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峰形拖尾解决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8472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6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相色谱峰形拖尾解决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液相色谱峰形拖尾解决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液相色谱峰形拖尾解决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液相色谱峰形拖尾解决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液相色谱峰形拖尾解决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液相色谱峰形拖尾解决方案.docx

《液相色谱峰形拖尾解决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相色谱峰形拖尾解决方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液相色谱峰形拖尾解决方案.docx

液相色谱峰形拖尾解决方案

峰形后拖解决方案和实例

继前一篇《峰形前拖解决方案》,我们对峰形后拖的情况及其解决方案也进行了总结。

与《峰形前拖解决方案》相同,在这里我们也同样的撇开所有的污染、塌陷、死体积等其它因素,假设系统是好的,柱子是新的、好的,单纯探讨液相方法与峰形后拖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液相方法来解决峰形前拖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厘清拖尾产生的根本原因,对峰形拖尾的问题提供一些经验上解决方案。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峰形后拖的几种常见形式,三种常见的拖尾如下:

系统是好的,柱子是好的,为什么会产生后拖?

我们还是回顾一下,色谱分离的一般过程,正常的峰形应该是样品在色谱柱上均匀前移的情况下得到的,浓度分布在整个通过色谱柱柱床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呈正态分布,如下图所示:

色谱分离是一个物理过程,样品分子经过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多次分配、吸附解吸,由于不同分子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差异而使它们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不同,以此实现分离的目的。

相同色谱条件下,有些化合物容易产生拖尾,有些则不产生拖尾,这说明拖尾的产生跟样品本身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通常非极性和弱极性的化合物能获得良好的峰形,而带有-COOH、-NH2、-NHR、-NR2等极性基团的化合物则比较容易产生拖尾。

可以想象一下,样品分子在分析过程所处的环境,一是流动相,二是固定相,流动相可以自由流动的,均一性比较好,因此可以认为样品分子四周都被相同组成的流动相所包围,其对每个样品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也是均匀的、对称的,不应该是引起浓度分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考虑固定相,固定相中除了C18长链外还有填料键合时残余的硅羟基,由于C18长链是非极性的,其与样品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也是很微弱的范德华力,而硅羟基则具有一定的极性Si-Oδ-Hδ+,在pH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还会发生电离,形成-Si-O-形式的离子态。

Si-Oδ-Hδ+和-Si-O-对于极性化合物之间的作用力则是一种极性的静电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比范德华力要强得多,同时,因为硅胶表面键合了C18长链,由于空间位阻作用,样品分子中能接触到残余硅羟基的机会不会很多,只有少部分的分子才能与残余硅羟基产生作用。

这样,大多数的样品分子如非极性分子一样均匀前移,而少量的样品分子由于这种静电作用力的存在而被推迟洗脱出来,导致样品分子的浓度分布发生变化,产生后拖。

拖尾严重的程度与样品分子极性大小和残余硅羟基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

既然残余硅羟基对样品的次级保留效应是导致峰形后拖的主要原因,那我们先了解一下残余硅羟基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借用一下wsy18的一个图来了解一下填料合成的整个过程:

以C18的填料合成为例,C18的氯硅烷与硅胶表面的硅羟基发生反应,C18硅烷基取代硅羟基中的氢原子在硅胶的表面键合上C18长链。

完全硅羟化的硅胶表面硅羟基浓度为8µmol/m2,因为C18硅烷基的体积远比一个氢原子大得多,由于空间位阻的作用,通常与C18硅烷基发生反应的仅达2~3.5µmol/m2,也就是说只有不到50%的硅羟基被反应掉,剩下的50%多的硅羟基残留在硅胶表面。

由于硅羟基容易对样品分子产生次级保留效应引起拖尾,因此需要将硅羟基反应或屏蔽掉,去掉这个作用位点以消除次级保留效应,通常的办法是用小分子的硅烷跟硅羟基反应,如图解中的三甲基氯硅烷,使硅羟基中的氢变成了三甲基硅烷的一个惰性基团,反应掉了很多硅羟基,同时未能反应的许多硅羟基也被屏蔽掉,有效阻止了样品与硅羟基接触的机会,避免了次级保留效应的产生。

但不管怎么样三甲基硅烷还是比氢原子大得多,同样由于空间位阻的作用不能将所有的残余硅羟基反应掉,既然存在就仍然有跟样品分子接触的机会,相同的样品在不同品牌的柱子上产生拖尾的严重性不同,主要的也就是接触硅羟基的机会大小的问题,从填料合成的角度而言就是键合方式是否紧密、封尾是否彻底,紧密的键合和彻底的封尾能显著减少这种机会,因而改善峰形。

美国Welch公司Ulimate品牌的XB-C18、AQ-C18和XtimateC18采取的就是紧密键合和彻底的双峰尾工艺。

为什么残余硅羟基会引起拖尾?

