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0808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docx

《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docx

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

社会变迁与农村婚姻观念研究毕业论文

社会变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婚姻观念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文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变化。

考察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专著还很少。

除了煜、徐安琪出版了专门探讨婚姻观念的书以外,其他人只是在书中的某些章节涉及到这一问题。

而论文方面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某一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得出该地区婚姻观念变化的特征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另一类则从总体上论述当代我国婚姻观念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从总体上来说,城市婚姻观念的研究较多,农村婚姻观念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1]鉴于目前的学术研究状况,后续的研究工作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学者们加以探究。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

对于一个从农村来的大学生来说,自然会高度关注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关注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因为从一定程度上说,人们的思想观念支配者人们的行为,只有理清楚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诚然,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循序渐进的平缓过程中时而会发生骤变,农村婚姻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社会实践中首当其冲的被改变。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对农村人口外出限制的口径放大,使得大批农村人口流出农村,进入城市。

近年来,随着打工潮(民工潮)的兴起,更多的农家子弟通过受教育进入城市,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人际交往围,同时与异性交往的机会也增多了,并且潜移默化的受城市现代化观念的影响,逐渐认同并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农村传统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改变。

现在他们在恋爱、择偶、婚姻、性爱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自主、多元化的态势,对此人们喜忧参半,褒贬共鸣。

一、研究理论和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变迁理论概述

1.社会变迁的含义

社会变迁,既可以用来指社会形态或文化模式发生的任何变化,也可以用来指整体性的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更替过程。

因此,社会变迁就有着广义和侠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生活现象的变化与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量变与质变、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功能的改变、社会过程的推移以及社会制度和管理模式的改革、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

狭义的社会变迁则特指社会结构的变迁。

[2]本文将在广义的社会变迁的理论围进行相关的问题探析。

2.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视角

对社会变迁的理解不同,缘于不同的社会研究视角。

社会学研究者们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种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形成了多种研究视角。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多的学者投身到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行列,其中本土学者居多。

总体来看,研究者们形成的研究视角可简单归类为社会关系视角、社会流动视角、社会结构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

社会关系视角主要以村庄部关系为主,从个人、家庭和家庭关系出发,运用社会关系视角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流动视角主要通过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来探析社会变迁;社会结构视角从西方“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出发,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展开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社会文化视角则倾向于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发展,从而透析农村社会的变化发展。

社会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视角研究的运用有利于对其进行更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

本文也将运用多种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社会变迁中的婚姻观念加以探究。

(二)相关概念界定

1.何谓“婚姻”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

一般而言,婚姻一词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汉朝的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

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

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

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还涉及到两个家族的利益,婚姻在形成的过程中与双方家族势力、社会主流思潮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与婚姻相关的一切事物均具有浓厚的时代性。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这种环境中,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婚姻观念也受到强烈的冲击。

2.婚姻观念

“观念”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看得见的”形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并且,人们的观念“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

[4]即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形成的对事物综合的、总体的认识,是人们对事物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的集合体。

由于人的认识具有阶段局限性和历史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人的认识会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出现与时代不符的观念,因此,当社会客观存在发生变化以后,若人们仍用旧过时的、僵化固有的观念去观察事物,势必会与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存在发生矛盾。

因此,要用新的观念取代旧的观念,以适应客观现实的新的要求。

婚姻观念则是指人们关于恋爱、择偶、家庭、生育、离婚等婚姻过程的认识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婚姻过程方面的反映。

[5]婚姻观主要包括恋爱观、择偶观和离婚观。

3.农村婚姻观念

农村婚姻观念主要是指在农村中生活的人们其价值观念在婚姻问题上的体现,从婚姻的过程来看,主要表现为择偶观、贞操观、婚俗观、生育观以及男女平等观。

透过婚姻观念的变迁,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农村社会文化生活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还可以结合农村乃至农村以外社会经济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大背景,找寻与之相关的种种因素,探求解决近些年出现的农村婚姻问题的对策。

为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变革、农村文化与社会变迁等宏观问题提供一个切入的视角。

二、传统农村婚姻观念的特点

在农村,人们观念上大都认为,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天经地义的事。

曾有“父母之命不可违,媒约之说不可无”的说法,把“媒灼之说”也当成必要环节,看成一种不变规律,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的说法。

