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7625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汇总.docx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汇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汇总.docx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汇总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指导老师:

姜凤华

学生姓名:

陈妙婷

学号:

w446708223350020

院系:

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

教育管理

毕业时间:

2011年6月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月日

目录

一、传统上对“后进生”的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6

(一)评价内容不全面。

6

(二)评价方式非常单一。

6

(三)评价主体非常单一,这就会导致“一言堂”式评价的出现。

6

二、改变传统上对“后进生”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

7

(一)转换评价标准,树立多元智能观。

7

(二)完善评价主体,建立评价共同体。

7

(三)改变评价方式,实行赏识性评价。

8

(四)抓住评价时机,转化"后进生"。

8

三、在科学的评价模型的指导下,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8

(一)互相信任、尊重,消除学生疑虑。

8

(二)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准确分析学生心理。

9

(三)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信心。

9

(四)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

9

(五)“合理期待”,运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心理氛围。

10

(六)逐步推进,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10

(七)多方面配合,形成合力。

10

(八)反复抓,抓反复。

10

四、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是转化“后进生”的最好的、最全面的实践方法。

11

(一)积极倡导后进生自觉养成树立理想、目标的习惯。

11

(二)积极推行班集体文化建设,用良好的班级氛围感化后进生。

11

(三)采用奖惩制度,调动后进生的积极主动性。

12

参考文献13

致谢词14

 

摘要

我们常把学生比作是早晨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可能就是迟升的朝阳。

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呵护,关怀体贴,理解尊重,谆谆诱导……“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这句话也许夸张了些,却实实在在地告诫我们,对待后进生切不可疏忽大意。

作为一个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帮助教育好这些后进学生,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

那么在这,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研究如何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本文首先以传统教学中如何评价“后进生”为基础,明确指出这种评价方式所存在的弊端,进而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模型。

然后,在科学的评价模型的指导下,研究出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引出本文的重点与成果: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是转化“后进生”的最好的、最全面的实践方法。

我们需要适应新形势,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采取措施,遵循科学的教育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主动寻求恰当的管理方法,努力营造民主、科学、团结、进取的和谐氛围。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引言

在教育实践中,“后进生”转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实,“后进生”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传统评价理念的产物。

从学生评价这一角度出发探究促进“后进生”发展的评价策略,会对“后进生”转化工作有所启示,并使我们重新审视对学生的评价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策略。

一、传统上对“后进生”的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长期以来,我们对"后进生"的研究非常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在教育实践中转化"后进生"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要从根源上认识这个问题,即"后进生"现象是怎么样产生的?

怎样的学生是。

"后进生"?

  我们在教育研究及实践中对"后进生"的称呼多种多样。

如"差生"、"学困生"、"学业不良学生"等,概念虽然不尽相同,但这些概念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那就是传统的学生评价观。

我们的传统评价主要是以甄别和鉴定为主要功能的。

又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外在表现为评价准则的。

而这些准则主要是对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进行考察,考察方法也自然落在了以标准化纸笔测验为主的形式上。

在这种评价标准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分为几大类:

"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

凡学业成绩不良、学习困难、表现不积极、不听话的学生,都被归入"后进生"这一类中。

后进生是学生中一小部分思想、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不良的特殊的学生群体。

一些学生犯了错误也通常被视为后进生。

这种评价方式上有诸多的问题存在:

(一)评价内容不全面。

传统评价观建立在单一的智能观上,主要评价学生的认知、言语及数理逻辑能力,非常不全面。

这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价值观等无能为力。

(二)评价方式非常单一。

每个学生都具有个体差异性,评价的目标、方法及时机要有所差异。

传统上的评价方式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去评价一个学生,习惯上去对比,可能因为这个学生刚开始表现的比较差就否定了他的潜力,就没有在具体个体上做具体分析,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方式。

(三)评价主体非常单一,这就会导致“一言堂”式评价的出现。

传统上,评价一个学生为"后进生"往往来自教师或者学校单方面的评价。

这是非常片面的"一言堂"式的评价。

这种来自学校或教师的单方面言论就让我们否定一个学生个体的能力是非常不科学的。

而科学的评价主体应是学生个体、同伴群体、教师群体、家长及社区等在内的评价共同体。

当我们用这样三个维度再去衡量学生时,结果就不仅仅是将学生简单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几类,而是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完整的自我,发现学生发展的需求。

