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0948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对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了物理化学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角闪石亦称软玉,色泽近于油脂,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经济价值极高。

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

其质地坚硬,密度较高,清澈晶莹。

辉石类18世纪后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

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制品。

这是矿物学上的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

凡具质地坚韧、光泽晶润、色彩绚丽、组织致密透明、声音舒扬致远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

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研磨、琢制而成。

古代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

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等。

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器。

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

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

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

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节选自《XX百科·中国古代玉文化》)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矿物学意义上来看,中国古代的玉材分角闪石和辉石类两种。

B.角闪石又叫软玉,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C.辉石类也叫硬玉,质地坚硬,因翠绿者质地最佳,故又称翡翠。

D.在文化学意义上,玉内涵较宽,它同时具有人的五种美好品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鉴赏古玉时,我们既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又要有历史眼光。

B.古代巧夺天工的玉器,是用硬度高于玉的“解玉砂”研磨、琢制而成。

C.在古代,治玉多用线锯等简陋工具,因此在精致程度上要比现代差一些。

D.中国在世界上有着最长的用玉史,是玉器分布最广、影响最深厚的国家。

【答案】1.D2.C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D项,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C项,主观臆断,原文无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

人们都说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

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2011年1月14日,91岁高龄的师老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90多岁的老人早该在家里颐养天年。

可要见师老,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办公楼里——这是师老每天工作的地方。

“我现在每天8点准时出门,9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3点左右回家,中午也不休息。

”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气十足。

师老有一本“效率手册”,上面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安排:

2009年,在北京接待来访202批次,在京开会56次,出京开会13次,包括沈阳、天津、成都、上海、广州等,还做了3次特邀报告;2010年,出差10次,南到广州,北至满洲里,在京主持大小会议几十个,其余时间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

“其实我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还经常容易感冒,可老在家呆着我反倒苦恼,工作起来生活就充实了。

当被问到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这么忙碌,师老笑着说:

“因为我平生最好管‘闲事’。

”对师老的好管“闲事”,与他共事了20多年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与材料学部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触。

2000年的一天,师老突然找到李克健,向他询问有关碳纤维的事情。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其他国家既不出口,也不转让技术。

“当时国内没人管这件事,师老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二话不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事。

”李克健回忆说。

后来,师昌绪主持召开了关于碳纤维发展的研讨会,并亲自上书党中央推动将此列为国家863专项。

10年来他一直跟踪我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强调要“自主创新”“降低成本”。

“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

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

李克健说。

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

上世纪80年代,他把国内27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团结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这需要多少号召力、勇气和细致繁琐的工作啊!

”多年的老友李恒德院士曾感叹,“这件事亏得有他,我很难想到还有别人能办成。

”而说起自己管的这些“闲事”,师老哈哈一笑:

“没办法,因为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太软’。

在整个材料界乃至科技界,师老都可谓德高望重,但他特别“低调”。

记者在报道中称他为“中国材料之父”,他坚持把这句话删去。

说起刚刚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连连摆手:

“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

师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

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

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掉禁令,同时印刷200多封信投递给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

当时的《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

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

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为职务低,挣钱少,他可以帮忙。

师昌绪拒绝说:

“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

他敏锐地感到来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组织学部委员们对我国钢铁、能源、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科技人员的培养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科技和经济必须同步发展。

对于别人给予的“战略科学家”的评价,他谦逊地说:

“我做这些都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预测的能力。

做这些事情不能光倡导一下,要负责到底。

”他总是说: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总结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他认为:

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机遇是保证,环境、品德是条件。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3.文中称师昌绪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

B.他年逾九旬,听力也不太好,但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C.他患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长期以来不怕病魔纠缠,依然带病坚持工作。

D.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闲事,他都管,他自己说“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太软’”。

4.文章叙述了师昌绪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对这段文字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写师昌绪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所做的努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B.师昌绪婉言谢绝导师柯恩的挽留,说明他的爱国之心坚定执着,不会为金钱和地位所动。

