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0675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docx

《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docx

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

福州八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

高考题型

11-290522

                              福州八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试卷满分:

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渔舟唱晚,                   。

(王勃《滕王阁序》)

       

(2)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杜牧《阿房宫赋》)

       (3)过蒙拔擢,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部。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招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

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2.对下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起堤堰,决陂塘                  决:

疏浚

   B.后安石当国                      当:

掌管

   C.众不能诎                        诎:

通“屈”,使屈服

   D.人言不足恤                      恤:

体恤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安石提倡变法的一组是 (   )(3分)

   ①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②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

   ③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④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⑤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

   ⑥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②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这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B.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做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

   C.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非常敏捷,写的文章非常精妙,而且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2分)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6分)

秋词 (唐刘禹锡)                 秋行 (宋 徐玑)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嗾(sǒu):

教唆。

(1)这两首诗都写秋天,情感基调相同吗?

请简答。

(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前两句的艺术手法。

(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①;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②,故不劳而王③;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不召之臣:

受特殊礼貌待遇,不被召唤的贤臣。

②学焉:

以之为师。

③不劳:

不费力。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对于贤才不能采用召见之礼。

       B.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结合在道义和共同事业的基础上的。

臣对君不应该专在礼节形式上表示庸俗的恭敬。

       C.君主要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否则就不足和他有所作为。

       D.桓公对于管仲,先向他学习,然后做了他的臣子,于是不大费力而称霸诸侯。

(2)孟子说过: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

(3分)

                                                                         

   

(二)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故事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荀彧劝阻曹操加封九锡,曹操心中不快,就让他自杀。

曹操兴兵四十万征讨孙权,要报赤壁之仇。

两军相持多日,曹操无功而返。

见曹操兵退,孙权又想再取荆州。

他的谋士出了一个计策,给张鲁写一封信,让他进攻荆州;再给刘璋写一封信,说刘备想夺取西川。

       B.孙权听说刘备已去了西川,便想派兵断刘备的后路,不想此事被他的母亲吴国太听见,吴国太怕孙权此举会伤了自己的女儿,不准孙权妄动。

孙权与张昭谎称吴国太病危去召孙夫人,孙夫人带着阿斗离开荆州。

刘备派赵云奋力拦截,从船上夺回阿斗。

张飞带船赶来接应,救回阿斗。

       C.刘备与庞统兵分两路进攻雒城,蜀将张任伏兵于山中,把庞统乱箭射死于落凤坡。

刘备无心再战,令人到荆州请诸葛亮。

诸葛亮把荆州托付关羽后,亲率大军分两路进川。

张飞异常英勇,计取巴郡,还收了老将严颜。

       D.刘备引兵再攻雒城。

为张任所败,幸为张飞所救。

诸葛亮定计捉住了张任。

马超引羌兵来攻冀城,刺史韦康欲降,参军杨阜苦谏。

韦康不听,投降后被杀。

马超认为杨阜守义,复用杨阜为参军。

杨阜暗中借来救兵,大破马超。

       E.张鲁派马超援救刘璋,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斗得难分难解,孔明使用反间计,迫使马超归降了刘备。

马超利用援军这种特殊身份,骗刘璋打开城门,随及迫使刘璋投降。

刘备率军进入成都,百姓张灯结彩,夹道欢迎。

刘备占领了西川。

   9.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1)玄德大喜,看了山前山后险峻之路,欣然对孔明曰: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请简述这是刘备对赵云哪次战役的评价。

(2)“庞统做知县——大材小用”这个歇后语就发生在《三国演义》里,请简述这个故事。

第(   )题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不仅引发温室效应,还威胁到地球生命的源头——海洋。

尽管人类一直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部分却只是人类排放量的一半,据专家研究,没有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的归宿是海洋。

海洋逐渐变酸是因为它如同一块海绵,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化为酸。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海洋已经足足吸收了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的一半。

目前,二氧化碳比几百年前多了30%,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的水平提高1倍或2倍。

海洋生物学家对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后果忧心忡忡。

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会形成微弱的碳酸。

千百年以来,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很好地中和碳酸,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微妙化学环境。

科学证据显示,由于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这种化学平衡被打破了,海洋生物正在受到威胁。

比起工业革命之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已经导致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大约下降了0.1。

PH值下降一个单位,就相当于氢离子浓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则水的酸性更强。

除非人类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不然到2100年,海洋PH值将再下降0.3,这意味着海洋将越来越酸。

   以目前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到21世纪末,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

尽管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将会威胁到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从而进一步威胁到属于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的浅层珊瑚礁。

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使这些生物难以生长,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

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

因为海洋对珊瑚礁来说太酸,珊瑚礁造钙的能力将于2065年前下降40%。

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外壳或骨骼含钙的生物也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带来一个连锁反应。

鳕鱼和其他鱼类靠吃浮游生物和有壳水生动物维生,假如鱼类消失,海洋将充斥如水母等生物,而水母可能吃掉其他种类的浮游生物,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将改变。

因此,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进一步收集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以便研究它造成的变化,以想出解决的方法。

但对于人类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认识到:

海洋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共生的,人类所做的一切无时不在影响海洋。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6期,略有改动)

