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赏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097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赏析.docx

《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赏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赏析.docx

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赏析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

【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答: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

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词自然浑成。

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

“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

或云: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乐·秋思》)。

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

“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

“一庭”即满庭。

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

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

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

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之心寒、孤寂。

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

歇拍“云深无雁影”一句,提示读者,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

这无影的雁声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

词人善于以雁来表达思乡之亲,如“乱叶翻鸦,惊风破雁,天角孤云缥缈”(《氐州第一·秋景》)“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风流子·秋怨》)“此恨音驿难通,待凭征雁归时,带将愁去。

”(《解蹀躞》)不管是哀雁、征雁、雁声、雁形都起了很好的表情作用,因此“雁”这一意象,实是因情设景也。

下片写深夜的羁愁。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旅居时间的推移。

地点已由庭院转入室内,然而人还是那凄冷孤寂之人。

傍晚,一人伫立庭院,听寒声阵阵,雁鸣凄厉;夜深,只身独处室内,见孤灯熠熠,形影相吊。

在这难耐的羁愁中,他只能以酒消愁,然而“酒已都醒”而愁未醒,又如何消磨这漫漫长夜呢?

本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

故戈载评曰:

“其意淡远,其气浑厚。

”(《宋七家词选序》)

【全国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答: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作者简介】

周朴(?

—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

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

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

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

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

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

秬秸:

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要点一:

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

“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

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

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答:

(10分)

第一问:

教育内容:

要点一: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

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

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

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

(略)

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

北宋诗人。

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

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

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

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他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三人一同被时人誉为“苏门四学士”。

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

张耒诗学理想倡导的“肆口而成”、“不待雕琢而丽”的自然美学思想,是道家哲学所倡导的“自然无为”观念在诗学中的体现。

宋代的自然美学思想强调心灵的自然,主张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在艺术创作上,“平淡自然”风格作为一种理想风格得到确立并形成了理论上的自觉。

这影响着张耒诗学理想体现出淡泊平易、至诚纯心的“自然”特点。

此观念分布和渗透在张耒诗学思想的各层面。

张耒“自然”诗学理想对南宋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汪藻称其诗“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则后之学公者,皆莫能仿佛”(《柯山张文潜集书后》)。

《宋史》本传也说他至晚年,诗风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效张籍。

诗歌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和晁应之悯农》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

张耒诗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晁补之亦谓“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题文潜诗册后》)。

他作诗喜欢学习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的篇章,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

他注重炼句,吕本中《童蒙诗训》云:

“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一)。

此类佳句可谓俯拾皆是。

但是张耒的诗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因此部分作品显得粗率质直,朱熹曾批评说“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又云“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朱子语类》卷一四〇)。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

伸颈远望。

14.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古体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4分)

答:

“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补充注释】①罗床帏:

罗帐。

②寐:

入睡。

③揽衣:

犹言“披衣”,“穿衣”。

揽,取。

④旋归;回归,归家。

旋,转。

⑤引领:

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⑥裳衣:

一作“衣裳”。

【赏析】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最后一篇。

对于它的解说,文坛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说认为是思妇闺中思夫之辞;一说以为是游子他乡思归之作。

而我们从全诗的情调与意蕴来看,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及形象观察,前者似乎更为妥切,当是一首思妇辞。

首联“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罗床帏”,是用罗绮制作的床帐。

这种罗绮质地轻薄,因而睡在床上能清楚地看到窗外的明月。

这是一个晴朗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将它那银白色的辉光洒在思妇的床帐上。

浩月高悬,千里同照。

置身于宁静的月夜,眼望清冷的月光,最容易触动人的愁肠,更何况此时的思妇是一个人孤单单躺在床上。

缕缕的柔情涌上心头,倍感孤独与寂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越发不能抑制了。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作历代不少。

象人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的是月夜思乡。

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的是望月怀人。

在我国诗歌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并揭示了自然的月色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感应、触发关系。

《陈风·月出》开我国望月思乡怀人诗的先河,可谓这类诗的鼻祖了。

“日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写的是一个男子在月明星辉的夜晚,仰望着清澈明亮的月光,思念起他热烈爱恋的一位漂亮娇美的姑娘。

由于诗人把所思的女子放在月色的背景下,少女美丽的姿容与明月的清辉两者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令人着迷神往的艺术效果。

遂使男子的相思之情更为迫切,忧愁烦恼不已。

可想而知,我们这首诗中的思妇,触景生情,心头该是怎么的凄楚。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那月光搅动着思妇的心扉,深切的思念之情折磨得她久久不能入睡。

索性揽衣下床,徘徊在空房之中。

“揽衣”是牵衣或提衣的意思。

因古人的衣长,走路时须用手提着而行。

接下来的“客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