C.“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简短有力的话语,从侧面间接表现出了师昌绪的人格魅力。

D.文章叙述师昌绪的留学经历,是为了说明中国科技要发展,首先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5.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两项是

A.2011年,91岁高龄的师昌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认为“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

B.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碳纤维,无法进口和获得技术转让,得此消息,师昌绪立即决定将碳纤维发展列为国家863专项。

C.师昌绪认为:

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机遇是保证,环境、品德是条件。

D.1984年,师昌绪调到中科院工作,他针对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组织了讨论,提出了先发展经济后发展科技的战略主张。

E.本文文笔凝练,选材集中,为读者刻画了一位热爱祖国、有担当、有能力、有远见、为人低调谦虚的中国科学家形象。

6.下列对师昌绪这一形象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师昌绪工作忘我,虽身患多种疾病,仍像年轻人一样夜以继日,这样感到生活充实。

B.师昌绪高瞻远瞩,他能敏锐地看到,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关键的环节到底在哪里。

C.师昌绪虚怀若谷,记者在报道中称他为“中国材料之父”,他坚持要把这句话删去。

D.师昌绪倔强耿直,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他勇于承担,且敢说敢做,不怕担责任。

E.师昌绪很有号召力,他组织国内数十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答案】3.D4.CD5.BD6.AD

【解析】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讲的是性格特征,而题干是“特殊材料”做的,重点强调克服工作的环境和自身的不足等,不能佐证这一说法。

点睛: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4.试题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题中C项,是从正面直接表现,D项,“是为了说明中国科技要发展,首先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理解错误,文章的中心是突出传主的品质。

5.试题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题中B项,应是“后来,师昌绪主持召开了关于碳纤维发展的研讨会,并亲自上书党中央推动将此列为国家863专项”;D项,项应是“提出科技和经济必须同步发展”。

6.试题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题中A项,“仍像年轻人一样夜以继日”错,无中生有;D项“倔强耿直”错,应为“勇挑重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菊者砚秋章诒和

边学边唱边挨打

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

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他做,无异于童仆。

师父脾气坏,稍有不欢举鞭就打。

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年龄稍大些后,多半由于营养不佳,心情一直比较抑郁。

师父认为他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

师父还发现他嗓音很不一般,且扮相沉静明丽,如珠蕴椟中,时有宝光外熠。

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

程砚秋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身条件、勤奋、刻苦以及高人指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

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

观众聆听时,大气都不敢喘。

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无人能及。

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

有人说这个更名含有深意,因为艳于秋者厥为菊。

菊是耐寒的,它要比质弱芳幽的兰花坚韧耐久。

其实,菊、兰同为花中上品,只是香气、风姿各有不同。

1922年,他首次赴沪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

戏院门口,汽车有200余辆,马车不计其数。

程砚秋每日的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乏暇,极其劳累。

但他依旧是客颜焕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

“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

有些人正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情谊呢。

”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程砚秋返京时,梅兰芳赴站迎接。

几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上海演出。

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上海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高低——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

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

从此,他们的竞争趋于明显化。

后来,两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高潮。

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刊,唇枪舌剑,大开其火。

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但真正占便宜的是听众与看客。

两个剧场夜夜告满,观众是大饱耳福。

戏唱到最后,程砚秋使出撒手锏,连演5场《锁麟囊》,天平向他这边倾斜了。

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雄心万丈,梅、程在北京“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各不相上下。

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

面对这样的情势,罗瘿公给程砚秋提出的策略是:

“玉霜(程砚秋字玉霜)对梅应当在不即不离之间。

”何谓“不即不离之间”?