在人们观念中,婚姻若不经父母做主同意认可的,不经媒人牵线搭桥的,都是不道德的。

这种主儿女婚事应由父母包办,我们称之为包办婚姻。

这种传统的婚姻观念有几个主要特征:

保守性、规矩性、不平等性、临近性。

(一)保守性

1.恋爱观

过去的人们一谈起“恋爱”两字感到很是羞涩,大多数人一般都是经人介绍才和素不相识的异性确立“对象”关系。

还有一些人是属于那种“包办婚姻”、“指腹为婚”,多数人是“先结婚、后恋爱”因此,很多人往往和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人无奈的度过宝贵的一生。

包办婚姻的年代已渐渐淡出我们的视角,早先的先结婚后恋爱早已演变成了现在的先恋爱后结婚。

男女双方是否会最终走入婚姻的殿堂,自己意愿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男女双方在恋爱阶段的相处则又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婚礼进行曲”。

恋爱就像地下党的活动见不了光,这是早些时候青年男女的恋爱观念,女生有了心仪的男生也矜持的很,最多含蓄向男生示意,绝不是名目胆的,有些女生大胆地追求自己喜欢的男生不仅会被旁人嘲笑,而且还不会被理解,不好的一连串名声就会随之而来。

老一辈人会愤愤的说恬不知耻,即使是同辈人也很是唾弃,甚是鄙夷。

2.择偶观

传统农民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人品?

相貌?

钱财?

都不是,父母为子女择婿选妻最注重的是家庭条件。

择偶的主要标准是家庭出身、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这明显地表现出“以家为本”的传统家庭观。

而现代双方当事人的感情和本人自身条件则是他们最看重的,而在自身条件中,把彼此间的感情和对方的综合素质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才是其他因素。

即在条件远比外在条件更受重视。

而在在条件中,对方的“人品”又是择偶的首要标准,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和早先的“以家为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下的择偶标准,可以说是集经济标准、道德标准、文化标准于一身。

在择偶方式上,双方当事人的直接参与很显明的体现了择偶观念的变化。

更多的是双方自己相遇相知相爱,即使是通过他人介绍,也要经过相互了解,然后才做出选择,男女双方自主权有了很大的提升,完全摆脱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包办婚姻方式。

当下,虽然儿女的婚姻大多数要征得父母同意,但这已渐渐成为一种礼仪形式,最后的决定权还是把握在当事人自己手中。

3.离婚观

俗语有云:

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

这体现出了传统质朴的婚姻道德观,在他们认为,离婚对女子来说是有失贞操、遭人唾弃的事,因此离婚二字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的代名词,是故一些女子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宁可承受死亡婚姻的百般折磨也会竭力维护所谓“家庭”的外壳,那时候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一直认为,女子一旦嫁为人妻,就要从一而终,因此即使夫妻两人再不合,众人也会多方劝说,什么一日夫妻百日恩,什么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完全不考虑两人在一起的痛苦远远大于分手的后果。

就这样夫妻两人虽没感情了,但还是凑合着过日子,吵吵嚷嚷,打打闹闹,一辈子也就这么熬下去。

这与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本可以走出婚姻牢笼就是这些无形的枷锁困住了这些女人的一生,锁住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

我国曾一度是世界上离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不过那是改革开放前。

现在,随着女子自主性的增强和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婚姻一旦破裂,人们也会大胆去争取新的幸福。

这不可不说是一种进步,但同时,“离婚潮”来势汹汹,家庭稳定性降低,这些新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二)规矩性

1.结婚目的规矩性

我国社会学专家潘绥铭先生认为:

“近一万年的农业社会中,无论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妾)制,婚姻实际上都遵守着四条共同的准则:

一是婚姻首先是对财产的占有,合并或继承关系,性交关系则是次要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二是婚姻神圣,不可离异;三是男权(夫权或父权)统治着女性(妻或妾);四是婚姻不仅严禁婚前与婚外性行为,也降低或贬斥婚性生活。

”[6]第一,由于当时人类面临的是原始自然环境,为了生存的需要,选择原始群婚关系。

第二,女性之所以成为男性的附属物,是因为在私有制社会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使男性的地位更加突出,寻找生活的依靠和生育后代才是女性结婚目的。

