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两校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题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8182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两校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两校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两校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两校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两校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两校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题1.docx

《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两校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两校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题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两校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题1.docx

湖北省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两校届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题1

2020届湖北省二校高三6月联考理综生物试题(宜昌一中、龙泉中学)

1.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下列事实或证据不支持该观点的是()

A.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能进行运动和分裂

B.离体的叶绿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释放氧气

C.用手抓握物体需要一系列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协调配合

D.生物圈的碳循环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都有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单细胞的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来完成,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多个细胞共同协调来完成。

【详解】A、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其单个细胞就能进行运动和分裂,这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

B、叶绿体不是细胞,因此离体的叶绿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不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B符合题意;

C、用手抓握物体需要一系列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协调配合,这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的碳循环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与细胞呼吸密切相关,能说明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功能单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并增殖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细胞器完成的是()

A.噬菌体特异性吸附在细菌细胞上

B.噬菌体遗传物质整合到细菌DNA上

C.噬菌体DNA在细菌细胞中转录

D.噬菌体的蛋白质在细菌细胞中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噬菌体为专性寄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胞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E组装→释放。

其中合成过程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DNA复制过程没有细胞器的参与,蛋白质合成过程需要宿主细胞核糖体的参与。

【详解】A、噬菌体特异性吸附在细菌细胞上,此时,噬菌体还没有进入细胞内,不需要借助细胞器完成,与题意不符,A错误;

B、噬菌体进入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不会整合到细菌DNA上,B错误;

C、转录过程不需要细胞器的参与,因此,噬菌体在细菌细胞中的转录不需要细胞器参与完成,C错误;

D、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宿主细胞——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的,需要借助细胞器完成,D正确。

故选D。

3.为研究Cu2+和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操作顺序的实验方案:

甲组:

CuSO4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乙组:

NaCl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丙组:

蒸馏水—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各组试剂量均适宜,下列对该实验方案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A.缓冲液的pH应控制为最适pHB.保温的温度应控制在37℃左右

C.宜选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剩余量D.设置的对照实验能达成实验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

酶活性受强酸、强碱、高温、重金属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酶的特点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

实验设计应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实验过程中应保持无关变量一致。

【详解】A、缓冲液的pH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A正确;

B、温度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左右,B正确;

C、碘液遇淀粉变蓝,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变蓝色,因此可以选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剩余量,C正确;

D、甲乙两组实验中除了有Cu2+和Cl-,还有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需要排除二者对实验的干扰,因此对照组还需要再设置一组排除硫酸根离子和一组排除钠离子干扰的对照实验,因此该实验方案设置的对照实验不能达成实验目的,D错误。

故选D。

4.现有两瓶世代连续的果蝇,甲瓶中个体全为灰身,乙瓶中的个体既有灰身也有黑身。

让乙瓶中的全部灰身个体与异性黑身果蝇交配,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则甲为乙的亲本

B.若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则乙中灰身果蝇与甲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C.若后代只出现一种表现型,则乙为甲的亲本,甲中灰身果蝇为杂合子

D.子代是否出现两种表现型是判断显隐性性状的重要依据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甲瓶和乙瓶中的果蝇存在世代连续关系,若甲瓶中的果蝇为亲代,则灰身果蝇自由交配产生的乙瓶中表现型为灰身和黑身均有,据此可知灰身对黑身为显性;若乙瓶中的果蝇为亲代,产生的甲瓶中表现型均为灰身,据此也能得出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的结论。

【详解】A、乙瓶中的全部灰身个体与异性黑身果蝇交配,若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乙瓶灰身个体中存在杂合体(Aa),而甲瓶全为灰身(Aa),则甲为乙的亲本,且灰身是显性,A正确;

B、甲瓶全为灰身(Aa),甲瓶果蝇(Aa)自交后子代为灰身(AA)、灰身(Aa)、黑身(aa),则乙中灰身(AA和Aa)果蝇与甲基因型相同(Aa)的概率为2/3,B正确;

