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3123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7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7年10月14日)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对质点、参考系、位移的理解

 

1.对质点的三点说明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和形状来判断。

(3)质点不同于几何“点”,是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有质量的点,而几何中的“点”仅仅表示空间中的某一位置。

2.对参考系“两性”的认识

(1)任意性:

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通常选地面为参考系。

(2)同一性:

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同一参考系。

3.对位移和路程的辨析

比较项目

位移x

路程l

决定因素

由始、末位置决定

由实际的运动轨迹长度决定

运算规则

矢量的三角形定则或平行四边形定则

标量的代数运算

大小关系

x≤l(路程是位移被无限分割后,

所分的各小段

位移的绝对值的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完成

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

定义

一位置时的速度

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v=

x

x为位移)

v=

x

t趋于零)

定义式

t(

t(

矢量,瞬时速度方向与物体

矢量,平均速度方向与物体

矢量性运动方向相同,沿其运动轨位移方向相同

迹切线方向

 

实际应用

在实验中通过光电门测速

 

把遮光条通过光电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视为瞬时速度

 

方法技巧

(1)当已知物体在微小时间

t内发生的微小位移

x时,可由v=

x

粗略地求出物体在该位置的瞬时速

t

度。

(2)计算平均速度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①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求解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哪一段位移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

-x

②v=t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1

v=(v0+v)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

 

对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的理解

 

1、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的比较

 

比较项目

速度

速度变化量

加速度

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

描述物体速度改变的物理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

的物理量,是状态量

量,是过程量

物理量,是状态量

定义式

v=

x

v

a=

v

v-v0

t

0

t=

t

v

v

单位

m/s

m/s

m/s2

方向

与位移

x同向,即物体

v=v-v0或a的方向

v的方向一致,由

F的方向

运动的方向

决定

决定,而与v0、v的方向无关

 

2.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的大小和加速度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也不一定大;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加速度也可以不为零。

(2)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无直接关系。

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两者的方向还可能不在一条直线上。

方法技巧:

判断质点做加速直线运动或减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学公式中正、负号的规定

(1)

除时间t外,x、v0、v、a均为矢量,所以需要确定正方向,一般以

v0的方向为正方向。

与初速度同向

的物理量取正值,反向的物理量取负值,当

v0=0时,一般以加速度

a的方向为正方向。

(2)

五个物理量t、v0、v、a、x必须针对同一过程。

 

 

2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重要推论

(1)1

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

v∶v∶v∶,∶v

=1∶2∶3∶,∶n。

1

23

n

(2)1

内、2

内、3

内,,位移的比为:

∶2

3∶,∶

2

2

2

2

T

T

x

1

x

n=1∶2∶3∶,∶

n

T

x

x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

xⅠ∶xⅡ∶xⅢ∶,∶xN=1∶3∶5∶,∶(2N-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

t

1

2

3

∶,∶

t

n=1∶(2-1)∶(3-2)∶,∶(--1)。

t

t

nn

3.解题的基本思路

 

方法技巧:

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常用的“六法”

 

3

 

两类特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刹车类运动和双向可逆类运动

刹车类问题

指匀减速到速度为零后即停止运动,加速度

a突然消失,求解时要注意确定

其实际运动时间

如沿光滑斜面上滑的小球,到最高点后仍能以原加速度匀加速下滑,全过程

双向可逆类

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故求解时可对全过程列式,但必须注意

x、v、a

等矢量的正负号及物理意义

 

解答刹车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v0

(1)先确定刹车时间。

若车辆从刹车到速度减小为零所用时间为t0,则刹车时间为t0=a(a表示刹车时加

速度的大小,v0表示汽车刹车的初速度)。

(2)将题中所给的已知时间t和t0比较。

若t0较大,则在直接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时,公式中的运动时间

应为t;若t较大,则在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时,公式中的运动时间应为t0。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的处理方法

自由落体运动是v0=0,a=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所有公式和推论方法全部适用。

2.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处理方法

(1)分段法:

分为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

(2)全程法:

将全过程视为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

(1)对称性

如图所示,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①时间的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②速度的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③能量的对称性

物体从A→B和从B→A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大小相等,均等于mghAB。

(2)多解性

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最高点除外)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

 

4

 

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三种图象比较

图象x-t图象v-t图象a-t图象

 

图象实例

 

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速直

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加速直

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加速度增大的

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v)

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a)

运动

图线②表示质点静止

图线②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

图线②表示质点做匀变速运动

运动

图线③表示质点向负方向

图线③表示质点做匀减速直

图线③表示质点做加速度减小的

图线含义

做匀速直线运动

线运动

运动

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

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有

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有相同

相遇

相同的速度

的加速度

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位移

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速度为

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加速度为

为x(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v(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

a(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质点

1

1

1

没有意义)

