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7019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解析版

龙岩市2019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技术成熟度曲线是通过技术发展阶段和公众期望值等指标来评价新技术的一种工具。

下图示意某咨询公司发布的2017年中国部分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分析判断

A.机器学习生产企业最多

B.目前商用无人机技术的期望值持续提高

C.增强现实技术将停止发展

D.5G技术可能比量子计算技术更早进入生产成熟期

2.中国新兴技术产业

A.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的小城镇B.主要为了降低运输成本而聚集

C.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换代D.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答案】1.D2.C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量子计算到达成熟期还要超过10年,5G到达成熟期还要5-10年时间,5G技术可能比量子计算技术更早进入生产成熟期,D正确;机器学习的期望值最高而不是企业数量最多,同时也说明相关企业数量在增多,A错;目前商用无人机技术的期望值持续下降,B错;增强现实技术没停止发展,只是期望值在降低,C错。

【2题详解】

新兴技术产业属技术密集型,快速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换代,C正确;这类企业对技术要求高,多分布于人才丰富的东部大城市,A错;因技术协作与信息及交流而集聚,B错;大量引进国外技术不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实现技术创新才能提升国际竞争力,D错。

【点睛】第一题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第二题中新兴技术产业属技术密集型,其核心竞争力源于技术创新。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选取人口(非农户籍人口)、经济(人均GDP)土地(市辖区建成区面积)、社会(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个特征要素来研究城市化的时空分异特征。

下图示意1985~2012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整体年均增长率统计。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此时期,京津冀地区城市

A.人均GDP波动下降

B.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C.非农户籍人口呈上升趋势

D.城市建成区面积2004年达到最大值

4.造成京津冀地区城市主要特征要素在某些时段发生突然快速增长的最可能原因是

A.基础设施完善B.技术水平提高C.生态环境改善D.国家政策实施

5.根据四个特征要素年均增长率差异判断,京津冀地区的城市

A.非农劳动力过剩B.土地供应紧张C.居民购买力停滞D.交通快速发展

【答案】3.C4.D5.B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纵坐标表示年均增长率,非农户籍人口呈上升趋势,C正确;年均增长率大于零,说明人均GDP在波动上升,城市建成区面积2004年未达到最大值,A、D错;图中信息不能反映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B错。

【4题详解】

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突变,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地和人口在2001-2004年间年均增长率突然增大,可能是国家政策实施开发区大规模建设,为劳动者提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口大量迁入,D正确;城市化进入高水平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不会引起土地和人口突然増加,A、B、C都错。

【5题详解】

图中土地年均增长率大于0,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用地量增多,可能导致土地供应紧张,B正确。

图中经济年均增长率远大于人口年均增长率,说明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非农劳动力过剩说法错误,A错;图中信息与交通是否通畅关系不大,D错;经济年均增长率高,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居民购买力增加,C错。

【点睛】该题组以图为背景体现城市化过程中相关特征要素的变化的特点,关键是要明白纵坐标为年均增长率,每个要素的年均增长率都为正值,说明规模都在扩大。

温度平流是指冷暖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温度降低或升高的现象。

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暖平流”;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称“冷平流”。

冷暖平流是大规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

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海平面气压形势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该日10:

00受暖平流影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在冷平流影响下,常出现

A.霜冻B.阴雨天气C.气压降低D.连续性降水

【答案】6.C7.B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所给材料,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暖平流”,可以判断出现暖锋,③处有暖锋,C正确;①处有冷锋,A错;②④位于高压脊,B、D错。

【7题详解】

在冷平流影响下,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出现冷锋,常会有大风、降雨、降温等天气,B正确;不一定会出现霜冻,A错;气压会逐渐升高,连续性降水为暖平流影响下的天气特点,C、D都错。