C、若后代只出现一种表现型,则说明乙瓶中为纯合体AA和aa,乙为甲(Aa)的亲本,甲中灰身果蝇为杂合子,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只要存在世代连续的关系,无论子代是否出现两种表现型,均可得出灰身是显性性状,D错误。

故选D。

5.某人长期失眠,出现了心慌、易怒、体重减轻等症状,去医院抽血检查后,部分指标化验结果异常(如下表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TSH(促甲状腺激素)

0.15⬇

1.4~4.4uIU/mL

葡萄糖

12.28⬆

3.89~6.11mmol/L

3

42⬇

3.50~5.50mmol/L

血清总蛋白

32⬇

60~80g/L

 

A.TSH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B.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加

C.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

D.该患者可能会出现皮下组织水肿的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TSH(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且低于正常水平;葡萄糖含量增加,且高于正常水平;钾含量下降,稍低于正常水平;血清总蛋白含量下降,低于正常水平。

【详解】A、TSH(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应为甲状腺,A错误;

B、血液化验的结果血糖过高,原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动力减小,导致水分吸收减少,B错误;

C、因为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若血液中K+浓度偏低,膜内外的浓度差加大,导致K+外流增加,会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C错误;

D、血清总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减小,组织液增加,会出现皮下组织水肿的症状,D正确。

故选D

6.外来物种薇甘菊覆盖在其他植物上,被其覆盖的植物或被绞杀、重压致死,或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

而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

下表为薇甘菊长期入侵某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未被侵入时期

轻微入侵时期

重度入侵时期

植物种类(种)

150

121

69

碳储量

(吨/公顷)

植被

56.2

50.9

43.5

凋落物

2.0

3.5

5.4

土壤

161.9

143.2

117.7

 

A.由于薇甘菊是生产者,它的入侵会使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

B.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寄生关系,可利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

C.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逐渐减弱

D.引入菟丝子之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存量在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种群密度无法说明下降还是上升;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存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

【详解】A、因为薇甘菊入侵会导致植物大量死亡,种类也迅速减少,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减少,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

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所以可利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B正确;

C、比较从未入侵到重度入侵的三个阶段,随着凋落物的增加,土壤中的碳储量在下降,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加强,C错误;

D、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种类数在减少,故植物的丰富度下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

而菟丝子可使薇甘菊死亡,引入菟丝子之后物种种类增加,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升高,D错误。

故选B。

7.甲、乙两种植物在25℃下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示。

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时,乙植物产生[H]的具体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乙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呼吸速率,b点时,甲、乙两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______________,所以总光合速率不一定相等。

(2)c点后,限制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的内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也可能是外因,如温度和光照强度等,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是否是温度限制的(净光合速度测定方法不做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2).大于(3).呼吸速率不一定相等(4).叶绿体色素含量、酶的数量和活性(5).实验思路:

选择长势相同的甲乙植株若干,在与上述实验相同的光照强度和充足CO2浓度等其他相同条件下,设置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多组实验,一段时间后,测定每组实验的净光合速率,与25℃下的净光合速率进行比较

【解析】

【分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CO2浓度,因变量是CO2净吸收速率,CO2能够为光合作用提供暗反应原料,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最后达到平衡状态。

【详解】

(1)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均可以产生[H],a点时,乙植物产生[H]的具体场所有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a点时,乙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所以乙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b点时,甲、乙两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呼吸速率不一定相等,所以总光合速率不一定相等。

(2)c点后,限制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的内因可能是叶绿体色素含量、酶的数量和活性。

实验思路注意4个要点:

①对象(选择长势相同的甲乙植株若干)②控制无关变量(在与上述实验相同的光照强度和充足CO2浓度等其他相同条件下)③控制自变量(设置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多组实验,一段时间后)④处理因变量(测定每组实验的净光合速率,与25℃下的净光合速率进行比较)。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掌握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及相关曲线,能正确分析曲线,包括起点、临界点、转折点等的含义,能准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有一定难度。