《礼记·婚礼》中说:

“婚礼者,将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综上,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结婚的主要目的是生存需要和生育子女繁衍后代。

2.结婚程序、仪式的规矩性

在中国传统结婚程序中,一般要通过上门提亲、定亲、过礼、娶亲等诸多繁杂的程序,每一个程序都体现着相应的规矩。

在定亲后成亲前的3、5天男方会送女方家“嫁前担”,一般为肉和酒,同时也会发喜帖至亲朋好友家,“请吃喜酒”。

在成亲仪式中的拜堂,一般有三拜,即一拜天地,因为男女结合延续了人类:

二拜高堂,因为女方正式成为男方家人;夫妻交拜,因为男女即将结为一体。

在结婚后,一般为成亲后三天,男女双方精心梳妆打扮后携礼回娘家探望,称回门;一个月后,新娘娘家会派送礼品一担,称“满月盘”、有的还会给钱,让男方感谢亲友。

这些大致就是传统的结婚程序,有些繁琐,又有严格的程序、要求,这是特定的文化及心理决定了婚礼作为一个重大社会仪式所必须的繁琐。

当然,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以及社会的进步,婚礼形式更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举办传统婚礼又成为很多新人追求婚礼新意的一种选择。

(三)不平等性

在过去的农村家庭中父权、夫权思想严重,古代三纲五常中有两条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受该封建思想影响,在大多数农村家庭中,父主子从、夫唱妇随已约定俗成,父亲或丈夫才是当家的,他们主宰着家庭的一切,其他人则处于服从的地位,即“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这是人们共同接受的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情况发生了变化。

首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由于青年人有文化,而且接受科学技术知识快,因而他们对家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他们在家庭事物中的发言权,并得到长辈的器重。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妇女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创造的经济收入占家庭收人的比例增大,做出了很大贡献。

因而她们的地位也得到相应提高。

女子和子女在家庭中作用、地位的变化,使“一人说了算”、“家长独揽大权”的情况不再现实。

男子(或父亲、丈夫)经济地位削弱和作用相对降低,从根本上动摇了父权、夫权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家庭中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向平等关系和民主气氛的转化。

这一思想观念的变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推动农村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四)临近性

在婚姻选择围上农村子女找对象一般限定在本县或者本乡之,最理想的是隔壁邻村,尤其体现在女子,一是农村的保守观念,离得更近彼此可以有更多的关照,这才有了平时的串门,远了,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难免会有点伤感;娶媳妇也是一样,一般不能相隔太远,避免对对方女子不了解,却又不排斥自己的儿子从远处找一个相好,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农村的观念中认为从外面带过来的儿媳妇经济上的花费是更少的,却又不允许女儿嫁到远方,嫁夫随夫这个观念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社会变迁对农村婚姻观念的冲击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创造出了无比辉煌的优秀成果,但同时又是一个封建思想主导的传统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采取各种措施,摒弃了腐朽的封建残余思想,其中包括婚姻问题的封建残余,然而在一段时间,几千年的传统婚姻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更为严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农村婚姻观念在新时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婚姻观由长辈包办到婚姻自由的变迁、择偶观由门当户对到为爱而婚的变迁、性观念由保守到逐步开放的变迁、生育观由多孩生育到少孩生育的变迁、男女平等观由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的变迁。

这与当时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中国开明人士的呼吁、女子教育事业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7]农民的婚姻观念变化的特点基本可以概括为:

开放性、多样性、落差性、距离性。

(一)开放性

1.恋爱观

在这开放的二十一世纪,男女双方大大方方的公布恋爱关系,从容的从“地下活动”转为地上的阳光恋爱,各种亲昵的举止也绝不避讳他人,幸福满满的溢的到处都是。

老一辈也换了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们曾经唾弃的举止,转而给予满满的祝福。

女性虽然相比男性还比较矜持,但较之过去已明显的开放了许多,其中就不乏有一些女生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事例,俗语有云:

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座山。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一段段佳话。