"后进生"现象是传统评价观的结果,要转化"后进生"也必须从改变评价策略开始。

二、改变传统上对“后进生”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

  我们的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不应该"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应该给学生以更适合的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配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而要发挥评价学生发展的功能,针对传统上对"后进生"的评价方式所存在的各种局限性,首先就要改变评价所依据的观念和标准。

如果从以下几个维度去审视对学生的评价,得出的结果就有所不同:

(一)转换评价标准,树立多元智能观。

  评价学生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准则,"后进生"就是我们主要依据单一智力理论评价的结果。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不是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就能涵盖的。

仅仅用这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他列举了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观察辨别分类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能。

他认为智力和一个人生活的背景无法分开。

每个个体都是不同智力的组合,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环境、问题情境需要不同的智力组合。

其实,我们在实践中也不断地发现并证明着,在学校中的优等生在社会实践中却未必能够获得成功,这就是因为我们在评价"优等"的时候,往往撇开了问题情境以及其他几种智力而只注意了单一的认知能力(主要以语言、数理逻辑智力为主)。

要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必须首先转换评价标准。

而"后进生"是传统评价标准的牺牲者,他们的其他方面的智力被草率地掩盖在成绩单的下面,使其无法正确认识自我,由片面评价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是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发展。

因此,促进"后进生"发展的评价第一步就要依据正确的评价标准,让评价摘掉"有色眼镜",用多元智能理论来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

(二)完善评价主体,建立评价共同体。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评价主体由教师单一主体向多个主体转变。

对于"后进生"的评价,更要注重建立一个由学生个体、同辈群体、教师群体、学生以及家长参与的评价共同体。

鉴于我国的教育实际,大班额的教学情况还普遍存在,教师对"后进生"采取了漠然甚至是放弃的态度,而学生则是"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完善评价主体,建立评价共同体。

评价共同体的建立在"后进生"评价中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

学校内的各个评价主体因素学生、教师群体以及学校,在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中,能够逐渐达成对评价目标的一致,并使学生有参与意识,在此过程中,以评价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并且,纳入了学生群体以及教师群体(而不是个体)的评价,往往能够更加全面并且可信,比教师个体的成绩报告单更客观、更全面,能够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及弱点,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将家长纳入评价共同体。

可以使家长更加真正明了自己子女的各方面的发展特点,以便帮助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努力。

将"后进生"纳入评价共同体,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使其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锻炼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三)改变评价方式,实行赏识性评价。

  评价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

"后进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负面评价的影响比较大,应当给予恰当的赏识性评价,以利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端正评价的态度。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过程,要克服心理定势,使评价具有动态性。

第二,评价要恰当。

赏识并不等于廉价的表扬。

适当的否定评价能够使"后进生"认识到差距。

第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寻找"闪光点",以此为切入点转化"后进生"。

要掌握学生发展的关键资料,采用质性评价方法,例如成长记录袋法等,都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关键资料,发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后进生"也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抓住评价时机,转化"后进生"。

  评价的时机和场合,也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如在考试评价方法中,也需要时机的把握,赋予评价结果以意义。

考试的结果不仅仅是分数的呈现,而且是可以代表着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一个学生的努力程度。

如若考虑到这些意义,抓住关键时机,是能够起到教育作用的。

在日常评价中,更要注重评价的情景化,抓住契机,适时加以评价。

总之,评价是一种教育的方式。

正确的评价对转化"后进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后进生"评价具有一般学生评价的特点,又有其不同之处,希望以上的一些探讨能够使我们重新审视对后进生的评价和认识。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我们真确的评价和探究了“后进生”,我们了解其特别针对其特长,而后可以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气氛,转化和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三、在科学的评价模型的指导下,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后进生”这一少部分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班风,有时甚至会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而且他们一旦流 入社会,由于生理的缺陷,语言和思维上的障碍,且往往只看事物表面现象,负面作用就更大,可能被社会上不正当人员利用或勾结形成非正式团体,经常骚扰学校,严重影响校风建设,甚至导致违法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乃至影响全面素质提高等。

因此,转化后进生工作是我们作为特校教育工作者一项艰巨、光荣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

那么究竟如何转化后进生呢?

