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6167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诗歌鉴赏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经典诗歌鉴赏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这首现代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汨(mì)罗怀古

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

照样子,填空。

(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读出这首现代诗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吗?

人物故事:

________    节日习俗:

________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________)

A.触觉B.听觉C.视觉D.嗅觉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________”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歌鉴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诗人分别从________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

________。

(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

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B.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

C.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5.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____,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2)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6.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

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

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7.诗词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2)“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________”的格言。

(提示:

《春》文中一句话)

(3)请你谈一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8.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________”和两个“__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渲染出诗人________。

(2)“__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__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9.课内阅读。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10.课外阅读。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

采用了什么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

“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

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

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11.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吟”是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志”是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划线字词。

咬:

________  坚劲:

________ 任:

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13.课内阅读。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

为什么?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

为什么?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14.课内阅读。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

在词中是指什么?

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什么?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重点字词。

咬:

________  坚劲:

________ 任:

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四季的路

春对种子说:

刚抽芽你就笑了,

你还没有一把绿伞呢,

怎么度过炎热的夏天?

夏对绿苗说:

刚举起小绿伞你就乐了,

你还没有果实呢,

可不能空手走向秋天。

秋对稻穗说:

结果不是终点,

这一站有成熟的喜悦,

下一站有严寒的考验。

冬对稻谷说:

进仓不是让你休眠,

你要为下一代,

孵育蓬勃的童年。

(1)诗中划线的“绿伞”“空手”“下一代”各指什么?

“绿伞”指________;“空手”指________;“下一代”指________。

(2)第三节中的“这一站”和“下一站”各指的是哪个季节?

“这一站”指的是________季

“下一站”指的是________季

(3)诗题中的“路’该怎样理解?

作者通过对“四季的路”的描写,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7.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的歌词,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1)“我的歌词”,诗人这里所要唱的是什么歌?

(2)诗人为什么希望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18.日积月累。

春日

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他的其他作品有________。

(3)请你想象《春日》中所描绘的景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诗人,以"我"的口吻写。

19.补全古诗。

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_______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_______与淡淡的伤感。

(4)诗句“_______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20.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4)“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________,“寒”字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6)本诗主要围绕“________”这个“面”,通过腾越五岭、疾跨________、巧渡________、飞夺________、喜踏________这五个具体的“点”,表现了红军________形象和________精神。

(7)“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

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

为什么?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

一只扶持的手

岔道口

一个引导的箭头

挫折时

一句温暖的话

迷惑时

一个肯定的回答

干渴时

一杯清凉的水

倦怠时

一声惊蛰的春雷

纯洁的友谊

高山上的白雪

生命的蜜和盐

森林中的松柏

(1)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

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________、________。

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________。

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________。

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________,“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

(2)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

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22.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题目中的“醉”的意思是________,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______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3)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

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

云翻图第二句:

________第三句:

风卷图第四句:

________。

(4)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________。

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

第三句的“________”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5)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

23.读古诗《宿建德江》,完成题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________。

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

诗的前两句的大意是________。

(2)展开想象,诗中“日暮客愁新”和“江清月近人”的日月之景,带给读者的感受是________。

(3)诗中侧重借景抒情的是第________、________句,侧重叙事写景的是第________、________句。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之情。

24.诗歌鉴赏

(1)补全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

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

 

(2)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___图。

其中“________”和结句中的“_______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3)“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4)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5)“________”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2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3)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____

26.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在横线上补全诗句。

(2)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________,这是他写在________家________(哪里)的一首诗。

(3)诗的前两句是写庭院的,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庭院的洁净,可以看出主人爱洁净。

第二句中“________”几个字写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几个字写出了主人的勤劳。

(4)诗后两句写的是庭院周围的自然环境,运用了对偶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主人________的情趣。

27.诗歌鉴赏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①金黄杏子肥②,麦花③雪白菜花④稀。

日长篱落⑤无人过,惟有⑥蜻蜓蛱蝶⑦飞。

(注释)①梅子:

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肥:

指果肉肥厚。

③麦花:

荞麦

花。

④菜花:

油菜花。

⑤篱落:

中午篱笆的影子。

⑥惟有:

只有。

⑦蛱(jiá)蝶:

菜粉蝶。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

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

“有什么遗产?

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

一把远飞的伞。

(1)请写出这首小诗给你的启示。

(2)即将毕业,老师们也已送你“一把远飞的伞”。

仔细回想,老师的那一句话镌刻在你的心底,写在下面横线上。

2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

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0.课外阅读

(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

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

②酒家:

酒店。

③杏花村:

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________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

________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

___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么?

牧童回答了吗?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七夕节;家家乞巧望七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屈原投江;端午节插艾、吃粽子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七夕节、家家乞巧望七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1、屈原投江2、端午节插艾、吃粽子

【点评】

(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

(1)拟人;轻;细;密;无比喜悦;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2)夜雨;黑(俱黑);明(独明);C

【解析】【分析】赏析的诗句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

(1)1、拟人2、轻3、细4、密5、无比喜悦6、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2)1、夜雨2、黑(俱黑)3、明(独明)4、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3.

(1)B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解析】【分析】

(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参见译文)①A正确。

B错误。

②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这道题是对这首诗主题的考查。

分析蕴涵的哲理,要联系整篇这首诗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

(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