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总复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740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总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生理学总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生理学总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生理学总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生理学总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总复习题.docx

《生理学总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总复习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总复习题.docx

生理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①单纯扩散;②易化扩散;③主动转运;④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①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②兴奋的引起:

阈值、阈电位和峰电位的引起;③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3.骨骼肌的收缩功能;①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②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考点纵览】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

2.判定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值(阈强度):

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与阈值成反变关系,即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兴奋性越高。

3.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包括四种: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出胞、入胞。

人体内绝大多数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钠泵活动的意义:

①造成细胞内高K+,为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防止细胞水肿;③建立势能储备,供其他耗能过程利用。

4.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主要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主要由K+外流形成。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两侧发生的迅速而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上升支由Na+内流产生,下降支为K+外流产生。

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5.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而在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呈跳跃式传导。

传导的特点为双向性、安全性、不衰减性。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其末梢释放Ach,与终板膜N2受体结合,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收缩。

把肌细胞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连接在一起的中介过程,称为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耦联的最重要物质是Ca2+。

【历年考题点津】

1.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细胞膜上Na+K+泵的作用

E.细胞膜上ATP的作用

答案:

D

2.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最大

A.Na+

B.K+

C.Cl

D.Ca2+

E.Mg2+

答案:

B

3.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γ氨基丁酸

答案:

C

4.人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K+浓度,则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和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均增大

B.均减小

C.前者增大后者减少

D.前者减少后者增大

E.前者减小后者不变

答案:

B

5.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答案:

B

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

A.钾平衡电位

B.钠平衡电位

C.静息电位绝对值与局部电位之和

D.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差

E.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和

答案:

E

7.K+平衡电位与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有关。

在实验中,改变神经细胞外液中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产生影响

A.K+浓度

B.Cl浓度

C.温度

D.pH

E.缺氧

答案:

B

8.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Na+

B.K+

C.Cl

D.Ca2+

E.Mg2+

答案:

A

9.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腺苷酸环化酶

B.ATP酶

C.胆碱酯酶

D.单胺氧化酶

E.Na+K+依赖式ATP酶

答案:

C

10.形成Na+、K+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的原因是

A.安静时K+比Na+更易透过细胞膜

B.兴奋时Na+比K+更易透过细胞膜

C.K+的不断外流和Na+的不断内流

D.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

E.膜上Na+K+依赖式ATP酶的活动

答案:

E

11.当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Na+K+泵活动时,可使细胞的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变

答案:

D

【解析】本章主要考查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概念和产生机制及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第0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血液

1.血液组成与特性:

①内环境与稳态;②血量、血液组成、血细胞比容;③血液理化特性。

2.血细胞及其功能:

①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②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的总数和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数及功能;③血小板的数量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3.血液凝固和抗凝:

①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②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4.血型:

①血型与红细胞凝集;②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考点纵览】

1.细胞外液是细胞的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稳态是一动态平衡。

2.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70~80ml血液。

3.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健康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4.血浆渗透压包括两种:

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晶体渗透压;由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保持一定的血浆量。

5.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如0.9%NaCl和5%的葡萄糖溶液,亦为等张液;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低的称低渗液,反之则为高渗液。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用血沉表示,血沉快慢与红细胞叠连有关。

血浆白蛋白增多,红细胞不易叠连,血沉减慢;球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增多,可使红细胞叠连,血沉加快。

6.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是铁和蛋白质,缺铁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促使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会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7.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8.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参与止血;促进凝血;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9.血液凝固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步,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的过程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因子Ⅻ,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在血管内,凝血的速度慢;外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因子Ⅲ的释放,凝血速度快。

10.血液中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11.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中,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的种类进行分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者为A型,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只含B凝集原者为B型,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含有A、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凝集素;既不含A凝集原也不含B凝集原者为O型,血清中则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历年考题点津】

1.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答案:

B

2.关于血浆蛋白生理功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运输物质

B.缓冲pH

C.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D.参与生理止血过程

E.形成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答案:

E

3.一位A型血的男子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其中女孩的血清与其父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而男孩的血清与其父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男孩的血型可能是

A.A型或B型

B.A型或AB型

C.A型或O型

D.B型或O型

E.B型或AB型

答案:

D

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NaCl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纤维蛋白

E.血红蛋白

答案:

B

5.下列属于等渗溶液的是

A.0.9%NaCl

B.0.85%葡萄糖

C.3%尿素

D.5%NaCl

E.10%葡萄糖

答案:

A

6.AB血型人的红细胞膜上和血清中分别含

A.A凝集原和抗A、抗B凝集素

B.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

C.A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

D.B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

E.A、B凝集原,不含抗A抗B凝集素

答案:

E

7.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是

A.铁、维生素B12

B.叶酸、维生素B12

C.蛋白质、叶酸

D.蛋白质、维生素B12

E.铁、蛋白质

答案:

E

8.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应为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E.A型或B型

答案:

B

9.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

A.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Ⅲ

B.凝血酶的形成

C.第Ⅻ因子被激活

D.血小板第3因子的释放

E.第X因子被激活

答案:

A

10.能增强抗凝血酶Ⅲ抗凝作用的物质是

A.肝素

B.蛋白质C

C.凝血酶调制素

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E.α2巨球蛋白

答案:

A

【解析】本章考查ABO血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的生成及血液凝固。

第三章血液循环

【考纲要求】

1.心脏的泵血功能:

①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②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作功量;③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

①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②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③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3.血管生理:

①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②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③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④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②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③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5.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

【考点纵览】

1.心脏每舒缩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持续的时间与心率有关。

心率增快,心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

2.心脏泵血的过程分三期:

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等容收缩期室内压高于房内压,但低于动脉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心室的容积不变,压力增高。

快速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高于动脉压,动脉瓣开放,血液快速由心室流向动脉,心室容积缩小,此期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压力达峰值。

减慢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略低于动脉压,由于惯性血液继续流入动脉,但速度减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射血期。

3.心室的充盈过程分四期:

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力低于动脉压,但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和动脉瓣又都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的容积不变,压力降低。

快速充盈期心室内的压力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血液快速由心房流人心室,心室容积增大。

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力差减小,血流速度变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充盈期。

房缩充盈期:

房内压上升,血液顺压力差继续进人心室,使心室进一步充盈。

心脏射血的动力来自心室收缩;心脏充盈的动力主要来自心室舒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