在前面探究的科学的评价模型的指导下,转化"后进生"的策略有:

(一)互相信任、尊重,消除学生疑虑。

    据特教心理学表明,信任的情感使人消除疑虑,进而产生一种“意向效应”,给人一种“器重”的暗示,能增强人的自信心。

由于聋生的猜疑心特别强,教师与家长在一起交流谈心时他总以为教师在说他的“坏话”,加上学习成绩或平时表现差,往往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不公平待遇及同学们的舆论遣责,在心理和人格各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自卑感。

由于这种心理失衡感到孤立无助,他们或者采取“破罐子破摔”,或者采取攻击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来温暖”,所以,教师要尽量克服和避免对他们的“成见效应”,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友爱,要用自己火热的心肠去温暖学生的心;在后进生心灵上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真正做到从感情上去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人格上尊重他们,坚持正面教育,耐心的说服方法,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消除他们的心理疑虑和障碍,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从心底觉得老师可贵、可信、可敬,进而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同优等生和正常人去竞争。

(二)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准确分析学生心理。

    造成后进生各方面落后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有外部原因,有内部原因。

就外部因素来讲,有的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有的受他人的唆使和引诱,有的是因为学校教育的脱节和失误,还有的是因为父母教育误导或因为父母怕不光彩的放弃,任其发展。

就其内部因素即学生本身因素而言,有的是害怕困难、意志薄弱、性情骄惯,有的是心智水平或者行为习惯,学习基础较差等。

老师要心理移位,体会对方的处境,设身处地为这些差生着想,帮其所难,解其所惑,导其所行,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目的。

只有全面了解、深入调查、认真分析才能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对于后进生存在的问题,我们老师切忌不分清红皂白,只凭主观臆断简单处理,更不能采取挖苦、讽刺,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粗暴方法解决。

相反,对于这些特殊的群体,我们要倍加关爱,倾注诚心补偿爱,引导其树立信心,充实生活,健全品格,真正达到“动情、晓理、导行、转变”之效。

(三)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信心。

    现代医学证明,充满感情的赞扬对人的大脑的两半球神经细胞萎缩和虚弱能力起治疗作用,最能鼓舞后进生自信心的莫过于成功的赞扬。

后进的学生一般成绩差、表现差,不足之处表现尤为明显,虽然他们中不少人在文体活动、公益劳动、兴趣爱好等方面也有表现出色的地方,但后进生的缺点往往会掩盖其身上的优点。

所以教师的工作艺术就要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并为他们提供可能成功的环境,让他们放大其“闪光点”,对他们的微小进步、点滴成绩予以认可接受,并给予表扬奖励,同时也注意正确引导,迁移兴趣。

我们可以在这些后进生中树立榜样,以点带面。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们克服不足,不断完善。

(四)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

    勿用置疑,后进生也有自尊心,也想得到教师、同学们的理解和信任,他们也绝不希望自己被看成班外一分子,他们真正的心理是希望在集体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因为老师在集体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实际上是在教育学生个人,转化和教育后进生又是为了培养更好的班集体,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我们要善于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把对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有机地渗透到集体教学中,做到在共性中找个性,通过共性影响和发展个性,要把后进学生看成班集体中不可忽视的一分子。

要善于利用班集体的温暖、师生间的情谊去打动和撞击他们的心灵,同时还要利用班集体的正确舆论以及组织学生结成“对子”互想帮助等形式和有效的方法促进其转变。

及时肯定和表扬其进步,批评和约束其不足,要使班集体真正成为后进生转化、进步和成长的“摇篮”及“熔炉”。

(五)“合理期待”,运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心理氛围。

    实践证明,对后进生的品行转化教育必须把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其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绩三者结合起来效果才明显和持久。

教师在尊重和关心后进生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罗森塔效应”,充分调动其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结合他们的基础和实际,交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督促和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勇往直前。

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分类推行,偏爱后进生原则,对后进生坚持做到“三优先”,即课堂优先提问、作业优先批改、课外优先辅导。

每次考试后,注意在班上营造良好氛围,消除后进生的心理压抑,例如:

不按分数排名,不让低的名次出现在教室,而让上升情况出现在进步栏中。

这样,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尝到乐趣,获得成功,奋发向上。

(六)逐步推进,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有些后进生受到老师的批评之后,有时会连一点改正错误行为的迹象都没有,有时并不是学生无动于衷,而是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怎么去改正。

所以在批评学生时,不断要批评其错在哪里,还要指明改正的方向,怎样才能改正等,具体到某个后进生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行为及原因制定一个补差、转差计划。

这个计划要求不要太高,可采取“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就是先对学生提出一个较小的改正要求,等他接受这个要求后,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一般来说,这个较大的要求他也会接受。

