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篇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7609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篇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7篇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7篇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7篇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7篇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7篇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docx

《第7篇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篇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7篇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docx

第7篇金融调控与金融发

第7篇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

第七篇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

第二十章货币政策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狭义的货币政策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2.货币政策目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3.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4.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通常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条件下,信贷量和汇率也可充当中介指标。

5.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6.一般性政策工具——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7.法定存款准备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8.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9.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10.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一般都是有选择地使用,故称之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1.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1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保证金比率进行限制,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

13.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性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和泡沫。

14.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出口工业、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性措施。

15.预缴进口保证金——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

16.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17.间接信用指导——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18.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19.货币政策时滞——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20.松紧搭配——各国政府同时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政策干预经济时,就会形成“松紧搭配”,即松或紧的两大政策进行匹配运用。

21.稳定物价——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22.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通过情况通报、书面文件、指示及与负责人面谈意向等方法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

23.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在其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中,对商业银行的季度贷款额度附加规定,否则中央银行便削减甚至停止向商业银行再贷款。

二、名词术语中英对照

货币政策        monetarypolicy

货币政策目标      goalofmonetarypolicy

物价稳定        objectiveofpricestability

充分就业        objectiveoffullemployment

经济增长        objectiveofeconomicgrowth

国际收支平衡      objectiveofbalanceofpaymentequilibrium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intermediatetargetofmonetarypolicy

货币政策工具      toolsofmonetarypolicy

直接信用控制      directcreditcontrol

间接信用控制      indirectcreditcontrol

信用配额        creditallocation

流动性比率       liquidityratio

道义劝告        moralsuasion

窗口指导        windowguidance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conductionmechanismofmonetarypolicy

货币政策时滞      timelagofmonetarypolicy

财政政策        fiscalpolicy

政策协调        policycoordination

三、重点难点释疑

1.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1)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2)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

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

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

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

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

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

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2.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

⑴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回购协议市场利率、票据市场贴现率等。

操作指标有两个特点:

一是直接性,既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直接引起这些指标的变化;二是灵敏性,政策工具可以准确的作用于操作指标,使其达到目标区。

⑵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如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汇率。

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三个标准:

①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这些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②可控性,这些指标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手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③相关性,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又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祝这些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3.如何理解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和局限性?

⑴法定存款准备率:

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效果:

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③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④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局限性:

①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②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再贴现政策: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效果:

①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②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

局限性:

①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②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③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效果:

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

局限性:

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4.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哪些基本环节?

金融市场发挥怎样的作用?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①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②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③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

5.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

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

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

第二十一章金融监管

一、名词解释

1.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2.集中监管体制——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

有时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即同一个金融监管当局实施对整个金融业的监管。

3.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

各国的分业监管体制通常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责任,一般银行业由中央银行负责监管;证券业由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保险业由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各监管机构既分工负责,又协调配合,共同组成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体制。

4.金融监管目标——是实现金融有效监管的前提和监管当局采取监管行动的依据。

金融监管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

5.金融市场监管——是指国家(政府)金融管理当局和有关自律性组织(机构)对金融市场的各类参与者及他们的融资、交易活动所作的各种规定以及对市场运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措施及方法。

6.金融稽核——是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根据国家规定的稽核职责,对金融业务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检查。

它是由管辖行的稽核机构派出人员以超脱的、公正的客观地位,对辖属行、处、所,或业务领导范围内的专业机构,运用专门的方法,就其真实、合法、正确、完整性,作出评价或建议,向派出机构及有关单位提出报告。

7.内幕交易——是指内部知情人利用地位、职务或业务等便利,获取未公开但将影响证券价格的重要信息,利用信息进行有价证券交易或泄露该信息的行为。

8.主动退出——是指金融机构因分立、合并或者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事由需要解散,因此而退出市场的,其主要特点是“主动地自行要求解散”。

9.被动退出——则是指由于法定的理由,如由法院宣布破产或因严重违规、资不抵债等原因而遭关闭,监管当局将依法关闭金融机构,取消其经营金融业务的资格,金融机构因此而退出市场。

