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1158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docx

《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docx

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

“楼间流年”——泉州古风建筑赏析

【前言】     

泉州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际花园城市等响当当的名号文明于世。

但很多人对泉州是不了解的,对泉州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听说”一词上。

这里,我们将会欣赏到泉州一些极具代表的古色古香的建筑,从这些建筑,可以窥探其背后泉州所具有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泉州建筑分为宗教建筑,商业建筑,居民建筑三个方面一一为大家介绍。

 

【正文】

一、宗教建筑

以儒为核心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并兼容了其它海内外文化的宗教构成,是泉州宗教的最突出特征。

故既有儒(府文庙等)、佛(开元寺等)、道(元妙观等)三大宗教建筑,又有伊斯兰教(清净寺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婆罗门教(或印度教)、摩尼教(草庵)等诸多宗教的建筑遗存。

(一)府文庙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文庙于此,其后几经修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近百亩,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广为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

文庙内大成殿的重檐庑殿式结构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这种结构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规格。

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古建筑群。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

殿身为斗拱抬梁式结构,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盘龙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悬挂有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

大成殿东为崇圣殿,名宦祠、明伦堂。

庙内宋太守题诗的夫子泉井等诸多文物保存完好。

这些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府文庙长廊

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禽走兽、花卉草木;殿柱皆

府文庙石桥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

东畔明伦堂,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

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十余座。

庙内陈列资料十分丰富。

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

大成殿

(二)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的大雄宝殿有86根大石柱,叫做百柱殿,相传建殿时有紫云飘绕盖地,故又称紫云大殿。

开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双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它们高40多米,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

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

双塔历经风雨侵袭,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其中东塔被列为1994年“中国古塔”邮票四图案之一。

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

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

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

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

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

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

所写的。

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

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

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

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

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大雄宝殿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大雄宝殿。

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

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

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

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

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

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

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

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莲古迹”。

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

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

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

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

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戒坛之后,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

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

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

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

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

他先后舍钱百万緡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

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

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

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

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

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

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三)元妙观

元妙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街新府口,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初名白云观。

唐神龙元年(705年)改为中兴观,不久又改为龙兴观。

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易名天庆观。

元贞元年(1295年)改名玄妙观。

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称元妙观。

  

    泉州元妙观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元妙观在近代毁圮,1997年底,元妙观首期复建工程——三清殿破土动工,于跨越新世纪之际顺利落成。

二期复建工程——凌宵殿、灵官殿于2001年奠基,2003年正式动工至2007的完工。

复建后的元妙观中轴线的主体建筑由三清殿、凌宵殿和灵官殿组成。

这三个殿为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建筑既雄伟状观,气势磅礴,又精致典雅,精雕细镂,融道教文化和闽南建筑工艺于一体,堪称当代道教仿古建筑之精华。

展现了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古城和“宗教博物馆”的宗教文化内涵,为促进泉州与海内外道教界的友好往来架设了沟通桥梁。

元妙观三清殿

元妙观凌霄殿

飞天彩雕

殿顶

(四)清净寺

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伊斯兰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主要建筑分为大门、奉天坛、明善堂等部分。

  

    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

大门朝南,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层。

第一、二层皆为圆形穹顶拱门,第三层为砖砌圆顶。

楼顶为平台,四面环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墙左右嵌有二方阴刻“月”、“台”石刻,为伊斯兰教徒“斋月”用以望月以便确定起斋日期,整座建筑造型巍峨壮观。

“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现仅存四围石墙。

坛的屋盖明代年间倒塌,殿内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岗岩的残础。

入东墙尖拱形正门,看西墙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龛,龛内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名石刻,保存完好。

寺的西北角为“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坛礼拜殿屋盖倒塌后,教徒们便移此做礼拜。

在门搂的东侧“祝圣亭”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

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奉天坛

古兰经清净寺棺盖

(五)草庵

草庵是我国唯一的摩尼教寺庙,位于泉州晋江华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实物依据。

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因起初为草筑而得名,元顺帝至元五年(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

 