那就是既近又远,既热又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清醒冷静,有极好的控制力,合乎分寸,合乎人情,表现得又极自然。

礼仪性是它的外显层次,内在依据则是人际关系和实际需要。

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

移居上海的梅兰芳40寿辰时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其未尝忘本。

明明是打对台的人,却绝不伤和气。

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

“如果听梅兰芳的戏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的戏就等于打吗啡。

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戒掉了。

有人说,程砚秋太“独”。

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

其实,他的“独”是有针对性的。

针对的是未经许可,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当时有个唱河北梆子的女演员,自从和哥哥一起看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就迷上了程派。

每有演出,她必去“偷戏”,在梨园行,“偷戏”是大忌,怕被人认出来赶出去,她打扮成男孩去剧场。

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

“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

”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

但她实在太喜欢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

一是拜了程现秋的老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搭档、伙伴学习。

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

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

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喝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程砚秋的“独”,看起来挺自私的,我倒佩服程砚秋的“独”,因为他那么早就懂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了。

(摘编自《读者》)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的一项

A.梅、程师徒二人“对台戏”不相上下。

如文中所评“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

B.梅、程师徒二人“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双方温良谦恭,皆有礼仪风度,值得世人尊敬与学习。

C.“独”表现了程砚秋独特的个性,疾恶如仇,这种“自私”让作者佩服。

D.“梅、程之争”不仅让观众大饱耳福,也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童年的程砚秋为了学艺,不仅要承担师父家所有的生活琐事,还要忍受鞭打,所以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B.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

其用意就是对抗梅兰芳,一较高低,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梅、程之间尽管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动肝火,温良谦恭。

在这举动里面包含着道德信条、江湖规矩以及个人修养,双方都令人尊敬。

D.程砚秋不肯将私房戏轻易传人,当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

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

E.从本质上看,“梅、程之争”是京剧艺术“梅派”与“程派”不同表演风格的对决。

9.文中引用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一段关于梅、程戏曲的评论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C8.CE

9.①引用齐崧先生的评论,从侧面塑造传主的形象。

②运用比喻与对比,突出传主程砚秋的巨大魅力。

③引用齐崧先生的评论,使文章对传主程砚秋的评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解析】

7.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疾恶如仇"有误,“独”表现的是程砚秋保护自己唱腔艺术(知识产权)的意识。

8.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归因不当,原文是“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B项,理解有误。

原文是“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

D项,“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看起来挺自私的”,实际上是对偷艺者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的不满。

9.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文中插入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文中引用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一段关于梅、程戏曲的评论的作用,注意从引用的作用、手法和与传主的关系的角度分析,题中从引用的作用角度看,引用齐崧先生的评论,使文章对传主程砚秋的评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有说服力;从手法上看,运用比喻与对比,突出传主程砚秋的巨大魅力;从与传主的关系的角度看,引用齐崧先生的评论,从侧面塑造传主的形象。

点睛:

分析引用的作用的题目是人物传记常见的类型。

答题时首先答出引用的话语的内容,然后答出一般的作用:

曾强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

有时还要结合语句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在文章的开头统领全文、表达情感、引起下文、引起阅读兴趣,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在文章的结尾升华主旨、表明情感。

答题时结合具体的文章具体的分析,此题首先答出通用的作用: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然后列举具体的话语具体的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

“父老何自为郎?

家安在?

”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

父知之乎?

”唐对曰: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

“何以?

”唐曰:

“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而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

上以胡寇为意。

乃卒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

‘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

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

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

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娼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

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

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唐让曰让:

责怪

B.唐谢曰谢:

道歉、谢罪

C.文吏以法绳之绳:

衡量

D.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椎:

大铁椎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B.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即大伯,父亲的哥哥。

《鸿门宴》中项羽称范增“亚父”,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B.“胡”,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战国以后、秦汉之际,多称匈奴为“胡”。

C.“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

例如:

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D.“尺籍”是书写军令、军功的簿册。

“伍符”是古代军中各伍互保的符信。

13.对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

——臣的父亲原是代国的丞相,很看好赵国的将军李齐。

B.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人少独处的时候吗?

C.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因此军队被打败,兵士都逃走了。

赵王被秦兵擒获,国家也被灭了。

D.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

——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而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任务并责令他建立功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仰慕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