2.择偶观

在农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择偶观念也正逐步向现代化城市的择偶观转变。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对爱情的认识、理解并不一致,但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爱情以及男女双方的结合中赞同两人的感情应该占更大比例,很多人把“相互喜欢、彼此爱慕”作为择偶的首要标准,他们认为理想的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他们反对父母包办,注重婚姻质量,讲究情爱的重要性,掌握选择对方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结婚的传统理由已不成为是否结婚的决定因素,性欲望的满足也无须通过婚姻形式获得;传宗接代的职能不再是婚姻的基本目的;随着职业女性人数的上升,经济因素也不起主要作用。

从而使择偶标准变得更为现实和多元化。

3.离婚观

随着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城乡一体化加快,传统的农村婚姻道德观势必受到冲击。

妇女自身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她们不再对夫权逆来顺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传统意识已渐被摒弃,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人格和价值。

随着人们对离婚的评价日益适度、宽松,离婚也不再被认为是件不光彩的事,离婚人数逐年增加,原因越来越从现实原因转向情感原因,从经济原因转向个人性格原因;现代提倡婚姻自由,即在结婚和离婚方面男女双方享有同等的权利,现在农民已经普遍接受了这一新的观念,如果双方感情破裂,夫妻关系无法维持,解除婚姻成了最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如果丈夫喜新厌旧,有了外遇,妻子们不再以哭、闹、寻死觅活的方式来挽留感情,而是果断选择分手。

过去一嫁定终身,过日子围着男人转的农家女子,近年来正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职业女性看齐,在生活问题上自己拿主意,敢于对不美满的婚姻说“不”。

(二)多样性

1.结婚目的的多样性

在当今开放的21世纪,大多数青年对婚姻的期许有所差异,对他们来说结婚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性、经济或传宗接代,而是为了更高的需要——满足心理需求,包括陪伴、友谊、感情上的倚托,更重要的是满足亲密和罗曼蒂克的恋爱关系,以共享人生乐趣和获得“幸福”。

除此此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趋向于把婚姻看成是个人成长和完善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

有一个可靠的伴侣,双方共享一种舒适的生活,共同拥有一个温馨、安全的家园,这已远远不够了。

现在人们逐渐趋于寻找一种给他们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发挥人所独有的潜能——既使个人得以成长,又使婚姻伴侣一起成长。

”[8]可见,结婚目的已经从生存的需要转移到了生活的需要,尤其是爱的需要,这正是中国转型时期结婚的目的所在。

2.结婚程序、仪式的多样性

现在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社会的进步,有些结婚程序、仪式简化得令人咋舌。

从相亲见面、交办彩礼、结婚酒席可以全部在一天完成,多则三两个月,即我们现在所谓的“闪婚”。

而有些“闪婚”甚至连结婚典礼也省略掉了,彩礼一交给女方就可以带“老婆”出去打工了。

这些娶亲的程序、仪式的简单化一方面减少了娶亲的麻烦,另一方面也为村民减少了许多麻烦,可同时也为婚姻添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婚姻的不稳定和危机感。

[9]现代不仅仅是城市,在许多农村地方,婚姻缔结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为追求婚礼新意举办传统婚礼的复古式婚礼仪式,也有推崇西方国家在教堂结婚的西方式婚礼,不过大多数现代婚礼仪式融合了中西方特点,结婚多样化特点明显,我称之为混合型结婚仪式。

(三)落差性

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脱节增加了夫妻双方的差异性。

外出打工使农村青年“半城市化”,城市化因素的推动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收入能力、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留守一方被农村的沧桑侵蚀着,整天生活在油盐酱醋之中,而流动一方却接受着城市的新鲜血液与刺激,他们之间再也没有共同语言,情感交流产生障碍,婚姻的危机也自然而然的产生。

婚姻自由时代本以为爱情悲剧再不会上演,结果自由恋爱的婚后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幸福,理想与现实之间不知不觉已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男子对女子有了更高的期许,同时女子对男子也有了更高的期许,但往往由于一些原因双方的期许并不能得到满足,于是为了消除心中的落差,男女双方各自追求自己理想的伴侣,这样“婚外情”、“包二奶”等现象就出现了。

(四)距离性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不少家庭生活还不是很富裕,不少人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或者为了追求更加富足的生活,选择了到外地去发展,打工或经商。

