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3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039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3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六单元3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六单元3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六单元3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六单元3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3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docx

《第六单元3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3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3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docx

第六单元3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20、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

“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

惜别之情。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

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

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

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解决疑难。

    

(1)、故人:

老朋友。

    

(2)、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3)、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

绚丽无比。

    (4)、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5)、理解诗意。

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到扬州去。

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

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

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1)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2)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送元二使安西》

一、导入

   1.同学们,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我们学

习第二首送别的诗歌,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2.板书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

送别元二:

王维的好朋友使:

出使安西:

安西都护府

    

(2)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

别的故人是谁啊?

(孟浩然)

    (3)请学生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

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

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

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

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

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

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

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

旅店。

      新:

焕然一新。

      解释:

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小结:

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

请。

      君:

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

再饮完。

      解释:

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

向西行走。

      故人:

老朋友。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小结:

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

(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

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

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四、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

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后记:

21《搭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等词

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

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

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齐读课题,谈谈对搭石的了解。

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

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

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

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

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

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

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

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

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引导学生写

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汇报。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

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七、小练笔

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内在美的事例。

板书设计:

21搭石 

     

     整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 有序 理所当然

     让

     背……过

教学后记: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血脉亲情”等词语。

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

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谜语:

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

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

到河东。

(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

教师由此谈话:

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

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

   2、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

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略)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提:

救这个青年容易吗?

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理解读)

     师:

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

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