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5540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论文.docx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论文.docx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论文

 

中国某某某某学校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

姓名:

000000000

班级、学号:

000000000000000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

会计电算化

指导教师:

0000000000

开题时间:

2008-6-12

完成时间:

2009-10-22.

2009年10月22日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

答辩申请书……………………………………………………3-5

正文…………………………………………………………6-19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20

答辩过程记录表…………………………………………………21

 

课题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

一、课题(论文)提纲

1..偷税漏税的概念

2.偷税漏税的危害1

  2.1破坏税收公平

  2.2影响资源配置 

  2.3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削弱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

3.企业偷漏税行为模式及其手段揭秘 

  3.1行为模式 

   3.1.1利用关联企业转移收入,暗中进行商品移库 

   3.1.2地反保护主义 

   3.1.3小金库 

 3.2偷税漏税手段揭秘 

  3.2.1利用关联交易,不缴或少缴税金

  3.2.2跨区域团伙作案

  3.2.3是虚开或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利用普通发票偷税

  3.2.4做两套账,做假账,大量现金交易冲减往来款项,收入不入账,隐瞒营业收入 

4.我国企业偷漏税宏观原因分析 

  4.1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存在问题颇多 

  4.2外商投资企业偷税漏税最严重 

  4.3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经济“脐带”关系 

  4.4计算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应用各地区各自为政,形成不统一、封闭式局面

  4.5税务机关征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4.6税务稽查的刚度和力度不够

  4.7公民纳税意识不强

5. 偷漏税的对策与建议 

  5.1在税制建设上,坚持简明、高效、低税负、宽税基的方向 

  5.2健全现代化的税收征管制度,加强税务稽查和处罚力度   

  5.3树立正确的纳税、征税、用税观念,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5.4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有效的税收管理体制  

  5.5积极鼓励公民举报,调动群众协税、护税积极性  

6.结束语

 

二、内容摘要

近几年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造假帐,造假表,虚列资产和权益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一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不诚信行为,大大减少了财政收入,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文章初步分析了企业偷漏税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策略。

三、参考文献

[1].王陆进.《国外学者论税收流失成因及其防范措施》《经济学动态》1995.11

[2].赵明凤.浅析偷税漏税的成因与防范——《时代经贸》2006年8期

[3].王东芳.我国企业税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4期

[4].王丙乾.《中国财政》1981年09期

[5].张福康.商业企业偷漏税的手段、成因、及对策——《商业研究》2000年9期  

偷税漏税及其防范

0000000

中文摘要:

近几年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造假帐,造假表,虚列资产和权益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一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不诚信行为,大大减少了财政收入,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文章初步分析了企业偷漏税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策略。

关键字:

偷漏税;手段揭密;原因分析;对策及建议

 1.偷漏税的概念

偷税是指纳税人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违法行为。

如为了少缴纳或不缴纳应纳税款。

有意少报、瞒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有意虚增成本、乱摊费用,缩小应税所得额;转移财产、收入和利润;伪造、涂改、销毁帐册票据或记账凭证等。

偷税损害了国家利益,触犯了国家法律,情节严重的构成偷税罪,属于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的一种,对构成偷税罪的要依法惩处。

 漏税:

纳税人无意识地漏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

漏税是由于纳税人不熟悉税法规定和财务制度,或者由于工作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

如错用税率,漏报应税项目,少计应税数量,错算销售金额和经营利润等。

税法规定,对漏税者,税务机关应当令其限期照章补缴所漏税款,逾期未缴的,从漏税之日起,按日加收一定的滞纳金。

                

2.偷漏税的危害 

   偷漏税的危害绝不仅仅在于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还会带来一些更深层次的不利影响。

2.1偷漏税会破坏税收公平。

对于同样所得,诚实申报的纳税人纳税相对多,税后收入相对少,有违税收横向公平(同等纳税能力的应该税负相同);偷漏税的存在,使税收固有的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无法发挥,不利于实现公平;偷漏税减少政府可支配收入,减少了政府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加剧收入分配的纵向不公平(不同纳税能力的应承受不同的税负)。

2.2偷漏税会影响资源配置。

偷漏税会增加偷漏税企业的税后净利润,高额的利润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入,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偷漏税行为还会造成各种财务、会计信息产生扭曲,影响人们的经济决策和投资决策,因此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纳税人为偷漏税款,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税务机关为减少偷漏税,不得不额外投入各种软硬件设施,增加税务征管、稽查人员,导致税收征管成本增加。

