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I.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4080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I.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I.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I.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缺答案I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缺答案(I)

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

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学的方法是“习”。

“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

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

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

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

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

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

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

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

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

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

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

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

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

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

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C.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B.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D.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10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之未远,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书愤》中,作者借古人自况,表达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按照题号填涂,谨防错涂,或者窜题】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①审容膝之易安审:

明白 ②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

  B.①景翳翳以将入景:

景象 ②等终军之弱冠等:

等待

  C.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

盘旋 ②逮奉圣朝逮:

  D.①抢榆枋而止抢:

碰 ②寻蒙国恩寻:

不久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璧有暇,请指示王

C.抚孤松而盘桓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乐琴书以消忧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屈贾谊于长沙D.单于壮其节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复驾言兮焉求B.莫之夭阏者

  C.奚以知其然也D.都督阎公之雅望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

以纳赀,於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

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

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

师俭以执法却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

侍郎李绂昌言曰:

“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

”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

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葠、貂皮,许上疏言事。

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

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

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

“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

”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

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

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暱文乾。

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

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

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

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

署凉庄道参政。

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

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

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

已而果然。

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

师俭曰:

“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

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檄虽严,吾自当之。

”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

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

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溪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

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

师俭以秋穀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

军中马缺,檄取驿马。

师俭谓:

“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

”拒不可,事竟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十三年,以目疾乞休。

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

留两月,毕其事始归。

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清史稿·列传八十七·何师俭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迸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尧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

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汉书》注:

“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舾的人或普通百姓。

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11.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

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

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目失明,但是仍然勤于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

在家中去世后,陕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12.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5分)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5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金陵怀古 王 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13.颈联中有两个字运用传神,请选择其一作简要赏析。

(3分)

14.综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

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

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椽。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

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

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

“紫藤里有风。

“唔!

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

“如何?

叶三说:

“四大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

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

都是题了上款的。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

“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

“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

季匋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

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

喔!

真好!

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写在答题纸上】

A.表面看来,作家是用疏朗的笔画、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其实这是写一种安静、适意的淳朴生活,也是文中人物生存的环境。

B.作者写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以及讨厌席间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的情节,是为了表现季匋民的清高不同流俗。

C.作者用民间语说民间事,“叶三”说的“紫藤里有风”“红花莲子白花藕”,都是百姓日常用语。

作者借助工笔描绘的写法,让恬静淡泊的果贩与常常一语中的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

D.画家季匋民与果贩叶三在他们各自的生活圈里都举止超常,他们惺惺相惜,不约而同地跳出商业重围,暂时避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幽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心灵选择和文化选择的结果。

在这两个古朴的人物身上,寄寓着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

E.小说结尾,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的情节,表现出作家的深深遗憾。

将艺术作品带进坟墓,只是满足了其个人的占有欲望,体现的是中国文化自私狭隘的痼疾。

(2)大画家季匋民的性格有哪些特点?

试结合文本分析。

(6分)

 

(3)小说题为“鉴赏家”,下笔即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但接下来却用较大的篇幅去叙述叶三卖果子,这样写有何作用?

(6分)

 

(4)有人说“从主人公叶三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的特质”。

请结合文本,谈谈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QQ、微博、微信等出现以后,信息铺天盖地而且传播迅速,加上国内版权意识比较薄弱,使知识版权的维权成了一件更困难的事。

  C.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D.对于这样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名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有利。

  B.中国乒乓球队屡获世界冠军,称霸世界乒坛,这是由于他们有敢打敢拼的精神以及教练与队员有良好的沟通氛围分不开的。

  C.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国家是否富强,往往不取决于它的历史和军事实力,而是取决于它的发展理念。

D.我国在农业品牌化创建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农业品牌产品,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个字。

(4分)

互联网红包是红包民俗的数字化形式。

正因如此,①           ,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意见。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42.77%的人认为,只顾抢红包,和家人交流变少了。

但也有44.83%的受访者认为二者并不冲突。

不管怎样,“互联网+红包文化”,②       ,就像长辈与孩子的隔代交流,已经拓展为朋友间的对等交流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红包开始形成一种新民俗,就像一些外媒所言,中国的传统红包习俗进入“数字化时代”。

五、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

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来,根本说不上话。

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名画。

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