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筛查规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8038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7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卒中筛查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脑卒中筛查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脑卒中筛查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脑卒中筛查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脑卒中筛查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脑卒中筛查规范.docx

《脑卒中筛查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卒中筛查规范.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脑卒中筛查规范.docx

脑卒中筛查规范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筛查规范

一、缺血性脑卒中筛查一般要求

(一)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或者正在服用降压药物

●高胆固醇血症或者正在服用降血脂药物

●糖尿病

●年龄超过50岁

一般危险因素:

●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有其它的心脏疾病

●呼吸睡眠暂停

●直系亲属中有过卒中或心脏病史(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儿女)

●吸烟

●大量饮酒

●缺乏体育运动,每周不能坚持做3次(每次至少20~30分钟)

●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或油脂过多

●肥胖

●男性

●牙龈经常出血、肿痛,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

●缺血性眼病史

●突发性耳聋

具有以上2项主要危险因素,或具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和2项以上(包括2项)一般危险因素,或既往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史者,建议接受脑卒中筛查。

(二)筛查内容

包括患者既往心脑血管病史、血生化检查、神经系统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经颅多普勒检查(TCD)等,具体见附件1——病例报告表(CRF)(附件1)。

(三)筛查流程

颈动脉筛查路径:

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需要增加必要检查如:

超声心动、MRI、MRA、CTA、DSA等。

颈部血管听诊注意事项:

1.选用钟型听诊器;

2.准确的体表标志;

3.注意杂音的最强部位和杂音性质;

4.适当加压注意杂音变化;

 

二、超声筛查

(一)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1、目的: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动脉血流异常情况作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2、适应证

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3、禁忌证和局限性

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重症脑血管病;

2)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检查者;

3)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超声检测。

4、仪器设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常规采用5~12MHz线阵探头。

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或2~3.5MHz扇形(相控阵)探头。

术中超声采用5~10MHz或更高频率的线阵探头。

5、检查前准备

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

检查前应询问病史,如患者有无神经系统症状、脑缺血及颈动脉疾病的相关临床症状、颈动脉支架或内膜剥脱术病史以及既往相关的影像学检查资料。

6、检查技术及诊断标准

1)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正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

①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分叉处、左侧从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近、中、远段)、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近、中、远段)、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

②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测量内-中膜厚度(IMT)。

③纵切面分别在颈内、外动脉水平上下方1~1.5cm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方)、颈总动脉球部(分叉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动脉硬化斑块。

④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上述动脉血流充盈状态。

⑤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近段、远段)、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远段)、颈外动脉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并计算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或狭窄远端颈内动脉)流速比值,分析血流频谱特征并鉴别颈内、外动脉(表1)

表1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内径

较粗

较细

解剖特征

无分支

多个分支

检测位置

后外侧

前内侧

频谱形态

低阻力型

高阻力型

颞浅动脉叩击试验

无变化

传导震颤性血流波形

 

2)椎动脉的超声检查步骤

1椎动脉的检测应包括颈段(V1段)、椎间段(V2段)、枕段(V3段),观察椎动脉的灰阶图像,测量V1段(特别是开口处)、V2段(C2~C6)血管直径。

2以CDFI或能量多普勒显像观察椎动脉从V1~V3全程血流充盈状态及走形。

3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V1、V2、V3血流频谱及测量V1、V2的峰值及舒张末期流速。

3)锁骨下动脉的超声检查步骤

1以灰阶显像从无名动脉上行或从颈总动脉下行观察左、右侧锁骨下动脉血管结构,测量相关血管内径。

2以CDFI观察锁骨下动脉血流充盈情况。

3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锁骨下动脉的血流频谱,测量收缩期峰值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管狭窄时要注意鉴别狭窄的位置与椎动脉开口位置的关系。

4)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1IMT及斑块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mm为内膜增厚,局限性内-中膜厚度≥1.5mm定义为斑块。

2斑块的评价

——根据斑块声学特征:

均质回声斑块:

分低回声、等回声及强回声斑块;不均质回声斑块:

斑块内部包含强、中、低回声。

——根据斑块形态学特征:

规则型:

如扁平斑块,基底较宽,表面纤维帽光滑,回声均匀,形态规则;不规则型:

如溃疡斑块,表面不光滑,局部血流充盈缺损,形成“火山口”征。

目前国际采用的颈动脉狭窄标准是2003美国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公布的标准(表2)。

表2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

狭窄程度

PSV(cm/s)

EDV(cm/s)

PSVICA/PSVCCA

正常或<50%

<125

<40

<2.0

50%~69%

≥125,<230

≥40,<100

≥2.0,<4.0

70%~99%

≥230

≥100

≥4.0

闭塞

无血流信号

无血流信号

无血流信号

5)常见颈部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

①颈内动脉狭窄、闭塞

检测确定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回声特性;采用灰阶超声测量病变血管残余及原始管径及面积。

测量狭窄近段、狭窄段、狭窄远段(通常距狭窄段3~4cm处最低血流速度为取值结果)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计算狭窄段/狭窄近段(或远段)比值。

同侧颈外动脉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管径的测量。

鉴别血栓或斑块造成的血管闭塞或狭窄。

②椎动脉狭窄和闭塞

狭窄程度分类:

椎动脉狭窄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表3为参考标准:

表3椎动脉起始段狭窄评价标准

狭窄程度

PSV(cm/s)

EDV(cm/s)

PSV起始段/PSV椎间隙段

正常或<50%

<170

<34

<2.5

50%~69%

≥170,<200

≥34,<60

≥2.5,<4.1

70%~99%

≥200

≥60

≥4.1

闭塞

无血流信号

无血流信号

无血流信号

闭塞分类:

A、全程闭塞B、节段闭塞C、颅内段闭塞

③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

狭窄与窃血程度分类:

A:

狭窄小于50%局部血流速度稍高于健侧,但频谱形态正常。

当狭窄率接近50%时,患侧椎动脉收缩期加速度时间相对延长,收缩峰出现小切迹频谱特征,为隐匿型窃血(Ⅰ级窃血)。

B:

狭窄50%~69%狭窄段血流速度高于健侧,频谱改变。

同侧椎动脉表现为收缩期达峰时间延长,伴切迹加深或收缩期逆转的低速血流信号,出现不典型振荡型血流频谱,为部分型窃血(Ⅱ级窃血)。

健侧椎动脉血流速度相对升高。

C:

狭窄70%~99%一般情况下狭窄程度<90%时,狭窄段血流速度明显升高,频谱改变。

患侧椎动脉出现典型的振荡型血流频谱,同样可以确定为部分型窃血。

当狭窄≥90%时,患侧椎动脉以逆转的正向血流信号为主,舒张期负向血流信号微弱,接近完全型窃血。

D:

锁骨下动脉闭塞或狭窄>90%(开口处)血管腔内充填均质或不均质回声斑块或血栓,观察不到清晰的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消失,开口以远探及低速低阻力类似颅内动脉血流信号。

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完全逆转,为完全型窃血(Ⅲ级窃血)。

7、操作注意事项

注意仪器的调节,包括聚焦、灰阶及彩色多普勒增益、脉冲重复频率、滤波等。

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速度时一定要注意声束与血流之间的角度≤60。

注意重度狭窄与闭塞的鉴别。

对于重度狭窄或可疑闭塞的血管病变,可采用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微弱血流信号。

8、报告基本内容和要求

应包括超声描述、超声诊断和可能的建议三部分,前两者为必须内容。

以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超声描述:

常规超声描述:

应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数量(如内-中膜厚度、斑块等)、病变程度(有无狭窄;狭窄程度;有无闭塞及侧支循环情况)及相关信息。

超声诊断:

包括定位、定性、定量(狭窄程度)、诊断结论。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常规筛查

1、目的:

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2、适应证

动脉狭窄和闭塞、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畸形、颅内压增高、脑死亡、脑血流微栓子监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3、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

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4、仪器设备

超声仪:

TCD检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MHz或2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检查床:

普通诊查床。

5、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的脑血流速度的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