从全社会角度看,这些用于偷漏税和反偷漏税的各种资源纯粹是一种虚耗与浪费。

偷漏税款削减政府可支配收入,使其无充足的财力有效弥补市场缺陷,不能保证经济高效运行。

2.3.偷漏税款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削弱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

为了偷漏税款,纳税人会向税务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提供虚假的、不真实的信息数据,这就使得政府各经济部门统计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数据并不能真实、完全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进而影响政府宏观调控决策的正确性。

而且偷漏税减少政府的可支配收入,也削弱了其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

3.企业偷漏税行为模式及其手段揭密

3.1行为模式

我国从1994年开始全面实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分税制改革,而且各种其他配套的经济改革也在摸索与试验之中。

为了分析企业偷漏税的机理与原因,首先通过调研的案例来看一看我国目前企业偷漏税的常见行为模式。

3.1.1利用关联企业转移收入,暗中进行商品移库。

某合资企业(外方控股)从事系列化妆品的生产和销售,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有6个分公司和8个办事处。

(1)总公司以明显偏低的价格把产品卖给北京、上海等分公司,偷逃消费税148万多元;

(2)总公司将货物移库到外地办事处,没有反映货物移库,没有视同销售交税,偷逃增值税112万多元,少缴消费税127万元;(3)95年底原材料报废283万元,已按规定列营业外支出,但原材料进项税额48万余元,没有按规定补缴;(4)以上三项应补缴教育费附加1万3千余元;(5)95年1—10月预提的总经理特别经费,未报税务部门备案,故不能预提,应补缴所得税52万元。

共计应补缴税款近446万元。

3.1.2地方保护主义。

某市政府专门下达文件,规定在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低税负定额征税(属包税性质)的同时,又规定其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票税相分离等。

这一规定,直接破坏了增值税链条的征收机制,一方面,使这些个体、私营业户可以大量开具增值税发票而不按票面税额完税,另一方面使得在当地取得发票的一方仍可以按发票上注明的税款扣税,由于票税相脱离,从而导致了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

为一些不法分子在享受低税优惠和票税分离的条件下,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大开绿灯。

这一政府行为,从其表面上看,一时间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上去了,产生了局部利益,但是国家利益却受到了严重损害,不仅直接导致国家税款大量流失,造成当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和管理的失控,而且因为开具了大量的可用作抵扣税款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外流,使毗邻地区乃至全省的增值税征管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扰乱了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

3.1.3小金库。

某金融机构下属招待所存在三个管理、核算部门,营业收入也一划为三。

(1)招待所,散客及小部分本行人员的住宿收入归该部门;

(2)培训中心,大部分的本行人员住宿收入、培训收入归该部门;(3)餐厅,所有饮食业收入归该部门。

并相应设置三本帐,分部门核算。

招待所的核算资料、报表报送税务机关,依法纳税。

后二者帐未并入报送税务机关的招待所帐内,也未单独向税务机关报送及申请纳税。

税务部门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发现该所偷漏税行为,直到群众举报说该所存有“小金库”且工资较高,才进行核查。

但对招待所的财务资料的核查中未发现重大违纪事项,只是在客房利用率偏低、临时工较多等外围事件中发现有疑团,最终发现一个企业三块牌子的事实。

本案中,该所在新税制实施后长达两年半时间内,将营业收入人为分解,营业收入擅自制凭证收取,多头设立银行帐号,使案情具有隐蔽性。

随着征管改革的深入,专管员制度取消后,如何有效地积累档案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正确评价企业的纳税情况,是一个十分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3.2偷税漏税手段揭秘

3.2.1是利用关联交易,不缴或少缴税金。

不但表现在跨国企业之间,在内资企业之间,销售大量货物不开票,进销金额倒挂,以致造成进项税额留抵异常,长期无税可缴的局面;通过原材料及产品销售价格、维修费用、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等,人为调节收入,转移利润,使得企业税负严重偏低。

3.2.2是跨区域团伙作案。

有的团伙成员来自同一地区,利用可靠的同乡关系作案;有的生意场上的朋友,为了共同利益,结成团伙,相互之间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有的犯罪分子通过注册、投资、参股多家公司,有的一家公司充当多个角色,从事涉税犯罪活动,票流、资金流、物流、购销合同相互分离。

