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7486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docx

《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docx

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

许昌市推进区总体规划

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2005—2015年规划

一、旅游产业在推进区发展中的定位

旅游产业是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中的一个板块,是推进区中重点扶持的支撑性产业之一。

它服从于推进区发展总体规划。

推进区中休闲旅游是许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郑州1小时都市圈城郊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是郑州一日游观光旅游圈中的重要节点。

二、优势分析

1、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可进入性强。

2、旅游环境容量大:

区域内潜在旅游开发用地多,水域面积相对广,可用地有弹性,环境容量大。

3、资源优势:

曹魏文化对许昌的影响深远,葛天文化,花木基地,周边生态资源可开发潜力较大。

4、政府对旅游发展高度重视,有较高的执行能力,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持积极态度,有利于旅游开发顺利进行。

5、该区域处于城乡结合部,人口比较稠密,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利于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市、县,又通过市、县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格局,易于促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和政策措施一体化,从而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

三、劣势分析

作为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区存在以下不足:

1、乡村田园景观不突出。

大平原“井田”式的耕地缺少层次,是乡村游的大忌,缺少吸引力。

2、村落民居无特色,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认知度低。

3、不少村庄卫生状况差。

虽“三清”工作效果明显,但保持不易,还需要一段适应和习惯过程。

4、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几为空白。

四、面临机遇

1、宏观背景:

国内旅游的持续升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乡村旅游年”。

2、当地政策:

中原城市群以及核心城市的建设;中原城市群旅游资源共享,实行无障碍的旅游措施;已形成的中原旅游城市群隆起带,进一步增强聚客效应和辐射作用。

3、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进一步发展,人们对高质量有新意的旅游产品需求也随之增大,对旅游六要素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综合型旅游产品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4、发展趋势:

以自然为主体,以生态旅游为方式,展现自然景观,体验乡村生活,正成为当今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区域内以自然和文化生态资源为主开发的休闲娱乐旅游产品和方式,正好吻合了旅游发展趋势。

五、面临挑战

1、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空前激烈。

2、人工景观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与自然山水景观旅游目的地的竞争。

3、大面积土地上旅游产业以及产业链配置的协调。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推进区旅游产业化水平为目标,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实施旅游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建设和培育旅游精品景区,实现推进区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进区的先导产业,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拉动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展目标

通过数年的努力,把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打造成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四季花卉苗木为景观、以曹魏文化为主题、以休闲农家乐旅游为特色的开放型旅游区,使之成为中原最大的生态休闲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到20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

三、指导原则

˜ 1、“城在村中,村在城中”的新型城乡关系原则

˜ 2、“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生态城市原则

˜ 3、“乡村旅游,景观带动”原则

˜ 4、农家乐乡村旅游与精品景点相互补充原则

˜ 5、旅游业发展“环境带动旅游、旅游带动人气、人气带动商气、商气带动项目、项目带动发展”原则

四、规划依据

本次规划根据以下文件资料:

˜ 《许昌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 《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发展总体规划》

˜《许昌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 《许昌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本次规划同时参考以下文件资料:

˜ 许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 许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的意见》

˜ 《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生态建设规划》

˜ 《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产业发展规划》

˜ 《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 《许昌市建设旅游名城及旅游目的地总体策划报告》

˜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第三章 规划布局

一、空间结构布局

以许昌和长葛为首尾,以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107国道)及清潩河滨河旅游带为脊柱,以旅游龙头项目(曹魏三国园、魏都四季采摘园、葛天音乐园、花木观光休闲园)为核心吸引物,以工业园区、行政办公区和生态园区为节点,以两侧的61个行政村为两翼,以农家乐旅游、生态旅游等形式为血脉,以各园区丰富多样而又互动互补的产业链为发展支撑,构成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大旅游框架。

空间结构布局为三带、三区、六园、五村的“3、3、6、5”网状布局。

三带:

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107国道)、清潩河、曹操饮马河主要景观带。

三区:

许昌县科技创业园区、长葛市城南组团、尚集组团(含河南民营科技园)形成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旅游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六园:

曹魏三国园、葛天音乐园、魏都四季采摘园、“颍川三长”文化公园、华佗康体养生园、花木观光休闲园六个旅游项目。

五村:

宋庄、尚集西街、丈地、禄马、英刘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路、河、行政区、工业园区、旅游项目、村落六大要素,打造区域发展的框架,形成沿路、沿河、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示范村落的发展模式。

以“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现107国道)和即将建设的“许昌至郑州城际快速通道”为带动轴,沿路进行旅游开发和景观改造,形成特色景观道路与旅游项目整合;以清潩河为重要水上旅游线路,与公路形成旅游环线。

(一)城镇村旅游产业网络结构战略。

即围绕路、河、园区、村形成整个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发展框架。

以许昌市区为中心,以许昌县行政区、尚集镇、长葛新行政区为依托,以推进区内水系改造、景观大道、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大型招商旅游项目为支撑,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网络结构。

(二)依托观光型经济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战略。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通过发展观光旅游及乡村休闲,形成观光型农业经济:

包括花卉、观赏、果品、蔬菜、高科技农业、特色乡村民俗等。

按照城市用地、农业用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的思路,鼓励和引导农民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和村落结构,促进单一粮食生产用地向生产绿地和经济型果林等的过渡,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和集聚观光农业。

(三)主体多元化的旅游投资战略。

政府在新行政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整体景观建设和旅游产业支撑要素建设,形成旅游小城镇;花卉苗木旅游带及观光果林带营造,要通过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主体形成片区整体风格,为旅游整体开发形成好的环境;新村总体规划和发展,要在政府统一规划和控制基础上,以农民投资为主体,通过集体投资、外来投资和个人投资的部分中小型项目,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大型主题公园项目,政府通过整体环境打造及优惠政策等,吸引外来投资建设,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四章景观规划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整体风貌围绕“曹魏故都、宜居花城”旅游品牌,遵循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要求,在建设中突出区域的整体景观、许昌的文化特色和休闲功能。

景观建设核心是沿路、沿水、新区、村落建筑整体景观的控制。

建筑要突出生态及区域文化特色,景观要以片区为主题形成大型具有震撼力的整体景观效果。

结合推进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路、河、园、村为生态景观框架,展示推进区的文脉、绿脉。

以人为本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文景观,改变推进区区域的单调、无层次景观的现状,形成“城在村中、村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开放式旅游区域。

一、景观道路

路是城之面,是进入一个地方的第一视觉景观。

推进区要以“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现107国道)和即将建设的“许昌至郑州城际快速通道”为带动轴,沿路进行景观打造,形成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标志性旅游景观大道。

(一)景观大道——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

总体定位是:

中原特色花园景观大道。

达到路即景、景即路的生态景观建设效果。

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是推进区的主干道,全程应按城市道路标准改造成为中原特色花园景观大道。

大道红线外的绿化,既要形成美丽的自然景观带,又要融入许昌的地方文化特色。

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细节,体现城市文脉:

如路灯杆、垃圾桶、休憩凳、小品、雕塑等注入文化符号。

(二)其它主干道

道路建设基本思路要按照一路一树种,一路一灯型,一路一景观、一路体现一种文化个性和文化符号(如:

建安七子、三国谋士、许昌名人等)的要求去打造,形成一路一条生态景观线,用路连成文化景观带。

(三)背街小巷

从细节处入手,见缝植绿、逢片栽花,达到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使背街小巷也具有观赏价值,努力消除景观死角。

(四)游憩步道

整个推进区在规划时都要有长远观念,在保持行车畅通的同时,充分考虑以人为本,在生态区、景观区要留出让游人可进入的游憩步道,为以后游客游览散步预留空间。

二、景观水系

(一)清潩河

清潩河水景线,是规划区中贯穿南北的重要景观轴线,也是联系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和许昌城区的重要纽带。

