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 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0253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 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 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 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 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 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 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 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 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 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

哲学常识教材引用事例、名言、漫画体现的哲理简析

笔者在多年的高三毕业班工作中发现,多数高三学生最容易忽视政治教材。

他们宁愿把主要精力放在看复习资料、做各种练习上,却对教材不屑一顾。

有的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看教材的重要性,但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如只看以黑体字形式列出的重要知识点,对黑体字后面以宋体字形式列出的知识点详细分析置之不理,对以楷体字形式列出的知识点拓展和补充更是不闻不问,因而也不能真正掌握教材。

事实上,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无论是高考单考政治试题,还是高考文科综合、文理综合中的政治试题,从取材到答案,都越来越贴近政治教材本身。

如单考政治第34题“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应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

”和单考政治34题第2问“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

”,答案均取自政治常识教材77页;单考政治第12、14、15三个选择题的题干“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切才有力量”分别取材于哲学常识教材下册108页、哲学常识上册17页、哲学常识下册72页有关内容,第38题的材料及第2问“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答案组成部分之一取自哲学常识上册6-7页。

此外,自1997年高考开始设立的考核哲学常识的漫画选择题,漫画的主题立意也源于书本。

又如,文科综合第39题第2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

”、文科综合第38题第1问“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答案均取自政治常识教材77页。

再如,文理综合第35题第3问第1小问“我国在核武器使用问题上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取自政治常识165页,第36题“我们应如何辩证地看待人类对核资源的利用?

”取自哲学常识上册106-107页的关于核能的两段楷体字分析。

然而,从考试说明的分析和各地学生的实际答题情况来看,这些试题,恰恰击中了学生不熟悉教材的“软肋”,而造成大量的失分。

这在高考对哲学常识的考核中尤为明显。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3月和12月新修订的哲学常识教材为蓝本,将教材引用事例、名言、漫画体现的哲理作一系统、简要的分析,以便于高三师生在复习中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使用,促进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教材,提高复习实效。

以下是哲学常识教材上册引用事例、名言、漫画体现的哲理简析:

一、事例

1.钱学森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

“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P3)

〖简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要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2.柳宗元认为,世界是由“元气”构成的,万物的变化是“元气”自身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帝和诸神。

(P6)

〖简析〗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却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3.1828年,科学家维勒用无机物合成一种有机物——尿素,从而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揭掉了披在有机物身上的神秘面纱。

(P7)

〖简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而非孤立和静止的。

同时也可以说明意识具有能动性。

4.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数以万计的化合物,但元素的性质、化学变化的规律没有也不会因此就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P9)

〖简析〗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自然物,虽然体现了人的本质能力,但人们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有益成果,都是首先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并付出自然的属性和规律的结果。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尤其是由杰出人物的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

(P10)

〖简析〗两种观点都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实质上都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否认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从而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6.“狼孩”、“豹孩”、“熊孩”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P14)

〖简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狼孩”、“豹孩”、“熊孩”生活在动物群体中,不可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因而即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也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7.“神舟四号”飞船成功发射并成功返回。

(P19)

〖简析〗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近30年来,人类创造的知识的总和大概等于过去两千多年的总和。

(P20)

〖简析〗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在加深。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P20)

〖简析〗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由于人们的知识构成有所差别,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往往有所不同。

10.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P21)

〖简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论也会不同。

11.科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在认识氧气问题上“先入为主”的错误。

(P23)

〖简析〗先入为主的意识是说,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或思想。

这表明,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

一般说来,原有知识正确会有助于正确理解新的认识对象,原有知识错误,则有可能导致新的错误。

12.现在的天空,“昨夜星辰”又添了新客,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人造星辰”悠悠然在转动、在运行;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河、人工林已不罕见;现在的海洋,下有电缆,上有巨轮,海岸之间架起了桥梁,海底隧道通行着车辆。

(P24)

〖简析〗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13.目前,地球上出现了臭氧层空洞,滥伐森林带来水土流失,珍稀动物大有灭绝之势,江河受到污染。

(P25)

〖简析〗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14.农家妇女白春兰引导群众苦战沙海,治沙致富的先进事迹。