这就使人们在婚姻对象的选择围上再不是局限在本县或者本乡本村之,婚姻圈明显扩大。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通讯、网络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便捷,手机、电脑、微信等新兴交流工具运用广泛,这就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远距离的感情交流。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新时期农村婚姻彻底打破年龄、财产、门第、种族的界限,近些年,在农村也出现了不少外地媳妇,她们虽然远嫁他方,但回家也很是方便的。

四、农村婚姻观念变化产生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好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不好的、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而当下,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生存状况大为改善,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社会观念,如爱情婚姻异化,拜金主义,自利主义的盛行等,这些不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一)爱情、婚姻相分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

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10]在这里,恩格斯着重强调了爱情的重要性。

龚群在《青年伦理学》中说:

“婚姻如离开了爱情的基础,仅仅从财产、地位等条件出发,不仅对于社会对于个人都是不幸,而且违背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

[11]男女两性结合爱情是基础,有了爱情的支撑他们在生活中才能真正互相扶持,共度风雨。

然而,在文明社会的今天,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婚姻当事人意愿与家人意愿妥协的半自主婚姻。

婚姻不单纯,不纯粹以爱情为基础,其它因素如经济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有无住房、家庭经济负担等)、政治因素(包括社会地位、权势关系、门当户对等)、地域因素等也制约着婚姻的缔结。

(二)农村人婚姻价值观念的异化

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单凭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于是农村的男女青年大量涌入城市打工挣钱,在城市居住的过程中,农村人的思想价值观念逐渐被城里人同化。

另一方面:

我国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小孩也可以和城市小孩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上不起学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这些农村人通过教育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

在他们再回到农村的时候,就会影响到其它中老年人的价值观念,最终实现价值观念的变化。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价值观念的转变并不都是可取的,主要表现为文化领域封建意识抬头,思想领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爱情婚姻异化等。

(三)婚姻道德异化,农村家庭稳定性降低

恩格斯说: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义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

”[10]结婚是公民的权利,提及权利就离不开义务。

义务也就是一种责任,我国《婚姻法》有明确规定:

夫妻有相互扶持的义务。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案例。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村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这本是好事,但一些打工者违背道德,如搞婚外恋情,当小三等,这是对家庭的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离婚率随之上升。

农村家庭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这一社会问题引起了极大地关注。

婚外情成为婚姻家庭的主要问题,这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及婚姻道德观念不正常化而产生的结果。

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加之这些不良的婚姻道德观和家庭伦理道德观侵入到人们的生活,男女任何一方一旦在婚姻家庭中出现这些行为,婚姻生活就不再平静,家庭维持就有危机。

(四)农村婚姻成本增加

近些年听到好多农村青年高呼结婚结不起,由于结婚一系列费用太高,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庭的沉重负担。

我认为,同注重个人感情的现代婚姻形式相比,传统村落社会中的婚姻具有实际、理性和慎重的特点。

这种婚姻更接近商品交换。

即在正式缔结婚姻关系前,总是像买东西一样掂量双方条件的各个细节。

结婚费用一般包括彩礼聘金,请客费用,建立新家的费用。

彩礼聘金被认为妇女的“身价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这种“身价费”不断飞涨,成了农村许多家庭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不少地区已超过万远水平,甚至数万元的情况也不少见。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婚姻历来被当作整个家庭而非当事人的事,因此结婚费用是家庭承担,而且父母也认为对子女应尽的义务。

结婚费用的飞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承受能力严重脱节,造成家庭及家族的经济紧或贫困,导致了贫苦家庭的婚龄男青年的婚姻问题,而少数比较富有的家庭男子则在农村理性实际的婚姻观的一向较容易找到配偶,结成美满的家庭。

(五)农村妇女自主性增强,压力加大

在婚姻中女性地位的提高,表现为她们一反传统婚姻中的被动状态,自主性增强,在现代婚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她们受城市文化的影响,追求生活独立,也希望像男人一样能够驰骋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因此她们走出厨房,走出家门,开始更多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不愿完全依赖于丈夫,真正撑起半边天,社会压力增大。

另外,近几年社会风气不好,女人的性别特征决定了她们是弱势群体,使得她们心理压力、负担日益增加。

农村女性开始走出去,毫无疑问,这是社会的进步。

但是这并没改变男性对爱妻的一系列要求,包括女子要做个贤惠良母,相夫教子,搞好家里后勤工作,她们不仅要围着锅台转,要为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