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泻下剂汇编.docx
《第二章 泻下剂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泻下剂汇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泻下剂汇编
第二章泻下剂
一、含义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为泻下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二、适应范围
泻下剂是为治疗里实证而设,凡因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虫积所致的里结成实之证,均可用泻下剂治疗。
三、分类
由于里实证的证候表现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的区别,结合人体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泻下剂相应地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四、组方大法
泻下剂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方,但因主治证不同,配伍各异。
热结者,当寒下,常用寒下药配伍理气药组成方剂;寒结者,当温下,常用泻下药配伍温里药组成方剂;燥结者,当润下,常用润下药配伍寒下药组成方剂;水结者,当逐水,常用逐水药配伍益胃药组成方剂;里实而兼见正气不足者,当攻补兼施,常用泻下药配伍补益药组成方剂。
五、使用注意
泻下剂多由药力迅猛之品组方,易伤胃气,故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服药期间,应忌食油腻及不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如表证未解,里未成实者,不宜使用泻下剂。
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宜用表里双解法;有兼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如兼有瘀血者,应配伍活血祛瘀药治之;兼有虫积者,应配伍驱虫药治之。
对年老体虚,孕妇、产妇或月经期,病后伤津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
第一节寒下
寒下剂具有攻下清热的作用,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甚或潮热、舌苔厚、脉实等。
常用寒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里热积滞影响胃肠气机升降,容易导致气机阻滞,故此类方剂中每配伍行气之品,如枳实、厚朴等;若属湿热内蕴,气血凝聚,互结肠中,肠腐成脓,则配伍桃仁、冬瓜子以泻热破瘀,利湿排脓;如系水热互结成实,又当在攻下药中配甘遂等药以泻热逐水。
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皮汤等。
大承气汤
《伤寒论》
傅姓,55岁。
先因酒楼中饮酒,食烧小猪响皮,甫即下咽,即有家人报知朋友凶信,随即下楼寻车,车夫不知去向,因步行四五里,寻至其友救难,未遇。
又步行4里,又未遇。
渴急饮冰镇乌梅汤一二碗,然后雇车回家,心下隐隐微痛,1个月后痛如刀割,干饭不下咽已月余矣。
闺5月8日,计一粒不下已10日,骨瘦如柴,面赤如赭,脉沉洪有力,胃中痛处高起如桃大,按之更痛不可忍。
余曰:
此食膈也,当下之。
因用大承气汤加牵牛,作3碗。
伊家见方重不敢服,求签而后服1碗,痛至脐;服2碗,痛至少腹;服3碗,痛至肛门,大痛不可忍,又不得下。
于是又作半剂,服1碗,外加蜜导法,始下如鸡蛋,黑而有毛,坚不可破。
次日先吃烂面半碗,又次日饮粥汤,3日食粥,5日吃干饭矣!
下后所用者,五汁饮也。
(清·吴塘.吴鞠通医案.第1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115)
【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去皮,炙,八两(24g)枳实炙,五枚(12g)芒硝三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
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实热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本方所治阳明腑实证为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所致。
里热结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传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实。
前人将其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
“痞”,即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燥”,是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是指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谵语、潮热、脉实有力等。
热结旁流证是因腑热炽盛,积滞内结,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所致。
邪热积滞闭阻于内,或因阳气受遏,不达四末,或因阴津被耗,筋脉失养,或因热扰神明,心神浮越,可致热厥、痉病、发狂诸证丛生。
其证虽异,但病机为一,乃里热结实于阳明胃肠,据证立法,均当急下邪热积滞,以救阴液,故宜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方中大黄苦寒为君,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实热结滞。
芒硝咸寒为臣,既助大黄泻热通便,又能软坚润燥。
由于积滞内结导致腑气不通,故用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通降腑气,共为佐药。
本方治证虽然表现复杂多样,如热厥、痉病、发狂、热结旁流等,但皆因里热结滞、腑气不通所致,故用本方峻下热结,以保津液,体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通因通用”等治法。
配伍特点:
以苦寒攻下药配伍辛散理气药,泻下热结,散结开痞,承顺胃气下行之势,以通为用,有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功。
方义表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
临床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阴液不足者,加玄参、生地等滋阴润燥;兼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用治急性坏死性肠炎,加黄芩、栀子、地榆、槐花、白头翁;治疗急性胰腺炎,去厚朴,加生山楂、红藤、败酱草。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属阳明腑实证者。
4.使用注意
(1)为了确保峻下之功,在煎服时应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溶服芒硝。