(P26)

〖简析〗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15.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普及诚信观念,(P27)提高分辨能力,正确利用网络。

(P28)

〖简析〗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进步。

16.我国北方的一个村庄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由最初的失败到走向成功。

(P29)

〖简析〗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收到实效。

17.荀况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王充认为,没有有形的物质,就没有精神、智慧。

范缜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王夫之说:

“气者,理之依也。

”(P37)

〖简析〗唯物主义思想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上述观点均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18.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宗教认为神灵创造世界、决定自然变化和社会发展、操纵人的“命运”。

(P38)

〖简析〗这些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主张意识决定物质。

其中王守仁和贝克莱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即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把人的思想看作是人们头脑里所固有的或主观自身的。

宗教有关神灵的观点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即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表现、产物和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

类似观点还有朱熹的“理在事先”,柏拉图的“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黑格尔的“自然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表现”。

19.“桑基鱼塘”的农业生态布局。

(P46)

〖简析〗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0.对氢原子、细胞、原始森林生态系统、马克思主义组成的分析。

(P47-48)

〖简析〗任何事物的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1.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为保护鹿群而把狼全部打死,导致由鹿群数量猛增到大量死亡,只好把“狼医生”请回来,使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P48)

〖简析〗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从横的方面看,它与“四面八方”的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22.地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P48)

〖简析〗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从纵的方面看,它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每一事物总是从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又向着未来的事物发展而去。

23.有人认为“彗星、地震,预示着国家衰败”,“指纹、手相,决定着人的命运”,“13是不祥数字”;有人不惜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P49)

〖简析〗前面的观点用虚构的主观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甚至主观臆造出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联系,违背联系的客观性,是错误和有害的;后面的做法不懂得或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因而也是错误和有害的。

24.我国目前正在兴建四大工程;我国开通政府网站;各种网络的出现使“一网打尽全世界”。

(P49)

〖简析〗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它并不违背事物的客观性。

25.“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时势造英雄”。

(P50)

〖简析〗鱼和水、瓜和秧的联系是直接联系,火于鱼的联系是间接联系,时代和英雄的联系是必然联系,谁在这一时代成为英雄则是一种偶尔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也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26.“无风不起浪”,“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P50)

〖简析〗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后一观点还涉及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双重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等哲理)。

27.少数国家对造成当前国际社会南北之间差距越拉越大、出现令人不安的“数字鸿沟”现象原因的错误分析。

(P51)

〖简析〗在每一个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着严格的区别。

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颠倒因果的错误。

28.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造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身体有病又会影响工作和学习;“教学相长”。

(P52)

〖简析〗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如前一例)。

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如后一例)。

29.科学研究正确揭示了山谷里各种可怕声音产生的原因。

(P52)

〖简析〗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30.三峡工程经过长期考察和论证才决定兴建;因人类自己的疏忽造成“千年虫”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P5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P54)

〖简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前面三例着重启发我们,对某一事物应当作为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

如果只顾眼前的行动,不顾长远的结果,必然会给工作和社会生活带来危害。

最后一例着重启发我们,对某一事物应当作为结果来看待,探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要求我们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不断提高科学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水平。

31.丁谓修复宫殿的施工方案取得了一举三得之效。

(P54)

〖简析〗应自觉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3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劳动力优化组合,资源合理配置,产生巨大效益;在足球比赛中,战术不当或者运动员配合不当,即使有“球星”在场,比赛也难以取胜。

(P55)

〖简析〗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3.“国兴则家兴,国破则家亡”;“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P56)

〖简析〗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前者着重说明,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后者着重说明,在整体中,关键部分的成败会对整体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34.中医把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和处理,讲究辩证施治。

(P56)

〖简析〗要素和要素之间、系统和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5.“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坚持“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P57-58)

〖简析〗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3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百花竞艳,万木争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P59-60)

〖简析〗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37.没有运动,星体就不成其为星体,基本粒子就丧失了存在的资格……离开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P60-61)

〖简析〗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8.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电荷是电运动的主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人脑是认识运动的物质主体。

(P61)

〖简析〗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9.“万物都在运动,但都在概念中运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刻舟求剑”。

