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单元导学案.docx
《56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6单元导学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6单元导学案
课题: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主备人:
赵伟
学习
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学习
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
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情境导入:
观察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问: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
自学成才:
1、写出本节课的生词,并注好拼音。
2、初读诗句,感受诗的情境。
3、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4、自学诗句。
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并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3、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4、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5、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点拨感悟:
1、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
2、请把对诗句的主题大意写出来。
3、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
巩固反馈:
1、词语解释:
香炉:
生紫烟:
挂前川:
九天:
2、默写
望庐山瀑布
紫,瀑
,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
知道庐山在哪吗?
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
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
课题: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学习
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
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巩固复习:
1、字词:
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
2、背诵并默写古诗《望庐山瀑布》。
自主学习: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绝句》: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
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合作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3、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点拨感悟:
1、搜集诗人杜甫的资料。
2、《绝句》这首诗中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的?
3、请把对诗句的主题大意写出来。
4、诗中描写景色有动有静,哪些词语表现了动?
哪些词语表现了静?
请分类写出来。
巩固反馈:
1、《绝句》这首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
体现诗中的景物有()、()、()和()。
2、你能从课外积累的古诗中选一句描写春景的写下来吗?
3、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像,编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听。
4、根据意思写诗句
(1)远远看去,瀑布就挂在前面的山峰之上。
(2)西岭上那终年不化的积雪,仿佛镶嵌在我的窗户上。
谈话引入 同学们去哪些地方旅游过,那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纷纷站起来说自己去过哪些地方,有什么好玩的什么好吃的,这个时候听的同学也很认真,心里十分的羡慕。
于是我又问:
游玩的时候有见过瀑布吗,瀑布怎么样,看到那样的瀑布有什么感觉?
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感受之后,直接揭题引出《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知道: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赵伟
《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查阅了大量资料,把深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条明线和初步感受诗人豪放、夸张、洒脱的诗风这条暗线相结合,让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
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
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两点:
1、鲁迅先生说过:
“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
知道庐山在哪吗?
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顿时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在教师启发的情感体验下谈谈:
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必将争先发言。
教师趁势激起学生课文的欲望: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了庐山瀑布后诗性大发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同学们想不想学?
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
这为整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也就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是朗读和领悟诗情。
2、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我先紧扣词句品意境,让学生自由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
先产生再升起,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紫烟:
则可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悟出那是香炉峰上的水气蒸腾而上,在太阳光映照下,显示出迷人的颜色。
挂:
瀑布本是流动的,作者却巧妙地将动态定格,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的美丽壮观。
飞、落:
写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喷涌而下。
通过品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正是通过写自己所看到的,所联想的,表现了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精湛的语言艺术,指导反复诵读,欣赏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相辅相成。
做得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1、把三、四句诗给分开品析了。
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
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
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
本来设计的学生练字也无法进行,总觉得结束得太匆忙。
3、对课堂的生成处理的不够娴熟,对学生的发言没做到中肯的、带鼓励性的评价。
遗憾的地方还很多。
总而言之,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陈奥
《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知道: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仍然在识字、写字上,而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则为难点。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课前我先让学生看有关庐山风景的视频,再通过谈话引导学生知道我们的大诗人李白也去过庐山,看到了这么美的风景,而且还把他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诗名就叫《望庐山瀑布》。
二、读诵课文
1、了解李白,先生讲,再帮忙补充。
2、了解李白的其它古诗。
3、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
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找朋友让学生巩固生字。
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4、理解古诗
首先让学生读,读通读准古诗。
接着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以通过给个别组词理解字义,比如照就可以组为照射;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
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
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
三、总结
反思:
古诗学生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进行《望庐山瀑布》的教学。
上完课后,感想颇多:
1、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提前一周开始通过各种方法收集资料。
瀑布图片网上很多,但是能准确切题、合乎心意的却甚少。
从关键字“望庐山瀑布”到“瀑布”,从自己认真查找资料到求助朋友,所有能寻求帮助的途径都用上了。
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浏览的图片就有几百张。
最后才在这几百张中选取了8张。
视频资料也是如此。
庐山瀑布的视频有很多,但是我要求的视频资料是——既要表现出庐山瀑布的气势恢宏,又要有能震撼人心的瀑布声。
寻找资料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但艰辛过后的收获却让我感觉一次比一次甜蜜,一次比一次兴奋。
2、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对于所有课来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
刚开始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急于求成。
在试讲时我利用多媒体上的课,几位听课老师给我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再就是在理解诗意上引导的还不够透彻,我发现自己不应该让教学来体现多媒体的功用,而应该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所以我在教学的重心不应该在多媒体上,而应该在教学的有效性上。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又调整和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3、我在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导入部分先是使用了多媒体来介绍庐山的风景,接着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
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
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地计,而要读得入情入境,只能从图片、录像上感受,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在老师的情境语言中读。
我也寻找了大量的资源引导学生读,《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反思自己,发现:
只有放慢语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读起古诗来才会更有味道。
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有了教师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鄢锦艳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
知道庐山在哪吗?