通过中间人紧密串联在一起。

为转移视线,跨区县、跨省市,多家企业之间,制造正常货物交易的假象,也给案件查处增加了难度。

 3.2.3是虚开或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利用普通发票偷税。

在无真实货物交易的情况下,相互虚开、对开,有的通过支付少量手续费的方式,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有的明知票货不一致,仍接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虚假抵扣。

有的利用外地人身份证、假身份证注册了小规模增值税纳税人,骗购税务部门普通发票;有的注册中介公司,招聘和利用不明真相的代账会计,领购普通发票以后,寻找对象,进行非法买卖发票活动;有的企业以广告费,促销费等名义,虚开普通发票,虚构成本费用,虚假列支,严重侵蚀企业所得税税基。

3.2.4是做两套账,做假账,大量现金交易冲减往来款项,收入不入账,隐瞒营业(销售)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分子利用个人信用卡,将属于公司应税收入转入个人信用卡;有的在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领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又注册另一家小规模增值税纳税人,经营同一产品,使用同一仓库,利用同一销售渠道,调节收入和利润,乱中取利。

4.我国企业偷漏税的原因分析

4.1.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颇多。

(1)我国两套税务机构既在征管范围上存在交叉,又在具体税种的征收上存在交叉,于是同一企业面临不同部门的征税,形成多头管理,造成实际工作中监督职能削弱。

例:

某省会城市中有一中央企业,其财务监督由财专办负责,流转税由省分局统一征收,地方税由市地方分局负责征收,因此,单看似有三管,其实三不管。

该企业在94—96年6月间,私设“小金库”(A)截留国际结算业务手续费、咨询服务收入帐外“小金库”共计金额95万多元;(B)收取某信托投资公司代发售、兑换国债手续费36540元未进财务帐作收入,直接发放职工;(C)“待转营业收入”科目中18万多元,实为三年以内的逾期贷款利息收入,按规定应作为利息收入;(D)贷款给某时装有限公司95年收取的贷款收入19万余元,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E)在“手续费支出”科目中发放国际业务部职工奖金12万多元。

这些违纪事实直至96年7月收到群众举报才得以检查出来。

(2)税务部门进行稽查工作,凭上级指示、印象以及老经验选案,手段落后,远不能适应纳税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偷漏税手段的不断翻新。

稽查成本高,效率低。

(3)在人员素质、责任规定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

  4.2外商投资企业偷漏税最严重。

这一方面是由于有些外商对中国的税法了解不够,过失造成;有些是掌握我国税法透彻,专门钻空子,或狡辩;另一方面是已享受很多税收优惠的外资企业,总是以撤消投资相威胁,向地方政府施加压力,想方设法,增加不合理的税收豁免。

  4.3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经济“脐带”关系。

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有干预税收执法的动机。

于是,任意变通税法的执行,扩大减免范围,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同时,地方政府又向企业乱收费,形成税费不分,给企业增加沉重负担,使有些企业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

  4.4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应用各地区各自为政,形成不统一、封闭式局面。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地区均已开始使用计算机,逐步取代手工操作,但发展水平各地区极不平衡。

深圳、山东等地的电脑系统设计已经非常先进,而另外一些地方的电脑系统由于未形成网络,缺少行业数据和历史数据,且缺少软件设计、维护与培训人员,仅是在一些非常简单的操作方面代替“入手”,比如开具发票等,而没有在收集、储存和鉴别纳税信息等方面代替“人脑”,这类工作仍然停留在手工搜集和整理。

同时,计算机程序软件没有统一,各地区自行设计,各自为政,既增加建设成本,也不利于各地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反馈。

增值税违法案件中,有许多偷税人就是利用各地方缺少联系,信息封闭,这也是使本来环环相扣的增值税,如今成了所有税中违法比例最大的一个原因。

  4.5税务机关征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1)税务人员本身的能力有待提高。

税收本身带有很强的监督功能,作为监督者,税务人员处在获得纳税人信息不利的地位上。

首先税务人员必须熟悉本身的业务,才能对纳税人进行必要的监督,并积极地引导纳税人遵守税法。

其次税务人员对纳税人的偷漏税行为以及漏税意识要进行准确的识别,还需要有较强的洞察能力经验。

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传递税法信息、执行税收任务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潜在漏税人有力的威慑。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税务人员业务水平很低,比如做统计报表的居然不知道统计口径,只能“依葫芦画瓢”。

