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914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述

1.1工程项目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研究过程

1.1.1工程项目的背景

襄汾县城处于山西省南部,是临汾城镇组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南重镇之一。

襄汾县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大运高速公路、南蒲同铁路、霍侯一级公路(108国道)和省道临夏线、襄台线、襄乡线构成“两纵两横”的对外交通网络。

县域内交通发达,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襄汾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丁村民俗博物馆、丁村民居、陶寺遗址和汾城历史文化名镇为代表的旅游景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发展居民休闲旅游业的资源条件。

“十五”以来,襄汾县的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6年襄汾县GDP为76.99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1.25亿元,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9.82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76元,已居全省119个县(市、区)和大运经济带50个县(市、区)的中上水平。

2007年年初,襄汾县人民政府提出关于该县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的意见,明确2007年GDP要达到8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45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00元,决心奋力向经济强县迈进。

1.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水资源短缺是襄汾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人均水量不足5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5。

随着地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襄汾县工业和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便直接排放,进入水环境后污染物超过其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污染。

加上对水污染的防治失调和对再生水为合理利用,最终结果必将引发城市水荒的加剧。

可以说,城市水污染导致用水资源失调的连锁反应是造成城市水危机的实质问题之一,而城市污水处理后得回用是解决水危机的有效途径。

县城内主要河流为汾河,汾河自北而南穿县城而过,将县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汾河是襄汾人民的母亲河,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长期接纳污水,致使汾河混浊不堪,汾河水体和沿河两岸的区域地下水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已属劣Ⅴ类水质。

面对襄汾县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威胁的严峻势态,城市污水的回用已刻不容缓。

早在2003年,山西省城乡设计院曾对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污水处理厂工程推荐了A2/O的工艺方案。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湿地技术的较快发展和应用,这一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在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上凸现出其特有的优越性。

从已经建成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来看,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襄汾县城建局委托我院对襄汾县污水处理厂采用人工湿地工艺进行可行性研究。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结合襄汾县的中远期规划,我们提出人工湿地作为污水处理厂回用工程的推荐工艺。

1.1.3必要性

(1)符合襄汾县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规划中已明确沿汾河右岸的河西区拟建1-2处湿地公园。

(2)在生态恢复与景观建设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在该流域的生态

环境综合整治中,人工湿地的建设不仅在污水净化、水质保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能够通过湿地生态环境的营造,利用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人工湿地的建设将带动汾河流域系统完善,提高和发挥整个流域应有的生态功能。

(3)人工湿地的建设在经济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项目建成后污水处理厂可为城市提供稳定的回用水水源,实现污水资源化,创造经济效益。

1.1.4可行性

(1)襄汾县水质污染以有机物为主,水净化对象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及初期雨水,适宜采用人工湿地进行水质净化。

(2)项目拟建地具有可;利用的空间,其地形地势适宜湿地建设。

在总图布置中,人工湿地的建设使得污水预处理区形成天然屏障,从而保证了污水处理的卫生防护距离。

(1)项目具有可操作性。

人工湿地可结合景观绿化一并建设。

(2)已有类似地区的成功范例。

沈阳市满堂河人工湿地的运行经

验表明,采用北方型人工湿地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冬季的稳定运行,保证良好的净水效果,同时满堂河生态污水处理示范厂的建设积累的丰富的设计及运行经验表明,只要设计参数选用合理,工程措施采用得当,人工湿地净化效果是稳定而显著的。

生态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会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结合城市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厂区内绿化植物和大面积水生植物区,配以具有园林风格的建筑小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污水处理厂建成具有环保科普意义的生态公园。

1.2编制依据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城市污水处理-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0年6月

《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管理标准》1993年

《城市基础设施施工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排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内容》山西省委印发1999年8月

襄汾县城建局编制《山西省襄汾县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委托书

《襄汾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襄汾县县城总体规划图(1:

7500)

1.3编制范围

本中水回用工程为新建工程,拟在襄汾县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主要范围为:

1.确定污水处理厂设计出水水质、深度处理后出水水质;

2.中水回用工程工艺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3.回用水供水管网的规划;

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财务评价。

1.4编制原则

●在襄汾县总体规划指导下,实施污水处理回用工程。

●建筑物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形、自然条件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充分考虑襄汾县自然条件及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技术先进、基础投资和运行费用低、能耗少、管理方便的污水、污泥处理工艺,根据建设单位的回用水要求,出水水质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充分发挥最佳投资效益、遵循提高项目综合效益、节约能源和推进技术进步的原则,积极采用当今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技术。

●因地制宜实现科学自动化管理,选择安全、可靠、易操作的自动化控制及监测系统。

第二章城市概况

2.1城市历史特点、地理位置、行政规划

2.1.1历史特点

襄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954年襄汾县开始形成目前的县级行政单元,此前分属襄陵、汾城2县,均为汉初建县。

虽城址屡有变迁,但作为县级行政单元均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2.1.2地理位置及行政规划