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
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
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
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
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
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
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
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
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
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
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白瑞芳
4月7日,全县西片古诗教学研讨会在采花小学举行。
当我上完《望庐山瀑布》一课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感受颇深:
要想上好一节课,真的要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
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呀。
从最开始的备课,到最后的授课,这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思考的。
一、目标的确定要准确
《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歌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诗歌很美,诗歌里蕴藏的画面更美。
他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是李白的名篇之一,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难度很大。
毕竟,二年级学生的阅历,感悟能力,知识水平还是很有限的。
因此,目标的确定要准确。
我也花了很大的功夫。
第一次试讲是在我自己班上上的,学生很熟悉老师的教法,也很灵活,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课中表现都很出色,感悟的也很深刻,只是花的时间很长,导致后面的写字任务没有完成。
试讲完之后,自我感觉不好。
明显的感受到,学生要深入地体会要的是时间,教师也时有越俎代庖的现象。
我们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也提出了意见,一致认为:
二年级的诗歌只要求理解大意,重点是背诵。
我吸取了教训,将目标降低了要求。
重点放在朗读上了。
目标中感悟诗意前加上了一个词“粗浅的”。
是的,作为教师,不管上那一课,首先一定要把目标确定好,不要随意的拔高或降低要求。
二、导语的设计要精彩
一堂好的课,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让学生想,乐学。
在第一次备课中,我只在想,怎么让学生多积累点知识,多了解一些大诗人的常识,没考虑到学生的兴趣。
所以,在开课时繁琐的向学生介绍李白的出生、经历、字号、诗集等等。
这真是徒劳无功,事半功倍呀!
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认真的学生
课题:
雷雨(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学习
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习
难点
感悟读文。
情境导入:
1、播放雨前和雨时的两段音像资料(风声、雷声、雨声),启发学生闭目想像。
2、听着这两段录音,你们都想像到了什么?
自学成才:
1、写出本节课的生词,并注好拼音。
2、字“压、乱、垂、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3、范读: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4、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分别写出是哪几个自然段。
5、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
6、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3、请写出你认为好的句子,并说明你认为好的理由。
点拨感悟:
1、观察“虹、蜘、蛛、蝉”四个字,把它们的共同点写出来。
2、交流难写字,并进行适当地指导。
巩固反馈:
1、读一读,把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1)清新的空气迎面(扑、吹、涌)来,舒服极了。
(2)往窗外(看、望、瞅)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3)一条彩虹(停、飘、挂)在天空。
(4)蜘蛛从网上(落、垂、掉)下来。
(5)蜘蛛又(爬、坐、停)在网上结网了。
2、词语解释。
黑沉沉:
渐渐:
清新:
学生本身知道什么,也就是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目标确立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清楚课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
旨在让学生沥青课文脉络,这样写是很有条理性的,对学生平时的写作也是一个正确的引导,要按顺序写。
课题:
雷雨(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学习
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习
难点
感悟读文。
巩固复习:
1、字词:
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
2、读文:
把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地方读给同学听。
自主学习:
分段读文,回忆课文内容。
合作交流:
1、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
2、描写雷雨前的部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
(1)“黑沉沉”写出了什么?
能把它去掉吗?
为什么?
(2)“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3、“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4、描写“雷雨中”的部分。
(1)为什么用3个“哗”?
该怎么读这3个“哗”?
(2)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
点拨感悟:
1、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
思考:
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
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2、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
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3、指导写“垂、乱、沉、压、逃、越、阵、彩、虹、蝉、蜘、蛛”等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你发现了什么?
(2)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巩固反馈: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越越。
2、雷声小了,()。
池塘里的水满了,()。
( )了,( )也( )了。
3、照样子写词语:
黑沉沉( )( )( )
目标确立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清楚课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
旨在让学生沥青课文脉络,这样写是很有条理性的,对学生平时的写作也是一个正确的引导,要按顺序写。
课题:
最大的“书”(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学习
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学习
难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情境导入:
1、你们读过书吗?
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
2、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
3、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自学成才:
1、写出本节课的生词,并注好拼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3、仔细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4、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
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3、“岩、册、宝、刨、痕、质”六个字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具有的特点。
点拨感悟:
1、快速读文,思考: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巩固反馈:
1、词语解释。
勘探:
地质:
刨根问底:
2、多音字组词。
埋
藏
这岩石其实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秘密,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里面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一个苹果的落地,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门前的大石头,圆了李四光的石油梦。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去揭开大自然更多的奥秘吧!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
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课题: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学习
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学习
难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巩固复习:
1、字词:
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
2、读文:
把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地方读给同学听。
自主学习:
1、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2、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勘探岩石波痕煤炭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演读课文,熟读对话。
回答问题。
(1)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这本书里有什么?
(3)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
(4)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2、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议,加强对话的朗读指导。
3、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
说说你的根据。
4、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
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点拨感悟:
1、观察“埋、陆、铁、底、趴”的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
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3、指导写“册、岩、宝、趴、印、刨、埋、铁、质、厚、底”等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你发现了什么?
(2)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巩固反馈:
1、给下面带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我们把拾到的贝壳埋()在沙滩上。
(2)你不要老是埋()怨他,这件事我们也有责任。
(3)你知道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吗?
(4)我们有了知识,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2、写近义词。
刨根问底()奇怪()告诉()
3、写反义词。
厚厚()奇怪()沉下去()上升()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充满活力。
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
这节课凌老师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
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
课题:
要是你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