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0656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DOC.docx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DOC.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DOC.docx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DOC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作者:

白居易

原文: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粱。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译文

  江的上空不时有淡淡的烟云荡过,不时还夹杂着稀疏细雨,当云过雨收之际,一轮夕阳把金灿灿的阳光撒在湖面上。

风吹江面浪滚波涌,深碧色的波浪在夕阳的照射下,一边是金光跳动,如金蛇游泳,一边是暗色背光,水色对比如呈墨绿,天上的彩云在变化,水面的云气在飘涌,好像刚散的海市蜃楼,雨霁残云像破了的楼阁,由于细雨刚停,空间的水珠与夕阳映照,一条彩虹如桥梁一样架在江上,而彩虹照水倒影入江,一一相应,美不胜收。

加之水波动荡,风吹浪翻,好像许多花片飞舞一样,时暗时明,非常美观;彩云过后晴空一碧,雁群凌空飞翔,好像是青天上的一行字迹。

如此美的景色,只能用颜料勾勒出来,画上题

,寄送给不在身边的好友。

注释

⑴江楼:

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

吟玩:

吟咏玩赏。

水部张员外:

即张籍,中唐著名诗人,当时任水部员外郎。

白居易对其作品评价甚高。

水部,古代中央官署名,魏置水部郎,晋设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

⑵澹(dàn)烟:

清淡的云烟。

疏雨:

稀疏的小雨。

间:

间隔。

斜阳:

夕阳。

⑶江色鲜明:

江上的颜色很明亮。

海气:

海上吹来的风。

⑷蜃(shèn):

大蛤蜊。

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

散:

消散。

⑸虹残:

雨后虹影渐渐消残。

⑹花千片:

风吹江水,浪花喷涌,如片片白花。

⑺字一行:

雁群从青天经过,排成“人”字或“一”字。

⑻著(zhuó)丹青:

用颜料著色画起来,即彩色画。

丹青,丹砂和青雘,可作颜料。

图画取:

临摹下来。

画,一作“写”。

⑼题诗:

画上题诗。

水曹郎:

水部曹郎,水部官职名。

当时张籍在水部任职,故称水曹郎。

赏析

作者:

佚名

  这首

抓住大雨刚过,彩虹尚存,海市蜃楼将要消失的一刹那,将这一精彩场面剪辑下来,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

首联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

这个意境就倍显清新可人。

加上江面经雨水一洗,新鲜明净,海风阵阵袭来,凉爽人。

题中所谓“景物鲜奇”足见并非虚言。

  颔、颈二联展开笔墨,逐一描绘“鲜奇”景物。

颔联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两种奇观。

“蜃散”句写的是海市蜃楼景色,不过诗人未曾描绘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

诗人是登楼眺望,目中所视,必有亭台楼阁。

所以“蜃散云收破楼阁”云云是实景虚写。

“虹残”句也是同一法门。

雨后天空出现的虹,弯弯地好像拱桥,此是常景。

诗人静候至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时,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门。

本来雨后彩虹已是奇观胜景,诗人更从水中映照之倒影着笔,又把景色之妙提高一筹。

“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显示出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

  颔联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翻”字以诗情作画,写得生动;“点”字以画笔入诗,下得有神。

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

诗人从作画的角度作诗,则诗中有画就不奇怪了。

如此天然胜景,诗人不愿独自欣赏,赶快画为图幅,寄给好友。

张籍有《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就是和这首诗的。

诗中有“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之句,从侧面也可看出白居易诗情画笔的非凡不俗。

  景物鲜奇,引动诗人雅兴,故不仅吟玩成篇,且请人画作图幅,题此诗于上,寄赠张水部,末联即写此,字里行间含蕴着难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

张籍《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诗尾联“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

”即谓白居易身处“天堂”杭州,得优游闲吟,则当无外放任职之遗憾。

这也透露了白居易心情已不似数年前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时那样悲郁的消息。

  此诗写景层层铺设,淡墨白描,新颖有致而明白如话;其情则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而使人读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轻松愉悦的美感享受。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作者:

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注释

作者:

佚名

1、舍人:

①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

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古代官称。

前冠以头衔,名称及职权都不同:

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犹称公子;舍人从何处来。

2、曲江:

即曲江池。

在长安东南,是隋炀帝开掘的一个人工湖,唐代为著名游览胜地。

白二十二舍人:

指时任中书舍人的白居易。

3、漠漠:

广布的样子。

开:

消散。

4、有底:

有何,有什么事?

白居易有

作答: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冲呢踏雨曲江头?