   10.下列关于“海水变酸”的原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引发温室效应,从而使海洋受到威胁,海水逐渐变酸。

       B.海洋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化为酸,从而使海水变酸。

       C.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中和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所形成的碳酸,导致海水变酸。

       D.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使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下降,氢离子浓度随之降低,是海水变酸的主因。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对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及浅层珊瑚礁的威胁可以预见。

       B.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C.海水酸化会使珊瑚礁的造钙能力大幅下降,所以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

       D.海洋酸化会带来连锁反应,其最终结果将是导致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和地球化学构成的改变。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人类能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维持海洋PH值现有的水平,就有可能改变海洋变酸的趋势。

       B.海洋吸收的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主要来自工业革命以后,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有较大水平的提高。

       C.科学家们目前已收集了大量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对海洋变酸的问题,已初步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D.对于人类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善待海洋,也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

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l5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服色与体态;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满腮的苔藓;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领结,尽可以不用领结,给颈与胸膛半日的自由。

你可以拿一条艳色的长巾包在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它模样不佳,它们是可爱的好友,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还有一双脚在你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

平常我们从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执事的地方,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头上的枷,加紧脚上的链。

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

但我们的枷和链永远是制定行动的上司!

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

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

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

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地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

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节选自《巴黎的鳞爪》,有改动)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爱”、“自由”、“美”。

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讴歌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B.一个“你”字频频出现在文章中,不仅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C.以空间为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在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

       D.文章第三段写山泉,一连用了几个“流”字,既写出了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

       E.这篇文章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尽管不无“西化”的色彩,但汉语的优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14.“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

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

                                                                                                                                                                       

   15.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后,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要启蒙,不要蒙启

①记者:

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是吗?

李泽厚:

我不欣赏“少儿读经”的做法,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取消读经。

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现在就是“蒙启”:

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

我“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他可以尝试。

②记者:

您怎看蒋先生的“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

李:

公德私德之分是梁启超提出的。

我主张培育宗教性道德,不赞成笼统提倡“读经”。

儒家经典中许多道德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

“四书”、《诗经》《周易》、《礼记》可选读一些,但《尚书》《春秋》也读背吗?

《仪礼》、《周官》、《尔雅》也人人必读吗?

不必。

我主张读点中国古书,不然我费时费劲写《论语今读》干吗?

但反对不分青红皂白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培育旧传统政治体系需要的奴性道德。

③记者:

从传统文化中可开出现代“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文化之花吗?

李:

不经改造,无此可能。

④记者:

如何改造?

您依然相信并坚持“西体中用”吗?

李:

当然。

争论关键不在应否提倡传统道德,而在于如何阐释这些道德和应否以此来排斥、反对建立在现代社会性道德,这两种道德有一致处,也有冲突处。

我的“两种道德论”是为探求这而提出。

蒋庆先生根本否认现代社会性道德,似乎要回到“君、父、夫”具有绝对权威的的传统道德。

三纲六纪是传统道德的核心,“中国首重三纲而西人最明平等”是严复的名言,看来梁启超、胡适、鲁迅、陈寅恪统统“跟着西方走”,都是蒋先生讨伐的对象。

⑤记者:

《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伦理、利他、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启示,您怎看?

李:

我不认同。

这希望的实现也许在二十二世纪,不在“当今”。

如何解读“中华文化”也颇值探究。

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吗?

⑥记者:

近年思想界认为五四的“激烈反传统”为几十年后的“文化大革命”埋下伏笔。

您认同吗?

李:

不认同。

五四是启蒙,“文革”是“蒙启”,两者在精神上背道而驰。

五四激烈反传统是其他文明中少见或没有的,这恰恰与没有强大宗教背景的中国传统有关,是实用理性的中国传统精神的展现。

⑦记者:

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非常推重鲁迅。

近年大陆学界“扬胡(适)抑鲁(迅)”思潮较流行,您如何看?

李:

我喜欢鲁迅。

他是文学家,给我以情感力量。

⑧记者:

您主要是在“文学家”的意义上喜欢鲁迅吗?

那作为思想家的他呢?

李:

我并不完全认同鲁迅的思想,如他对京剧、对中医、对某些人的尖锐嘲讽等常失之偏颇、片面。

但我接受和喜爱鲁迅对一切事物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警惕旧事物特别是对披上新衣帽的旧事物,毫不留情地揭穿、打击。

不能以理论体系和逻辑形态的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他。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他。

⑨记者:

先生对中国目前文化领域的整体现状下一个简短的判语吧,和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句著名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一样。

李:

我从不敢下“判语”,那句也只是现象描述。

目前中国文化似乎是“四星高照,何处人文”?

“四星”者:

影星、球星、歌星,还有节目主持星。

不是说“人文”没有了,而是到哪去找?

但我以为不必担忧。

中国人多,现在大学生、硕士、博士也多,一百个人文硕士、博士里有三五个愿意做点思想学术,足够了。

因为人文也不只是思想学术。

       (摘自《李泽厚近年答问录》,有删减)

   13.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泽厚先生对倡导的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说是“不反对”,实际上是反对,认为这种做法是“蒙启”:

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没有现实意义。

   B.《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根本性的解毒作用。

   C.第⑦⑧段这两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