(P62)

〖简析〗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前面两个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也讲运动,但把运动仅仅看作是精神的运动,而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否认了运动,因而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他犯了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错误。

4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P63)

〖简析〗静止是事物在运动中的某一方面的暂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

4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地球的演化,社会形态的更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P63-65)

〖简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世界的无限发展。

42.宇宙中新的星体,……先进的理论、观点等,都是新事物,已经衰老的星体,……反映没落阶级利益的理论、观点等,都是旧事物。

(P66)

〖简析〗判断一个事物是新是旧,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3.在生命进化中,个体中所出现的新性状,并非都是新事物;在社会领域中,没落阶级为了求得政权的稳固,而变换手法,翻新花样,把旧东西充当新事物;有些东西以新事物、新思维、新观点相标榜,实际上是旧事物的变种。

(P66)

〖简析〗不能以事物出现的先后来判断事物是新还是旧。

因为尽管新事物都是后来出现的,但却不等于说,凡是后来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

44.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

(P66-67)

〖简析〗不能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因为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

45.某些人搞的所谓电子计算机“科学算命”,有些人生产假冒伪劣的东西,却用美观的包装欺世盗名。

(P67)

〖简析〗不能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要从本质上、内容上去作深入具体的分析,不被表面现象甚至假想所迷惑,不把旧事物误认为是新事物。

46.要正确认识中国现实的国情,就必须认真学习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战略指导原则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P68)

〖简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

前一例主要表明,要了解事物的“来龙”,以深刻理解事物的现状。

后一例主要表明,要看到事物的“去脉”,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

47.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必须把它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P69-70)

〖简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每一个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的性质时,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

根据对事物所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判断,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48.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企业要视今天为落后”;中学生要培养创造精神。

(P70-72)

〖简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自觉克服一切静止的观点,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观念。

49.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联系确定不移;“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P72-73)

〖简析〗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50.“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规律’其实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而已”,“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P74)

〖简析〗这些观点都属唯心主义(前面两个观点属客观唯心主义,最后一个观点属主观唯心主义),否认了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认为规律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因而都是错误的。

51.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等联系并不是规律本身。

(P74)

〖简析〗事物普遍联系的多种形式中,有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的区别。

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有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要注意把规律与规律发生作用而表现出来的现象区别开来。

5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商品交换中,价格必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P75)

〖简析〗在事物发展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可以体现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53.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不仅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且在反映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P77)

〖简析〗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4.人们虽能改变水流的方向、位置,引水上山灌溉农田,可是,引力规律等是不能改变的。

(P77)

〖简析〗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55.“揠苗助长”。

(P77)

〖简析〗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违抗性。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56.人的抽象思维能从亿万次的商品交换中发现价值规律;人类把宇宙飞船准确送上月球……(P77)

〖简析〗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57.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和其他经济规律;一位在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中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经验。

(P78-79)

〖简析〗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以对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

58.全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臭氧层继续在损耗。

(P79)

〖简析〗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

59.老子指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赫拉克利特认为,“相互排斥的东西集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P86)

〖简析〗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60.把磁铁从当中锯开,不能得到一块只有南极没有北极或只有北极没有南极的磁铁,要是将其退磁,一极消失了,另一极也就不存在了;生物体中如果只有同化没有异化,或者只有异化而没有同化,新陈代谢就会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教学中如果只有教而没有学,或者只有学而没有教,教学便会解体。

(P87-88)

〖简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6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P88)

〖简析〗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62.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分析。

(P89)

〖简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就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成其为矛盾。

63.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源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P89)

〖简析〗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没有任何矛盾的“小国寡民”、“世外桃源”是根本不存在的。

64.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包含的具体矛盾分析。

(P90)

〖简析〗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65.活的有机体、人类社会、各们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的矛盾分析。

(P91)

〖简析〗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66.“讳疾忌医”。

(P92)

〖简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准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67.对人对事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工作、学习中只看到顺利条件或只看到困难因素;在生产中只重数量、速度而忽视质量、效益,只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保护环境;认真学习和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P92)

〖简析〗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一点论。

68.“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P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