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历史七上修订对照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9589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历史七上修订对照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统编历史七上修订对照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统编历史七上修订对照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统编历史七上修订对照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统编历史七上修订对照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历史七上修订对照表.docx

《统编历史七上修订对照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历史七上修订对照表.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历史七上修订对照表.docx

统编历史七上修订对照表

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2018年修订内容对照表

序号

原页码

原表述

拟改表述

现页码

1

目录1

第一单元远古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单元远古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目录1

目录2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目录2

2

1

磨制工具

距今约四五千年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磨制石器

距今约五六千年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1

3

1

第1自然段正文末句号改逗号,增加以下表述:

“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2

4

3

第1行,子目标题“北京人的发现”

北京人

3

5

4

第1行,子目标题“北京人的特征”

删除

4

6

5

第5行后,增加子目“山顶洞人”。

该目内容如下: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

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插图:

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

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山顶洞人有了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相关史事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于1930年。

后来由裴文中主持的发掘,发现3个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以及至少代表8个个体的遗骨化石。

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还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饰物。

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这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还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插图: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

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5-7

7

5

《课后活动》第1题、第2题

第2题提前作为第1题,原第1题改为:

“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作为第2题。

7

8

5

知识拓展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

1930年由裴文中主持发掘,发现3个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以及至少代表8个个体的遗骨化石。

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还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饰物。

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还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知识拓展》

碳-14年代测定

科学家发现,凡是和大气中的CO2进行过直接间接交换的含碳物质,都包含碳-14。

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生命过程一旦终止,与大气环境进行交换的活动即告结束,不再补充碳-14,而且已有碳-14的水平值会按每573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减少。

通过测定标本现存的碳-14水平值,并与原有水平值比对,就可以得出生物死亡或停止交换的年代。

后来,考古学家将这一原理广泛用于对考古调查、发掘获得的古代遗迹、遗物的年代测定。

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测算出来的。

但是,碳-14年代测定方法也有它天然的局限性,它只能对那些5万年以内的生物体进行测定。

7

9

6

导言:

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那时,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

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

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特点?

8

10

7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前移至第8页作导言中“新石器时代”概念的脚注。

8

11

7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前移至“原始农业的发展”一目下

图名改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中重要遗址图》,增加红山遗址、兴隆洼遗址、东胡林遗址、石峁遗址、陶寺遗址、大汶口遗址、贾湖遗址、宝墩遗址、石家河遗址、上山遗址等注记点。

9

12

7

第一段正文后增加栏目“相关史事”

新增加栏目“相关史事”的具体内容是:

从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人们就使用石头作为工具。

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

距今20000多年前,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人们开始在石器的刃部进行磨制。

距今10000多年前,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

此后,到金属制生产工具出现之前,磨制石器一直被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11

13

8

第一段正文后增加栏目“相关史事”,增加插图《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白陶鬶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

新增加栏目“相关史事”的具体内容是:

距今6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流行着一种具有特色的陶器。

人们制作陶坯的时候,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的纹饰。

这种带有彩色纹饰的陶器,被称为“彩陶”。

距今5000年前后,山东大汶口文化农耕经济已经具有一定水平。

这里的原始居民还从事原始手工业,会制作黑陶和白陶。

大汶口原始居民有了私有财产。

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

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距今4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制作厚度不到1毫米的“蛋壳陶”,社会分化更加严重。

12

14

9

原第三子目“原始农业的发展”一目前移

前移,作为本课第一子目,放在导言之后,改写后的图文见教科书第8-10页。

8-10

15

9

脚注:

如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稻遗存,有的距今约10000年。

改为: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稻遗存,它们的年代在距今约12000多年至10000年。

8

16

9

增加脚注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

8

17

10

增加课后活动第3题。

3.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约5000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

请谈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13

18

10

知识拓展“良渚文化”图文修订

增加底图《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图》,删除原插图中的“良渚遗址出土的刻符罐”。

修订后的知识拓展,改名为“良渚古城遗址”,内容如下: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良渚镇,1936年首次发现。

迄今为止,良渚遗址发现的遗存非常丰富。

这里的巨型城址,长1800米,宽1600米,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城墙基础宽40-60米。

为了防止城墙被洪水冲毁,良渚居民在城址以北的丘陵地带,修建了长3500米、宽十几米、高数米的拦洪水坝。

城的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

古城、水坝和高台上多处高等级建筑,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统治者的组织能力。

城内外还发现了几处祭坛,祭坛上的权贵墓地里,随葬了数十件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举行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这些贵族墓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相比,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距今5200-45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址。

据此,有些学者认为,距今约5000年左右,良渚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13

19

12

导言:

他们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后来的尧、舜、禹,是著名的部落首领,赢得当时许多部落的尊重。

他们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后来的尧、舜、禹,都是著名的部族首领。

14

20

12

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

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

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14

21

12

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14

22

12-13

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

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15

23

14

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骨笛、船形彩陶壶等。

这些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前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

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6

24

14

删除插图《河南新郑轩辕故里》,下面原插图位置,增加栏目《相关史事》,原插图《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前移至第10页,《河南龙山文化的陶觚》删除,《甘肃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铜刀》保留前移。

增加插图:

中原地区和周围地区的彩陶(中原地区彩陶: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周围地区的彩陶: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甘肃秦安出土的彩陶盆、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新增栏目《相关史事》内容如下:

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

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

这是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第一次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的影响。

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

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向周围地区施加文化影响的结果。

16

25

15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

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当时实行禅(shan)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舜年老

时让位于禹。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

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当时实行禅(shan)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本页滴自然段删除最后一句话;“他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17

26

16

知识拓展“陶寺遗址”改为“陶寺都城遗址”,插图改为“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彩绘龙纹陶盘和朱书符号陶壶”

《知识拓展》修改后文字如下: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东北15千米,距今4300—4000年,1999年发现,面积达280万平方米。

这座大型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以及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

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有学者从陶寺遗址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时间推论,这座大城很有可能是尧都平阳,认为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18

27

17

单元标题: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单元标题改为: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9

28

17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

夏朝开创的……”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是奴隶社会,它开创的……”

19

29

17

“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文明。

“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

19

30

18

课标题“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改为:

“夏商周的更替”

20

31

18

导言: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改为:

“夏传子,家天下。

”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20

32

18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①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①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愈加严重。

20

33

19

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

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21

34

20

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商部落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商部族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1

35

20

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落,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落日益强盛。

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族日益强盛。

23

36

21

《相关史事》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

成语“酒池肉林”,形容穷奢极欲,其典故就出于此。

替换为以下内容:

商朝时,生产领域大量使用奴隶。

奴隶被迫在农田集体劳动,在手工作坊里做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会被奴隶主随意转让、买卖,甚至会被奴隶主屠杀,用来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或为死去的奴隶主殉葬。

例如,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的奴隶有400多个。

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地位与牛马猪狗等同。

原《相关史事》内容改作插图《商代铜爵》的注释。

22

37

23

导言: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改为: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25

38

23

正文第一段:

“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改为:

“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

25

39

23

相关史事:

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另外有酒器青铜爵、盉(he)等;商朝贵族好饮酒,青铜器以酒器觚、爵、斝(jia)为主,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

西周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gui)为主,这与前朝明显不同。

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改为:

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爵、觚、盉(he)等。

商朝贵族好饮酒,青铜酒器的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

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簋(gui)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

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25

40

24

中间右侧增加插图《三星堆青铜面具》及图注: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

其中,最重要的有金杖、青铜树和众多的青铜人像。

这是三星堆的青铜面具。

26

41

39

倒数第1段前,增加一则《相关史事》。

内容由第40页原《知识拓展》内容改造而来:

战国时期,兵家也是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派别。

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

军事理论的基础。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研究军事的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都有兵法著作。

孙膑不仅继承了其前辈孙武的军事理论,而且有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

41

42

40

《知识拓展》

兵家

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传有《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研究军事的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都有兵法著作。

孙膑不仅继承了其前辈孙武的军事理论,而且有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

替换为“《诗经》与楚辞”,内容如下:

《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

《诗经》里的作品,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有的描写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赞扬反抗压迫,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

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他的代表作《离骚》,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使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诗经》和“楚辞”,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原《知识拓展》内容改造后移至第39页,做成《相关史事》栏目。

42

43

45

又派人开凿灵渠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

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他又派大将蒙恬……

48

44

45

第2自然段后,增加一则《相关史事》

增加的《相关史事》,内容如下: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

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增加插图《灵渠》及图注:

“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境内,全长30余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48

45

48-49

他们斩木为武器,

他们砍削树木,做成兵器,

51-52

46

54

正文第1段: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改为: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

57

47

55

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段: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改为: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58

48

55

这些富豪唯利是图,

有些富豪唯利是图,

58

49

56

原正文后增加一个子目“北击匈奴”

新增子目“北击匈奴”内容如下:

北击匈奴

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除了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

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在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后,汉军继续北上出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

卫青和霍去病分道北上。

卫青行进千余里,穿越浩瀚的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

双方激战一天,未分胜负。

临近黄昏,忽然狂风大作,卫青乘机派兵从左右迂回包抄,把匈奴单于的营阵紧紧包围起来。

单于慌忙带着数百名骑兵突围逃走。

汉军追击200多里,大胜而归。

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击匈奴兵。

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相关史事

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

他首次出征,就敢于深入漠北,进至匈奴单于祭天和首领聚会的地方。

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他第一次出征河西,仅率万名轻骑,孤军深入,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

卫青和霍去病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

他们死后,汉武帝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示表彰。

插图:

霍去病墓

60

50

58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63

51

66

倒数第6行“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改为“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70

52

66

课后活动第3题中的“战略”

改为“倡议”

71

53

69

相关史事

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

当时做官的人不能随便接近民众,张仲景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每月初一和十五,打开衙门,贴出告示,让民众进来看病,他坐在大堂上逐一问诊。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相关史事》内容替换如下: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原《相关史事》内容移至《张仲景像》下,作图注。

74

54

72

课后活动

1.右图是根据华佗的五禽戏绘制的。

你能说出图中人物各模仿的是哪种动物的动作吗?

2.想一想:

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3.东汉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请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第1题改为:

“1.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

但是,这个地动仪早已毁损失传。

后来,人们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结合自己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