(2)本方药力峻猛,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3)凡表证未解、肠胃热结尚未成实、气虚阴亏、年老体弱、孕妇等,均不宜使用本方。
(4)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或有休克症状者,绞窄性肠梗阻及肿瘤梗阻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
1.小承气汤(《伤寒论》)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去皮,炙,二两(6g)枳实炙,三枚大者(9g)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功用:
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
谵语,便秘,潮热,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数;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等。
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12g)甘草炙,二两(6g)芒硝半升(9g)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功用:
缓下热结。
主治:
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3.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厚朴(15~20g)炒莱菔子(15~30g)枳实(15g)桃仁(9g)赤芍(15g)大黄后下(9~15g,)芒硝冲服(9~15g)水煎服。
最好用胃管注入,经2~3小时后,可以再用本方灌肠,以加强攻下之力,有助于梗阻的解除。
功用:
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
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著。
【方歌】大承气汤峻猛方,枳实厚朴硝大黄,伤寒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通下康。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宋××,男,25岁。
1961年9月4日初诊主诉:
前日起上腹部疼痛,昨日下午开始痛移至右下腹,今晨疼痛加剧。
体温38.4℃,右下腹阑尾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
白细胞总数1185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15%。
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诊查见右少腹疼痛颇剧,拒按,畏寒发热,大便不畅,脉弦滑,苔薄腻,舌边有紫暗斑。
辨证:
邪毒内结,溃而成脓,肠痈之疾。
当以大黄牡丹汤泻之。
处方:
生大黄4.5g(后下),牡丹皮9g,赤芍9g,桃仁12g,生甘草3g,败酱草18g,红藤12g,地丁草9g,忍冬藤12g。
二诊:
服药一剂,大便畅下,寒热已退,腹痛亦减。
原方药再服三剂,诸症消失,白细胞检查亦恢复正常。
(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二集·熊寥笙医案).第1版.北京出版社出版,1990:
885)
【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一两(3g)桃仁五十个(9g)冬瓜仁半升(30g)芒硝三合(9g)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所治肠痈,多因暴饮暴食,或嗜食肥甘厚味,或恣食生冷,致使湿热与气血互结于肠中所致。
肠络不通则痛,故见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伸痛甚,甚则局部肿痞;小便自调说明病变不在膀胱或肾;肠中气血凝滞,营卫失和,故见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是湿热内蕴之象。
宜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中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毒;桃仁活血化瘀,与大黄相伍,破瘀泻热,同为君药。
芒硝软坚散结,泻热导滞;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共为臣药。
冬瓜仁为佐药,甘寒滑利,清肠利湿,排脓散结,是治内痈要药。
诸药合用,使湿热清,瘀滞散,痈脓除,肠腑通,则诸症自平。
配伍特点:
全方集泻下、清利、破瘀于一体,以通为用,使湿热瘀毒从肠道排泄于外。
方义表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湿热血瘀肠痈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等以活血祛瘀。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急性盆腔炎、输卵管或输精管结扎术后感染属湿热瘀滞者。
4.使用注意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忌用。
【附方】
1.阑尾化瘀汤(《新急腹症学》)银花川楝子(各15g)大黄后下牡丹皮桃仁延胡索木香(各9g)水煎服。
功用:
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主治:
瘀滞型阑尾炎初期。
发热,脘腹胀闷,腹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或阑尾炎症消散后,热象不显著,而见脘腹胀闷、嗳气纳呆。
2.阑尾清化汤(《新急腹症学》)银花蒲公英牡丹皮大黄川楝子赤芍桃仁生甘草水煎服。
功用:
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主治:
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
低热,或午后发热,口干渴,腹痛,便秘,尿黄。
3.阑尾清解汤(《新急腹症学》)金银花(60g)大黄(25g)冬瓜仁蒲公英(各3Og)牡丹皮(15g)川楝子生甘草(各1Og)木香(6g)水煎服。
功用:
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
主治:
急性阑尾炎热毒期。
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肌紧张,有反跳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洪大滑数。
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三方,是在古方大黄牡丹汤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参照现代研究成果而创立的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新方。
阑尾化瘀汤以行气活血药为主,辅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之品组方,长于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用于瘀滞型阑尾炎初期,或阑尾炎症消散后;阑尾清化汤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行气活血、通里攻下之品组方,长于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用于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阑尾清解汤以清热解毒、攻下散结为主,辅以行气活血组方,功专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用于急性阑尾炎热毒期。