由于这条景观轴线的作用,使得推进区成为一个整体,与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形成统一的环形旅游路线,从不同的景观节点与花园景观大道构成小环旅游路线。

河上,依据游客和居民的出行情况,分别架设拱桥和平桥,增加水上游览景观。

在重点园区生态旅游村,沿水岸修建组团农家乐、游船码头设施、茶楼和垂钓、戏水娱乐场所。

(二)饮马河

饮马河为清潩河的一个分支,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开发三国曹魏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节点。

按照古饮马河的走向,因湾就曲,整修河道,恢复饮马河的原貌。

修复饮马桥,树立建桥碑,修葺马王庙。

两岸控制不小于30米宽的绿化带,结合三国曹魏文化,沿河艺术性地布置园林景观小品,形成具有三国文化内涵的景观文化长廊。

(三)景观坑塘

推进区100多个坑塘是生态景观的一部分,通过对其整修、净化、绿化、美化,变废为景,利用坑塘的周边荒地,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设置亲水步道,配置园林小品及休闲设施,营建不同风格的村中小游园,为村民提供一处休憩场所,为推进区增加一道乡村风土景观。

三、景观园区

推进区域内的三个组团(长葛市城南组团、许昌县科技创业园区、尚集组团)开发、建设、经营等,要重视生态环境和景观的打造。

工业园区要营造生态视觉效果。

这既是出于建设许昌大旅游氛围、体现“宜居花城”这一城市形象定位的考虑,同时更多的也是出于对于社会、环境等长期效益的考虑,使整个园区构建起系统且具备较大规模的许昌工业旅游节点及链条。

1、保证预留一定面积的绿地,体现生态环境特色。

形成植物景观、园林小品景观以及厂区周围生态防护林景观。

2、生产区和车间内设置参观游览通道。

为发展工业旅游创造条件和留有余地。

3、设置规范醒目的交通指示牌和主要参观点的中英文对照说明牌。

4、设置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和数量适当、位置适中、布局合理的旅游厕所。

长葛新区、许昌县城新区、尚集镇,要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和示范作用。

在规划建设上,力争成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建筑群落和生态旅游群体的典范。

新区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留足文化区域的位置,体现地域文脉。

四、生态新村

对推进区内自然村的道路、庭院、荒地进行绿化、美化。

实施用材林围村,果树入院,乡土树种上路。

闲置土地结合地域文化建设文化游园和景观小品,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田园风光。

保持乡村田园风貌,展示原始的农耕文化,体现农民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

实现一个村庄就是一个生态景观带的格局,形成城市中的田园、花香鸟语中的村庄,为发展农家乐旅游创造条件。

第五章旅游项目规划

一、曹魏三国园

曹魏三国园是在许昌县科技创业园以北,清潩河以西,京广铁路以东,规划建设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集主题公园、旅游购物、会议中心、旅游房产等为一体的大型旅游龙头项目。

该园以城市运营商的角度,充分发挥主题公园的产业带动效应,把各种社会资源组合起来,发展各相关产业,实现综合开发,塑造区域最大的竞争力。

在2平方公里规划用地控制范围内,在功能上形成以曹魏主题公园为核心的7大功能分区。

分别是广场集散区、主题公园区、主题集镇区、城市商业区、酒店会议区、地产开发区和后勤服务区。

主题公园是整个曹魏都城开发计划的核心片区,内有7个功能区。

分别是魏武集市区,烽火三国区、少年英雄区、忠义三国区、官渡硝烟区、赤壁风云区和魏都盛世区这七大娱乐区域。

开发模式上采取“项目管理、集约经营”的开发模式,通过土地开发可行性研究和经营策划,确定开发模式和经营技术路线,按照“滚动开发、分期出租、封闭经营”的原则进行土地整理、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和土地出租,严格控制成本、工期、质量和重要工作节点。