这种渐进式的改正计划是符合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

    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改正计划,步步为营,将使我们的教学更有目标,对学生来说,每次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会使他们取得更加明显的进步,奋发向上。

(七)多方面配合,形成合力。

    学生的成长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聋后进学生的转化考试工作也必须全方位多渠道的进行。

学生的父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明显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调查、走访,我体会到:

家长的素质,甚至家长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传统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作为一名特校教师,不但要做好自身工作,还要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使后进生转化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反复抓,抓反复。

    由于后进生特定的条件和内部个性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特征,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自然会出现曲折性和反复性特点,这完会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容和无法回避的。

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要将其视为屡教不改或不可救药,而要有特别的耐心和信心,要善于在后进生的每次反复中看到其进步的因素,并因势利导,促其转化,甚至达到目的。

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生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变后进生工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教学方法。

此外,加强研究、摸索规律也是做好特校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科学方法。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群体中出现“后进生”的现象,这似乎也是一种“规律”。

对此,我们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凭感情经验盲目被动处理的方法不可取;等闲视之、听之任之以及在后进生面前表现出无能为力或只图一时省事驱出班级、流失社会的简单行为则更不可取。

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和研究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并力争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转差”经验来。

例如:

后进生具有近似的心理和行为,但对每一个后进生来讲,这种特点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又是千差万别的。

对于这种不同,我们应仔细调查、认真观察、总结特点、分析原因、选择合理的教育对策,并善于从“不同”中探究和找到某种“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然后把这种“相同”或“相似”的东西上升为理论,形成为规律,以有利于指导更大面积、更科学、有效和更自觉的实践。

四、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是转化“后进生”的最好的、最全面的实践方法。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是前面谈到的转化“后进生”的策略的最全面的体现。

我们要促进后进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而言是举足轻重的。

一般说来,学习氛围与德育是紧密相关的。

良好的学风会促进班级的德育工作。

它不仅制约着后进生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而且左右着后进生品德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后进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只有平时正确地引导后进生,形成“严谨、进取、求实、创新”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而我们要如何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后进生自觉养成树立理想、目标的习惯。

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今天的生活状态不是由今天决定的,它是我们过去生活目标的结果,明天的生活状态也不是由未来决定的,它是我们今天目标实现的结果。

目标对每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可是很多学生至今却没有目标或只有一些无效目标。

引导后进生树立目标意识,在班级管理中就能做到事半功倍,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不在话下了。

首先要弄清为了什么而学习,也就是学习的动机和目标。

有的后进生很茫然,认为那是父母的要求、老师的要求。

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目标引领。

这个目标,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可以是下次考试的成绩、可以是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改进、可以是自己的理想或者人生目标。

可以说,有了目标,才会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从哲学角度来说,后进生树立目标、树立理想从而为之努力属于“内因”。

我们经常说要内外因结合,那以下二点就属于“外因”了。

(二)积极推行班集体文化建设,用良好的班级氛围感化后进生。

俗话说:

“环境造就人。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后进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后进生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

班级文化团体包括班内组建的各类兴趣小组,如板报小组、写作小组、体育小组、美术小组等。

这些班级文化团体从文化和舆论导向上影响着后进生。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增添各种文化设施:

如创办班级图书角、编写班刊、组建班级文学社、增设宣传栏等。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后进生开展各类活动,使得班级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后进生不断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人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群体舆论的监督来实现的,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科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

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帮助甚至能平等地友好相处,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

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而且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五种关系:

即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任科教师、学生与家长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使班级形成了一股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三)采用奖惩制度,调动后进生的积极主动性。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除了班规之外,我们还要适当地建立健全班级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最好由班集体讨论产生并严格执行。

如果有了赏罚分明的班级制度,后进生一定会有所顾虑。

只要他还是一个明事理,他都应该会争取奖励,而不是寻求惩罚。

人所处的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典故。

后进生在所处的班级中也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后进生的发展才会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和谐、愉快气氛中学习知识,体验探索之趣,成功之乐。

在学期开学初,给每个学生订一份比、学、赶、帮、超的计划。

即,用“比”来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用“学”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的心理素质;用“赶”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永不知足的坚强信念;用“帮”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热爱和维护班集体的高尚情操;用“超”来培养学生的勇于夺魁的尖子生气质。

这样,让每个学生在班上都有自己的适当位置,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