【方歌】大黄牡丹硝桃冬,泻热破瘀治肠痈。
大陷胸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去皮,六两(10g)芒硝一升(10g)甘遂一钱匕(1g)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
得快利,止后服(现代用法:
水煎,溶芒硝,冲服甘遂末服)。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
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方解】本方主治大结胸证为太阳病误治、邪热内陷、水热互结所致。
水热互结,则气机不通,轻者出现心下疼痛拒按,甚者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而痛不可近;里热成实,腑气不通,故见大便秘结;水热互结,津液不能上承,故舌燥而口渴;由于邪热内陷,燥热累及阳明,故日晡潮热;脉沉紧,按之有力表明邪气盛而正气未虚。
治宜泻热逐水。
方中甘遂苦寒,峻逐水饮,泻热破结,故为君药。
大黄、芒硝性寒攻下,通便泻热,润燥软坚,为臣药。
三药配伍,使水热之邪从大便而去,腑气通畅,诸证自平。
配伍特点:
全方泻热通便与逐水相配,专司攻下,药简量大,力专效宏,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本方与大承气汤同为寒下峻剂,都用大黄、芒硝,但主治、配伍及用法上有明显差异。
大承气汤主治里实热结于胃肠之中,燥屎在肠,必借枳实、厚朴的推荡之力,大黄后下以求“生者行速”之功;本方主治水热互结于胸腹之间,结滞在胃,故用甘遂逐饮之长,大黄先煎以求“熟者行迟”,是“治上者治宜缓”之意。
方义表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大结胸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下硬满、疼痛拒按、便秘、舌燥、苔黄、脉沉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结实深重而合并气滞,加枳实、厚朴、木香等理气破结;结实不甚,可将芒硝改为瓜蒌;里热甚者,加黄连、黄芩清解里热;兼血瘀者,加桃仁、赤芍活血化瘀。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粘连性肠梗阻及轻度肠扭转、肝脓疡、渗出性胸膜炎、胆石症、胆道感染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4.使用注意煎药时应先煎大黄;本方药力峻猛,中病即止,以防过剂伤正;素体虚弱者禁用本方。
【方歌】大陷胸汤用硝黄,冲服甘遂效力狂,泻热逐水是功用,大结胸证一扫光。
第二节温下剂
温下剂,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脘腹冷痛喜按,手足不温,甚或肢厥,苔白滑,脉沉紧等。
由于寒邪非温不化,积滞非下不除,故常以泻下药物如大黄、芒硝、巴豆之类与温里祛寒药物如附子、细辛、干姜等为主组成方剂。
如寒积较甚,病情重急,纯实无虚,治宜急下,以辛热峻下药配伍温里药组方;若寒积兼有脾胃阳气不足,病情缓和者,治宜温阳与泻下并施,在泻下药中适当配伍益气之品如人参、甘草等组方。
代表方为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12g)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
寒邪入里,收引凝滞,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畏寒肢冷;寒邪与积滞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腑气不通,阳气被郁,故发热;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
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
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
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
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
配伍特点:
通过辛热之附子、细辛与苦寒之大黄配伍,使大黄寒性受制约而泻下之功保存,相制为用,去性存用,使本方能温下寒积,温阳通便。
方义表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腹痛甚,喜温者,加桂枝、白芍以和里缓急;脘腹胀满、苔垢者,加枳实、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胁下冷痛者加小茴香、肉桂以温中止痛;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积滞较轻者,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尿毒症、睾丸肿痛、慢性痢疾等证属胃肠寒实者。
4.使用注意方中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用量,以达到温里散寒、泻结行滞的目的。
【方歌】大黄附子汤,细辛加入良,寒热并用方,温阳通腑强。
温 脾 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五两(15g)当归干姜各三两(各9g)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二两(各6g)
【用法】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一日三次(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本方证因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
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冷积中阻,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脐周绞痛;阳气不足,四肢失于温煦,故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是阴寒里实之象。
宜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方中附子温散寒凝,大黄攻逐积滞,共为君药;干姜温中助阳以助附子温阳祛寒,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同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
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能调和药性,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积滞得下,寒邪得去,脾阳得复,则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
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的特点。
