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000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

《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docx

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

胡椒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病害

据国外报道,在胡椒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有近50种病原物参与为害胡椒,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藻类。

根据1992年华南五省区热带作物病虫害调查结果,我国胡椒有31种病害,其中主要病害有胡椒疽病、胡椒细菌性叶斑病、胡椒花叶病、胡椒枯萎病、胡椒根结线虫病,次要病害有炭瘟病、根腐病(红根腐病、褐根腐病、紫根腐病)、菌核病、藻斑病等。

(一)  胡椒瘟病

胡椒瘟病亦称胡椒基腐病、速衰病、黑水病,是世界胡椒种植区最重要的胡椒病害。

1926年在印度桑德腊曼首次发现,以后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和南美与非洲的一些国家相继发生。

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多次发生大流行,造成胡椒大量减产和重病椒园被迫荒弃。

我国海南省1960年首次大面积流行胡椒瘟病,摧毁了大片胡椒园;到1969年胡椒面积才恢复,但1970~1972年又遭胡椒瘟病为害,78%的胡椒园又被此病摧毁,给我国胡椒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此病在广东、云南、广西的胡椒种植区也有发生。

症状

胡椒植株的根系、主蔓基部、枝蔓、叶、花、果都受侵害。

以主蔓基部(称为胡椒头)受害造成的损害最大,常引起整株胡椒萎蔫和死亡。

在主蔓基部离地面上下20cm已经木栓化的部位受害,染病初期外表无明显症状,当刮去外表皮时可见内皮层变黑,木质部呈浅褐色。

纵剖主蔓见到木质部导管变黑,有褐色条纹向上下蔓延,病健交界处不明显。

后期,外表皮变黑、腐烂、脱落,从腐烂的木质部流出黑色液体(黑水病因此得名),中柱分裂成一束松散的导管纤维。

挖检病株,可见接近染病地下主蔓处的根系染病、变黑、腐烂,逐渐向根尖护展,而下层其他根系尚未受害,这与胡椒水害、肥害先从根尖开始坏死,以后大根腐烂的症状有明显区别。

主蔓基部染病腐烂的植株,整个叶蓬变得无光泽,叶色暗淡,呈失水状,叶片凋萎和脱落。

如天气干热,这类病株可在几天之内骤然青枯,最后和嫩蔓一起转为黑色,枯死的嫩蔓可一节一节地脱落。

在植株下层枝蔓上的叶片最先感病,开始为浅褐色或灰黑色水渍状斑点,斑点迅速扩大成黑褐色、圆形病斑,边缘呈放射状扩展,轮廓不明显,环境潮湿时在病叶背面长出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和孢子囊。

气候干燥时霉状物消失,病斑变成灰褐色,病叶最后脱落。

嫩枝蔓染病皮层产生水渍状、墨绿色病痕,重病时一节一节的脱落。

花序和果穗染病一般由顶端开始,产生水渍状斑,以后变黑、干枯。

病原

病菌是真菌,学名为辣椒疫霉和寄生疫霉。

属藻状菌亚门,霜霉目。

在中国胡椒种植区这两种疫霉菌的出现率大致相等,都是胡椒瘟病的主要致病菌。

侵染循环

两种疫霉病原菌均能在胡椒植株的病组织内和土壤中存活。

含菌土壤、病(死)植株的病残组织及其它寄主植物均可提供初侵染菌源。

病菌主要借流水(泾流水、灌溉水)和风雨传播,人、畜、农具、种苗和大蜗牛也能带菌传病。

孢子囊或游动孢子的芽管可从寄主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亦可直接穿入幼嫩组织,接种木栓化胡椒主蔓,潜育期15~20天,接种嫩叶或嫩蔓,潜育期2~5天。

流行规律

胡椒瘟病的流行与胡椒园的土壤类型、地形地势、栽培措施及当年的降雨情况有密切关系。

一般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或低洼积水处发病早、病害重;反之土壤沙质、排水良好的病害轻。

椒园集中,又无防护林,或换柱绑蔓时扭伤椒头,或雨天在病园除草,或不及时清除病株和喷药预防的胡椒园,在多雨年份,特别在台风多的年份常易发生流行。

本病在1年中的发生的流行大致可分为中心病株(区)阶段、普遍蔓延阶段、严重发病大量死亡阶段和流行速度下降阶段。

每年3~4月份开始在少数植株上发病,8~11月是瘟病流行时期。

防治方法

为控制胡椒瘟流行须采用农业措施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病措施。

1、 农业预防措施

(1)选址建园 新建胡椒园要搞好土地规划和农田基本建设。

即选择透水性好和易排水的土地种胡椒;胡椒园不宜过于集中,每个椒园面积以3~5亩为宜,四周种好防护林;园内要修好梯田或等高起畦,挖好环园排水沟和行间小排水沟,防止病菌借流水传播;低平地段筑土墩种椒。

