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发展思路精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214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发展思路精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发展思路精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发展思路精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发展思路精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发展思路精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发展思路精简.docx

《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发展思路精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发展思路精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发展思路精简.docx

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发展思路精简

湖北省部分地级市“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

(武汉、宜昌、襄阳、黄冈、荆州)

一、武汉市:

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创新驱动、跨越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三)具体目标(9大方面)   

——基本构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0亿元以上。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96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食品等六个千亿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3%以上。

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

注重顶层设计、示范突破,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形成智慧城市雏形。

——基本构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框架。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阵地和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全市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加快,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基本建成全国两型社会典型示范区。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率先突破,循环经济突破性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批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工程和集中展示区建成,两型社会建设推进机制、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体系比较完善,为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武汉特色的两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步建成“绿色江城”、宜居武汉,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滨江滨湖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

——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成为全国高铁网络的主要枢纽城市,与全国主要大城市实现高速客运专线直接相连,全国铁路四大主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初步建成,成为中部地区的“水上门户”。

天河机场成为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大型航空枢纽和航空物流中心。

基本建成“九客七货”的公路主枢纽和“环形+放射”的高速快速路网,公路网总里程13000公里,武汉成为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节点。

  ——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地面公交线网和停车换乘系统不断优化,城乡居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初步形成并向远城区延伸。

加快建设过长江、汉江通道,贯通一环、基本建成二环、完善三环、建设四环,城市环线、快速路网基本形成。

提高交通运行服务水平和交通引导组织能力,二环线以内点到点车行时间基本不超过30分钟。

  ——基本完成城市空间布局调整。

产业发展与居住新城建设、人口分布与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融合,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开发不断协调,城市功能性开发、综合配套水平和现代化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主城区基本控制在三环线以内,重点沿两江四岸开发建设,二环线以内城中村、中心城区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

远城区各集中规划建设一座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城,重点沿轨道交通、快速路开发建设,基本形成“1+6”(主城+新城组群)和“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城市空间总体构架。

  ——基本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城乡共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全市工业布局向远城区转移,沿三环线至外环线区域形成环城工业带。

现代都市农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惠及广大市民,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化水平提高到77%。

  ——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

人民群众获得更优质、多样、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全市常住人口预期1050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加快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实现全覆盖。

  ——基本形成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

4条城际铁路建成运行,武汉新港建设取得突破,城市圈内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

初步形成双向有序转移、配套协作更加紧密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基本形成区域一体化的金融、商品、技术、劳动力和旅游市场体系。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资源实现共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基本形成。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十二五规划解读:

六大关键词

关键词1:

快速交通体系。

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围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完善交通和市政设施网络,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武汉建设,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铁路。

完善武汉、汉口、武昌三大客运站配套设施,新建汉阳客运站,提升武汉北、大花岭、舵落口三大货运站功能,形成“两纵两横”特大铁路枢纽。

推进武汉至西安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网络建设。

建成武汉至孝感、黄石、黄冈、咸宁等城市的城际铁路网。

  公路。

推进四环线等高速快速路系统建设,优化站点布局,完善公路客、货主枢纽交通衔接。

加快国家、省级高速路武汉段建设和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进出主城和过境快速通行能力。

  水运。

巩固提高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加快武汉新港阳逻、白浒山等集装箱港区和纱帽、金口、军山等港口建设,提升港口吞吐能力。

  航空。

加快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航空服务水平,增开国际国内航班,打造国内枢纽机场和重要的国际空港。

开展第二机场选址工作。

  过江交通。

建成二七路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和江汉六桥,开工建设杨泗港长江大桥、三阳路长江隧道、江汉七桥。

完成轨道2号线、4号线、8号线等过长江工程,轨道3号线过汉江工程。

加强长江一桥、长江二桥、青岛路隧道等过长江通道的衔接路网和配套设施建设。

到2015年,主城区建设和形成12条过长江通道、10条过汉江通道。

轨道交通。

建成轨道1号线延长线、2号线一期及其延长线、3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和二期、8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轨道6号线一期和7号线一期工程,启动轨道5号线前期工作。

加快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

到2015年,基本形成覆盖三镇、城乡一体的轨道交通骨架网络,主城区轨道交通通车里程140公里,各远城区与主城区基本实现轨道交通相连。

关键词2:

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围绕基本构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首先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次是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光通信、消费电子、高端器件和集成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富士康武汉科技园、中芯国际武汉芯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光通信设备供应基地、国内大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基地;汽车产业方面,重点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加快汽车零部件和服务体系发展,提高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

推进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

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

到2015年,形成15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

第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及文化创意产业。

  ●关键词3:

高铁时代旅游

  以武汉进入高铁时代为契机,推进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配套建设。

  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国际国内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

以黄鹤楼大风景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等为重点,多元化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塑造“精彩武汉,魅力江城”旅游形象。

以武汉进入高铁时代为契机,推进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配套建设。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打造区域一体化旅游市场。

  ●关键词4:

建设智慧城市

  推进数字武汉建设。

实施光城计划。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推进物联网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努力建设智慧城市。

  推进数字武汉建设。

提升城市基础测绘保障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充实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数字武汉地理空间框架。

深化“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工作,推进通信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网络全覆盖,提升服务功能,促进融合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实施光城计划。

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利用武汉光纤光缆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光纤到楼,大力发展光纤到户,扩大远城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建设智能楼宇、智慧家庭。

进一步增加无线网络覆盖点,实现机场、车站、学校、大型商场等公共空间无线网全覆盖。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加强“中国武汉”门户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武汉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专网,加强全市协同办公系统、网上行政审批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骨干应用系统建设。

依托武汉市民之家等重点工程,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社区工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加快建立政府与市民网上互动机制。

推进移动电子政务建设。

  加快企业信息化。

推广、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等环节的渗透,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

加强产品、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发展,提高企业电子交易水平。

推进物联网建设。

引进和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设施、智能环境监测、数字化医疗等物联网示范工程。

实现车联网全覆盖。

拓展“武汉通”应用功能,基本覆盖居民衣食住行的小额消费,促进与身份信息管理互联。

●关键词5:

生态宜居城市

  推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资源节约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并举,进一步凸显城市滨水生态特色。

  围绕基本建成生态宜居武汉,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资源节约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并举,进一步凸显城市滨水生态特色。

同时,围绕发挥科教优势、构筑高端人才聚集区,坚持科技引领、教育优先、人才支撑,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工作体系,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另外,围绕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打造武汉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