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典试题有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7560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经典试题有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经典试题有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经典试题有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经典试题有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经典试题有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经典试题有解析.docx

《高考经典试题有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经典试题有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经典试题有解析.docx

高考经典试题有解析

广东省2010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试题

2009.09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墨子说:

“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解析:

D材料只是体现农民辛勤劳作,并没有体现生活悲惨困苦,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而不是奴隶,故B、C错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农民积极性提高,D符合题意。

2.《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④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B材料体现秦初认识到分封制弊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没有体现科举制,科举考试确立于隋唐时期,排除④,故选B。

3.右下图是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①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

②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

③中国古代宗教史

④西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D元代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①、④正确;右下图是扎巴俄色的印信故可以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此玉印是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的,故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史。

4.“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学理论

C.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

解析:

C朱子指的是朱熹,高于孔子指的是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5.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

A.国家大一统B.风水学成为主流C.天人合一D.皇权至上

解析:

D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体现该建筑的特殊位置,所有重大活动都在此进行,体现皇权至上。

6.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

评论一:

“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

“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天演论》D.《变法通议》

解析:

A《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故选A。

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B.引进了一批外商企业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

解析:

A“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形态,其产生将日益瓦解着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并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起着一定的抵制作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以后中国的社会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8.二十世纪初期,当时刚成立的中国政府曾把下列歌词作为国歌广泛传播: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①实行三权分立②实行内阁责任制③实行“耕者有其田”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C这个政府指的是南京临时政府,该政府的措施是“平均地权”,没有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9.康有为认为: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

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④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

B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②错误,故选B。

10.就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某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你认为哪一方同学的观点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

甲方同学: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发,认为只有先进行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乙方同学: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的结果看,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A.甲方符合B.乙方符合C.甲乙双方都符合D.甲乙双方都不符合

解析:

B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故选B。

11.2007年9月27日,上海中共一大会议纪念馆首度正式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第15人”——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

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

A.俄国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B.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C.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

解析:

B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中有共产国际的代表,表明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12.“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

”1923年前后,孙中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种思考引发了孙中山

A.创建黄埔军校B.改组国民党,推动国民革命

C.领导北伐运动D.进行一系列捍卫反对专制的斗争

解析:

B1924年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一大,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掀起。

13.近代以来,许多人士投资近代企业。

从下表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1840到1894年间投资民族企业的人数比例表

投资者

所占比例(%)

官僚、地主

30.86

一般商人

18.52

手工作坊主

7.41

华侨商人

7.41

A.部分官僚、地主转化为民族资本家B.民族资本来源多样化

C.部分投资者来自国外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解析:

D表格中只涉及到不同领域的人们投资民族工业,并没有列举民族工业迅速增加的数字,故不能体现D。

14.据汪之成的《上海俄侨史》统计:

从1904年到1917年,上海公共租界的俄侨人数大体稳定在360人左右。

自1918年起,大批俄国人蜂拥抵沪,至1930年,上海俄侨总数已近2万人。

促成俄国人大量流入上海的主要原因是

A.支持中国国民革命B.上海有俄国租界

C.躲避国内不稳定局势D.受到法西斯威胁

解析:

C1917年11月到1922年,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苏俄为抵抗外国武装干涉和消灭国内反动军队进行国内革命战争。

故大量俄国人蜂拥抵沪。

15.老舍在创作《茶馆》时指出: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根据所给的茶馆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宋恩子:

“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

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

“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

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A.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些改良社会风气的法令

B.中华民国成立后封建习俗被彻底废除了

C.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成果有限

D.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者丧失了革命信心

解析:

B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了一些封建习俗,但不是彻底废除。

16.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这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

解析:

B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确立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7.标语,就是人们书写在墙上、张贴或张挂在公众场合的简短文字的宣传鼓动口号,一些标语经过无数春秋忠实地记录着某段历史。

“总路线光芒照,大跃进快步跑,人民公社办得好”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标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解析:

D总路线的提出和人民公社的创办都是在1958年,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8.易中天在《我们的反思》一书中说: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

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材料中“精巧的设计”是指:

A.英国的《权利法案》B.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的《1787年宪法》D.法国的《民法典》

解析:

C由题干材料“稚嫩的国家”、“二百多年前”可知这个国家为美国。

19.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D.获得“面包”与“和平”

解析:

D由题干材料“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可知是生存和温饱问题,选D。

20.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曾说:

“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

”这反映出

A.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B.苏联的利益和价值观念曾击溃了美国

C.美国企图规划未来的国际秩序,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D.当今世界不得不赞成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单极格局

解析:

C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企图以此为契机,建立单级世界。

21.“日本之所以能在明治维新时期和二战后迅速崛起,是因为采取了与欧美国家不具有的国家大量‘输血’政策”。

这里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日本的

A.民主改革B.科技兴国战略C.政府主导型经济政策D.贸易立国

解析:

C由题干材料“采取了与欧美国家不具有的国家大量‘输血’政策”可知答案为C。

22.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解析:

A由题干材料“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可知答案为A。

23.普朗克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于1913年曾亲赴瑞士,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

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

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

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

这是因为爱因斯坦认定

A.成就已远远超过普朗克B.捍卫人类和平正义是科学家的必需价值观

C.已移居美国,联系不便D.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解析:

B由题干材料“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可知爱因斯坦很尊敬自己的老师,故A、D不对;爱因斯坦移居美国时电报、电话早已产生,不存在联系不便的问题,故C不对。

故本题选B。

24.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在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二战后,共经历三次大调整。

这三次调整的共同影响是

A.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引发了三次科技革命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D.引发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调整指的是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调整指的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同样也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调整指的是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

“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C.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解析:

D由题干材料“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可知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1分,27题15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

26.(11分)在人类历史中,薪火相传的过程构成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主要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最近某中学历史教研组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请结合下列在展览会上摘选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展览一:

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每空2分,共6分)

人名

项目

中国孔子

古希腊苏格拉底

时代

特征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

思想

观点

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

评价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展览二: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走道,西方擅长的是器。

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

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

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2)请比较并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

(3分)

展览结束语:

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

“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近年颇为鼓舞人心的预言。

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3)请根据结束语和以上材料和问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2分)

解析:

本题以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文明比较为切入口,考查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文明成果及对此的态度、认识。

(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

(2)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和处理历史材料,并概括、叙述、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要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第(3)问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批判继承即可。

答案:

(1)完成表格:

人名

项目

中国孔子

古希腊苏格拉底

时代

特征

雅典民主制度全盛;奴隶制经济繁荣(或工商业繁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任答2点即可,2分)

思想

观点

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敬鬼神而远之(2分)

评价

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2)甲:

反对学习西学。

(1分)

乙:

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但不学其制度。

(1分)

丙:

不仅主张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或主张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学。

(1分)

(3)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开拓创新。

(2分)

27.(15分)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发觉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李鸿章问:

“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回答:

“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

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三】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问题: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晚期西方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2分)请分析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分)

(2)对于材料二中李鸿章与森有礼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2分)

(3)材料三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

(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3分)

(4)20世纪初,我国在引进和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思想文化成果有哪些?

(3分)

解析:

本题立意为现代化史观,着重考查工业文明对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影响。

(1)问由材料可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

(2)结合结合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背景思考作答;第(3)问由材料概括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4)问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概括。

答案:

(15分)

(1)变化:

①电力成为新能源,汽车、石油、电力等新兴工业出现;(或重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主要工业部门)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分)

影响:

①电气时代的到来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②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③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分)

(2)反映了李鸿章的观念较为保守;而森有礼的观念是有道理的,反映了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

(2分)

(3)差异:

①中学重等级和封建道德;②西学重平等和近代法律。

(2分)

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分)

(4)思想文化成果:

①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②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宣传民主和科学,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8.(12分)民主的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乾隆(1735-1795在位)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英·《权利法案》(1689)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材料四】读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释义及实用指南

(1)从材料一乾隆的言论中,你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具有什么基本特征?

(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与乾隆相比,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不同?

(2分)

(3)你认为材料三强调的政治原则源自于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

(2分)

(4)材料四体现的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4分)

(5)上述材料反映出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分)

解析:

本题以中外古今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材料切入,考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1)问紧扣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作答;第

(2)问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特征作答;第(3)问结合卢梭思想回答;第(4)问结合我国三大政治制度回答;第(5)问由材料概括。

答案:

(1)君主专制。

(2分)。

(2)君主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2分)

(3)(3)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

(2分)

(4)(4)主要内容:

人民代表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

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当家作主)(1分)

(5)从专制走向民主。

(2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

【材料一】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

1914年峻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

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

此外跨洲铁路的修筑,加强了洲际联系。

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

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下。

【材料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骨生产总值比较表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材料四】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3分)

(2)二战后,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3分)

(3)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