草庵

    据记载,摩尼教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在我国旧称“明教”,其教义杂揉了佛教、基督教、祆教,唐武后延载元年(694年)传入中国。

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国号,遂驱逐信徒、毁坏寺院,摩尼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

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为仅存的珍贵史迹。

 

  草庵始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檐下用单挑出拱。

正厅内依崖凿一圆形佛龛,直径1.9米,龛内浮雕一尊摩尼尤佛坐像,世称“摩尼光佛”。

佛身高1.52米,宽0.83米,身着宽袖僧衣,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庄严肃穆。

摩尼佛像依石质不同颜色浮雕而成,脸呈草绿色,手粉红,身灰白,设色得当,巧夺天工。

草庵周围原有摩尼教咒语摩崖石刻多处,现仅存一方及“万石梅峰”、“梧涧”等处。

 

摩尼光佛

万石梅峰

摩尼教咒语

二、商业建筑

以曾是“东方第一大港”的商贸港城闻名于世的泉州,历来就是商业发达、商贾云集的城市,传统城区的街衢大多均为前店后宅(或下铺上宅)的亦商亦居建筑;而至近代,受西洋、南洋文化的影响,又演而形成为商居一体的“骑楼式”临街建筑,如著名的“中山路”沿街建筑。

 

(一)中山路

中山路

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

中山路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同样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

  

大上海理发店

罗马式钟楼泮宫(古代的学校)

(二)骑楼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是根据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

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三)花桥慈济宫

花桥慈济宫始建於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祀北宋泉州名医吴本(979-1036军)字华基、号云冲。

闽台尊称吴真人、大道公、花桥公、保生大帝。

据史志载,其一生“以医名天下,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人一钱”、“业医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

花桥为其生前行医故址。

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绅士及商民于花桥宫内倡设泉郡施药局,博采药源,广施民众,以弘扬吴真人业医济世、扶危济困之精神。

光绪六年(1880年)改称泉州府施药局。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泉郡鼠疫猖獗,花桥宫施棺舍药、恤孤扶贫,做了大量救死扶伤、济困赈灾公益善举。

是年,改称花桥宫善举公所。

施药局隶属善举公所下辖单位,以赠药施医为主,兼办施棺、度岁(年关救济)、平粜赈灾等慈善事业。

三、民居建筑

白石基、红砖墙、翘脊顶的立面造型,与三开间或五开间的围合天井的单元平面构成,是泉州乃至闽南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

且以此基本构成为单元体,而后再构成有三合院、四合院,或者再加单侧或双侧护厝,以及可能有的由单元体多落组成的传统“院式”大厝。

 

(一)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俯瞰

蔡浅古民居坐落在泉州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的蔡浅古大厝群,是泉州典型传统民居的缩影。

蔡宅的建造者蔡资深,又名浅,泉州南安人,是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

古厝群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完工。

前后经历52年,蔡浅古大厝是由16座汉式古建筑所组成,现存建筑有13座,占地面积约100多亩,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一百多米,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

大厝坐北朝南,现存房间近400间,分五行排列,每行2—6座,每座二进或三进,都有护厝。

座与座之间前后距离10米左右,铺砌石路石埕相连。

整个建筑充分考虑了防火、排水、通风、和防震、防盗等因素。

 

    该建筑群红墙红瓦,雕梁画栋,门墙门廊到处饰有砖刻、石雕和泥灰雕,内容有人物故事,凤凰麒麟、莲荷鹭鸶、水浪奇石,技法圆熟,线条细腻。

这些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高超的雕塑艺术,而且汲取了佛教、伊斯兰教、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精华。

清朝泉州末代状元吴鲁及名士庄俊元、吴桂生、陆润痒、黄搏扶等的题字,墨迹依稀可辨,使人感受到蔡宅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韵味。

传统木雕是建筑小木作的一种技艺,早期主要雕刻于小木作的构件上,后期也可见之于一些大木作构件上:

而雕后,再施以油漆、彩绘、贴金等装饰手法,使之更富丽堂皇。

至于其雕刻方式,同样有线雕、浮雕、透雕、镂雕等,而还应该说,木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技艺,其后才为砖、石凳其它材料的雕刻所汲取。

