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168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筑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筑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建筑设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建筑设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设计规范.docx

《建筑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设计规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设计规范.docx

建筑设计规范

第一章

概述

建筑:

是建筑物和构造物的总称。

P1

建筑物:

是指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P1

构造物:

是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建筑。

P1

建筑物的分类方式:

1、按使用功能分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园林建筑);2、按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类(木结构建筑、混合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其他类型建筑);3、按建筑物层数或总高度分类;4、按施工方法分类(全装配式建筑、全现浇式建筑、部分现浇部分装配式建筑);5、按建筑物的规模和数量分类(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

P1~P2

建筑模数:

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空间、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等尺寸相互间协调的基础和增值单位。

P5

基本模数:

是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其数值规定为100mm,符号为M,即1M=100mm。

P5

导出模数:

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

扩大模数:

是基本模数的整数倍(如3M、6M……);分模数:

是基本模数的分数倍(如1/2M、1/5M、1/10M……)。

P5

标志尺寸:

用以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有关设备位置界限之间的尺寸。

P7

构造尺寸:

是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等的设计尺寸。

构造尺寸加上缝隙尺寸等于标志尺寸。

实际尺寸:

是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等生产制作后的实际尺寸。

(实际尺寸与构造尺寸之间的差数应符合允许的误差数值)。

常用专业名词:

P9

1、  横向——指建筑物的宽度方向;纵向——指建筑物的长度方向。

2、  横向轴线——平行建筑物宽度方向设置的轴线:

纵向轴线——平行建筑物长度方向设置的轴线:

3、  开间——两条横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

进深——两条纵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

4、  层高——指层间的高度,即地面至楼面或楼面至楼面的高度(顶层为顶层楼面到屋顶板上皮的高度);净高——楼面或地面与上部楼板底面成吊底底面之间的距离(其中那段空间也称为净空);建筑总高度——指室外地坪至檐口顶部的总高度。

5、  建筑面积——指建筑物外包尺寸的乘积再乘以层数,由使用面积、交通面积和结构面积组成;结构面积——指墙体、柱子等所占的面积;交通面积——指走廊、门厅、过厅、楼梯、坡道、电梯、自动扶梯等所占的净面积;使用面积——指主要使用房间和辅助使用房间的净面积。

第二章

地基与基础

地基:

是基础下面承受其传来全部荷载的土层。

地基承受建筑物荷载而产生的应力和应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达到一定深度以后就可以忽略不计。

P10

基础:

是指埋在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

它承受上部建筑传递下来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连同自重传给下面的土层。

P10

地基常见的三种加固方式:

P11

1、  换土法:

当地基土为淤泥、冲填土、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时,应采用换土法。

2、  压实法:

对于有一定含水量的地基土可以通过夯实、碾压和振动法将土层压实,提高其强度,降低其透水性和压缩性。

3、  挤密法:

以振动或冲击的方法成孔,然后在孔中填入砂、石、土、灰土或其他材料并加以捣实,成为柱体。

基础按构造形式分为:

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

P14

第三章

墙体

墙体的作用:

1、围护作用(抵御自然现象,起保温、隔热、隔声作用);2、承重作用;3、分隔作用(将建筑物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分隔开来)。

P27

墙体的设计要求:

1、墙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2、墙体应具有保温隔热的性能;3、墙体隔声;4、其他要求(防火、防水等)。

P28~P32

砖墙的组砌方式:

1、一顺一丁式(整体性好);2、多顺一丁式;3、每皮顶顺相同式;4、全顺式;5、两平一侧式(每层由两皮顺砖与一皮侧砖组合相间砌筑而成)。

P34~P35

砖的厚度:

以标准砖砌筑墙体,常见的厚度为115mm、178mm、240mm、365mm、490mm等,对应简称为12墙(半砖墙)、18墙(3/4砖墙)、24墙(一砖墙)、37墙(一砖半墙)、49墙(二砖墙)。

P36

砖的局部尺寸:

砖墙在砌筑时是以115mm+10mm=125mm为其组合的模数。

P36

1)、当墙体长度小于1m时,为避免砍砖过多影响砌体强度,设计、施工时应以砖的模数125mm为模数,如240mm=115+(10)+115、365=240+(10)+115、490=115+(10)+240+(10)+115等。

