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4979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1.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1.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1

第6课《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要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2.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重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梁启超: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号饮冰室主人。

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并称“康梁”。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接近一百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字词教学

旁骛wù 解剖pōu 佝偻gōulóu 承蜩tiáo 

亵渎xièdú 骈进pián  强聒qiǎngguō

断章取义:

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亵渎:

轻慢,不敬重。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

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

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古籍中的语句的原意混同,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中心论点: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五、学习第二部分

1.第三、四段论述了“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提问:

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

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子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接着自己解释: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

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第五、六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

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

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3.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作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部分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

“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

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

”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和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总结课文

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

你有没有不同意见?

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探究·练习一)

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中心意思:

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写作特点。

①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

条理很清晰。

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

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的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

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②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全篇讲演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

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说说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我”分别指什么样的人,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探究·练习二)

1.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的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句中的“我”分别指当木匠的和挑粪的两种人

2.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

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

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句中的“我”泛指一般的人。

3.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

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句中的“我”是指作者自己。

这样灵活的表达,可以使说理亲切自然,更容易为人接受。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2.仿写练习:

既然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有如此深切的见解,不如让我们动动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书信内容,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或赞或讽的语言,体会反语的讽刺效果。

3.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书信内容,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揣摩品味或赞或讽的语言,体会反语的讽刺效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情境导入】

同学们,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给重点字注音,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持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明确:

1.晨曦(xī)  惊骇(hài)  瞥见(piē)

琉璃(liú)箱箧(qiè)珐琅(fà)

劫掠(jié)缭乱(liáo)赃物(zānɡ)

2.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立场鲜明,态度坚决,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二、研读课文——探究情感

学生速读课文第2~9段,研讨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什么写作思路来评价圆明园的?

学生思考后,老师引导明确:

先进行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讲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

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之后讲耗费巨大劳动。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2.请同学们找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深入体会,说说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如: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那就是这座园林。

(2)学生细细品味作者表达的情感,交流总结后明确:

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雨果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对人类文化成果无比珍惜,对中国人民无比同情和敬重。

3.请同学们找出雨果谴责侵略者的语句,并深入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学生找出谴责侵略者的语句,如: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2)细细品味作者表达的情感,讨论后明确:

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感到无比愤怒,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4.圆明园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

雨果虽然是一个法国人,但是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

这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的精神品格以及博大的胸怀。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回读,感悟语言特色。

1.同学们,面对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正直不阿的雨果给予了强烈的谴责。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能看出作者在语言上的什么特点呢?

学生细读后,讨论明确:

作者在谴责侵略者的行径时,语言尖锐辛辣,具有浓厚的讽刺意味。

2.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师特别提示以下几句: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4)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5)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师生交流后明确:

(1)“彻底”“漂亮”“荡然无存”等词语,写出了侵略者对圆明园进行掠夺破坏的严重程度,运用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强盗行径的激愤之情。

(2)此句运用反语把英法联军刻画成了两个强盗的形象,深刻而尖锐地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这句话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地再现了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劣行径,讽刺性很强。

(4)“文明”“野蛮”等反语,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写出了这两个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的丑恶嘴脸。

(5)“居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揭露了侵略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天真”讽刺了这些“文明人”的野蛮、愚蠢和可恶。

四、拓展延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

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

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暴徒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

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

1860年,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奴隶在旁观、迎接,暴徒在抢劫。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

这实在非常了不起。

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写完后,小组内展示,每组推荐一个在全班展示,师生评价。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能允许别人欺侮我们,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少年强,则中国强!

让我们好好学习,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板书设计:

课题

第二单元第三节《论教养》

3课时

主备人

时间

审核人

:

Z,xx,k.Com]

教学内

部编

本语文九年级上册教科书第29—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

义。

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情感、价值观:

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

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

斯民族的良心”,被称为“唯一没有污点

的人”。

【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

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三.字词正音

恪守 箴言  自吹自擂

允诺妨碍矫揉造作

愚蠢絮絮叨叨积淀

谚语大发雷霆贸然

涵养汲取遵循

尴尬

教师讲解

学生笔记

[来源m]

[来源:

Z

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精讲点拨突破疑点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

(1)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第二部分:

(2-12)分析讨论真正的教养的表现。

第一层:

(2-10)从反面展开论述,列举“无教养”的种种表现。

第二层:

(1

1、12)从正面展开,论述真正的教养是什么。

第三部分:

(13-18)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指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第一层:

(13、14)探讨优雅风度的表现。

第二层:

(15-18)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的准则。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5.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

对此,你怎么看?

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从家庭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

第二课时

文本精读

第1段与第

2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来源m]

第1段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第2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自然引出下文对“真正的教养”的剖析。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列举一个男人在外面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具体写出了这个男人在教养上的缺陷。

2.第十段“愚蠢到了极点!

”一句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语气强烈

,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无教养”之人的厌恶之情。

3.第十二段引用谚语,有何作用?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说说第4段与第5-10段之间的关系。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位的修养。

“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

“教养”是“风度”的内在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

总结: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①对比论证。

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

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

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第三课时

讲练习册

 

 

教师辅导学生自学

同伴互助

解决难题

展示交流

自学成果

板书设计

论教养

利哈乔夫

1.提出问题:

“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

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3.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4.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

教学反思

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教学研究: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在此文中,作者以小屋作比,对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又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与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安放自身。

作者在阐述这些事理时,思辨色彩较为浓厚,如何让学生明白精神丰富对于人生的意义;如何让学生们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引导,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教学中最终明白课文的主旨。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

那就是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生于1952年,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从事过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的职务。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她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等众多奖项。

代表作品有《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正音明义。

(1)生字注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广袤(mào)

赘(zhuì)余窗棂(líng)要诀(jué)困厄(è)

自惭形秽(huì)俯拾即(jí)是

(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不知所措:

措,安置,处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3.林林总总:

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杂乱众多。

4.俯拾即是:

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5.鸠占鹊巢:

比喻占他人的居处。

6.李代桃僵:

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7.襟怀:

胸襟、胸怀;心胸。

8.广袤:

开阔,广阔。

9.驰骋:

骑马奔跑,奔驰。

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10.坍塌:

倒塌,崩塌。

11.形销骨立: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8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9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10—14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5—1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第1—3自然段:

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

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

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

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