由诸多宅院够成的居住区,相邻之宅常以街道间之,除了作为相邻间的交通之外,还不失为易毁于火灾的传统木构架建筑的预防措施,即以一定的空间间距来阻隔可能有的火势殃及,同时,巷道通常也是区域排水管道的埋置空间,为地下排水、地上通道的空间功能充分利用的立体构成。

反曲两坡顶所夹的“人”字山墙,以蓝天为背景,所勾画出来的天际线,是泉州乃至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最美和意蕴最丰富的建筑符号曲线。

而泉州传统建筑还在山墙及紧邻的正脊和垂脊等构件上,装饰有甚多的花草、鱼虫、鸟兽或人物等雕刻、彩绘,更是美艳华丽,且意蕴尤深,如最显眼的要想云天的正脊尾部的“燕尾饰”,及其下常见的雕刻于山墙上的“悬鱼饰”。

花窗在闽南传统建筑中普遍运用,一般用于围墙、朝外的窗户,以通风散热;也有数块拼成一组,组合成漏花窗。

一般规格为30cm见方,材质有琉璃、砖陶等,颜色有翠绿、海蓝、米黄及白色等几种,有各种图形图案。

科名坊方框。

画面新科进士金榜题名后衣锦返乡,官帽簪花,皂隶高打掌扇,一路春风得意,祥云飘荡。

 

(二)杨阿苗故居

杨阿苗故居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历时13年,以建筑堂皇富丽、平面布局独到而闻名遐迩,富有闽南民居的特色。

杨阿苗,名嘉种,菲律宾华侨,宅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宣统辛亥年(1911年)全部完工,历时18年,三进五开间,悬山式屋顶,东西两侧各有护厝一组。

屋前大石埕围以三面砖墙,主体建筑前辟一大庭院,两侧的东西梢间与东西厢房之间又各自形成两个直向小巧的庭院,俗称“五梅花天井”。

整座建筑显得美观大方,宽敞明亮。

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装饰着十分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灰雕和辉绿岩、花岗岩石雕。

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细琢大量的珍禽异兽、花鸟游鱼、山水人物、三国故事、博古图案,厅堂壁垛摹刻唐颜真卿、宋苏轼、明张瑞图、清吴鲁等古代书画家的书法艺术作品。

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在闽南民间建筑中并不多见。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不仅以富丽堂皇的建筑雕刻出名,建筑细节中的雕刻、彩绘等也属于闽南建筑中的精品,在它的厅堂壁垛篆刻有唐代颜真卿、宋代苏轼、明代张瑞图、清代吴鲁等古代书画家的艺术作品。

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目前已出现多方面的病变,特别是最具艺术价值的建筑表面装饰彩画病变非常严重。

杨阿苗故居是院落式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典型,其营造技艺集中展示闽南民居的特点、建筑装饰的精华和闽南文化的底蕴。

主要的特征是封闭而有院落,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以及艺术造型优美,雕绘装饰丰富等特点。

土木工程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大木构架,连接处用榫头穿卯眼。

建筑物本身的轮廓和造型具有雕塑的特性,建筑装饰则以闽南风格的石雕、木雕、砖雕、泥雕见长。

在文化内涵上,处处散发传统文化的信息,既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氛围,又让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

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类似,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结束语】

由泉州发源而广布于传统时期海峡两岸的闽南传统建筑,是一个具有完整独立意义的传统建筑体系,从建筑物体、建筑风格、建设设备、建筑形制、建筑语言到建筑思想、建筑观念、建筑精神等,搜蕴藏或包含着同一的文化概念。

也因此而能够以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形成其传统建筑,而沿传了一千多年至近现代,成为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渊源、文化脉络的见证。

这次讨论研究的宗教建筑、商业建筑和民居建筑,鲜明的代表了泉州最根本的建筑特征,从建筑中所传达的意蕴与传统文化是相呼应的,相协调的。

建筑仅仅是一个切入口,可以挖掘出泉州独特的文化,泉州人独特的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