注:

)内尺寸为标志尺寸。

2)、当墙段长度超过1m时,可不再考虑砖模数的影响。

墙脚:

是室内地面以下基础以上的这段墙体。

墙脚有内墙脚和外墙脚(勒脚)。

P39

墙身水平防潮层:

墙身防潮的做法是在内外墙脚处铺设连续的水平防潮层。

P39~P41

(一)防潮层的位置:

1、当室内地面垫层为混凝土密实材料时,内、外墙防潮层应设在垫层范围内,一般底于室内地坪60mm。

2、  当室内地面垫层为透水性材料时,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平齐于室内地面。

3、  当室内地面垫层为混凝土密实材料,且内墙面两侧地面出现高差或室内地坪低于室外地面时,应在高低两个墙脚处分别设一道水平防潮层,并在土壤一侧的墙面设垂直防潮层。

(二)防潮层做法:

1、  防水砂浆防潮层:

防水砂浆为1:

2水泥砂浆加质量分数为3%~5%的防水粉,厚度为20~25mm(不适用于地基有不均匀沉降的建筑物)。

2、  油毡防潮层:

在防潮层的位置先抹20mm水泥砂浆找平层,上铺一毡二油。

(削弱了砖墙整体性,在下端按固定端考虑的砖砌体和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中禁止使用)。

3、  细石混凝土防潮层:

在设置防潮层的位置铺设60mm厚与墙等宽的细石混凝土带,内配3¢6或3¢8钢筋(抗裂性能好,防潮效果好,且能与砌体结合为一体)。

勒脚:

是外墙的墙脚。

P41

勒脚有三个作用:

1、保护墙体防止各种机械性碰撞;2、防止地表水对墙脚的侵蚀;3、可对建筑物立面的处理产生美观效果。

简单的说:

勒脚应有坚固、防水、美观的三大作用。

散水:

建筑物四周坡度为3%~5%的护坡,能将地表积水排离建筑物。

P42

明沟:

是在建筑物四周设置的排水沟,能将水有组织地导向集水井,然后流入排水系统。

其沟底应做成纵坡,坡度0.5%~1%。

P42

门窗洞口上的过梁(承受洞口以上墙体的自重):

常见的有:

砖拱过梁(平拱和弧拱)、钢筋砖过梁、钢精混凝土过梁(现浇和预制)三种。

P42

墙体的加固措施:

P46

1、  设置壁柱(当墙体的高度或长度超过一定限值,影响到墙体的稳定性;或墙体受到集中荷载的作用,应增设凸出墙面的壁柱[又称扶壁柱],提高墙体的刚度和稳定性);

2、  设置门垛(当墙上开设的门窗洞口处于两端转角处或丁字墙交接处时,为了保证墙体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和便于门框的安装,应设置门垛,门垛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

3、  设置圈梁(圈梁的定义:

沿外墙四周及部分内墙设置的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连续闭合交圈的按构造配筋的梁,它作用是与楼板配合加强房屋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减小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振动荷载而引起的墙身开裂,在抗震设防地区,利用圈梁加固墙身更为必要)。

4、  设置构造柱(构造柱的定义:

按构造配筋先砌筑墙体,再在墙体的两端或纵横墙交接处现浇钢筋混凝土而形成的柱。

在抗震设防地区,为了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而设置。

构造柱设置的位置:

应设置在震害较严重、应力较集中、连接构造较薄弱的部位。

构造柱的构造要点:

P50

1、  构造住的最小截面尺寸240mm×180mm,纵向钢筋采用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每层楼面上下适当加密。

2、  施工时,应先放构造柱的钢筋骨架,再砌砖墙,最后浇筑混凝土。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即每300mm高伸出60mm,每300mm高再缩进60mm,沿墙高每500mm设2¢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m。

3、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不小于500mm的基础梁相连。

构造柱顶部应与顶层圈梁或女儿墙压顶拉结。

变形缝:

建筑物由于受昼夜温差的影响而热胀冷缩,或由于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原因,有可能产生内部变形,在应力集中处开裂,影响使用,甚至造成严重破坏。