二、名词术语中英对照

金融监管       financialregulation,financialsupervision

金融风险       financialrisk

巴塞尔协议      BaselAgreement

资本充足率      capitaladequacyratio

市场纪律       marketdiscipline

金融监管体系     financialregulatorysystem

监管体制       financialregulatoryregime

金融监管目标     objectiveoffinancialregulatory

监管方式       typesoffinancialregulatory

风险管理       riskmanagement

监管手段       methodsoffinancialregulatory

核心资本       corecapital

附属资本       supplementarycapital

风险资产       riskassets

多米诺骨牌效应    dominoeffect

三、重点难点释疑

1.如何理解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其经营活动具有作用力大、影响面广、风险性高等特点,因此,依法对金融业实施有力和有效的监管,既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内在要求,又是金融业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看,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源于一般管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现实经济运作中,由于存在垄断、价格粘性、市场信息不对称、外部负效应等情况,竞争有效发挥作用的各种条件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导致经常性的市场失效。

因此,完全的自由放任并不能使市场运行实现规范合理和效率最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从市场外部通过法令、政策和各种措施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必要的管制,以弥补市场缺陷。

特别是金融机构的风险具有连带性,一个金融机构陷入风险危机,往往引起社会公众对其他金融机构丧失信任,极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风险的连锁反应,动摇整个国家的信用基础,所以,为了控制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避免发生金融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需要国家对金融业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健运行。

(2)金融业的特殊性。

从金融业本身的特殊性看,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

金融业的稳定与效率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作与发展,甚或社会的安定,由此决定了必须对金融业严加监管,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和有效运行。

金融业的内在风险。

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负债经营的高风险行业,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国家特别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监管。

只有金融体系安全运行,才能保持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金融业的公共性。

为了防止相对垄断可能带来的不公平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评价、选择及其约束困难,需要通过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保护公众利益。

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良好的金融秩序是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前提,公平竞争是保持金融秩序和金融效率的重要条件。

为了金融业健康发展,金融机构都应该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规范地经营,不能搞无序竞争和不公平竞争。

这就需要金融主管当局通过金融监管实现这一目的。

2.如何理解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

金融监管目标是实现金融有效监管的前提和监管当局采取监管行动的依据。

金融监管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

世界各国都认为,一般目标应该是促成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体系,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从而保护金融活动各方特别是存款人的利益,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具体监管目标体现在各国的银行法或证券法等金融法规上。

目前各国无论采用哪一种监管组织体制,监管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通常称作三大目标体系:

第一,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第二,保护公众的利益;第三,维持金融业的运作秩序和公平竞争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目标可概括为:

(1)一般目标:

①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②保护公平竞争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保证中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2)具体目标:

经营的安全性、竞争的公平性和政策的一致性。

①经营的安全性包括两个方面:

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②竞争的公平性是指通过中央银行的监管,创造一个平等合作、有序竞争的金融环境,保证金融机构之间的适度竞争。

③政策的一致性是指通过监管,使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通过金融监管,促进和保证整个金融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为什么在金融监管中强调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

“内控”是公司企业最高管理层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充分实现而制定并组织实施的,对内部各部门和人员进行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和方法,强调诱导劝说基础上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而“外控”以外部强制监督管理为特征。

有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稳健的经营方针和健全的组织结构;

(2)恰当的职责分离;(3)严格的授权与审批制度;(4)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5)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6)有效的内部审计。

实施内控监管,是提高监管效率的现实需要,是督促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

要保证监管的及时和有效,客观上需要“外控”与“内控”有机配合。

因为外部强制监督管理不论多么缜密严格,也只能是相对的,假如管理对象不配合、不协作,而是设法逃避,外部监督管理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将全部希望放在金融机构本身“内控”上,则一系列不负责任的冒险经营行为和风险就难于有效地避免。

因此,“内控”和“外控”相结合的原则非常必要。

第二十二章金融与经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2.金融深化——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

3.金融压制——若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挚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

4.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现代化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是指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

5.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6.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7.分层比率——同类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所占份额以及在主要金融工具中所占份额。

8.经济金融化——是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

二、名词术语中英对照

金融压制       financialrepression

金融深化       financialdeepening

金融工具比率     financialinstrumentratio

中介比率       financeintermediaryratio

金融发展       financialdevelopment

金融泡沫       financialbubbles

虚拟资本       fictitiouscapital

金融创新       financialinnovation

金融相关率      financialinterrelationratio(FIR)

分层比率       gradationratio

金融自由化      financialliberalizalion

金融危机       financialcrisis

三、公式汇总

1.金融相关比率=现有金融资产总值/国民财富

2.金融构成比率=各类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总额

3.金融工具比率=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

4.金融部门比率=各经济部门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所有经济部门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总量

5.金融中介比率=所有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全部金融资产

6.融资比率=各融资方式/全部资金来源

四、重点难点释疑

1.如何理解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

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

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

(2)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