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诗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8276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鉴赏 诗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诗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诗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诗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诗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鉴赏 诗七.docx

《阅读与鉴赏 诗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诗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 诗七.docx

阅读与鉴赏诗七

阅读与鉴赏诗七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

经行岚州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45年(唐高宗咸亨元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往返两次途经岚州,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经行岚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往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花不发”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B.“新旧雪仍残”中“新旧”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雪仍残”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C.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

D.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

1.C

2.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

②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

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解析】

1.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项,“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赏析错误,在这高山流水的境界里,诗人似乎忘掉了一切凡尘琐事,但转瞬之间,他又意识到自己有公务在身,不可贪赏山水久逗留。

因此尾联说: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是陶醉于美景中的诗人为“远役”所“惊”,而非“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故选C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先分析颈联的内容,这两句是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

从感官的角度分析,前一句是听觉,后一句是视觉,视听结合。

这一联是写景句,诗中写是为了抒情,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点睛】

赏析句子之前,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

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

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

3.诗歌前两句描绘了南国秋日特有的美景,请简析这两句描写的艺术特色。

4.“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全诗无一句写思乡,却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3.“紫菊”红蕉是南国秋日特有之物,作者将此二物着于秋雨涤荡、秋风拨弄之,平添美感;视听结合,第一句是视觉,第二句是听觉,写景有声有色;“弄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匀等用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南国秋雨细密、轻柔的特点;运用“丛丛“叶叶”等叠词,音韵和谐。

4.诗歌运用乐景反衬哀情的手法,前三句描写客居之地闽中的明丽欢愉、气象开阔的美好景象,最后一句笔锋一转,用“只堪和“不堪”(形成对比),写出眼前风景虽然美妙(只能用来看),却难以慰藉的思乡之苦(但自己无法融入其中)。

全诗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主要可从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来分析。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从题干可知,本首诗的情感是思乡之情,题干要求分析的是“全诗无一句写思乡,却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是对抒情手法的考查,可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角度分析。

古诗中常用以美好之景来反衬抑郁之情,古诗评论中称之为“乐景写哀情”,目的是以乐更显哀。

平时阅读古诗要注意体会。

【点睛】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知识补充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5.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

镜湖女

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①。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注释)此句指女子头上顶着荷叶作伞遮阳。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事舟楫”写湖中的居民居于水边,都擅长划船,“作生业”写家家户户以船谋生。

B.“花样红”使用拟人手法写湖中的花朵鲜艳夺目,给人以特别的美感。

C.“乱荷叶”写女子坐在小船上摆动伞把荷叶上下翻动。

D.“月色新”写日暮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E.“月色新”是视觉感受,而“菱歌飘渺”是听觉感受,视听结合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活情趣。

6.结合全诗,概括镜湖女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

5.BC

6.形象特点:

镜湖女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

【解析】

5.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B项,“拟人”应为比喻,写的是镜湖女。

C项,“摆动伞把荷叶上下翻动”错误,“乱荷叶”写镜湖中的女子很多,她们粉面如花,头顶荷叶做成的小伞在镜湖中忙碌着。

6.此题考核赏析诗中的形象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活动分析,此题注意分析诗中的“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更约西邻女”“看赛神”等描写分析镜湖女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形象特征。

【点睛】

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地区。

D.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8.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7.B

8.要点:

①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感慨边塞自然条件艰苦。

②表现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战争的反对

【解析】

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考生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和选项进行充分细致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了。

选项B,“清新绮丽”理解有误。

从诗句“黯黯见临洮”可以看出景物的黯淡和凄清。

故答案选B。

8.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水寒、意气、白骨”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本诗的情感是抒发对战争的厌倦和批判。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诗人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感伤的意境;①“旅馆”,除夕之夜,家家团聚,诗人却身居客舍,倍增伤感;②“寒灯”,旅馆里青灯如豆,泛着寒光,渲染了凄冷的氛围;③“独不眠”写出了诗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2)一、“旅馆寒灯独不眠”说除夕之夜诗人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故乡今夜思千里”诉说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霜鬓明朝又一年”句诗人感慨年华易逝。

【解析】

【详解】

(1)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意境,也就是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