【点睛】该题关键在于对“暖平流”、“冷平流”的理解,根据定义可判断“暖平流”会出现暖锋,“冷平流”会出现冷锋。

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

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骅海侵时期,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潟湖,此后随着全球环境变化,潟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河流水体的不断注入演变成淡水湖。

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变化趋势是

A.位置稳定B.向南推进C.向北推进D.反复进退

9.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气候变化B.围湖造田C.河流改道D.泥沙淤积

【答案】8.C9.A

【解析】

【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此后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说明湖泊南部海岸线向北推移,湖泊越来越远离海岸,C正确;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海平面的变化,使得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多,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

围湖造田、河流改道和泥沙淤积会影响湖泊的面积,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A正确,B、C、D都错。

【点睛】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历史演变分为两个阶段:

中全新世——湖泊的全盛时期和晚全新世——湖泊的收缩时期。

气候变化、河流改道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古湖泊消亡的主要原因。

2018年11月17—18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首都莫尔兹比港举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这次会议召开期间,莫尔兹比港

A.盛行西南风B.日出时人影朝向西北

C.昼短夜长D.正午太阳高度达年内最大

11.下列四地中,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莱城B.马当C.韦瓦克D.莫尔兹比港

【答案】10.B11.D

【解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2018年11月17—18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10°S以南,莫尔兹比港日出东南,日出时人影朝向西北,B正确;盛行东南风,A错;昼长夜短,C错;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年内最大,D错。

【11题详解】

四个城市中,莫尔兹比港纬度较高,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弱,五至十一月份受“贸易风”影响,东南风持续不断,位于东南风背风坡,降雨量较少,气候凉爽。

十二月至来年四月,受季风影响,常刮西北风,闷热多雨,所以降水季节变化大,D正确;莱城、马当纬度较低,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降水季节变化小于莫尔兹比港,A、B错;韦瓦克纬度低,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全年降水较多,季节变化小,C错。

【点睛】南北纬10°之间的气候变化会受到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局部山地地形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包含选考题),共160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8-42题为必考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

【必考部分】(135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岭生物种类非常丰富,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一“洞穿”秦岭的“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将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调水到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以补充西安等城市的给水量。

材料二没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穿行于高原山地间,像一把刀子切穿了黄土高原黄土层,深达黄土下的坚硬基岩,多数河段为石质河床。

现今,冬季“泾清渭浊”极为明显。

(1)分析秦岭物种丰富的原因。

(2)简析冬季“径清”形成的自然原因。

(3)分析渭河干流不宜建设水电站的自然原因。

(4)说明修建“引汉济渭”工程的原因,并简述秦岭段采用隧洞引水的生态意义。

【答案】

(1)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我国南北方交界地带),气候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垂直分异明显,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秦岭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水热条件优越;相对封闭,受外界影响较小,为生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

(2)冬季流域内降水少,对黄土高原坡面侵蚀搬运能力弱;冬季河流径流量小,且河床为石质基岩,沙源物质少,河流含沙量小。

(3)渭河径流量较小,且流经渭河平原,落差较小,水力资源较贫乏;渭河平原为断裂下陷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河流合沙量大,修建水库后容易造成泥沙淤积。

(4)汉江流域流经湿润地区,支流众多,河流水量较大,可调水量大;(汉江水清澈)水质较好:

渭河流域流经半湿润地区,流量较小,水资源不足;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发达,需水量大,该工程可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用隧洞引水,可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

该题综合性较强,考查生物多样性、河流水文特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可从地形、气候、人类影响等方面分析;第二题冬季“径清”形成的自然原因可从水量、沙源等方面思考;第三题干流不宜建设水电站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特征、地质特征、水文特征等方面分析;第四题修建“引汉济渭”工程的原因可从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及两条河流水量大小考虑,采用隧洞引水的生态意义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思考。

【详解】

(1)该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可以从秦岭气候兼备南北气候特征,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分异明显,为动植物分布提供多样的气候条件分析;秦岭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又为阳坡,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秦岭山区相对封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可为生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