(2)使用无病种苗 不在病园剪蔓作插条材料,并且应在无病的地块育苗。

(3)加强抚育管理 除草、施肥应在晴天进行,并注意不伤椒头和根系;适当修剪贴近地面的枝蔓,降低椒头湿度和减少下层叶片染病;及时培土使椒头高出地面,防止椒头积水和病菌随流水侵害椒头;及时清除园内的枯枝落叶和病、死的胡椒头;不偏施氮肥;椒园行间种植覆盖植物或用干草作死覆盖,以减少病菌流水传播和下雨时溅散传播。

(4)及时掌握病情,做好病区隔离 病害流行季节,特别是台风雨期,要派专人检查各园病情,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施药防治,并封锁和隔离病区,禁止人畜进入,病区用过的农具不要带到无病园。

田间管理时要先无病园,后病园。

雨天土壤湿润时停止在病园除草、施肥等农事活动,以减少人为传播。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应对发病中心区(株)及周围植株喷施1%波尔多液,或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并且用1%硫酸铜溶液或1%波尔多液喷洒病区的行间土壤。

及时挖除病死植株,运出园外烧毁,病穴土壤要挖开暴晒或淋灌1%硫酸铜溶液消毒。

(二)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

胡椒细菌性叶斑病是胡椒种植区的重要病害之一。

1962年在我国海南省的一些胡椒园

开始零星发生,1966年后此病逐渐普遍和严重。

70年代初在海南省万宁县大面积流行,重病植株叶片落光,枝蔓干枯而失去生产能力,直至整株死亡。

在一个重病农场,36个胡椒园的病株率73.8%,死株率35.5%,减产50%,给胡椒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症状

此病在各龄胡椒园均有发生。

以大、中椒发病较多,叶、枝、蔓、花序和果穗均受害,主要侵害老熟叶片。

叶片染病初期产生水渍状病斑,几天后变成紫褐色、圆形或多角形病斑。

病斑扩大,或多个病斑汇合成1个灰白色大病斑。

病健交界处有1条紫褐色分界线,边缘有一黄色晕圈。

在潮湿条件下叶背面病斑上出现细菌溢脓,干后变成一层明胶状的膜。

枝蔓受害时病菌多从节间或伤口侵入,呈不规则形紫色病斑,剖开病枝可见导管变色。

果穗染病初现紫褐色圆形病斑,后整个果穗变黑。

叶、枝、花、果重病时均易脱落,而只剩下光秃的主蔓,最终主蔓也变干、枯死。

本病原细菌除为害胡椒外,还侵染萎叶、蒟、假蒟等胡椒科植物。

病原

病菌是细菌,学名为蒌叶叶斑病黄单胞菌。

菌体为短杆状,末端钝圆,大小为0.4~0.7um×1.0~2.4um,单个或成双排列,有的3~5个排成短链,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

无芽孢,无荚膜,单根鞭毛极生。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7天,菌落圆形,直径1~2mm,表面光滑,闪光,边缘完整,乳酪状,稍凸起,半透明或不透明,有乳白带,无荧光色素。

该菌除侵害胡椒外,还能侵染蒌叶、假蒟、海南蒟。

侵染循环

本病在胡椒园内整年都存在。

病组织上的干的细菌溢脓遇水溶解,借风雨吹送或水滴溅射传播,昆虫、人员作业也能传病。

该菌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潜育期10~14天。

流行规律

在1年中,旱季雨水少,相对湿度低,田间只有零星病叶;雨季开始雨水增多,相对湿度高,露水大时,大量出现新病斑。

病斑扩展迅速,一般在1次较大降雨过程后1个月左右会出现1个发病高峰,如出现短时期干旱,新侵染的病叶明显减少,病情下降,表现为1年内有多个发病峰期。

降雨和高温度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特别是台风雨的袭击给胡椒植株造成的大量损伤有利于病原细菌的传播和侵入,如果风后又遇到连续降雨,本病就会积流行。

在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株行距过密、空气湿度高的胡椒园容易发病。

在没有防护林的胡椒园,特别在迎风面的植株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搞好胡椒园规划和基本建设 椒园不要过分集中,面积3~5亩为宜,四周种好防护林,挖好椒园内外的排水沟。

2、种植无病苗 严禁从病区引进种苗,培育和种植无病胡椒苗。

3、定期查病,及时消灭中心病株 雨季到来前应将园内感染细菌叶斑病的病叶全部摘除并集中烧毁,下雨后要及时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摘除病叶,并用1%波尔多液或4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喷射病株及其邻近植株,病株的地面要同时喷药消毒,连续喷施几次。

