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6542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师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出师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出师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出师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出师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师表.docx

《出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师表.docx

出师表

出师表

江苏省盱眙中学刘立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3.学习“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具体的语境,通过朴实的语言,理解人物沉深的情感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志趣”,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习了孟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孟子的志向:

他主张为道义舍弃他宝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今天,我们将要去了解另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他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出师表》(教师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崩殂()行阵和睦()以遗陛下()斟酌损益()妄自菲薄()

躬耕()猥自枉屈()以彰其咎()咨诹善道()陟罚臧否()

夙夜()攘除奸凶()性行淑均()裨补阙漏()庶竭驽钝()

2.常识介绍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三国志&8226;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文体知识: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相当于现代的书信,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求写得辞情恳切,委婉动人本表是公元277年(蜀汉兴建三年)三月,诸葛亮第一次出兵伐魏是上给蜀后主刘禅的表,为《前出师表》,后在228年(建兴六年)11月,再次出师伐魏时又上书给刘禅,为《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就是《前出师表》《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3)关于刘禅:

刘备长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病死于五丈原战场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

阿斗做皇帝——软弱无能扶不起来的阿斗——喻人没有出息,难成事

四.自主活动,指导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3.学生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7.理清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明确】追述往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来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3)在说明出师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明确】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自学检查,成果展示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选择的意思

(二)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

扩大今义:

指商店开始营业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义:

……的原因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  

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

现指品质低劣下流  

4.猥自枉屈古义: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今义:

卑鄙下流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

痛心遗憾今义:

十分憎恨  

6.由是感激古义:

感动振奋今义:

指激动感谢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古义:

普通的百姓今义:

用布做的衣服  

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古义:

眼泪今义:

鼻涕  

9.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

奔走效劳今义:

速度快  

(三)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名词读fèn)  

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 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10.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1.所  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12.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 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3.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 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14.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临表涕泣(面对动词)  

15.效  恐付托不效(奏效,有效果,动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名词)  

16.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  不知所言(说,动词)  

17.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表目的来,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18.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9.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臣子)  先帝知臣谨慎(自称,我)  

20.良  此皆良实(善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可靠)  

21.于  还于旧都(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苟全性命于乱世(在)  22.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四)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

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

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

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

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

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

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

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

形容词做名词,做善事恶事的人  

8.以光先帝遗德  光:

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

名词作动词,长草(暗指荒凉)  

10.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

名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11.北定中原  北: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12.恐托付不效  托付:

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忠:

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14.志虑忠纯  虑:

动词作名词,心思

六.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一)第一节研讨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明确】不利——客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

有利——主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明确】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小结】这一段开篇便说“先帝”,伤痛极深,寄寓极深,由此振起全篇在分析天下形势的基础上,再说群情,提出“宜”与“不宜”作为告诫指出广开明路,继承先帝遗志,并发扬光大,是存亡图强的关键是总的建议全文的主旨就在与此

(二)第二节研讨

1.作者在本段从哪个方面提出建议?

从哪几个具体方面提出的?

【明确】从法度方面:

①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宫中府中……”

②要法纪严明——“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提出怎样的劝诫?

【明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3.“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明确】宫中、府中

【小结】这一段作者表明自己的忧虑在于“作奸犯科”,具体说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关键在于公正严明的法治精神,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也是坚持贯彻、行之有效的办法,故着重指出这一段总说宫中、府中,下面是分说宫中、府中

(三)第三、四节研讨

1.这两节从哪一方面提出建议?

举荐了哪些人?

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任用人才方面,主要举荐贤人

郭攸之、费棉、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概括3、4段的内容?

【明确】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小结】以上两段承上分说宫中、府中,推荐文臣、武将,谆谆劝勉,是怎样“开张圣听”的具体化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

(四)第五节研讨

1.第五段提出什么建议?

从具体哪些内容说明的?

【明确】亲贤远佞的历史经验,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①先汉兴隆的原因②后汉衰亡的原因③刘备对此有所警惕④推荐贤臣,并希望亲信他们,以兴复汉室

2.“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明确】“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本段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寥寥数语,提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举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意味深长,十分得体

(五)第六节研讨

1.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

具体指什么?

4.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明确】“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郁一年矣”

【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六)第七节研讨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明确】“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明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明确】“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这一段是为下文“遗诏”张本,为被定中原做准备,上文千回百折的铺垫,至此终于点出“出师”一事,非常有力

(七)第八、九节研讨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明确】“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明确】“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开张圣听”

3.第八段临行前写了哪些要求和嘱托?

【明确】①要求刘禅委以重任;②交代留守人的职责;③对刘禅的希望;④以感恩做结

【小结】这一段诸葛亮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

对自己要求着重“讨贼”,对贤臣要求着重“进言”,对后主要求着重“自谋”由己及人,情词恳切,负有责任感

七.自主总结,疑点追踪

1.在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文中诸葛亮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表达了诸葛亮①报先帝,忠陛下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本文上表建议,以议论为主,为什么还要自叙身世?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明确】刘备对诸葛亮,可以说是思重如山,"三顾草庐"和"白帝托孤"使诸葛亮终身感激.刘备死后,他就把这种感情报之于刘禅,真心诚意地辅佐他,希望刘禅支持自己,完成大业.从文中可以看出,分析形势和提出建议是议论,自叙身世是记叙,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是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把道理说明得很透彻,把事情叙述得很清楚,把感情表达得很充分——“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4.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参考】文中体现了诸葛亮“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他身上体现的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八.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表文第一部分寓情于议论,在分析形势后提出建议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大业,以振兴蜀汉;还表达了对先帝崇敬、爱戴之情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限感激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竭尽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和知恩图报的心情整篇课文重在“报先帝,忠陛下”六字,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点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无力挽回刘禅昏庸无能、尽信谗言导致汉室日益倾颓的现状,历史的车轮已经呼唤一个新的时代但是,诸葛亮的人格力量是永远的楷模!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1)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忠心可鉴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是为了保证北伐的顺利进行文中还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目的是让刘禅知道开创基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竞的大业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此言辞充满殷切之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2)言辞质朴无华,恳切感人全文六百多个字,先后十几次提及“先帝”,多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竞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词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都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不卑不亢,极为得体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