襄汾县城位于县域中东部,北临邓庄镇,东临陶寺镇,西接南贾镇,西临景毛乡、南辛店乡,汾河将县城分为东西两个区。

县城地形复杂,总人口8.5余万人,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商贸中心。

工业以轻纺、造纸、冶金、机械为主。

用地布局河东区紧凑、河西区较为分散,另外县城南5公里有著名的丁村遗址。

县城交通区位十分优越,霍侯一级公路纵贯南北,大运高速公路从城市西侧掠过,南同蒲铁路从县城中经过,城市对外交通联系十分便利。

2.2城市性质及规模

2.2.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出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的

发展走势和在区域分工中的位置,同时也是城市特色的反映。

根据襄汾县的区位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及发展潜力,《总体规划》确定襄汾县城性质为:

襄汾县城是华西文化发祥地之一,大运经济带来重要的工业与文化旅游业基地,临汾核心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2.2.2城市规模

襄汾县城规划区范围为:

西至大运高速公路,东至陶寺村及文物保护区,北至城镇北界,南至丁村文物保护区,涉及新城镇中北部、陶寺乡北部、景毛乡东部和南辛店乡东南部,包括县城规模建成区、城北工业园区、城西工业园区、丁村及陶寺文物保护区等。

2006年城市建设用地763.5公顷,人口8.5万人。

中期(2010年)规划建设用的1020公顷,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

远期(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1566公顷,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

2.3自然条件

2.3.1地形

襄汾县境东依塔儿山,西傍姑射山,中为汾河谷槽,山河之间构成了两旁略呈梯形的盆状地带。

境内既有山区,又有盆地,而以盆地为主,盆地中分为基底相对沉降区和相对隆起区。

根据地表形态、组成物质等条件又分为基岩山区、低山丘陵区、黄土台区、洪积扇区、洪积(或洪冲击)倾斜平原区、冲积斜平原区、现代汾河河谷区。

县城地形平坦,北高南低,两边高中间低。

2.3.2城市水系及水文地质

汾河自北而南穿县城而过,将县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县境内

自然流程52.2km,河床最大宽度2.65km,最小宽度150m,坡度1/2000,有记载最大洪峰流量2450m3/s。

三官峪属季节性洪水涧河,自西向东注入汾河,境内流域面积99平方公里,长度24km,平均纵坡11%,历史实测最大洪峰流量966m3/s。

豁都峪属季节性洪水涧河,自西向东注入汾河,流域面积88平方公里,长度18km,平均纵坡11%,历史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020m3/s。

沙女沟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长度8.6km,平均纵坡3.39‰,自东向西注入汾河,部分沟段已封盖为暗涵。

柴村沟流域面积6平方公里,长度4.5km,平均纵坡3.32‰,自东向西注入汾河,部分沟段已封盖暗涵。

夏梁沟流域面积9平方公里,长度8.3km,平均纵坡2.99‰,自东向西穿过南同蒲铁路后,同柴沟汇合,一同纳入汾河。

2.3.3气象特征

县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雨季集中,秋季多晴朗凉爽天气。

全县年均气温2.6—4.6℃。

年平均相对湿度65%,2月份最小为57%,9月份最大,为78%。

本县主导方向为正南风和西南风,占风向总率的29%。

春季风速平均为2.9m/s,夏季风速平均为2.5m/s,秋季风速平均为1.9m/s,冬季风速平均为2.1m/s,最大风速达21m/s,6级以上的大风平均为6天,多出现于春夏两季。

春季多位西北风,夏季多为雷雨相伴的阵风。

县城无霜期长,平均日照时数为2337.2小时。

2.3.4地震

根据山西省地震据颁发的《山西省地震裂度区规划》,襄汾县抗震设防裂度为Ⅷ度。

2.4城市给水排水现状与规划概况

2.4.1给水现状

襄汾县城现状供水由自来水系统和自备水源系统共同承担,设计供水能力为24800m3/d,其中自来水系统供水能力为19000m3/d,自备水源系统供水能力为5800m3/d。

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县城实际供水约20000m3/d,主要用于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

自来水系统

(1)襄汾县城建局自来水公司

城建自来水公司现有配水厂2座,其中一座位于城区供电局东

侧,占地4000m2,设计供水能力7000m3/d。

另一座位于城东襄汾县110KV变电站北侧,水厂占地6.5亩,设计供水能力10000m3/d。

(2)襄汾县水利局自来水厂

水利局自来水厂位于河西陈郭村北侧,占地2亩,设计供水规

模2000m3/d。

自备水源系统

根据县水利局统计的自来水现状,县城建成区有自备水源井28眼,其中仍在使用的有20眼,总计供水量5800m3/d。

2.4.2给水规划

根据《襄汾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县城最高日用水量2005年18000m3/d,2020年为33000m3/d。

县城规划有四个供水来源:

规划总供水量为60000m3/d。

规划确定现状水源地将不再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主供工业生产用水。

规划期内,现状水源地供水量为0.8万m3/d—1.0万m3/d。

规划的城东水源地位于城东六家咀—上庄黄土梁上,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划期该水源地取水量不低于2.0万m3/d。

沙女沟水源属县域内东水西调工程,主供河西工业园区(景毛工业园区)的生产用水。

规划期内供水量为1.0万m3/d。

实现污水资源化,回用水于城西及城北工业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