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提纲复习进程.docx
《教育学复习提纲复习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提纲复习进程.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提纲复习进程
教育学复习提纲
绪论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现象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出现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教育著作,包括柏拉图、卢梭、、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杜威、洛克、《学记》、赞科夫、布鲁纳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在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
《学记》全书一共有1229个字。
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
3)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雄辩术原理》。
《论演说家的培养》。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1632年,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因之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他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
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1693年,英国的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3)1762年,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
卢梭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一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4)1806年,德国的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强调了教育学的两个基础:
哲学和心理学,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出版了《教育论》。
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2)1901年,德国的教育家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拉伊。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出版了《实验教育学》。
3)1916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出版了他的的实用主义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
他的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
传统教育学派(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是: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现代教育学派(杜威)的“三中心”是:
以活动教学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4)1930年,我国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教育目标可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2)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这本著作。
主张务必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化教育思想)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发现法教育)。
他主张:
⑴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
⑵发展认知能力。
⑶主张早期学习。
⑷提倡发现法。
3)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实验教学论。
西方历史上三个最伟大的教育家: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
西方历史上三部最重要的教育著作:
《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常见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1.历史法2.调查法3.实验法4.统计法
定性研究:
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
定量研究:
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
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但学校教育产生后,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教育者是教育活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受教育者:
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阐述学生的特点,并分析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
教育中介系统:
它包括教育的内容(体、智、德、美、劳)和教育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古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特点)
1、原始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原始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结果相适应。
2)特点:
a.教育的非独立性
b.教育贫乏性:
内容、方法简单
c.原始全民性(同一性)
二、古代教育
1)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
古代教育的特征:
a.有专门教育机构和人员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c.教育脱离生产
d.教育和学习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并对学生实施体罚式管理
e.官学和私学并行
f.实施个别施教的组织形式
三、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的特征:
a.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公共性日益突出
b.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制度逐渐完善
d.教育形式多样化
e.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和教师素质等要求现代化
f.通过教育和全面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目的,要求培养专业面宽、基础知识广阔、具有广泛适应性人才
问答: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动物的养护与抚育是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系列,是一种本能。
它们不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不会进行劳动,也没有语言来传授经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3.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4.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反科学的。
问答: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特点:
未完成性
能动性
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内涵
(1)顺序性:
指人的发展所具有的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教育措施:
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阶段性:
指人的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特性。
教育措施: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个别差异性:
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等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教育措施:
做到因材施教
(4)不平衡性:
指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的特性。
教育措施:
抓好关键期与成熟期的教育
(5)互补性:
指人的发展所具有的不同机能和不同能力间的相互补偿的特性。
教育措施:
做到“取长补短”
(6)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四方面的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决定论的代表高尔顿、霍尔、格赛尔、孟子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状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的代表华生、洛克、墨子、荀子等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文化知识的多方面价值:
a.知识的认识价值
b.知识的能力价值
c.知识的陶冶价值
d.知识的实践价值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性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性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
1.教育的经济功能
a.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
a.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b.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c.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d.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
a.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b.普及生态文明只是、提高民族素质
c.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文化功能
a.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b.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c.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化,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
2、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b.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c.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成就、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
1、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a.恢复高考和高校扩招
b.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
c.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
d.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2、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
a.教育公共投入严重不足
b.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
2.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
3、未来发展方向(以课件为准)
a.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b.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c.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d.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e.办好特殊教育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含义与教育方针的区别联系
1.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这种联系和区别,在我国现行教育的相关法规和文献中有明显的体现。
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所强调的主旨。
而我国的教育目的则强调培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基本观点、代表人物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2.从哲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两大类:
教育的内在价值与教育的外在价值。
美国教育哲学家布鲁巴克指出:
内在价值就是人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
外在价值就是人们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3.“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分类与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联系
教育价值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分类方法,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英美教育哲学家中,有不少人将教育价值选择等同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因而,在给教育价值分类时,主要从人们所选择的教育目的的不同上来看,于是,将上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外在价值分别解释为教育的理想价值和教育的工具价值。
①教育的理想价值是指教育重视个人、个性发展的价值,一切教育活动或教育内容都是围绕人的发展这一理想目标而确立的,因而,教育的价值表现为理想的价值。
用这种观点去考察历史,自古希腊以来的自然主义、人文主义或个人主义的教育传统,都是以追求教育的理想价值为目标的。
②教育的工具价值是指教育重视对社会发展的价值,特别强调教育所培养的人要合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教育价值的大小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文明进步的程度来衡量的,因而,教育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
因此,教育价值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分类方法,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价值的不同主要是由人们所选的教育目的的不同而产生的。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
1.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2.主要观点:
a.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c.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托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1.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2.主要观点:
a.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b.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c.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教育目的制定依据
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古代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通过教育塑造理想人格,并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德行修养来服务并服从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
2.我国近现代教育目的
我国近现代的教育目的几经变迁,比较著名的有:
1906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新教育宗旨,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施的教育宗旨。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中提出了一个包含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方针。
这一教育宗旨否定了清末的教育方针,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1929年,国民党在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把制定教育宗旨和政策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大会制定的教育方针实质上是国民党“一个政党”、“一个主义”政策的诊释,是为国民党专制统治服务的。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这个方针一直延用到新中国初期。
3.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包含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
其基本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这就要求:
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②坚持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一般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个方面的发展。
③培养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问答:
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问答: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分类,同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有什么联系?
教育价值就是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
在审视和判断教育的价值时,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的。
问答:
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强调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是这一教育目的的根本体现。
(1)中、小学在实现教育目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水平还不够高。
在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注人式”的陈旧教学方法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②应试教育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目前,素质教育在社会教育环境中,并未真正成为主流,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严重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
③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教师、家长甚至学校领导者对素质教育存在某些误解,以至于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一些偏差。
④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目前存在着对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的问题,少数人甚至用能力代替素质,用素质否定知识,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2)解决中、小学在实现教育目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①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②要真正改变旧的教学模式,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要真正卖现从“教师本位”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的意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教育目的。
③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评价系统。
要彻底动摇应试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单一化的学生学业评价系统,要改革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为主要途径的评价方式,适当增加其他方面的评价指标,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学业的评价系统。
④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
要纠正人们对教育目的和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必须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要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厘清各种概念的区别,从而保证他们对素质教育的支持和落实,最终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总之,中、小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教育阶段,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
学校、社会和家庭要通过共同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五章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
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特点:
教育制度既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