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在0~t1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

方法技巧

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根据物理情景中遵循的规律,由图象提取信息和有关数据,根据对应的规律公式对问题

做出正确的解答。

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追及与相遇问题

讨论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就是分析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

1.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1)一个条件:

二者速度相等。

它往往是能否追上或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两个关系:

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可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也是解题的突破口。

 

5

 

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

常见情形:

物体A追物体B,开始二者相距x0,则

(1)A追上B时,必有xA-xB=x0,且vA≥vB。

 

(2)要使两物体恰不相撞,必有

x-x=x,且v≤v。

AB

0

AB

方法技巧

 

1.牢记“一个思维流程”

 

2.掌握“三种分析方法”

(1)分析法

应用运动学公式,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列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及其关系方程,再求解。

(2)极值法

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数学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在这

里,常用到配方法、判别式法、重要不等式法等。

(3)图象法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物体的运动图线。

位移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速度图线抓住速度相等时的“面积”关系找位移关系。

打点计时器的应用

 

1.由纸带求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vn=

xn+xn+1

2

T

2.利用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两种方法

2

x4-x1

(1)逐差法:

根据x4-x1=x5-x2

=x6

-x3=3aT(T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求出a1

3T2,a2

x5-x2

x6-x3

a1+a2+a3

1x4-x1

x5-x2

x6-x3

3T2,a3=

3T2,再算出a1

、a2

、a3的平均值a=

3

3×(3T2+

3T2

+3T2

(x4+x5+x6)-(x1+x2+x3)

9T2

,即为物体的加速度。

 

 

6

x+x

n+1

(2)图象法:

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

n

描点得v-t图象,

利用vn=

T

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

2

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区别“两种点”

1.计时点和计数点的比较

计时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实际点,两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计数点是人们根据需要按

一定的个数选择的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由选择的个数而定,如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和每隔

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时间间隔都是0.1s。

2.纸带上相邻的两点的时间间隔均相同,速度越大,纸带上的计数点越稀疏。

 

注意事项

1.平行:

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2.两先两后:

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第三章相互作用

 

1.弹力有无的判断“三法”

(1)条件法:

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2)假设法:

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

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

(3)状态法: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1)常见模型中弹力的方向

 

(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

 

7

 

3.弹力大小计算的三种方法

(1)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3)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

 

方法技巧:

 

1.轻杆与轻绳弹力的区别

轻绳和有固定转轴轻杆的相同点是弹力的方向是沿绳和沿杆的,但轻绳只能提供拉力,轻杆既可以提供拉

力也可以提供支持力。

因此可用轻绳替代的杆为拉力,不可用轻绳替代的杆为支持力。

2.易错提醒

(1)易错误地将跨过光滑滑轮、杆、挂钩的同一段绳当两段绳处理,认为张力不同;易错误地将跨过不光滑滑轮、杆、挂钩的绳子当成同一段绳子处理,认为张力处处相等。

(2)易错误地认为任何情况下杆的弹力一定沿杆。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1.对摩擦力的理解

(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3)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摩擦力不一定使物体减速,也可以使物体加速。

(4)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但一定保持相对静止。

2.明晰“三个方向”

 

名称释义

运动方向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运动方向

相对运动方向指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考系,另一个物体相对参考系的运动方向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由两物体间静摩擦力的存在导致,能发生却没有发生的相对运动的方向

 

方法技巧:

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

 

(1)假设法

 

(2)状态法:

根据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牛顿第三定律法

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

 

8

 

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计算摩擦力大小的“四点”注意

(1)在确定摩擦力的大小之前,首先分析物体所处的状态,分清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F=μFN计算,而静摩擦力没有公式可用,只能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第

二定律列方程计算。

这是因为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大小随状态而变,介于0~Fm之间。

(3)“F=μFN”中FN并不总是等于物体的重力。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速度的大小无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也无关。

 

方法技巧:

摩擦力大小计算的思维流程

 

摩擦力的突变问题

1.“静—静”突变

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力的合力发生变化时,如果物体仍

然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将发生突变。

2.“静—动”突变或“动—静”突变

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其他力变化时,如果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将“突变”成滑动摩擦力。

3.“动—动”突变

某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滑动的过程中,若突然相对运动方向变了,则滑动摩擦力方向发生“突变”。

方法技巧:

分析摩擦力突变问题的三点注意

(1)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和“刚好”等关键词时,一般隐藏着临界问题。

有时,有些临界问

题中并不含上述常见的“临界术语”,但审题时发现某个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则该物理量突变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即为临界状态。

(2)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取决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且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

存在静摩擦的

连接系统,相对滑动与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研究传送带问题时,物体和传送带的速度相等的时刻往往是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运动性质的分界点。