除加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外,还需要在某些变形敏感部位预先沿整个建筑物的高度设置预留缝。

变形缝: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P50~P53

1、  伸缩缝:

在长度或宽度较大的建筑物中,为避免由于温度变化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导致构件开裂,而沿竖向将建筑物基础以上部分全部断开的预留缝称为伸缩缝。

2、  沉降缝:

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

3、  防震缝:

是在抗震设防地区针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设置的。

隔墙:

是一种分隔建筑室内空间的非承重构件,起分隔空间的作用,它不承担外来荷载且本身重量由楼板或梁来承担。

P57

隔墙设计要求:

1、自重轻,有利于减轻楼板的荷载;2、厚度薄,可增加建筑物的有效空间;3、便于拆卸,能随使用要求的改变而变化;4、具有一定的隔声能力,使各使用房间互不干扰;5、按使用部位不同,满足不同的要求,如防潮、防水、防火等。

P57

隔墙按其构造形式分为:

轻骨架隔墙(立筋式隔墙,它由骨架[木骨架和型钢骨架]和面层[抹灰面层和人造板面层])、块材隔墙(采用普通砖、多孔砖……)、板材隔墙(单板)。

P57

墙体的承重方式:

横墙承重、纵墙承重、纵横墙承重(特点:

1、房屋沿纵、横向刚度均较大,砌体应力较均匀,而且抗风能力较强;2、在占地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外墙面积较少。

第四章

楼地层

楼地层:

是由楼板层(是房屋楼层间分隔上下空间的构件,除了水平承重外,还具有隔声、保温、隔热等能力)和地坪层(是建筑物底部与地表连接处的构造层次[习惯称为地面])。

其中楼板和地坪层的面层称楼、地面。

P75

楼板层的组成:

是由面层(位于楼板层上表面,简称楼面)、结构层(承重部分,由梁、板等承重构件组成)、顶棚层(位于楼板最下表面,也就是室内装修层,即天花板。

起保护结构层和装饰作用)、功能层(即附加层,如保温层、防水层、防潮层等,它位于面层与结构层或结构层与顶棚层之间)四部分组成。

P75

地坪层的组成:

是由面层(位于地坪层最上面部分,应满足耐磨、平整、易清洁、防水等)、垫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承受面层传来荷载和自重并将其均匀传给下面的基层)、基层[凡是附着或支撑面层的结构或骨架,称为基层](垫层与土壤层间的找平层或填充层,可加强地基承受荷载能力,并起找平作用)、附加层(即功能层,如保温层、防水层、防潮层等)。

楼板的类型:

木楼板、砖拱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钢衬板组合楼板。

P76

楼地面(按材料和施工方式)的类型:

整体类楼地面(水泥砂浆楼地面、细石混凝土楼地面、现浇水磨石楼地面)、块材类楼地面、卷材类楼地面(塑料地毡、橡胶地毡等)。

P86

钢筋混凝土楼板: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板式楼板、肋梁楼板[单向板、双向板、井式楼板、无梁楼板、钢衬板组合楼板]);2、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实心板、槽形板、空心板);3、半预制半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实心薄板)。

P77~P80

第五章

楼梯和电梯

楼梯的组成:

主要由楼梯段、楼梯平台(是指连接两梯段之间的水平部分)、栏杆扶手(布置在楼梯梯段和平台边缘处有一定安全保障的围护构件)三部分组成。

P92

楼梯的类型:

(一)按楼梯形式分类:

1、直跑式楼梯(直行单跑楼梯、直行多跑楼梯);2、平行双跑楼梯;3、平行双分、双合楼梯;4、折行多跑楼梯;5、剪刀楼梯;6、螺旋楼梯;7、弧形楼梯。

(二)按楼梯间形式分:

1、开敞式楼梯间;2、封闭式楼梯间;3、防烟楼梯间。

P93~P95

钢筋混凝土楼梯:

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和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

P104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是指楼梯段、楼梯平台等整体浇注在一起的楼梯。

特点:

整体性好、刚度大、坚固耐久、可塑性强、抗震性能好、并能适应各种楼梯形式。

按其楼

梯段的传力特点:

分为板式楼梯和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