分析诗歌的意境,要抓住诗中所写之景、之物、之事、之人进行分析。

本诗题目“除夜作”交代是除夕之夜所作,除夕之夜应是团圆之夜,而诗人却在“旅馆寒灯独不眠”,伤感倍增。

“寒灯”,诗人独自一人,一灯如豆,更觉夜之寒,渲染了凄冷的氛围。

“独不眠”写出其孤单寂寞之感。

“凄然”直接写出其处境和内心。

整体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感伤的意境。

(2)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和分析概括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仔细审题,明确题目的答题指向。

本题问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

考生读懂了诗歌的内容,可以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诗题目“除夜作”交代是除夕之夜所作,除夕之夜应是团圆之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万家团圆之夜,诗人却独自在旅馆,因不能与家人团聚,孤单寂寞,所以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明明诗人思想千里之外的家人,但诗人却说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思念自己,越是这样写,越是能表明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霜鬓明朝又一年”,过了今夜,又是一年,而自己的头发已斑白,感慨时光流逝,叹年华老去,所以凄然。

【点睛】

如何分析诗歌意境?

回答这种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体,“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或场景氛围。

境是抒发情感的依托,所以本题答案应该由两部分构成:

境+意。

第二步具体阐释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描述时,忠实于原诗基础上,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一般可表述为: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②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④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

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

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③的的(dí):

鲜明的样子。

 ④旆:

旗子。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A.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B.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C.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11.本诗前两联写了哪些意象?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用了哪些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0.C

11.日暖,泥融,雪,芳草,云,柳,桥。

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

“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

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

12.①虚实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远近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感情:

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表达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解析】

10.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C项,“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错误,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

故选C。

11.此题考核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主要概括诗歌的画面特征,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此题注意围绕日暖,泥融,雪,芳草,云,柳,桥等意向进行概括。

12.此题考核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用了哪些手法,答题时注意从写景的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的角度分析,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虚实结合,不仅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更有利于渲染离别时的氛围。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

颔联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远近结合,描绘形象,富有韵味。

这两联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送友人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3.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4.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

13.诗人秋夜登山临水,望见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月亮射出清冷的寒光,更令人凛然生寒。

表达了对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或离愁)

14.①烘托。

前两句写送别地点的秋景,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烘托了送别悲凉的心境,表达了惜别之情。

②运用叠词。

秋色“苍苍”,凄清苍茫,烘托出离别的悲凉心境,运用叠词,具有音韵之美。

③比喻。

离愁别绪有如千里关塞一样绵长,生动地表现了离别苦痛的深沉和对友人别后的思念之情。

【解析】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概括意境特点,从而准确分析诗歌的感情。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可知是秋季,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营造一幅萧瑟凄冷的送别场景,更能烘托出送别时的不舍和离愁。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再结合诗歌中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

通读全诗可知,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前两句写的是凄清苍茫之景,更引发了作者因为友人的离去而产生的悲伤之情,这是烘托的写法;“离梦杳如关塞长”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离愁的深重;从用词角度看,“苍苍”二字运用叠词,一是增强诗歌的音韵美,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烘托出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这种情绪正如眼前之景一样苍茫深广、无法摆脱。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

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我的梦杳而去,它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

【点睛】

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确定诗句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要看诗歌的主要技巧倾向,这就要求熟悉表现手法分类并具有答题方向的识别能力。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

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

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颔联中不可或忘的素志,被颈联无可排遣的今愁替代,终以直抒悲苦之情收束。

D.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16.古人认为这首诗的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案】

15.D

16.尾联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

作者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化外音的生动画面:

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

画面、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

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竞是什么?

读者可以借助这个与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相惬洽的画面白己去体会,去思索,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解析】

15.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错误,从诗中来看,首联说“满城风雨近重阳”,只是“近重阳”,可见不是重阳佳节,而是快到重阳节的时候。

B项,“颔联委婉抒情”错误,从诗中来看,“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这不是委婉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C项,“颔联中不可或忘的素志,被颈联无可排遣的今愁替代,终以直抒悲苦之情收束”错误,“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

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

颈联这两句亦景亦情。

“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在大自然面前,诗人们从来都是毫不隐晦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寄主观情感于“野色”的。

故选D项。

1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看有没有给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如本题“古人认为这首诗的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这是鉴赏诗歌的尾联,考生要明确诗歌结尾的特点,如以景结情,如直抒胸臆,如卒章显志等。

本诗的结尾特点在题干中已经有所暗示,如“文已尽而意无穷”,指的是诗文可以说到头,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无穷无尽,从而让你得到很大的享受,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