8.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研究成果-青蒿素在疟疾治疗及预防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疟疾是经雌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单细胞真核动物)的血液而引起的传染病。

回答下列问题:

(1)疟原虫侵入人体时,首先要突破皮肤、黏膜等,上述免疫过程为__________(“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从细胞的生命历程看,被疟原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__________。

(2)疟原虫有间日、三日、恶性和卵形之分,感染了间日疟原虫后,针对该病原体

抗体在2-3周出现,4-8周达到峰值,因此,对疑似感染者可以在此期间多次抽血进行抗体检查,以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疟原虫繁殖到一定数量(子细胞称裂殖子),引起红细胞短时间大量破裂,释放的裂殖子产生的疟色素等物质干扰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调定点(体温调定点类似于空调的设定温度,后来体温调节将围绕此设定温度进行调节)提高。

在体温上升至体温调定点的过程中,患者处于__________(发冷期或发热期)。

(4)患者体温调节的过程中,下丘脑调节使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提高了细胞代谢速率。

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①组成细胞结构②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③起催化作用④调节生命活动的信号分子⑤提供能量

【★★答案★★】

(1).非特异性免疫

(2).细胞凋亡(3).是否感染和感染的疟原虫的种类(4).发冷期(5).②④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

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

(1)皮肤、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2)根据题干信息,疟原虫有四种,因此对疑似感染者在此期间多次抽血进行抗体检查,可以确定是否被疟原虫感染以及感染的疟原虫的类型。

(3)体温调定点提高之后,体温上升期,体温仍然低于体温调定点,温度感受器兴奋之后,传至大脑皮层最终会形成冷觉,因此患者处于发冷期。

(4)激素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生命活动,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②④正确;

激素没有组成细胞结构,①错误;起催化作用的是酶,不是激素,③错误;激素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⑤错误。

故选②④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考生识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根据免疫的特点进行解答。

9.下图甲表示某城市利用河流净化污水的基本原理,图乙表示污水从A处流入河流后不同地方几种成分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完成过程①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入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排放进河流的不是生活污水,而是化肥厂的污水,则河流中首先增加的生物种类是________。

(3)甲图的④中存在“藻类→浮游动物→……→鳙鱼”食物链,当第n个营养级的能量为akJ时,则第m(m>n)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大值y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_______。

A.

 B.

C.y=a×5n-m            D.y=a×5m-n

【★★答案★★】

(1).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污水中的能量(3).细菌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的生长(4).藻类(5).A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①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③代表植物与动物的呼吸作用,④代表消费者的捕食作用;

分析图乙可知,污水进入河流后,AB段中,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大量消耗;BC段中,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有机物含量降低,细菌数量下降,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

【详解】

(1)图甲中完成过程①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该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入来源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污水中的能量。

(2)图乙中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细菌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的生长。

若排放进河流的不是生活污水,而是化肥厂的污水,则河流中首先增加的生物种类是藻类。

(3)每增加一个营养级,占有的能量最大值就变为上一营养级的1/5,即5-1,所以第m个营养级的生物的能量最大值为y=a×5n-m,综上所述,BD错误,AC正确。

【点睛】本题围绕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考查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题图分析不同不同水域生态系统成分的不同,并且本题还考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相关计算。

10.人类的血型系统是根据人的红细胞表面同族抗原的差别而进行的一种分类。

据目前国内外临床检测,发现人类血型有30余种之多。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最多而常见的血型系统为ABO血型,这一血型是由第9染色体上IA、IB、i 3个基因决定的,这一现象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特点;与ABO血型有关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种,表现型共有_______种。

(2)在人的红细胞膜上有一种H物质,能够在细胞内发生下面的转化:

①从这转化可以看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

②1952年在孟买发现一个血型奇特的家系,系谱图如下:

在这个家系中,Ⅱ3、Ⅱ4、Ⅱ6 3个女儿均无H物质、A抗原和B抗原,请从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产生的原因:

_______。

(3)人类Rh血型是由1号染色体上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在遗传过程中,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不定向