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

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

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

④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CTA、MRI、MRA、DSA等影像图片资料。

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和相关用药及治疗后时间、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

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30°)、深度、取样容积的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6、检查技术

(1)检测部位及检测动脉

①颞窗:

分前、中、后三个声窗,通常后窗是检测大脑半球动脉的最佳选择,易于声波穿透颅骨及多普勒探头检测角度的调整。

通过颞窗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和颈内动脉末段(TICA),并可通过压迫颈总动脉判断前交通动脉(AcoA)和后交通动脉(PcoA)。

②眼窗:

探头置于闭合的眼睑上,声波发射功率降至5%~10%。

通过眼窗可以检测眼动脉(OA)、颈内动脉虹吸部(CS)各段:

海绵窦段(C4段)、膝段(C3段)和床突上段(C2)。

在颞窗透声不良时可通过眼窗检测对侧ACA、MCA和TICA。

③枕窗:

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1cm左右,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通过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PICA)和基底动脉(BA)。

(2)动脉检测鉴别

MCA:

经颞窗检测,取样容积深度为30~65mm,主干位于40~60mm,血流方向朝向探头,正向频谱。

压迫同侧颈总动脉(CCA),血流速度明显减低但血流信号不消失。

对于MCA的检测,要求在主干信号的基础上逐渐减低深度,连续探测到30~40mm的MCA远端M2分支水平,要注意血流信号的连续性。

TICA:

沿MCA主干连续加深检测深度在60~70mm范围,调整声束角度使负向血流信号ACA接近消失;获得单纯的正向血流频谱为TICA。

压迫同侧的CCA时TICA血流消失并出现短暂尖小的负向血流信号即可确定TICA。

当进一步向下调整探查角度时,可以获得颈内动脉虹吸部的血流频谱,经同侧CCA压迫试验与同侧的PCA相鉴别。

ACA:

在TICA水平深度在60~75mm的负向血流频谱即为ACA。

深度在75~85mm,可以检测到对侧半球的ACA(正向血流频谱)。

当AcoA发育正常时,同侧CCA压迫试验,ACA血流频谱从负向逆转为正向,对侧ACA血流速度明显升高。

当颞窗透声不良时,可经眼窗检测,声束向内上方倾斜,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15°~30°,深度为60~75mm,通过CCA压迫试验鉴别。

眼窗探测到对侧ACA为正向血流频谱,MCA为负向血流频谱。

PCA:

经颞窗检测深度为55~70mm,以MCA/ACA为参考血流信号,将探头向枕部、下颌方向调整,当MCA/ACA血流信号消失,随后出现的相对低流速、音频低于同侧半球其他脑动脉的正向血流频谱为PCA的交通前段(P1段),探头方向进一步向后外侧调整,可检测到负向血流频谱,PCA交通后段(P2段)。

当PCA血流来自BA,PCoA发育正常时,压迫同侧CCA可使P1、P2段血流速度增加。

若PCA血供来自ICA,无P1段血流信号,仅获得负向的P2段血流频谱,压迫同侧CCA时,P2段血流下降。

OA:

经眼窗探头发射功率5%~10%,声束基本与眼球轴线垂直或稍向内倾斜10°~15°,检测深度为40~50mm,血流频谱为正向,PI值大于1.10。

压迫同侧CCA时,OA血流速度减低或消失。

CS:

经眼窗探测。

首先获得OA血流信号后,增加取样容积深度为55~75mm,声束向内下或内上,海绵窦段(C4段)血流为正向,膝部为双向血流频谱(C3段),床突上段(C2段)为负向血流频谱。

VA、PICA和BA:

取坐位或侧卧位均可。

探头放置在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选择深度为55~90mm,通过调整检测角度,分别获得左右侧椎动脉负向血流频谱及小脑后下动脉正向血流频谱。

检查者应以不间断的椎动脉血流信号为基准,逐渐增加检测深度,在90~120mm可以获得负向、相对VA升高的基底动脉血流频谱。

(3)正常脑动脉功能的评价

TCD对脑动脉功能检测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

①取样深度:

双侧半球同名动脉检测取样深度基本对称。

②血流速度:

通常血流速度的计量单位是cm/s,包括峰值流速(peakvelocity或systolicvelocity,Vp或Vs)、平均血流速度(meanvelocity,Vm)、舒张末期流速(endofdiastolicvelocity,Vd)。

血流速度参考标准见表1、表2。

③血流方向:

朝向探头血流为正向,频谱位于基线上方;血流背离探头为负向,频谱位于基线下方。

当多普勒取样容积位于血管的分支处或血管走向弯曲时,可以检测到双向血流频谱。

④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

PI和RI是评价颅内动脉弹性和血管阻力及脑血流灌注状态高低的指标,PI=Vp-Vd/Vm,RI=Vp-Vd/Vp。

常规TCD检测结果分析以PI指数更为准确,正常颅内动脉的PI值为0.65~1.10。

⑤颈动脉压迫试验:

压迫颈动脉的位置应在锁骨上窝水平颈总动脉的近段,不要在甲状软骨水平,避免压迫颈动脉球部,引起不良反应。

通过颈动脉压迫试验鉴别所检查的动脉和颅内动脉侧支循环功能状态。

⑥血流频谱形态分析:

TCD正常血流频谱周边显示为明亮色彩(如红色或粉黄色),中间接近基线水平为相对低流速状态,显示为蓝绿色或相对周边色减低形成“频窗”特征。

正常TCD频谱特征为收缩期S1峰(心脏收缩后形成收缩峰)、S2峰(血液进入大动脉后出现的血管搏动波)及心脏舒张早期形成的波峰D峰(图1),表4、5。

表4颅内动脉TCD检测正常值(Aaslid1982)

检测动脉

声窗

深度mm

血流方向

平均血流速度MV

MCA

颞窗

30~60

正向

55±12cm/s

ACA

颞窗

60~85

负向

50±11cm/s

PCA

颞窗

60~70

正向、负向

40±10cm/s

TICA

颞窗

55~65

正向

39±09cm/s

CS

眼窗

60~80

正向、双向、负向

45±15cm/s

OA

眼窗

40~60

正向

20±10cm/s

VA

枕窗

60~80

负向

38±10cm/s

BA

枕窗

80~110

负向

41±10cm/s

表5 颅内动脉血流速正常值(cm/s)(国内参照标准)

年龄

(岁)

30~39

40~49

50~59

60~69

血管

Vs

Vd

Vs

Vd

Vs

Vd

Vs

Vd

MCA

9713

447

9612

448

9112

407

9014

386

ACA

8415

389

8414

398

7915

369

7815

3510

PCA

5812

287

5510

276

5112

265

5112

236

TICA

10114

489

9912

468

9015

408

8714

376

VA

548

265

536

266

516

235

509

215

BA

649

296

638

287

608

2610

579

243

(4)注意事项

①注意患者头部位置,根据患者的头围大小调整检测深度、声束方向。

②检测动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是观察血流动力学正常与否的重要因素。

③注意颅内动脉的解剖位置关系。

④注意动脉血流频谱方向的改变。

⑤比较双侧半球颅内同名动脉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的对称性。

⑥正确利用颈动脉压迫试验,分析鉴别TCD检测结果。

(5)不同生理因素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见表6

表6常见生理因素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生理影响因素

血流动力学变化

年龄(随年龄增长)

血流速度逐渐减低

脑脊液压力(颅内压升高)

血流速度减低

中心静脉压升高

血流速度减低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加(PaCO2)

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升高

心输出量增加

血流速度相对减低(以维持正常CBF)

血液黏度升高

血流速度减低

贫血

血流速度升高

血管扩张药物

血流速度升高

血管收缩药物

血流速度减低

CBF:

脑血流量

7、检查报告

TCD检查报告包括临床诊断、超声描述和超声诊断三部分,后两者为必须内容。

(1)超声描述:

①首先对所有被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PI)进行两两比较是否对称;若存在不对称性改变,应指出何者为异常;并列出异常动脉的Vs/Vd。