共点力的合成

 

1.合力大小的范围

 

9

(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F1-F2|≤F≤F1+F2。

即两个力的大小不变时,其合力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当两个力反向时,合力最小,为|F1-F2|;当两力

同向时,合力最大,为F1+F2。

(2)三个共点力的合成。

①三个力共线且同向时,其合力最大为F=F1+F2+F3;②以这三个力的大小为边,如果能组成封闭的三角形,则其合力最小值为零,若不能组成封闭的三角形,则合力最小值的大小等于最大的一个力减去另外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2.共点力合成的方法

(1)作图法。

(2)计算法。

 

F

22

F=2F1cos

θ

=F2

F1+F2

F=F1

2

3.多个共点力的合成方法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以此类推,求完为止。

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常用的方法

 

正交分解法

效果分解法

将一个力沿着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的

根据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分解方法

方法

 

实例分析

 

x

轴方向上的分力:

x=cosθ

G

2=tanθ

FF

1=

y轴方向上的分力:

y

F

cos

θFG

F=Fsin

θ

2.力的分解问题选取原则

(1)选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力的分解要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当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下的力时,常按实际效果进行分解,若这三个力中,有两个力互相垂直,可选用正交分解法。

(2)当物体受到三个以上的力时,常用正交分解法。

 

方法技巧:

按实际效果分解力的一般思路

 

10

 

绳上的“死结”和“活结”模型

 

1.“死结”模型“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不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

“死结”两侧的绳

因结而变成了两根独立的绳,因此由“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的弹力大小不一定相等。

2.“活结”模型“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

“活结”一般是由绳

跨过滑轮或者绳上挂一光滑挂钩而形成的。

绳子虽然因“活结”而弯曲,但实际上是同一根绳,所以由“活

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段绳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这两段绳子夹角的平分线。

规律总结

(1)杆的弹力可以沿杆的方向,也可以不沿杆的方向。

对于一端有铰链的轻杆,其提供的弹力

方向一定是沿着轻杆的方向;对于一端“插入”墙壁或固定的轻杆,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来确定杆中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根轻绳上各处的张力大小均相等,分析时关键要判断是否是一根轻绳,如对于“活结”(结点可

以自由移动)就属于一根绳子,对于“死结”(即结点不可自由移动),结点两端就属于两根绳子,绳两端的拉力大小就不相等。

受力分析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

 

1.受力分析的“四点”提醒

(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混淆。

(2)对于分析出的物体受到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其来源,即每一个力都应找出其施力物体,不能无中生有。

(3)合力和分力不能重复考虑。

(4)区分性质力与效果力:

研究对象的受力图,通常只画出按性质命名的力,不要把按效果命名的分力或合力分析进去,受力图完成后再进行力的合成或分解。

2.整体法与隔离法

 

方法技巧:

受力分析的三个常用判据

(1)条件判据:

不同性质的力产生条件不同,进行受力分析时最基本的判据是根据其产生条件。

(2)效果判据:

有时候是否满足某力产生的条件是很难判定的,可先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再

11

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判定未知力,也可应用“假设法”。

①物体平衡时必须保持合外力为零。

②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必须保持合力方向沿加速度方向,合力大小满足F=ma。

v2

③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必须保持恒力被平衡,合外力大小恒定,满足F=mR,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3)特征判据:

在有些受力情况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力产生的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仍不能判定该力是否存在时,可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基本特征出发,通过判定其反作用力是否存在来判定该力。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分析方法

 

处理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

内容

合成法

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

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

分解法

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

将某一个力按力的效果分解,则其分力和

其他两个力满足平衡条件

正交分

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作用而平衡,

将物体所受的力分解为相互垂直

解法

的两组,每组力都满足平衡条件

 

方法技巧

 

1.平衡中的研究对象选取

(1)单个物体;

(2)能看成一个物体的系统;(3)一个结点。

2.静态平衡问题的解题“四步骤”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

 

1.动态平衡:

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

12

 

2.基本思路:

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3.“两种”典型方法

 

方法技巧:

相似三角形法

在三力平衡问题中,如果有一个力是恒力,另外两个力方向都变化,且题目给出了空间几何关系,多数情况下力的矢量三角形与空间几何三角形相似,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进行计算。

平衡中的连接体问题

 

1.连接体多体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中间可用绳、杆或弹簧连接或直接连接

(连接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叠加在一起(叠加体),一般靠摩擦力相互作用。

2.内力和外力当A、B视为整体时,A对B的作用力就属于内部力,受力分析时不用考虑;单独对B分

析时,A对B的作用力就属于外力,受力分析时必须考虑。

3.整体法与隔离法

(1)当涉及整体与外界作用时,用整体法。

(2)当涉及物体间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