(2)“清”和“浊”指的是河流的含沙量状况,因此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应从泥沙的来源、河流流量以及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冬季降水量少,泾河流量小,侵蚀搬运能力弱;由材料二可知,且沿途流经山区,河床为石质基岩,且在冬季地面大量冻结,水土流失少,沙源物质少。

(3)读图可知,渭河径流量较小,且流经渭河平原,落差较小,水力资源较贫乏;渭河平原为断裂下陷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不适宜建大坝;渭河合沙量大,修建水库后容易造成泥沙淤积,水库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跨流域调水的原因应从调水区水量大、水质好,调入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需求量大等方面思考。

由图可知,汉江流域流经湿润地区,支流众多,河流水量较大,可调水量大;汉江流域城市数量少,人类污染小,水质较好:

渭河流域流经半湿润地区,流量较小,水资源不足;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发达,需水量大,该工程可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用隧洞引水,可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

【点睛】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生存环境,比如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植被丰富说明水热资源丰富适合生物生长或空间内水热资源差异大适合多样生物生存;而动物则可能是因为区域内食物链充足,天敌少,环境适宜其在此区域生长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资源在区域间不具备流动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存在供需矛盾。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约3000年前,秘鲁(下右图)山区的农民采用一种培高田地农业方式(下左图)。

培高田地有渠道隔成大小基本相等的泥土平台,平台的泥土主要来自挖取渠道里的泥土。

渠道里充水,可以养鱼,也可以容纳家畜的排泄物。

经研究发现,采用这种方式(技术)种植当地作物的单产是现代种植方式的近三倍。

(1)分析秘鲁城市多分布在山区的原因。

(2)分析当地人种植作物时在渠道里充水的原因。

(3)说明当地采用培高田地传统农业方式种植农作物的主要优点。

【答案】

(1)山区面积广大,沿海平原面积狭小;地处低纬热带,山区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凉爽,沿海地区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山区多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较为充足。

(2)(干旱时节)便于农民就近就地取水灌溉;便于作物从培高田地的土壤中自然吸收渠水,保持较好的水分(墒情);渠水白天吸热储热,夜晚释放,减轻作物冻害;容纳家畜排泄物的渠水及渠泥富合有机物质,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养鱼等)实现农业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3)施用有机肥,农产品绿色健康,品质好;施用有机肥利于保护土壤,维持土地生产力;渠水和土壤进行毛细交互作用,水、肥被作物自然吸收,降低人工成本;渠水一田地构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耕作管理过程具有自我维持性,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精耕细作,农业单产高。

【解析】

【分析】

该题以秘鲁为背景,考查城市区位于农业生产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秘鲁城市多分布在山区的原因可从自然因素分析;渠道里充水的原因从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调节局部气候、改善土壤肥力和养鱼提高经济效益角度思考;培高田地传统农业方式的主要优点可从农作物品质、单产、生产效率、成本、种植历史等方面分析。

【详解】

(1)秘鲁城市多分布在山区可从自然条件中的地形、气候角度分析。

读图可知,秘鲁纬度低,地处南半球热带地区,山区面积广大,山区海拔高气候较为凉爽,且多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较为充足,适宜人类居住;沿海平原面积狭小,且沿海地区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不适宜人类居住。

(2)读材料和图可获取相关信息,人们在渠道里充水,渠道里的水在干旱的时候可以用来灌溉,白天可以吸收太阳光的热量储存起来,晚上在释放出来,避免作物在冬季等季节受到霜冻的伤害;另外,渠道里还可以养鱼,实现农业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容纳家畜的排泄物,因此渠道沉积物里含有丰富的氮肥,可以为作物提供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3)读材料可知,培高田地传统农业方式种植农作物没有使用化肥及农药,施用有机肥,农产品绿色健康,品质好;精耕细作,农业单产高,单产是现代种植方式的近三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施用有机肥利于保护土壤,维持土地生产力;读图可知,渠水和土壤进行毛细交互作用,水、肥被作物自然吸收,降低人工成本;渠水——田地构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耕作管理过程具有自我维持性,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点睛】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培高田地农业技术主要特点就是自我维持性和生产率很高,与采用现代的化肥和机械化相比,不仅产量更高,而且成本更低。