对如何寻找并确认偷漏税,多数只是下企业、找报表。

因此,提高征税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素质也是十分迫切的要求。

2)征税人员的违规行为也不容忽视。

我们在进行漏税问题的研究中,往往把目标集中在漏税者的选择和政府应有的对策这一博弈过程中,忽略了征税人的行为模式对漏税模型的影响。

   4.6税务稽查的刚度和力度不够。

据我们去某些税务机关的稽查部门了解到,不罚、轻罚、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关税务执法人员说企业能补交税款已经不错了,对某些偷漏税数额巨大的单位往往也只处以漏税数额的10%了事;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职能与利益交叉等因素的影响及人为干预,使税务稽查机关在行使独立稽查权、处罚权时往往要做出不适当的让步,使税法在许多的漏税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国有企业运作困难,一般查到偷漏税,应补缴的税款有时还要申请缓交,所以一般没法罚;对于三资企业,考虑到各方面原因,也往往是补足税款了事。

再加上“人情税、关系税”,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使惩罚的力度远远不够。

4.7.公民纳税意识不强。

一方面是纳税人自身的原因,很多纳税人抱着“偷到的钱是我的钱,查到的钱是你的钱”这种心态,偷漏税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也与整个社会的治税环境有关。

税务部门和银行、司法部门配合不默契,或利益目标的不一致,给纳税人逾期不缴、偷漏税提供了可乘之机。

例如银行现金管理疏漏明显,银行监督流于形式,公款私存现象严重,非基本结帐户支现普遍,致使大量现金交易存在,严重腐蚀了税基。

5.偷税漏税的对策与建议

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解决我国偷漏税问题的对策。

5.1在税制建设上,坚持简明、高效、低税负、宽税基的方向

(1)高税率往往会使纳税人感到负担沉重。

据分析,在高税率的情况下,偷漏税的预期收入增大,诱惑增大而使他们加入偷漏税的行列中。

因此,政府降低平均税率、缩小税率级次差距可以减少偷漏税的利益刺激,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2)简化税制,使税收法规条文趋向简单,堵塞税收漏洞,而且使纳税人易于了解,减少无知性税收不遵从。

税制的简化还能够降低纳税人的奉行成本,使纳税人感到公平和简便,增强纳税人对税收的遵从性,从而减少偷漏税的发生。

(3)取消或规范税收优惠与减免。

各种税收优惠和减免是造成税制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客观上导致了税收出现各种漏洞的重要根源。

我国目前税收优惠和减免过多过滥的情况比较严重,直接导致了税收收入的损失。

税收优惠和减免过多且不规范,为利用这种不规范而造成的漏洞进行偷漏税提供了条件,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且由此导致的纳税人不公平心理也容易激发纳税人的偷逃行为。

因此在税制改革中,应按照“尽量少的优惠减免,尽量规范明确的形式”的原则,把目前税收优惠减免压缩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

对于确实有必要保留的税收优惠减免,应在税法中统一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税收优惠减免的制度规定,明确可以享受优惠减免的条件,明确优惠减免权的归宿。

5.2健全现代化的税收征管制度,加强税务稽查和处罚力度。

(1)目前我国税收征管制度和水平严重滞后,征管工作中问题较多,是导致偷漏税严重的重要原因。

因此,应把加强税收征管工作作为治理偷漏税的基础工作。

完整的税收征管法律,保证税收征管有法可依。

税收征管具有健全的法制保障,是税收征管从申报纳税、立案稽查、违规处理、保护纳税人权力等等都有一套严密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和依托。

(2)赋予税务部门更高的权威。

明确税务部门代表国家的利益,应具有很高的权威性,银行、海关、工商及其他部门有义务配合税收执法行为;建立税务警察制度,打击各种偷漏税活动;还可以设置税收法庭,使涉税案件独立于一般民事案件由税务机关审判,是税务机关在处理税收偷逃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3)加快税收征管现代化。

强化税收征管,首先要保证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完善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税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既保证纳税人方便、快捷地缴纳税款,又为税务机关严密的税源控制和稽查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其次,要保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征管队伍。

