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9104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docx

《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docx

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

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

高二政治下册认识论单元综合测试题(有答案)

1、根据此次探测获取的虹湾图像,通过综合分析月球地形地貌、光照等数据进一步确定该地区是否适合“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为安全着陆做好技术准备。

这表明()

A.客观条受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B.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D.创造性思维能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2、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

这表明,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自觉选择性D.社会历史性

3、今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4、人类力量的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这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为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近年,世界各国在减轻贫困、饥饿、疾病、住房不足以及环境退化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这表明()

A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D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6、有人学习了《愚公移》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

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性B实践的历史性实践的能动性D实践的客观性

7、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加仑水蒸汽以及水冰。

这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

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B.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能够把认识和客观事物加以对照

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9、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首先在问,其要在行。

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人民群众的要求都是合理的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重要之一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A.①③B.②③.③④D.②④

10、三峡大坝最高蓄水位选择为17米是充分论证之后得出的结果。

从190年开始,蓄水方案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勘察、规划、论证,最后用了40年时间最终确定。

三峡大坝蓄水方案的形成过程说明()

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B.③④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中国人对太空有着独特的情怀。

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探月”到今天成千上万的观看日全食,太空将渐渐被我们所熟悉。

这说明()

①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②④D.①③④

12、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人口问题已不仅仅是“人数”问题,而主要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要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强国。

国家人口思想的变化说明认识具有()

A.客观性B.规律性.反复性D.无限性

13、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就是说: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的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的批判的精神④要不唯上,不唯实,抛弃旧有的知识

A.①②B.①③.②④D.③④

14、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11年经济工作,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自1997

年至今,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情况,我国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从“稳健”到“从紧”再到“适度宽松”又回归”稳健”的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有()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的

A.②③B.①④.③④D.①③

1楼市牵动人心,房价今年是否会上涨还是会下跌?

对此业内人士莫衷一是。

这给我们的哲学感悟是()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D.人们立场、方法不同,对同一对象认识不同

16、2010年楼市“疯狂”,“房价将继续上涨,房价将彻底崩盘,房价将深度调整”,业内人士莫衷一是。

这说明()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D.认识的形成受主客体因素的影响

17、作家萧伯纳说: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学者周国平则说: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与创造,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这体现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寻找真理性认识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D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往往因人而异

18、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核泄漏,损失惨重,引发人们思考。

“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

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但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普通人说,这种模糊预测法显然远远不够。

这表明:

()

①大自然的变动规律无可循②人类仍不能准确掌握地震下一次“发脾气”时间

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④世界上还有很多神秘领域是人们无法认识的

A.①②B.①④.②③D.③④

19、2011年3月11日,9.0级大地震使日本海底大面积升降,产生的重力差引发了海啸,损失惨重。

“准确预测”是地震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但这种预测目前还做不到。

这告诉我们()

①人自然的变动规律无可循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④世界上还有很多神秘领域无法让人们认识

A.①②B.②③.①④D.③④

20、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于亲自实践,二是于学习书本知识。

这一观点:

(A)

①认为认识既于实践又于书本②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

③是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观点④符合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⑤肯定了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②③④D.①②④

21、在全国各地的一片“涨”声之中,“物价”登上了“2010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之首。

下列古语中,与漫画寓意相同的是()

A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审时度势B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2、韩愈有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下列选项中与“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A.桐花万里丹路,雏凤清于老凤声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D.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23、中国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2月下旬要求进一步规范出版物字,规定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随意夹带使用英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字。

此举引起国内外媒体热烈关注,并引发网友争论。

上述规定引发争论说明()

A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可能产生相同的认识B人们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认识

对同一事物,真理只有一个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社会历史性

24、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

但创新的“木桶理论”认为,如果把木桶倾斜放置(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从哲学上看,这说明真理()

①是客观的②是具体的③是因人而异的④是有条的

A①②B②③①③D②④

2、我国坚决打击制售假人民币的行为。

有这样的说法:

如果没有假币,货币不会这么精美,如果没有盗贼,锁也不会那么完善。

下列说法中,与此说法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有()

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②行百里半九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吃一堑,长一智

A.①②B.②③.①④D.②④

26、(2010年高考•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识鸟音

欲知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7(2009•北京,3)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

青蛙说:

“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

”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

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

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B感性认识是丰富、生动和正确的

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D感性认识有必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28、(2011西城模拟)2010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

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

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8分)

 

29、[2011•东卷]“十二五”时期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材料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8分)

 

30、材料一: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呼吁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发展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后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后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如今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2)结合材料一,分析发展观的演变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

(8分)

 

材料二:

美国《侨报》称:

中共十七大的亮点之一是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写入党。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29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的。

它将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1)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所蕴涵的“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哲学道理。

(8分)

 

答案:

选择题:

1-BAB6-10BBD11-1DDBD16-20DDBA21-2DBD26-27B

非选择题:

28、【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设问指向,唯物主义认识论。

《建议》的制定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和新实际的重点决定,可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建议》制定的目的在于指导现代化建设,可见认识的反作用。

《建议》的制定凸显了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凸显了追求真理的过程。

【答案】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建议》是在新形势下研究新变化新特点的情况下制定的。

(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的发展,《建议》的制定指导了经济建设的实践。

(6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我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

(分)

29、【解析】本题集中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非常简单直白,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做好观点与材料的衔接。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点评】近两年高考中,认识论主要考查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立足认识论,回答认识发展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的;三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四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0

(1)①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2分)发展观产生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

(1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2分)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1分)③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过程,人们对发展观的认识经过了四个阶段说明了这一点。

(2分)

(2)①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的哲学道理。

(4分)②“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蕴涵着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起指导作用。

(4分)

 

31(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专家点评:

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

本问考查哲学模块,知识点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解答是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

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一,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随着社会历史条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材料三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

上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

直到1988年,气候变化问题才逐渐引起可大众关注,有了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可能。

自个世纪90年代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能、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3)结合材料三,说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过程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9分)

(3)①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3分)②随着人们对气候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各国已将其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分)③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分)

探究三: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

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能、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3)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12分)

(3)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3.(2010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教学目标检测)(9分)万卡特拉曼一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一施泰茨和阿达一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茵就无法存活。

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

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

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

3.(9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

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

(2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在原子水平上了解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扫清了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

(3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通过科学实验,开发出新的抗生素,帮助挽救了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

(2分)

④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研究成果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2分)

16(改编)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十年,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分)

 

材料二 2010年10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近期经济工作时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房子越建越多,价格却越越贵”。

这种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某校高二()班学生的普遍关注。

为了解开谜团,该班同学自觉成立一个调查小组,他们深入社区、房地产交易市场、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研究、讨论,最后以班级的名义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建议书上的很多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

现在请你参与其中。

(2)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谈谈你如何理解该班同学的做法。

(14分)

 

16.【解析】设问一:

主要考查学生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真理的含义与特点。

其次阐明实践的特点。

最后指明应该怎样去做。

设问二:

此题主要考查对唯物论的认识。

该班学生成立调查小组,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这一活动属于实践活动,所以首先应该立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

建议书的形成是经过反复调查的结果,凸显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案】

(1)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3分)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分)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3分)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1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该班同学经过认真地调查后,获得了正确的认识。

(7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该班同学对调查材料进行反复研究、讨论,最后形成定论,充分说明这个道理。

(7分)

 

6.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上不断探索、深化和完善。

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五大和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