现代试验表明,重修这些土地只需要很少的劳动力,这对现代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选考部分】(2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康养旅游是以健康养生为诉求的深度旅游,近年来方兴未艾。

作为曾经的“钢铁之城”,攀枝花正逐步发展成为“养老、养生、养心”的中国康养旅游城市。

天坑地漏、高峡平湖、溶洞温泉、森林草句共存一地,“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阳”,全年优质果蔬不断,可谓康养(健康疗养)胜地。

下图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分析攀枝花发展康养旅游的有利自然条件,并指出其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

【答案】(纬度较低,山高谷深)冬暖夏凉,气候适宜老年人养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地域组合好;远离大都市喧嚣,食品绿色健康,生态环境优美洁净,给人以心身愉悦享受,满足人们各种养生和养心需求。

康养旅游起步晚,投资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接待能力有限;康养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我国老年人参与度不高;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距离远。

【解析】

【分析】

该题以攀枝花发展康养旅游为背景考查旅游资源开发评价,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第一问可从旅游价值角度思考;第二问的发展困境可从地理位置出发,分析交通、客源地、开发力度、宣传力度等方面对攀枝花发展康养旅游的制约。

【详解】读图和材料可知,攀枝花纬度较低,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冬暖夏凉,气候适宜老年人养老;攀枝花拥有天坑地漏、高峡平湖、溶洞温泉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之间地域组合好;远离大都市喧嚣,全年优质果蔬不断,食品绿色健康,生态环境优美洁净,给人以心身愉悦享受,满足人们各种养生和养心需求,康养旅游开发价值高。

其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有:

攀枝花位于山区,远离大都市,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距离远,客源不足,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接待能力有限,制约康养旅游的发展;另外,该地康养旅游起步晚,投资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专业从业人员欠缺,康养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老年人参与度不高等。

【点睛】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包括:

1、旅游价值评价:

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和集群状况,2、地理位置与交通评价,3、客源市场评价(客源地、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游客人数、停留时间、游客量的季节变化),4、基础设施评价(决定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15.【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有“海底森林”“海岸卫士”的美誉,生态价值巨大。

红树林植物往往从枝干上长出众多细根,盘根错节,扎入泥滩里。

下图示意红树林细根(<2cm)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变化。

指出红树林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特点,并说明红树林细根对海岸保护的生态意义。

【答案】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红树林枯枝落叶及细根凋落物经分解可增加海底泥土肥力,促进红树林生长;当红树林被淹没在水中呼吸困难时,发达细根可以帮助植物体进行气体交换;细根发达,有利于减缓水流,增加泥沙淤积,巩固堤岸;细根发达,有利于增强植物体支撑力量,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有利于维护浅海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红树林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特点及细根对海岸保护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读图、材料获取地理信息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认真读左图即可获取答案,第二问细根的作用可从呼吸、巩固堤岸、增加海泥土肥力、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思考。

【详解】读图可知,红树林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由材料可知:

红树林植物往往从枝干上长出众多细根,盘根错节,扎入泥滩里,当红树林被淹没在水中呼吸困难时,发达细根可以帮助植物体进行气体交换;同时,细根发达,有利于减缓水流,增加泥沙淤积,巩固堤岸,有利于增强植物体支撑力量,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也可以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维护浅海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最后,红树林枯枝落叶及细根凋落物经分解可增加海底泥土肥力,促进红树林生长。

【点睛】红树林具有重要的价值:

红树林是生物的理想家园、天然的海岸防护林、净化海水、促淤造陆、科研、教育、生态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