专业知识强、工作认真负责、廉洁奉公的税收征管人员,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查处税收违法行为,减少税收偷逃;另一方面树立良好的税务干部形象,以优质的服务减少如税人的厌税情绪。

(4)加强执法,加大对偷漏税的处罚力度,提高法律的震慑力,并实现纳税公开。

我国目前对税收犯罪的惩罚力度偏轻,这是偷漏税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偷漏税属于一种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予以强硬的法律约束,不仅可以有效制止违法犯罪,还可以使合法行为得到鼓励和发展。

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立法问题,另一方面是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

因此:

(a)应该树立起税法不容侵犯的绝对权威,必须进一步强化税务机关打击偷漏税活动的执法权.(b)要实现纳税公开。

包括纳税单位和个人的违法丑闻,以及少数行政长官干预税收的言行等都应通过必要的形式充分让其“曝光”。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税务机关对某些大型国有企业的偷税行为总是内部处理,怕公开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影响企业效益。

在通过罚款等直接形式的惩罚之外,加强管理与执法透明度,其一便于群众举报,加强群众监督;另一方面让企业承担偷漏税的间接成本(形象与声誉损失),进行负面刺激。

5.3树立正确的纳税、征税、用税观念,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1)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广泛地接受政府的税法宣传,明白征税的依据,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通过税法宣传讲解,使纳税人了解税法和征纳程序,减少由于无知或将纳税程序想象得过于复杂而出现的税收不遵从。

(2)从征税人角度,即对于税务机关而言,应明确税务机关是代表国家征税,税款的每一分每一厘都应纳入国库,不可视为一己之私,随意占用私吞,树立纳税人心目中的良好税务官员形象。

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是为广大纳税人服务的,整个政府当然包括税务机关都是靠纳税人的税款支撑的。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是涉税服务的提供者与被提供者的关系,因此税务人员应端正办税态度,尽量向纳税人提供方便,以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保证纳税人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避免出现由于对税务机关不满导致的税收偷逃现象。

(3)从用税人角度看,从抽象的国家,具体到各个政府部门,都是税款的使用者。

应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对纳税人缴纳的每一分钱都合理安排,用到实处。

实行预算公开,让纳税人清楚自己上缴的税款用向何处。

另一方面,各相关部门也应做好协税工作,配合税务部门税收征管稽查工作,信息共享、从源头控制,堵塞税收偷逃的漏洞。

5.4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有效的税收管理体制。

大多数现代税务管理按职能分类。

税务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

登记、估税、征税、审计、罚款、申诉。

我国目前主要是根据税种进行税务管理,这会带来一系列弊端。

首先是缺乏一种制衡机制,因为一个税务员可以处理纳税人缴税的全过程;其次,这对税务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按照职能分类,税务人员可根据行使的职能提高专业技术从而提高效率。

第三,使税务部门运转效率不高。

例如,如果纳税人不缴增值税,公司所得税和预扣税,就需要三个科的三个人分别处理他们的缴税问题,如果按职能分类,只需征税科的一位税务员处理就行。

5.5积极鼓励公民举报,调动群众协税护税积极性。

由于“账外账”偷税行为隐蔽性强,对账外经营的偷税情况,往往是企业内部知情人员、有关业务单位比较清楚。

从近几年举报偷税情况看,绝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法人和企业内部人员、业务单位在发生利害冲突时,才将企业的账外经营偷税行为暴露出来。

为此,税务稽查部门一要鼓励公民积极举报,积极拓宽案件线索来源;二要在查处举报案件中严格遵守保密制度,防止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三要兑现举报奖励工作,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建立举报管理信息系统等有效手段,建立一套由全社会参与的协税护税网络机制,使账外经营偷税者无藏身之地。

6.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由于管理体制的不严密,公民纳税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了社会偷税漏税现象蔚然成风,国家税收流失严重。

因此须建立良好的税收秩序,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以确保我国的财政收入,维护国家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陆进.《国外学者论税收流失成因及其防范措施》《经济学动态》1995.11.

[2].赵明凤.浅析偷税漏税的成因与防范——《时代经贸》2006年8期.

[3].王东芳.我国企业税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4期.

[4].王丙乾.《中国财政》1981年09期.

[5].张福康.商业企业偷漏税的手段.成因.及对策——《商业研究》2000年9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