土地开发资金来源采取以招商引资为主和部分银行借贷、财政支持的方式,通过滚动经营逐步完成开发及成本收益平衡。

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先行,推行以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提升土地价值的土地开发模式。

开发过程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区域内的项目建设。

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开发建设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完成曹魏主题公园区及中央集散区等旅游吸引物的开发,通过旅游吸引物提升土地的人气。

同时完成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电力、卫生等,完善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形成一个区域游客的服务中心。

重点建设的区域包括曹魏主题公园、中央集散区,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氛围。

同时启动第二阶段中的会议酒店区和旅游集镇的建设以及城市商业区内的部分项目。

土地出让收益将重新投入后续项目建设,形成良好的滚动发展循环。

第二阶段是整个项目升级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开发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会议酒店区内的曹魏大酒店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以及会议论坛内的项目。

启动小部分的主题地产项目,通过前期的市场反馈来调整后期开发;完善交通及导游解说系统等。

第二阶段主要建设的区域包括:

曹魏大酒店、会议论坛、城市商业。

启动三期项目中的主题地产项目。

第三阶段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旅游产品,第三阶段的建设区域包括完善和建设度假地产,同时建设并完成主题地产项目。

二、魏都四季采摘园

位于魏都区王庄、郭楼社区范围内,总面积1000亩。

利用紧邻许昌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建设集高科技生产、净菜加工、四季采摘、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公园。

以蔬菜和果树绿色植物为依托,建设智能化温室与大棚观光结合、庭院经济与立体生态模式开发结合的生态园区,为游客和许昌市民提供一个四季采摘游乐的场所,形成特色高科技农业园区。

同时,结合蔬菜大棚、无土栽培等技术,开发绿色蔬菜及果品,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点。

三、华佗康体养生园

以华佗医学为背景,以华佗墓冢为载体,占地150亩建设华佗康体养生园。

有如下功能构成。

1、对华佗墓进行整修,扩大墓冢规模,增加墓冢高度,周围种植苍松翠柏,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形成一个朝拜的圣地。

2、建纪念长廊,展现华佗在医学上的主要成就,并使其成为华佗墓园的观光到养生度假园的过渡带。

3、建五禽戏广场。

广场用雕塑表现五禽戏形态造型和文字说明,表现华佗的康体养生理念。

4、设置养生中心。

以养生保健文化为主,融入SPA水疗与中药药浴、药膳等中医观念,增加休闲功能。

四、葛天音乐园(葛天生态公园)

依托长葛济空机场现有资源,建设占地8200亩的葛天音乐园,以音乐始祖葛天氏文化为全园文脉支撑,构建融森林观光、休闲娱乐、科学教育为主的生态公园。

以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在保留原有苗圃和建筑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改造和建设。

全园以植物造景为主,给游人提供一处天然的森林浴场。

在墨绿的大背景下,增加彩叶植物和花灌木、果树及色彩鲜艳的花卉苗木植物,改变单一的植物景观,形成富有独特韵味的森林景观,同时兼顾四季景观。

为服务科普教育的需要,可在园区内建设单物种基因库、特色植物园和树木园。

文脉突出音乐始祖葛天氏文化内涵,融进中原地方戏曲等各类文化娱乐项目,突出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打造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体验旅游区和原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区。

五、花木观光休闲园

在许昌县科技创业园北,长葛市市区以南,原107国道和清潩河交叉环抱面积为2600亩的“8”字形区域内,其中许昌县1400亩,长葛市1200亩,突出展示许昌市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和果品经济林的特色和优势。

围绕英刘、范庄、于井、关庄等村庄,开发以果树、中草药、花卉为特色的农耕文化旅游体验项目。

每个园规划面积300-600亩,初步规划建设:

以长葛英刘、范庄和于井为中心,发展樱桃、石榴、桃、杏、葡萄等杂果为主的采摘观光园;以关庄为中心,发展木瓜、连翘、银杏、金银花等木本中药材观光经济园;以禄马为中心,发展桂花、梅花、腊梅、红叶海棠等高档花卉苗木观光经济园。

六、“颍川三长”文化公园

依托东汉末年“颍川三长”的文化资源,把钟氏家族、陈氏家族、荀氏家族文化进行整合,以位于许昌城北近郊的八龙冢为载体,利用其区位优势,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将八龙冢周围栽植桧柏艺术造型、冬青、女桢等常绿树种,建设“颍川三长”塑像、标志性大门、纪念碑亭、壁画廊、纪念馆等设施,全面展示“颍川三长”事迹,形成一个开放式文化公园,使其成为推进区内一个重要的旅游节点,进一步丰富推进区文化品位。

第六章示范村农家乐规划

推进区内的五个示范村旅游项目,按照它们各自的农业产业基础、民俗文化、区位和在推进区内的其它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发展成为生态良好、繁花似锦、旅游服务功能完备的旅游村庄,使其形成城市中的“田园”,乡村农家乐。

让城里人感受到乡村为代表的传统民间文化传统和农耕文化体验。

一、规划原则

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原则;

2、村庄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3、改造与新建组团相结合原则

4、突出特色与四季景观互补原则

5、民居个性与形成景观相结合原则

二、农家乐建设

(一)对现有民居进行改造(就地治理型)。

在民居改造投资方面,采用农民建设、游客租赁的方式。

游客租赁农户开设的乡村旅馆,与农民一起生活,体验乡村感觉。

为满足游客及村民自住需要,在对民居改造时,水、电、有线电视、网络、太阳能等要配备齐全。

采用太阳能供热水和采暖解决生活热水和冬季采暖问题。

做饭采用沼气,厕所用抽水马桶,猪圈粪水流入沼气池。

特别要注意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宅、古树、古桥等。

(二)依据村落的特点集中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农家乐(空心村治理型、移民迁建型)。

利用周边生态环境,开发以采摘、农事体验为主的生态景观民居;以农村旅游作为主导型非农产业发展,并以民居及村落环境的全面新建或大规模改造为主要建设方式的产业型民居。

在民族传统民居或古旧民居的保护、改造和拆迁上,进行专业评估和规划,一方面在外观和内部保留传统建筑方式的合理因素和民族风格,另一方面要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在内部功能、结构和建筑材料等方面按照现代建筑设计技术进行处理,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开发文化型民居。

以上三种模式搭配与组合,如生态+文化型民居、产业+文化型民居构成复合型民居。

(三)通过空间回购方式建设一批带有示范作用的农家乐(城中村改造型)。

政府统一集中部分乡村土地,出让土地使用权,吸引城市人对近远郊乡村的用地、环境、乡土文化进行空间重组,建设别墅、小院落农家乐,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以农家接待为主的民居和以资助为主的民居要相对分离。

可在村庄区域内选择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如临河、临塘、临园等优美静雅之处)规划出一片相对集中建设接待型民居院落,要比其他民居院落面积大一些,院落间要留有一定空间,规范种植高大遮荫树,形成与接待相配套的林中遮荫停车位。

三、五个示范村的旅游功能

(一)特色饮食村——丈地

主题定位:

特色餐饮民族风情

突出民族餐饮和民族风情。

以闻名遐迩的“丈地羊肉汤”饮食品牌为号召和主体,恢复四门八庙,增加文化内涵,建设民族食街。

依托丈地村伊斯兰民族风情与伊斯兰民族文化,建设民族风情园。

丈地村处于推进区的中心地带,利用这一优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花卉苗木种植。

为了与鄢陵花木相区别,应大面积种植花卉,形成不同主题的花卉园区,永久保留丈地村的田园风光,使丈地成为“城市中的田园、花园里的村庄”,为发展餐饮业带动旅游业提供条件。