对重病植株病叶太多、人工摘除困难的,可喷施1%硫酸铜液促使整株叶片脱落,然后增施肥料、适当遮荫,使期恢复生长。

有些落叶严重,顶端枝蔓裸露的重病株,也可将上部枝蔓全部切除,留下1/2植株,然后增施肥料和加强抚管。

在流行期对发病椒园可定期喷施波尔多液或乙磷铝药液,10~14天1次,连喷几次。

(三)胡椒花叶病

胡椒花叶病亦称胡椒病毒病,是胡椒的重要病害之一。

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的胡椒园普遍发生此病。

染病植株的株型矮小,生长势衰弱,其生长量只及正常植株的1/2~1/3,重病园的病株率高达80%~90%,造成干胡椒产量损失27~43%。

症状

本病一般表现两种类型的症状。

一种是植株矮小,主蔓节间缩短,叶色斑驳、花叶,叶片皱缩,变厚、变小、变窄、畸形、卷曲,果穗短、果粒小且少、产量低;另一种是植株高度和叶片大小接受正常植株,只是顶部嫩叶变小或叶色浓淡不均,表现为普遍的花叶症状。

病原

病原是病毒,学名为黄瓜花叶病毒。

该病毒的质粒球形,直径为27~30mm。

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花卉、庭院树木、杂草等在内的一些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已知侵染胡椒的黄瓜花叶病毒也能侵染假蒟、萎叶和假酸浆。

侵染循环

此病主要借带毒的插条(种苗)传播到新植的胡椒园。

也可通过嫁接和蚜虫在椒园内传播。

棉蚜和绣绒菊蚜是胡椒花叶病的两种主要传毒介体。

据报道,棉蚜和绣绒菊蚜不能直接传毒给胡椒植株使其发病,而是要经过中间寄主假酸浆才能传病。

已经证明机械汁液接种均不传病。

发病规律

由于胡椒生产主要靠用无性繁殖的插条苗作种苗,因此种有病园植株的切蔓繁殖的种苗,发病早且严重。

一个椒园花叶病的流行强度与所用带毒种苗的数量有密切关系。

另外,花叶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相关密切,特别是高温干旱期间割蔓繁殖,植株的生长和新梢抽发缓慢,加上高温干旱期蚜虫的发生数量多,有利于此病的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加强产地检疫 严防病区繁育的种苗传入新的胡椒种植区。

即使在有病地区,也不得从病株上切取枝蔓繁育种苗。

2、注意抚育管理 定植胡椒前要施足基肥,植后要定期追肥,新植园要经常检查及时补插荫蔽物,直到幼苗的枝蔓能荫蔽椒头时(约在第二次整型割蔓后),才能除去荫蔽物。

割蔓,特别是植后第一次割蔓,宜在雨季的阴天进行,以利新枝蔓能快抽出和生长健壮;要避免在高温干旱天气割蔓。

3、清除病株 植后1~2年的幼龄期应定期检查,发现有花叶症状或矮缩的病株应挖除烧毁,然后及时用健壮种苗补植。

成龄结果椒株如有表现明显花叶症状的枝条,应剪除病枝、增施水肥,以促使新梢抽发。

4、治蚜防病 在干旱季节和嫩梢多、有利蚜虫发生和传病时期,在蚜虫发生季节可喷施40%乐果乳油1000倍液等杀蚜虫药剂,铲除传毒蚜虫以控制花叶病蔓延。

(四)胡椒枯萎病

胡椒枯萎病又名慢性萎蔫病、慢性衰退病、黄化病,是仅次于胡椒瘟病的一种重要病害。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印度尼西亚的邦加岛发生严重的黄化(枯萎)病,损失胡椒2200万株,损失率90%。

印度因枯萎病损失10%的胡椒植株,圭西那损失30%,在马来西亚、文莱也造成严重损失。

在巴西由腐皮镰刀菌引起的胡椒枯萎病比胡椒瘟病造成的损失更严重,是巴西胡椒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

近十年来,在我国海南省的文昌、琼海、万宁、儋州、琼中、白沙、乐东等县市和广东省湛江地区的一些胡椒园,也先后发生了胡椒枯萎病,多数是在结果的胡椒园发生,其分布地区比胡椒瘟病更广泛,其造成的胡椒植株的损失一般达5%~15%,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症状

染病植株的一般表现是叶子褪绿、变黄、生势不旺、植株矮缩,严重时整株呈萎蔫、衰退状。

病株的地上部份,开始是部分叶片失去光泽,逐渐变黄,随后出现大多数叶片变黄;部分黄叶萎蔫、下垂、脱落、嫩枝回枯,花穗干缩;最终整株萎蔫、死亡。

病株的地下部份,先是小根变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