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684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聊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聊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聊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聊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聊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聊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聊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聊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聊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聊城一中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聊城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2011.10

本试卷分为第

卷(选择题)和第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主要含义是               

A.礼仪 B.政权C.风俗   D.政治制度

2.西周用鼎陪葬的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

这种情况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冶铸业中制鼎的规模在扩大B.奴隶主日益奢侈腐化

C.春秋时期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分封制逐渐崩溃

3.《吕氏春秋》记载:

“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这则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D.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

5.有人认为,唐代“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和谐在政治制度上的突出表现是

A.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建立了军镇制度D.实行三教并行制

6.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②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人才

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

7.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图2图3

图1图2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

8.黄宗羲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这话主要是说明

A.废宰相后君主专制逐渐发展到顶峰,加剧了政治腐败

B.废宰相后,使君权受相权威胁的局面得到改善

C.废宰相后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使政治开始腐败

D.废宰相后使古代政治民主化程度大大提高

9.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其中将无法完成的一个选题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0.我国是一个重视制度创新的国度。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都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对于这三种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制度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地方长官都通过任命产生D.都为历代统治者的持久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11.纵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不难看出秦朝以后中央机构分工的突出特点

A.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垄断地位B.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C.儒家思想长期影响政治形态D.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皇权并重

12.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为雅典人提供税收,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

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具有

①狭隘性②排他性③不公正性④阶级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

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D.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14.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

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问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15.关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是在平民反对贵族长期斗争中取得的②是刻在十二块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③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④摈弃以往法律中原始的、落后的古老习俗,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⑤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④⑤D.②③④

16.《十二铜表法》规定:

“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罗马法重视道德修养B.罗马法强调“轻罪重罚”

C.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权D.罗马法蔑视人权

17.公民法实施的作用是

A.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公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B.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

C.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

D.规范了国家各级官吏的从政行为

18.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

“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

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A.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B.变革法律,实行万民法协调各阶层关系

C.完善法律体系,编纂《民法大全》D.建立行省,加强对各地区的有效控制

19.《民法大全》中记载“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下列对此规定理解不准确的是

A.此规定注重保护奴隶制度B.此规定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C.此规定包含的原则影响深远D.此规定注意规范审讯制度

20.“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西方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

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

21.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2.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

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大宪章》的制定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内阁的建立

2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美国1787年宪法时采用了右图

资料。

对其解读最正确的是

A.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B.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C.体现了三权的分立D.反映了联邦政府权力结构

24.法国近代民主道路的显著特征是

A.共和派与封建势力、君主立宪派斗争异常激烈,过程曲折

B.颁布了《人权宣言》,为欧美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提供范本

C.资产阶级比较软弱,未能彻底完成革命任务

D.无产阶级积极参与,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25.有人曾说德意志帝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

”这反映了当时德国①实行君主立宪制②建立起完善的代议制③皇帝掌握国家实权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②③

26.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D.法国共和制

2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

“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

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

”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B.德国C.日本D.俄国

28.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29.山东是近代列强侵略的重点地区。

下列活动与今天的山东省直接有关的是

①鸦片战争②甲午战争③《辛丑条约》的签订④巴黎和会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30.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副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词严对了一幅下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1.“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到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

A.反清灭洋   B.扶清灭洋      C.以清灭洋     D.反清扶洋

32.有人认为:

“(中国)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从帝王专制到民主政治的历史转型中,成功的开端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

33.最能完整地体现右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34.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

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35.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

“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B.武装反抗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36.“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A.中共一大B.工农武装割据

C.遵义会议D.七届二中全会

3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

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D.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

38.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第一次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④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