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改扩建为景观大道后,沿街的羊肉汤餐馆可部分予以保留,接待过往路人。

在景观大道的东侧向饮马河方向发展,在丈地村内打造伊斯兰文化园区,结合风貌整治,建成园林式生态院落,按照星级农家乐的标准,对民居进行改造整治,开展民居接待、民族风情体验、特色餐饮等综合旅游接待服务。

(二)中原书画第一村——西街

主题定位:

文化产业为主书画展示基地

依托西街农民书画特色,结合地方民俗文化,打造“中原生态书画第一村”,形成农民书画培训、辅导、创作、交流和展示的基地。

依托700多名农民书画爱好者的积极性,将整个西街村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基地进行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建设书画街、书画院、书画工作室、文房四宝店和游客书画参与亭、拍卖行、文化交流中心、书画长廊等仿汉魏风格建筑群,将西街村建成汉魏文化风格浓郁、游客参与性和娱乐性强、能够充分展示中原民俗休闲文化的特色旅游区,并使书画文化逐步走向产业化,形成产业链。

(三)葡萄庄园——宋庄

主题定位:

葡萄采摘,花卉观赏

利用宋庄现有的300亩葡萄大棚和70亩花卉种植基地,采用大棚技术,引进葡萄新品种,培育反季节葡萄;扩大花卉种植面积,种植体现季节差异的名贵观赏、药用花木,打造以名贵花卉为旅游的“花卉园”。

发展面对许昌市民的现代化葡萄采摘、花卉观光园区。

(四)曹营水寨——禄马

主题定位:

曹营水寨

融入曹魏文化内涵,以垂钓休闲、住宿为主要功能的乡村旅游。

禄马村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仿古民居,水资源较为丰富,村庄水系资源良好,同时曹操饮马河流经村庄,逶迤前行,并有曹操饮马桥遗迹,无论是村落还是河流与曹魏文化均有很深的渊源。

依此可打造曹营水寨文化主题村落,以提供住宿、垂钓休闲为主要功能,辅以农业采摘、观光与饮食活动。

村庄要按生态+文化复合型民居模式,对民居进行适当的汉魏风格的立面改造,凸显曹魏氛围,打造成具有住宿和餐饮功能的农家院。

建设以曹营水寨为主题的中原水风情文化村寨、度假村寨。

村庄内除两条主河道外,还要因湾就曲,引入数条水源,营造水寨氛围;充分挖掘三国曹魏文化,恢复古饮马河原貌,适当拓宽水面;修复饮马桥,设置修桥碑,建设带有饮马河故事的小游园。

在村落境内的河面大面积种植莲花,沿岸、村落、庭院栽树,种花,种草,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旖旎的荷塘风光。

为和主题配套可建设瓜果菜园,种植西瓜、甜瓜、柿等瓜果,供游客观光采摘;同时大面积种植蔬菜,使之成为绿色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成为具有采摘、休闲、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五)春樱夏榴——英刘

主题定位:

春樱夏榴--民俗体验

利用英刘村“樱桃之乡”和相邻的范庄村石榴种植优势,在紧邻清潩河栽植100亩到200亩的樱桃树,并种植大面积、多品种的石榴树,与范庄石榴园连成片,建设“樱桃石榴庄园”,开展樱桃石榴采摘游。

樱桃石榴庄园中建设茶舍,游客可以在园中品茶、纳凉;在展示内容上,可考虑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的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守岁、接财神、放爆竹、拜年、压岁钱、吃饺子、吃年糕)、婚庆习俗、闹洞房习俗、寿诞庆祝习俗、生日宴会习俗等。

结合樱桃石榴观光、采摘,形成体验中原传统文化、感受地域民风民俗、接受中华传统教育的场所和春、夏、秋三季乡村观光休闲场所。

第七章 配套项目规划

旅游产业中的餐饮、住宿、娱乐和购物是不可缺少的经济链条,按照沿路、沿水、沿园区、沿游线的网状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