我们先了解一下硅羟基的结构:

Si-O-H,硅胶基质上硅的四面都是氧原子,如下图:

在表面上连接有硅羟基的硅原子来说,其中一个键连接了一个羟基,其它三个键都与一个氧原子相连,由于氧的电负性比硅强,三个氧原子对硅原子产生了吸电子效应,因此对于硅上的羟基而言,这个硅原子对羟基是一个吸电子基团,使得硅羟基具有一定的酸性,其pKa约为4.5~4.7。

根据电离规律,流动相的pH-pKa>2即pH>6.7时,99%以上的硅羟基应该是呈离子状态的,即Si-O-,而pKa-pH>2即pH<2.5时,酸性环境抑制了硅羟基的电离,99%以上的硅羟基应该是呈分子状态的,即Si-OH,但其极性仍然存在,即Si-Oδ-Hδ+。

发现峰形后拖时,本人建议试试一下几种解决方案,以消除峰形后拖的状况、改善峰形。

1.先检查一下是否是样品过载

样品过载,通常会引起峰形变差,导致前拖、后拖或平头峰,如果出现平头峰、峰高超过2000mAU或峰很高的同时又前拖、后拖得很厉害通常都认为是过载的,但这一点也并不绝对,因为不同化合物的吸收强度不一样,如果一种化合物在某一波长处有强吸收,即使出现了平头峰,样品也不一定过载,这与仪器和软件有关;相反如果吸收弱,则高浓度条件下峰也不见得有多高;所以样品是否过载应该结合浓度、进样体积和峰形一起来判断。

通常认为峰高在100mAU左右比较合适,不至于因过载影响峰形。

由于样品过载引起的峰形后拖不容易消除,也可能根本无法消除,继续采用以下的峰形改善措施可能不会有什么作用,而且在过载的情况下无法看清正常浓度时样品真实的分离状况和峰形,因此需要优先考虑是否过载,否则继续往下调整峰形的努力将无任何意义。

如果发现过载,需降低进样量(包括进样体积或浓度),但不管怎么样,减少进样量通常对改善峰形总是有益的,一般而言,进样量越小,峰形越好,例子如头孢尼西钠的测定:

色谱柱:

Ultimate®XB-C18,5um,4.6×250mm;

波长:

272nm;

流动相:

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3.5):

乙腈=84:

16;

温度:

室温17℃;

流速:

1.0ml/min;

进样量:

20ul;

2.往流动相中加入酸

根据这一解释,往流动相中加酸将流动相的pH调至2.5以下有助于改善峰形,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改善对带羧基化合物的拖尾,例子如二甲基苯氧乙酸的测定:

色谱柱:

Ultimate®XB-C18,5um,4.6×250mm;

波长:

280nm;

磷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取磷酸二氢钠7.8g溶于1000ml水中,搅拌均匀,使之

溶解,用磷酸将pH值调至2.50;

温度:

室温26℃;

流速:

1.0ml/min;

进样量:

20ul;

由谱图可以看出,分析二甲基苯氧乙酸时流动相中加酸调节pH至2.49改善了峰形,加入酸的作用是,一方面抑制了硅羟基的离子化,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有机酸的离子化,因而削弱了-COO-与Si-Oδ-Hδ+的相互作用,减小了拖尾。

碱性化合物中,容易发生拖尾的化合物中通常包含着-NH2、-NHR、-NR2,即伯、仲、叔三种富电荷的极性基团,它们的碱性强弱顺序为:

-NH2<-NHR<-NR2,其碱性强弱跟与N原子直接相连的基团有关,吸电子基团会削弱这种碱性,供电子基团(如烷基)则使之增强。

伯氨中甲胺的碱性最弱,以它为例更具有代表性,甲胺的pKa为10.64,那么在pH<8.64的时候它是完全呈离子态的,也就是-NH3+,那么pH在2.5~8.64时,特别是pH6.7~8.64时,因为此时带氨基的化合物和硅羟基均以离子状态-NH3+和Si-O-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静电作用导致后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碱性化合物在pH7.0的条件下容易产生拖尾的原因,而很多色谱柱生产商也因此以阿米替林(含-N(CH3)2,碱性比-NH2强)在pH7.0的条件下来评价和比较不同色谱柱之间的优劣,该条件下的阿米替林的峰形越好说明封尾越好,封尾工艺成功的阻止了残余硅羟基与样品分子的接触。

而在pH<2.5的条件下,也仍然后拖,是因为-NH3+足够强,即使硅羟基以分子状态存在也仍能够与Si-Oδ-Hδ+中氧原子产生吸引作用,导致峰形拖尾。

当pH>12.64的时候,甲胺完全以分子状态形式存在,不会引起拖尾。

所以分析有些化合物,流动相的pH需要调至强碱性条件下峰形才会变好。

3.增加缓冲盐或增大缓冲盐的浓度:

流动相中加入缓冲盐,增强了流动相的离子强度,在-NH3+等极性基团和硅羟基Si-O-之间存在着许多离子的干扰,减少了样品分子与硅羟基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有助于削弱极性基团与硅羟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峰形。

这种适合于碱性较弱(如氨基的N原子与强吸电子基相连),或碱性很强,但在刚性结构中,比较难以接近被C18长链和封尾试剂覆盖的硅羟基,例子如高乌甲素的测定:

虽然加入了三乙胺,但加入的量非常少,200ml混合好后的溶液中,只加入了75ul滴用于调节pH的(因为不调节pH,保留时间太短,在4.2min出峰),相对于2%的浓度的量而言75ul是非常少的,几乎起不到屏蔽硅羟基的作用,因此,上图中峰形改善的原因,主要的应归功于缓冲盐的加入。

4.往流动相中加入三乙胺

基于上面的解释,既然拖尾的产生是因为-NH2、-NHR、-NR2与硅羟基发生静电作用引起的,那么阻碍它们之间静电作用的途径,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占据硅羟基这个作用位点,另一种是占据-NH2、-NHR、-NR2这个作用位点。

在流动相中加入三乙胺,能显著的改善峰形,消除拖尾。

其作用是屏蔽硅羟基,使碱性化合物在分离的过程中减少了和硅羟基相互接触的机会,失去了导致拖尾的作用位点。

三乙胺的pKa为11.09,在pH<11.09-2=9.09的条件下是以离子状态N+H(CH2CH3)3的形式存在的,因此pH在2.5~8.64硅羟基呈Si-O-离子态的情况下,N+H(CH2CH3)3容易与Si-O-形成相对较强的静电吸引力,流动相中加入了三乙胺后,平衡柱子的过程中已经优先占据了硅羟基的作用位点,而带氨基的样品分子虽然在该pH条件下也呈离子状态-N+H3、-N+H2R或-N+HR2,也能与Si-O-形成相对较强的静电吸引力,但三乙胺有先占住位点的优势,使样品分子与硅羟基的作用大大减弱,缓解了拖尾的产生;同时,流动相中存在的N+H(CH2CH3)3仍然与样品分子中的极性基团与硅羟基的相互作用产生竞争,更进一步的削弱了样品分子与硅羟基的接触机会,改善峰形。

例子如:

头孢噻肟钠的测定:

通常加入三乙胺的量约为2%即有显著的效果,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大用量。

加入三乙胺改善峰形的时候,有两点需要注意的:

1)三乙胺的碱性很强,加入三乙胺后流动相的pH可能超出色谱柱的使用范围,对色谱柱造成损伤,同时,pH的改变也会导致出峰时间的显著变化,为了避免保留时间变化太大而可能引起的其它问题,因此,建议流动相中加入三乙胺后回调至未加入前的pH值,但通常即使pH回调过也仍会引起保留时间的较大变化;2)三乙胺在210nm处有比较强的吸收,如果液相方法中检测波长在210nm以下测定时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因加入三乙胺后本底上升,而引起峰高、峰面积下降,检测灵敏度严重降低,有些甚至看不到峰,例子如地红霉素的测定:

第二个图中连进了两针都没有峰出现,这种现象得到了重现性。

由此可见,三乙胺用于改善峰形,其使用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

峰形前拖解决方案和实例

峰形对称性的优劣对峰面积和分离度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是色谱工作者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也是让大家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然而引起峰形异常的因素很多,如色谱柱本身装填不好、强保留化合物对色谱柱的污染、填料中残留硅羟基引起的次级保留效应、柱头塌陷、柱外死体积等等,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对策。

在这里我们撇开所有的污染、塌陷、死体积等其它因素,假设系统是好的,柱子是新的、好的,单纯探讨液相方法与峰形前拖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液相方法来解决峰形前拖的问题。

前拖峰在谱图上有几种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第一种比较明显一些,后两种,容易让人怀疑这个峰里面是不是有两种物质没有彻底的分开,第三种前拖更是让人质疑是否是色谱柱受到了污染引起的肩峰。

发现峰形前拖时,本人建议按下面的步骤逐步排除可能的原因,然后找到相应的对策,消除峰形前拖的状况、改善峰形。

1)先检查一下是否是样品过载

样品过载,通常会引起峰形变差,导致前拖、后拖或平头峰,如果出现平头峰、峰高超过2000mAU或峰很高的同时又前拖、后拖得很厉害通常都认为是过载的,但这一点也并不绝对,因为不同化合物的吸收强度不一样,如果一种化合物在某一波长处有强吸收,即使出现了平头峰,样品也不一定过载;相反如果吸收弱,则高浓度条件下峰也不见得有多高;所以样品是否过载应该结合浓度、进样体积和峰形一起来判断。

通常认为峰高在100mAU左右比较合适,不至于因过载影响峰形。

由于样品过载引起的峰形前拖不容易消除,也可能根本无法消除,继续采用以下的峰形改善措施可能不会有什么作用,而且在过载的情况下无法看清正常浓度时样品真实的分离状况和峰形,因此需要优先考虑是否过载,否则继续往下调整峰形的努力将无任何意义。

2)检查是否是用流动相溶解样

不用流动相溶解样品容易在谱图上产生溶剂峰和前拖(上述的几种形状的前拖都有),这种情况通常是在溶解样品的溶剂(如纯甲醇)洗脱能力比流动相(如甲醇:

0.4%磷酸溶液=38:

62)强的情况下发生,如例2,而溶剂洗脱能力比流动相相对较弱时,目前未见此现象;也有人说也会产生后拖,但本人做样以来并没有碰到过这种的情况。

正常的峰形应该是样品在色谱柱上均匀的前移的情况下得到的,浓度分布在整个通过色谱柱柱床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呈正态分布,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用洗脱能力比流动相强的溶剂溶解样品会容易产生前拖?

以“姜黄素标准品的测定”为例,样品溶剂是甲醇,流动相为乙腈:

4%冰醋酸水溶液=48:

52,直接进样时表现出前拖,如下图a;用流动相溶解样品后前拖消失,峰形对称,如下图b: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进针后,在流动相的推动下样品溶液很快到达色谱柱,此时样品溶液未能被流动相很快稀释,结果是,作为样品溶剂的局部浓度过大,由于甲醇的洗脱能力比流动相强,因此甲醇带着部分样品提前进入到了填料里面,而另一部分则还没来得及进入填料周围的环境就发生了变化——由甲醇变成了流动相,所以一部分样品提前被甲醇带出来而另一部分没有,导致样品谱带的浓度分布发生了变化,浓度中心偏离了正常峰时的位置。

同时作为样品溶剂的甲醇毕竟有限,只有几十微升,因此只能带着很少一部分样品提前进入填料,形成前拖;

根据这一解释,出现这种前拖时,似乎样品只有在周围环境与流动相相同时才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如果用甲醇溶解的样品浓度为10ug/ml时出现前拖(此时样品周围环境与流动相不同),那么将1000ug/ml高浓度甲醇溶解的样品用流动相稀释至原来浓度的1/100倍(此时样品的浓度也为10ug/ml,周围环境与流动相也不完全相同),是不是也会出现前拖呢?

很显然不会,因为它和用流动相溶解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差异太小了,只有1/100。

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用流动相溶解样品才会消除这种因样品溶剂而引起的前拖,那么到底要与流动相差异多小才不会引起这种状况呢?

