觉的对象变化范围要适当、

要有参照物、要有知识经验(P221)

8.错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包括:

对物的错觉(视“幼儿先听到声音会觉得声音是从右边传来的”、形重“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时间、运动)和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效应、近因效应)P220

9.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人的观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观察力上,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的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察的品质:

目的性(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客观性(善于实事求是的去知觉事物的品质);精细性(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敏锐性(善于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10.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⑴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觉对象就越完整越清晰。

⑵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观察,避免盲目性和偶然性。

⑶恰当的观察方法,要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才会对客观事物认识更深刻系统全面⑷教育学生在观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⑸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

(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11.知觉与感觉的辩证关系:

既紧密联系又区别的心理现象。

⑴相同点:

①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源于客观现实;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越精细越丰富知觉就越正确。

⑵不同点:

①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②两者处于不同的认识阶段,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知觉是较复杂的心理现象;③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应事物的整体属性。

12.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

教学活动中采用的直观形式有: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

通过实物、标本、演示实验等方式,向学生真实、生动的反映实物面目。

模象直观:

通过模型、仪器、图表、图片等手段,向学生展现实物的本质属性。

言语直观:

通过教师的语言对事物做出形象生动的描述和举例。

a.感觉规律的运用:

(1)根据感觉适应和强度规律,要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避免对视听等器官刺激。

(2)感觉器官协同规律,要利用多种器官的相互作用。

b.知觉规律的运用:

(1)选择性:

增强对象于背景的差异,避免无关的干扰.

(2)整体性:

优化教学结构,完整知识系统。

(3)理解性:

归纳形成概括化认知结构,演绎形成分化认知结构。

(4)恒常性:

引导学生认识知觉映像与情境变化的相互关系;教具和实物比例关系,克服定势、错觉。

(P223)

课后简答题

 

记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用信息加工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包括三个过程(环节):

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回忆)。

3.【表象】:

过去的事物不再眼前,人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实质就是形象记忆,有两个特征:

形象性和概括性。

4.【识记】:

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认识并在头脑中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

影响因素:

①识记的目的;②态度方法;③材料的数量和性质;④对材料理解程度;

5.【保持】:

是已识记的知识在头脑中积累、储存、巩固的过程。

记忆内容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记忆回涨和遗忘)两种形式

【再认和回忆】: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的过程是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又出现在眼前的过程是再认。

6.【遗忘】:

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回忆再认有错误的现象。

7.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形象记忆(如去过黄山、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可分为:

瞬时记忆(0.25-2s)、短时记忆(60s)、长时记忆。

有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需要经过注意

有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需要经历复述

短时记忆容量比瞬时记忆少,约7+2记忆组快。

8.根据目的性自觉性意志努力程度:

识记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根据对记忆内容的理解程度:

识记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9.遗忘原因的四个理论解释: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同化说。

①衰退说: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②干扰说:

认为遗忘在学习和回忆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③压抑说:

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④同化说:

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应了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

过度学习以150%最好。

11.记忆品质敏捷性(识记速度)持久性(时间长短)准确性(精确程度)准备性(提取速度)

12.怎样进行知识的巩固:

⑴科学的识记:

①提高识记的目的性;②提高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③应用合理的识记方法;④学习程度150%。

(2)科学的复习:

①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结合;②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③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④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⑤多种感觉器官并用。

⑥复习形式要多样化;⑦过度学习。

(3)合理的再现:

①防止和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减少;②重视对材料的复述;③善于运用回忆策略:

联想、心理放松、运用推理。

13.常用记忆方法:

①直观形象②歌诀③特征④归类比较⑤重点

⑥提纲⑦推到⑧图表⑨谐音⑩联想

b)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部规律性的反映,具有间接行和概括性的特征。

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根据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内容①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探索问题的方向②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指导思想③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④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创造性⑤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思维的过程(加工方式):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化、系统化与具体化。

分析过程的实例(图形分解为点线面)分类过程的实例(数分为实数与虚数)

3.思维和感知觉的辩证关系:

区别:

⑴从反映内容看:

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内部规律性。

⑵从反映形式看:

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

联系:

思维与感知觉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知觉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不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我们通过思维才会对各种感知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反比例关系。

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指概念的范围。

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是抽象思维,提取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5.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语言是一种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人的思维活动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凭借语言载体来实现。

2》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

1》区别本质属性不同,思维是心理现象,语言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

2》从生理机制看,思维的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的器官主要是眼、耳、喉、口腔等;

3》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思维与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

4》从构成因素看:

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

5》从规律的性质看:

思维具有同一性(感性→理性,具体→抽象),语言具有民族性。

两者是紧密交织的,相辅相成的,思维的发展丰富了语言的内涵,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分为: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知识的表征方式、迁移作用、原型启发、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状态、个性特征等。

8.启发法也称经验规则,包括:

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

9.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

10.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成为创造性思维。

一般经历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

1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⑴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⑵创设有利于创造精神形成的氛围;⑶加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训练;⑷培养创造型的人格;⑸善于培养激发和捕捉灵感的素质。

14.【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现象的心理过程,具有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

15.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积极的理想、消极的空想)。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c)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2.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运动的出现、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3.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视而不见”表现了注意的集中。

4.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

⑴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④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⑵主观条件:

①需要和兴趣;②情绪和精神状态;③知识经验。

5.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⑴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⑵合理的组织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活动是防止分心,维持的有效方法。

⑶稳定的简介兴趣;兴趣越浓厚,就越容易集中注意。

⑷坚强的意志力;培养抗干扰的能力对维持有意注意是非常重要的。

6.注意的品质包括: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范围:

人在同一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