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6268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

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中华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有战争相随,无论是哪个朝代都留下了战争的刀光剑影,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2.教师谈话:

下面开始一个游戏:

猜猜我是谁。

(出示课件)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李白)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

试史数千语,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万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

古诗三首,齐读课题。

4.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

(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rènyuèjì

五千仞山岳蓟北

tìshāngxiāng

涕泪衣裳襄阳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重点认读“岳、蓟”,强调“裳、襄”的是后鼻韵母,避免错读成前鼻韵母;强调“裳”的韵声母是sh,避免错读;强调“襄”是三拼音节。

3.多音字认读。

(课件出示)

裳shang(衣裳)茄子也成熟了,穿上了紫色的衣裳。

cháng(裳裳)

还huán(还给)

hái(还有)我还(hái)有一本书要还给(huán)图书馆。

4.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仞岳摩遗涕巫

学生交流识字,说出每个生字的结构、部首、组词、造句以及书写指导。

轮流读词,师正音。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识字方法:

加一加:

丘+山=岳

字谜识字: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两个小木匠,坐在大手上。

(摩)

转盘记忆法:

麻——摩魔磨嘛

(4)识字游戏:

攀高峰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教师先范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不懂的地方标下来和同桌交流。

1.听读诗歌《从军行》,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1)《从军行》唐朝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此为第四首,全诗写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但是将士们有着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2)听读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篇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及沦陷区百姓疾苦的诗歌,表现了作者的悲愤与感慨。

(3)朗读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诗人杜甫写听到战争胜利消息后,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表现了诗人兴奋的心情。

2.指名多个学生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再读课文,了解古诗学习的三个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品诗句,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四、学习《从军行》,感受人物。

(一)知诗人,解诗题。

1.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你对王昌龄了解多少?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课件出示)

2.再读诗(出示课件),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大家知道“从军行”是什么意思吗?

从军:

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同学们,古诗中有很多场面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去再现当时场景,这是理解古诗意的重要方法。

(课件出示)

(2)再读诗,结合注释,同桌合作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3)小组讨论:

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大家找一找在“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出现了哪几个景物?

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4)生欣赏雪山景观。

(5)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谈话过渡: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

“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城”是什么意思?

(孤零零的一座城池。

)“遥望”是什么意思?

(远远地望去。

请同学说一说:

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6)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

(孤)为什么?

引导总结:

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

(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穿:

磨破的意思。

【诗意】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三)多诵读,悟诗情

(1)“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以及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

(2)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五、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在那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的决心和爱国热情。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体会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出示资料)了解诗人陆游。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时间:

秋夜将晓。

地点:

篱门外。

事情:

迎凉有感——一阵凉风吹来,心中产生一阵伤感。

)所以简单来说,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

(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

)从句式上看,你发现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

(句式一致。

)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

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2.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丽的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

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宋朝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满怀希望地望着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伤心欲绝?

(泪尽)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

然而,他们的愿望却一次次落空,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读诗,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另一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

(板书课题)

2.(出示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板书:

杜甫)出示图片。

你了解他的生平吗?

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

)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

板书:

知背景)

3.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终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

于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4.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

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2)细读,悟诗情。

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

诗人欣喜若狂呀!

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

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3)学生自由体会。

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

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

真的是“喜欲狂”啊!

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

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

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归心似箭、喜欲狂)

5.过渡:

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

(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

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

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

(板书:

爱国)

(3)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

看课件,齐读。

8.小结:

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

(板书:

悟诗情)

师:

他为战乱平息、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

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小结。

1.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2.拓展延伸:

中国古诗爱国诗篇比比皆是,我也积累了一些爱国诗篇:

(课件出示)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示儿

陆游(宋代)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七、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ímínlóulángūchéng

(遗民)(楼兰)(孤城)

luòyángwūxiátìlèi

(洛阳)(巫峡)(涕泪)

二、下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篱门(mén) 故人楼蓝雪山  

B.遗民(yí)洛阳清海黄沙

C.王师(shī)塞外衣裳涕泪

三、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1.《从军行》诗的前两句概括了戍边将士的酷烈战争生活。

(  )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世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  )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

(  )

四、读古诗,回答问题。

“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句豪情壮语,抒发了戍边将士誓扫胡尘,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课外继续积累古诗。

九、板书设计:

(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誓死报国

古诗三首涕泪、放歌、纵酒、喜欲狂收复失地的喜悦黄河、华山、遗民忧国忧民

十、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9课课文。

课文节选自王昌龄、陆游、杜甫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前两首是反映边塞风光以及战士们激烈战斗的画面,是边塞诗的代表。

教学中,我主要按照古诗教学的三个步骤,了解题目、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熟悉古诗句的诗意,接着抓住关键词,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多借鉴。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在学最后一首诗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并体会情感,做到读思结合。

 

最新2021春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使用。

全册教材共有课文23篇,其中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7篇。

共设计为八个专题,依次为:

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综合性学习:

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和风趣。

这些课文从精读到略读,按两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8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为了便于复习检测,词语表统一安排在全册书的末尾,以每课一组的形式呈现。

生字表1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2是要求会写的字,18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九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也增加了语文要素培养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00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180个左右的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

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

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

学会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习写观后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能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学会通过漫画鉴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听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广播,能抓住主要内容。

能辨别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上的正误。

能抓住主要内容复述一件事。

讨论问题时能大胆发表意见,讲清自己的意思,说话有礼貌。

 6、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

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初步培养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先学后教的理念。

 2、本学期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阅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练习的时间。

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

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

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六、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6)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7)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8)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9)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0)培养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80个。

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2)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

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七、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时间

第1周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

6

3、1--3、5

第2周

第1课—第2课

6

3、8--3、12

第3周

第3课—第4课口语交际·习作

6

3、15--3、19

第4周

语文园地第5课

5

3、22--3、26

第5周

第6课—第8课口语交际

5

3、29--4、2

第6周

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6

4、5--4、9(清明节)

第7周

综合性学习:

遨游汉字王国

5

4、12--4、16

第8周

第9课--第11课

6

4、19--4、23

第9周

第12课习作·语文园地

5

4、26--4、30

第10周

第13课--第14课习作例文

5

5、3--5、7(五一)

第11周

习作第15课

3

5、10--5、14

第12周

第16课--第17课习作

5

5、17--5、21

第13周

语文园地第18课

5

5、24--5、28

第14周

第19课--第20课口语交际

4

5、31--6、4

第15周

习作·语文园地

5

6、7--6、11

第16周

第21课--第23课

6

6、14--6、18(端午节)

第17周

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4

6、21--6、25

第18周

综合复习

6

6、28--7、2

第19周

期末检测

4

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