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只要用流动相将原样品稀释至原来浓度的1/4倍(体积比,原样品溶液:

流动相=1:

3混合)就可以达到和用流动相溶解相似的效果,例子如下:

石杉碱甲标准品的测定

色谱柱:

UlitmateXB-C18,4.6×250mm;

流动相:

甲醇:

缓冲盐溶液=25:

75;

缓冲盐溶液的配制:

(配制0.08M醋酸铵水溶液,再用冰醋酸调节PH至6.0);

检测波长:

308nm;温度:

室温26度;

流速:

1ml/min;进样量:

20ul;

由此可以看出,不用流动相溶解样品对色谱峰形是有很大影响的,容易造成前拖,所以特别是开发方法的时候尽量使用流动相来溶解样品。

当然,如果已经用了较强的溶剂溶解样品,得到了一个前拖峰,而重新用流动相配制样品又很麻烦时,那么可以用流动相将样品稀释至原来浓度的1/4倍,来粗略的考查一下,看是否是因未用流动相溶解引起的。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们在考查峰形前延引起的原因的时候经常用这种更便捷的方式,省了不少时间,非常管用。

有时候同样是用强溶剂溶解的在有些色谱柱中产生前拖,而另一些色谱柱中没有,我个人认为,这些填料可能是没有封尾的,从填料键合的角度,裸硅胶上键合上C18长链后仍然残留了大量的硅羟基,残留的硅羟基对水分子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硅胶表面的吸附水对所进的样品溶液产生了一种稀释作用,使附带样品的甲醇失去了相对较强的洗脱能力,不再能很快带着部分样品进入填料,而是均匀的进到色谱填料中,样品在色谱柱中的浓度分布未能产生偏移,因而出来的是正常峰。

如果峰形仍然前拖则继续往下调整。

3)增加流动相中缓冲盐的浓度

增加缓冲盐浓度可以增大流动相中的离子强度,减少因静电的作用(有可能存在于样品分子之间、也有可能存在于样品分子与填料表面之间)引起的前拖。

例子如下:

注射用苦参碱的测定

色谱柱:

UltimateXB-NH2-2,5um,4.6×250mm;

柱温:

室温24度;流速:

1.0ml/min;

检测波长:

220nm;进样量:

20ul;

4)流动相中加入适量的四氢呋喃

往流动相中加入少量的四氢呋喃有时可以改善峰形、增大分离度,很多色谱工作者都知道和使用,但其机理似乎少人提及。

通常所加入的量在5%以内即可,需要的时候可以加入更大的量。

例子如下:

阿莫西林胶囊的测定

色谱柱:

UltimateAQ-C18,5um,4.6×250mm;

检测波长:

254nm;温度:

室温28度;

流速:

1.0ml/min;进样量:

20ul;

5)升高柱温

升温有助于增加流动相传质速率,减少因静电作用引起的前拖,但温度不宜太高,温度太高容易损伤色谱柱,特别是含有离子对试剂的时候,最好不要超过40度。

高效液相色谱峰形前延分析及解决方案

怀化市药品检验所唐勇

2010年10月21日

   峰形对称性的优劣对峰面积和分离度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然而引起峰形前延异常的因素很多,如色谱柱本身装填不好、强保留化合物对色谱柱的污染、填料中残留硅羟基引起的次级保留效应、柱头塌陷、柱外死体积等等,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对策。

撇开所有的污染、塌陷、死体积等其它因素,假设系统是好的,柱子是新的、好的,单纯探讨液相方法与峰形前延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液相方法来解决峰形前拖的问题。

1、样品是否过载

  降低进样浓度,看峰形是否有所改善。

一般认为峰高在100mAU左右比较合适,不至于因过载影响峰形。

2、检查是否是用流动相溶解样品

  溶解样品的溶剂(如纯甲醇)洗脱能力比流动相强会发生峰前延。

具体机理是:

正常的峰形应该是样品在色谱柱上均匀的前移的情况下得到的,浓度分布在整个通过色谱柱柱床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呈正态分布。

样品溶液进样后到达色谱柱时间很短,应还未被流动相充分稀释,洗脱能力更强的样品溶剂的局部存在,将使部分样品被洗脱的速度加快,导致峰前延。

例如:

栀子中栀子苷的测定。

3、增加流动相中缓冲盐的浓度

  增加缓冲盐浓度可以增大流动相中的离子强度,减少因静电的作用(有可能存在于样品分子之间、也有可能存在于样品分子与填料表面之间)引起的前延。

例如:

注射用苦参碱的测定。

4、流动相中加入适量的四氢呋喃

  往流动相中加入少量的四氢呋喃有时可以改善峰形、增大分离度,通常所加入的量在5%以内即可,需要的时候可以加入更大的量。

例子如下:

阿莫西林胶囊的测定。

5、升高柱温

  升温有助于增加流动相传质速率,减少因静电作用引起的前拖,但温度不宜太高,温度太高容易损伤色谱柱,特别是含有离子对试剂的时候,最好不要超过40度

造成色谱峰(不对称)拖尾的原因

1.色谱柱本身填装问题,筛板堵塞或填料塌陷;

2.柱头有污染;

3样品超载;

4样品溶剂不合适;

5.柱外效应;

6化学或二次保留(硅羟基)效应;

7缓冲容量不足或不合适;

8重金属污染。

如何解决峰形拖尾的问题

A.与化学有关的拖尾问题

1.流动相中,加入30mM的三乙胺(用与碱性化合物)或醋酸胺(用与酸性化合物),未

知化合物加醋酸三乙胺;

2.如仍然拖尾,将三乙胺换为二甲基辛胺(或醋酸二甲基辛胺);

3.降低进样量至<1ug。

B.与色谱柱有关的拖尾问题

1.如柱头处有强保留的样品组分积聚,反相柱可用20倍柱体积的96%的二碌甲烷与4%甲

醇,加1%氢氧化铵混合液冲洗,正向柱可用甲醇冲洗。

2.使用保护柱

C.与HPLC系统有关的峰拖尾和峰加宽

1.进样体积过大,(通常≤25uL);

2.进样阀与色谱柱及检测器之间的管路体积过大(最佳连接管应<20cm,内径为0.007″);

3.检测器流通池的体积过大。

液相色谱柱使用问题解析

色谱柱2010-08-2617:

01:

09阅读3422评论4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液相色谱柱使用疑难问题解析

   就液相色谱柱的安装,使用和维护知识,以及各种柱压、峰形和色谱柱寿命等问题前来提问,也欢迎液相色谱方面的高手前来交流切磋。

 

内容提纲:

一、液相色谱柱的安装、启用和维护中的重点注意事项

1、柱头类型和不锈钢毛细管接头的匹配

2、溶剂的匹配转换

3、新柱使用前的平衡和老化

4、pH使用范围

5、色谱柱的保存

二、柱压问题

1、填料破碎和使用后,有填料粉末生成

2、颗粒物堵塞引起柱压上升和对策

  1)预防措施

  2)故障排除

3、化学污染物引起柱压上升和对策

  1)预防措施

  2)故障排除

三、峰形问题

1、峰后拖

2、峰前延

3、其他峰形问题

四、保留时间问题

1、保留时间的重现性

2、保留时间漂移

3、柱与柱之间的重现性

4、批与批之间的重现性

五、寿命问题

六、其他疑难的色谱技术问题

    

 一.安装、启用和维护中重点注意事项

  色谱柱既是液相色谱仪的最核心部件,价格相对昂贵,请牢记它是高档仪器中的高档部件,给它以足够的尊重和关怀。

如避免强烈的碰撞和震动,尽管色谱柱从1米高的实验台掉落到水泥地上不至于100%会损坏,但50%的可能损坏你也承受不起。

另外不要让柱床变干,避免在严寒环境受冻等。

                          

                        

1.  柱头类型和不锈钢毛细管接头的匹配

 

  色谱柱是消耗品,不是仪器原配的情况很多。

上图表明柱连接的6种不同方式(数字单位是英寸),如果两者类型不匹配将会产生漏液或者死体积过大的现象。

接头比柱头深度长,不易拧紧而漏液;接头比柱头深度短,柱头内留有空隙而产生死体积,使谱带展宽和峰拖尾。

2.  溶剂的匹配转换

  色谱柱内保存溶剂和仪器系统内存留溶剂,如果和流动相不匹配,使用前需进行转换。

特别是流动相含缓冲盐时,如保存溶剂是纯有机相或有机相比例高,直接将新柱接入使用,会导致缓冲盐在柱内结晶析出,最严重会将新柱永久不可逆地损坏。

正相柱保存溶剂一般为正己烷,如果要转换成HILIC柱模式使用,由于正己烷和甲醇乙腈的互溶性不好,转换中间需用二氯甲烷或乙酸乙酯过渡。

3.  新柱使用前的平衡和老化

  厂家出厂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