②血流频谱形态、血流音频的描述。

③血流方向的评价。

④实施CCA压迫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侧支循环建立与检测依据。

(2)超声诊断:

检查结论应包括解剖结构名称(如大脑中动脉、前动脉、椎动脉等)和血流动力学异常诊断,如血管狭窄和闭塞、血管痉挛(继发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多见)、颅内压升高等。

8、临床常见病变的TCD检测及诊断标准

(1)颅内动脉狭窄

①血流速度的变化:

典型血管狭窄的特点是节段性血流速度异常,狭窄段流速升高,狭窄近端流速正常或相对减低,狭窄远端流速减低(狭窄>50%)。

颅内动脉狭窄(狭窄>50%,>40岁年龄组)血流速度诊断标准参见表7。

表740岁以上患者颅内血管狭窄>50%的流速参考值(cm/s)

血管

临界值

诊断值

Vs

Vm

Vs

Vm

MCA

140~160

80~100

>160

>100

ACA

100~120

60~80

>120

>80

PCA

80~100

50~70

>100

>70

CS

100~120

60~80

>120

>80

VA、BA

80~100

50~70

>100

>70

②狭窄程度的判断:

根据血流速度,并结合狭窄后血流速度、频谱和音频的改变进行分析判断。

③血流频谱特征:

随狭窄程度的增加,频谱基线上下出现湍流及弧形或索条状对称分布的血管杂音所特有的高强度血流信号形成的特征性频谱。

④血流音频改变:

随狭窄程度增加,音频出现低调或高调粗糙杂音以及乐音性或机械样血流杂音形成的音频特征。

(2)颅内动脉闭塞

①MCA闭塞

MCA闭塞可以分为急性闭塞与慢性闭塞。

MCA主干急性闭塞:

沿MCA主干至远端M2段分支均无血流信号,同侧ACA、PCA、TICA血流速度正常。

MCA主干慢性闭塞:

主干至远端分支水平检测范围内可以检测到低流速、低搏动指数的血流频谱,随检测深度变化血流信号不连续。

病变同侧ACA和(或)PCA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

②VA闭塞

一侧VA血流频谱测不到,一侧VA血流速度明显升高(代偿),BA流速与健侧VA流速一致。

(3)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

以颈内动脉狭窄≥70%病变程度为标准所检测到的典型血流动力学特征:

①病变侧颅外段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升高,高于健侧同名动脉流速1.5倍以上,患侧MCA、TICA、CS流速减低,健侧ACA流速相对升高(AcoA开放),患侧PCA流速升高(PcoA开放)。

②患侧颅外段颈内动脉可探测到湍流频谱,双侧颅内同名动脉血流频谱形态不同,患侧MCA、ACA、TICA峰融合、峰钝。

③患侧颅外段颈内动脉的血流音频高调粗糙,可闻及湍流形成的紊乱血流音频或血管杂音。

④患侧MCA、TICA、ACA、PCA、OA的PI值明显低于健侧。

⑤侧ACA血流方向由负向逆转为正向(前交通支开放)。

患侧OA血流方向由正向逆转为负向(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伴血流速度相对减低或升高(与侧支循环血流量相关)。

⑥查患侧MCA时,压迫健侧CCA,患侧MCA流速明显减低(前交通动脉开放征)。

检查患侧PCA,压迫健侧CCA时,患侧PCA相对升高,证实患侧后交通动脉开放。

(4)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

颈内动脉闭塞与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的区别,在于前者颅外段颈内动脉血流信号消失,而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颈内动脉狭窄基本一致。

(5)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①双侧椎动脉流速不对称,患侧椎动脉流速低于健侧。

②双侧椎动脉血流频谱不对称。

患侧椎动脉出现收缩期切迹(隐匿型窃血,Ⅰ级));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部分逆转,血流频谱呈现双向“振荡型”改变(部分型窃血,Ⅱ级));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完全逆转,频谱呈单向“脉冲型”改变(完全型窃血,Ⅲ级)。

③健侧椎动脉血流速度相对升高(代偿),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健侧椎动脉流速高低一致。

④患侧上肢动脉流速减低,失去周围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呈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