方义表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中阻的常用方。
临床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腹中胀痛甚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可加肉桂、吴茱萸以增温中散寒之力;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去芒硝、当归、人参,加肉桂、炒白术、厚朴以温中行气。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完全梗阻,蛔虫性腹痛、慢性结肠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尿毒症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4.使用注意里实热证不宜用。
【方歌】温脾汤用参附姜,归硝甘草与大黄,攻下冷积温脾阳,阳虚冷积代表方。
第三节润下剂
润下剂,具有润肠通便的功用,适用于津枯肠燥所致大便秘结证。
症见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等。
常用滋阴养血润肠药如麻仁、柏子仁、杏仁、肉苁蓉、当归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肠燥便秘证的成因有邪热伤津和肾虚血亏两类,若便秘见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者,系邪热伤津,或素体火盛,肠燥便秘,当配伍泻下药如大黄等组成方剂,代表方为麻子仁丸;若便秘见腰背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是肾气虚弱或病后虚损津亏所致,常用温肾益精药如牛膝、肉苁蓉、当归等组成方剂,代表方为麻子仁丸、济川煎等。
麻子仁丸
《伤寒论》
吴某,男,43岁。
起病已1年多,全身乏力,口渴喜饮,多食易饥,小便频数,大便干燥,经某医院检查,尿糖(+++),空腹血糖287毫克%,诊断为糖尿病,给服降糖灵,疗效不显。
患者日渐消瘦,脘腹胀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而数。
此脾阴不足,胃实中消之候,拟滋脾清胃,润燥通幽为法。
用麻子仁丸改作汤剂:
火麻仁12g,杏仁10g,枳实6g,厚朴6g,白芍10g,大黄10g,瓜蒌12g,薤白10g,川楝10g,陈皮5g。
服5剂,大便通畅,脘腹痛止;继用原方去大黄、薤白、栝楼、川楝、陈皮,加沙参、麦冬、花粉、石斛等味为治。
复查空腹血糖91.5毫克%,尿糖阴性,诸症痊可。
(何任.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第1版.浙江: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82)
【组成】麻子仁二升(500g)芍药半斤(250g)枳实炙,半斤(250g)大黄去皮,一斤(500g)厚朴炙,半斤一尺(250g)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50g)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
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治脾约证的主方。
脾约证系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气机受阻所致。
由于胃肠燥热,使脾受约束而失去布津功能,津液但输膀胱导致肠失濡润,故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君药。
杏仁肃降肺气而润肠,白芍养阴和里以缓急,共为臣药。
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药。
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本方是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白蜜而成,诸药合用,使燥热去,腑气通,阴液复,脾津布,而大便自调。
配伍特点:
泻下药与润肠药并用,泻而不峻,下不伤正。
方义表析:
大黄—泻下热结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又是润下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肠胃燥热见痔疮出血者,加槐花、地榆凉血止血;痔疮便秘者,加桃仁、当归养血润肠通便;伤津较甚,舌红少苔者,加生地、玄参、麦冬增液通便。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药物性便秘、产后肠燥便秘,亦用于肛门疾病手术后,防止大便干燥引起疼痛和出血。
4.使用注意服用时从小剂量逐渐增加,取效为度,不宜常服;本方毕竟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孕妇、年老及血虚津亏便秘者,仍应慎用。
【附方】
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桃仁杏仁麸炒,去皮尖,各一两(各30g)松子仁一钱二分五厘(5g)柏子仁半两(15g)郁李仁一钱(3g)陈皮另研末,四两(120g)将五仁别研成膏,入陈皮末同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9g),食前米饮下(现代用法:
五仁研为膏,陈皮为末,炼蜜为丸,每服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润肠通便。
主治:
津枯肠燥证。
症见大便艰难,以及年老和产后血虚便秘,舌燥少津,脉细涩。
本方与麻子仁丸均为润下方剂,具有润肠通便作用。
麻子仁丸以润肠药配伍小承气汤组成,润下之中兼以泻热导滞,专用治津液不足而兼胃肠燥热之便秘证;而本方用富含油脂的果仁配伍陈皮组成,功在润燥滑肠为主,主治津枯肠燥之便秘证。
【方歌】麻子仁丸能润肠,枳朴杏芍蜜大黄,胃肠燥热脾约证,服后大便能通畅。
济 川 煎
《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三至五钱(9~15g)牛膝二钱(6g)肉苁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钱(6~9g)泽泻一钱半(4.5g)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1.5~3g)枳壳一钱(3g)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本方证因肾虚精亏,开合失司所致。
肾司气化,主二便的开合,肾阳虚弱,气化失司,津液不布,肠失濡润,传导不利,故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肾虚精亏,故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治宜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方中肉苁蓉咸温,入肾与大肠经,善于温补肾精,暖腰润肠,为君药;当归养血润肠通便,牛膝补肾强壮腰膝,均为臣药;枳壳宽肠下气助通便,泽泻性降而润,渗利泄浊,少加升麻升举清阳,使清升浊降以助通便,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以治其本,又能润肠通便以治其标,而成标本兼顾之剂。
配伍特点:
补泻结合,寓通于补,标本同治,重在温润通便。
用药灵巧,寓降于升,相反相成。
方义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