(2).6(3).4(4).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5).在细胞内还存在一对控制H物质合成的基因,而Ⅰ1和Ⅰ2为杂合体,他们的后代可产生隐性个体,不能合成H物质,进而也不能合成A抗原和B抗原(6).不遵循(7).自由组合的基因都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或控制Rh血型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

【解析】

【分析】

在ABO血型系统中,IA与IB为显性基因,IA、IB型为共显性,i基因为隐性基因。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适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

【详解】

(1)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形成复等位基因,人类的ABO血型的基因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与ABO血型有关的基因型共有IAIA、IAi、IBIB、IBi、IAIB、ii共6种,表现型共有A型、B型、AB型和O型共4种;

(2)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从H物质的转化可以看出这属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孟买型血型形成的原因是在细胞中还存在一对控制H物质合成的基因,用H、h表示,有H基因能合成H物质,进而才能合成A抗原和B抗原,如hh基因纯合,则不能合成H物质而表现为孟买型血型。

(3)控制Rh血型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在遗传过程中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本题以人的不同血型系统为出发点,考查不同类型的遗传方式,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系谱图推断特殊血型的遗传方式。

[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11.鞣质(Tannins)又称单宁,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具有止血、杀菌等作用,是常见的中药成分。

它不溶于氯仿、苯、无水乙醚与石油醚,易溶于醋酸乙酯。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树皮中提取鞣质时常选用萃取法,用此法提取鞣质时,应对原料进行_______________处理。

萃取液的浓缩一般选用_______装置,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液体是_________。

(2)某科研小组探究了鞣质对自然界中生存环境条件相同的甲、乙、丙三种细菌的杀伤能力。

实验步骤简述如下:

a:

制备含有适量鞣质的完全培养基和不含鞣质的完全培养基;

b:

将等量的甲、乙、丙三种细菌接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1的培养基上,对照组2不接种;

c:

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大小。

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实验中用的培养皿等玻璃器材,一般选用的灭菌方法为__________,采用该灭菌方法灭菌的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品。

②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乙细菌对鞣质具有非常强的抵抗能力,请写出乙细菌具有抗鞣质能力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鞣质对甲细菌的杀伤能力强于丙,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粉碎、干燥

(2).蒸馏(3).醋酸乙酯(4).干热灭菌(5).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6).乙细菌能产生分解鞣质的酶(7).对照组1与实验组中甲菌落的直径比大于丙菌落的直径比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常用的灭菌方法主要有灼烧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等。

①灼烧灭菌:

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

②干热灭菌:

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③高压蒸汽灭菌:

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

2、萃取法:

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被提取物质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所要提取的物质。

【详解】

(1)鞣质易溶于醋酸乙酯,从树皮中提取鞣质时可选用萃取法,用此法提取鞣质时,应对原料进行粉碎、干燥处理。

萃取装置是用蒸馏装置,而浓缩装置是让挥发性较强的萃取剂从混合物中挥发出来,故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液体是应是萃取剂,即醋酸乙酯。

(2)①对培养皿等玻璃器材灭菌方法一般为干热灭菌,该灭菌方法一般用于对能耐高温、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进行灭菌,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

②乙细菌对鞣质具有非常强的抵抗能力,可能的原因是乙细菌能产生分解鞣质的酶;从对照组1与实验组中甲菌落的直径比大于丙菌落的直径比可以看出,鞣质对甲细菌的杀伤能力强于丙。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酚类物质的提取、灭菌方法及相关实验分析,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如图为纯种荷斯坦奶牛的繁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克隆动物培养过程与图示繁殖过程相比特有的技术手段是_____技术,这两种繁殖动物的方式相比,实质性的区别为后者是_____生殖(填“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

(2)一般用_____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

用孕激素处理受体牛以利于胚胎移植。

一般用_____对牛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

(3)受精卵体外培养所需的培养液成分一般比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类外,还需要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以及_____等物质。

(4)纯种荷斯坦奶牛繁殖成功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