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作者:

白居易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

鉴赏

作者:

佚名

  从美学观点看,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往往格外给人以美的享受。

大概,水中、镜里反映出来的形象,总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澄明而又微茫仿佛的美感,其动人情处,往往超过实体。

写景之美,正从水中得来:

久雨乍晴,蓝蓝的天,明晃晃的太阳,千门万户的楼台,姹紫嫣红的花树,统统倒映在“曲江水满”之中。

花树和楼台的倒影斑驳地叠映在水里。

于是,花从翠楼顶上长出来,鱼从绿树中间穿过去。

偶然,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楼台花树,摇晃生姿。

这实比岸边实景更令人神摇心醉。

  诗的结构也很有新意。

它打破了绝句三句便转的规律,一连三句写景,第四句才陡然一问作结。

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也很值得玩索。

  这首诗是写给白居易的,除了倾诉自己的激情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对方爽约的意思。

诗人没有直接表露自己苦候、失望、埋怨的情绪,而是巧妙地极写曲江雨后空气清新景物明净所特有的美。

曲江的春天,曲江楼台花树的迷人,愈是渲染得美好,愈显出辜负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

末句虽只轻轻一问,尽管语气十分委婉,却把诗人这种心情表述得淋漓尽致。

诗人构思巧妙,也于此可见。

暮秋独游曲江

作者: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译文及注释

作者:

佚名

译文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注释

⑴曲江:

即曲江池。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唐高适《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

“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⑵春恨:

犹春愁,春怨。

唐杨炯《梅花落》诗: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

”生:

一作“起”。

⑶深知:

十分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道》:

“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⑷怅望:

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赏析

作者:

佚名

  刘熙载《艺概·

概》独推李商隐诗“深情绵邈”,这首悼念所爱者的小诗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

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

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憾恨。

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复,类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绝名篇《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自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

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

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诗的内涵。

这样,诗的前半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

类斯情事在义山的悼亡诗中颇有可印证者,取以参读有助于对此诗内容旨意的理解。

《房中曲》云: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

时义山因府主郑亚被贬,罢桂管幕职落魄返京。

夫妻久别重逢,无语凝噎。

了解义山长年飘泊,依人作游的经历,自会对其诗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较具体切实的理解。

第二年,诗人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卢弘止幕府。

《房中曲》又云: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大中五年(851)春,义山徐幕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与爱妻一起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光阴。

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殁。

“柿叶翻时独悼亡”、“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这些悼亡诗名句,正可说明其“秋恨成”所指为何。

“人世死前惟有别”,义山伉俪情深,却为着仕途生计夫妻常常在分离中,王氏遽尔病逝,这给诗人留下多大的憾恨。

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其中叙事抒情的内容。

  “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

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诗所云:

“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

”他也只不过暂存人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

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

诗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

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

“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

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

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

诗人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腾,哀痛难忍。

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

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曲江二首

(301人评分)7.7

朝代:

唐代

作者:

杜甫

原文: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译文及注释

作者:

佚名

译文

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

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注释

1.曲江:

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

减掉春色。

3.万点:

形容落花之多。

4.且:

暂且。

经眼:

从眼前经过。

5.伤:

伤感,忧伤。

江上小堂巢翡翠巢翡翠:

翡翠鸟筑巢。

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

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

冢:

坟墓。

7.推:

推究。

物理:

事物的道理。

8.浮:

虚名。

9.朝回:

上朝回来。

典:

押当。

10.债:

欠人的钱。

行处:

到处。

11.深深:

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

见:

现。

12.款款:

形容徐缓的样子。

传语:

传话给。

13.风光:

春光。

共流转:

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14.违:

违背,错过。

鉴赏

作者:

佚名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

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

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

“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

“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

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

“一片花飞减却春!

”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

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

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

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

人就不能不“愁”。

“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

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

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

然而那风还在吹。

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

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

“且看欲尽花经眼。

”“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

“且”,是暂且、姑且之意。

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

于是来了第四句:

“莫厌伤多酒入唇。

”吃酒为了消愁。

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

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

“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

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

”这是颇有见地的。

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这一联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只是叙述凄凉的景象,而是对尾联哲学的阐述。

如果想要理解这其中的意思那么就要对古代文人道家归隐思想有所了解了。

江上小堂巢翡翠,是指快乐自由的豪放之士。

苑边高冢卧麒麟,则是指人生易老,都会走向衰亡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不可避免。

由苑边高冢即足以见得。

结合此联总体,就是说人生苦短,而面对这些则需像翡翠一样好好快乐一番,即说了前边愁思在徘徊于不徘徊之间的纠结情绪,又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可看出杜甫的手笔已经十分成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

在这个世界上乐是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不去痛快的了一次呢。

  大家可以去参考“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去理解诗中行乐的含义,这是一种极为无奈而发出的一句感叹而已。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

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

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

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

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

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首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

仇兆鳌注:

“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

二句分应。

”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

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

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

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

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

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

“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

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

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

“酒债寻常行处有。

”“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

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

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

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

 诗人对这这究竟是为什么终于作了回答:

“人生七十古来稀。

”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

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

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

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

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

”(《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

“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非常值得珍惜。

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无比恬静、无比自由、无比美好的境界。

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存在不了多久了。

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

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

“穿光”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

读这一联,就能唤起春光明媚的美感。

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

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

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

“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

“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

”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

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

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

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

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

“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

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

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

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

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

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

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创作背景

作者:

佚名

  这首

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作者眼见唐朝因政治腐败而酿成的祸乱,心境十分杂乱。

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诗就极见伤春之情,诗人借写曲江景物的荒凉败坏以哀时。

秋词二首

(573人评分)8.1

朝代:

唐代

作者:

刘禹锡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及注释

作者:

佚名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

情飞向万里晴空。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注释

⑴悲寂寥:

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

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

一作“横”。

排云:

推开白云。

排:

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

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

青天。

⑸深红:

指红叶。

浅黄:

指枯叶。

⑹入骨:

犹刺骨。

⑺嗾:

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创作背景

作者:

佚名

  这首

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鉴赏

作者:

佚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其二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