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选修战争与和平当阳一中黄发林编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5352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3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选修战争与和平当阳一中黄发林编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选修战争与和平当阳一中黄发林编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选修战争与和平当阳一中黄发林编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选修战争与和平当阳一中黄发林编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选修战争与和平当阳一中黄发林编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选修战争与和平当阳一中黄发林编写.docx

《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选修战争与和平当阳一中黄发林编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选修战争与和平当阳一中黄发林编写.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选修战争与和平当阳一中黄发林编写.docx

历史一轮复习资料选修战争与和平当阳一中黄发林编写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一、一战的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列强的三大矛盾:

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发展速度不一样,后起国家超过老牌国家。

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民主发展程度不一样;经济实力与占有的殖民地面积倒挂。

主要原因: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

(三国同盟:

德奥意;三国协约:

英法俄)。

直接原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其他因素:

①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

②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③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

★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①外因:

欧洲列强争夺和插手(在巴尔干争夺最为激烈的是俄国和奥匈帝国)。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首相帕默斯顿

②内因:

民族关系复杂,各种矛盾交织。

★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含义如何?

原因?

政策:

“光荣孤立”(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含义:

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

原因:

①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尤其是海军实力强大,是海上霸主。

②英国为岛国,为了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

③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大国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

不愿加入任何一方。

④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便于自己对海外殖民地进行掠夺。

★20世纪初英国又为什么要放弃“光荣孤立”政策?

必要性:

①英德矛盾激化,德国咄咄逼人。

②自身实力下降,欲寻求盟友。

可能性:

③三国同盟威胁法俄。

二、一战的经过结果

第一阶段:

1914年

战争第一年,德国把进攻重点放在西线,企图集中兵力速战速决,先消灭西线英法,再消灭东线俄军(施利芬计划)。

结果,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此后西线转入持久的阵地战。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德国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企图先打败俄军结束东线战斗,再回头打西线的英法。

结果,德军第二年的作战计划同样破产了。

(重要战役见后面表格)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1.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⑴1917年美国参战

★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①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

②美与协约国接近,经济联系加强。

③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直接原因)。

④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⑤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根本原因)。

★美国参战会对战局产生什么影响?

①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力量。

②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

③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

⑵1917年中国参战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派出十多万劳工。

华工们除承担挖战壕、运弹药、埋尸体、修路架桥等危险工作外,很多人被迫投入战斗。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⑶1917年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退出标志:

苏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退出原因:

①战争激化了矛盾,引发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②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2.同盟国集团崩溃

德国投降:

①1918.10,基尔港水兵起义。

1918.11发生十一月革命。

②德皇被迫退位,逃亡荷兰。

③在贡比涅森林联军司令福煦的列车车厢里签订了停战协定。

这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①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②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③同盟国内部及其国内矛盾的尖锐。

④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西线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是最主要的战线

三、一战的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掠夺战争。

(虽然塞尔维亚、比利时是民族解放战争,但改变不了整场战争的性质)

四、一战的影响:

①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②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矛盾,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③改变了世界格局,以传统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受到严重挑战。

④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加强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客观上有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⑤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客观上推动了科技进步。

⑥推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政治组织——国际联盟的诞生。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巴黎和会(1919年初—6月28日、27个战胜国的代表参会,战败国、苏俄除外)

⒈背景

①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②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③战后需要讨论如何处置战败国、重分世界、重建和平等问题。

⒉操纵国:

美、英、法:

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⒊各国目的:

①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②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同时又要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

因此,英国在西方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③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④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⑤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⒋主要问题:

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⒌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⒍结果:

1919年6月28日签订《凡尔赛和约》

内容:

(记忆:

阿洛萨尔殖民地,莱茵10万200亿)

①领土: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

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

③军事:

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

④赔款:

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性质:

是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二、凡尔赛体系的确立与国际联盟

⒈凡尔赛体系

构成:

《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国联盟约(在《凡尔赛和约》里)。

实质:

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特点:

①该体系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主导。

②该体系具有反动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殖民体系。

③该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不稳定性(体系内矛盾众多、复杂尖锐)。

④该体系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影响:

①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②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③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⑤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如,

a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

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引起德国等产生强烈复仇情绪。

b战胜国列强之间:

分赃不均,引起美日意等的强烈不满。

c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

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引起了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

⒉国际联盟(依据《凡尔赛和约》中的国际联盟盟约,于1920年建立。

总部在瑞士日内瓦)

背景:

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机构:

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原则:

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操纵:

英法。

(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拒绝参加国联。

解散:

二战时名存实亡。

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地位:

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实质:

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影响: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它是英法维护世界霸权的工具;它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放任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922年2月,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背景:

①一战后帝国主义者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急需调整。

②美英日在亚太地区利益发生冲突,海军军备竞赛使得亚太地区笼罩战争的阴影。

(主要原因)

③平息中国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中国利益的需要。

发起国:

美国

目的:

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缓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操纵:

美、英、日。

议题:

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结果:

⑴美英法日签订《四国条约》

内容:

①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②英日同盟终止。

影响:

①对美:

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②对英:

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③对日:

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地位。

⑵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条约》

内容:

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影响:

①对美:

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

②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

③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

④总评:

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⑶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签订《九国公约》

内容:

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实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国山东问题

由来:

①1879德国强占胶州湾。

②一战时日本占领山东租借地、“二十一条”。

③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解决:

华盛顿会议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原因:

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主要)。

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是帝国主义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起的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影响:

①暂时缓和了列强在在远东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②确立起美国在远东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③体系下隐含着许多矛盾(美日矛盾、英日矛盾、中国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等),埋下了战争祸根。

五、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背景:

①一战前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一战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

(英法衰落、德国战败、美日崛起)。

②通过战后的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战胜的列强宰割战败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而建成。

实质:

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宰割奴役世界人民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影响:

⑴改变了欧洲及亚太政治格局——

①德、俄、奥、土四大帝国被摧垮。

②德国面积缩小,且东西互不连接。

③欧洲出现系列新兴国家。

⑵这个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⑶激起帝国主义之间新矛盾,埋下了大战的祸根——

①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

②战胜国内部因分赃不均,矛盾重重。

③美日冲突加剧,埋下太平洋战争祸根。

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1.打开缺口:

20世纪20年代凯末尔革命——

最早对凡尔赛体系形成冲击的是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色佛尔条约》,签订了《洛桑条约》。

2.名存实亡:

20世纪30年代初——

在欧洲,1935年德国开始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展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1936年,开进莱茵不设防区,进一步撕毁了凡尔赛和约。

在东亚,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英法控制下的国联不能制止德、意、日的侵略。

3.彻底瓦解:

二战爆发后——

1939年9月,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瓦解。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七、维护世界和平的尝试

★众说纷纭

正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掠夺体系,它未能制止战争,所以是一个徒劳无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反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没有达到制造者主观希望达到的目的,但在它的活动实践中,客观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后世国际关系提供了某些经验的教训。

请分别代表正、反方说说理由。

正方:

①是建立在帝国主义实力对比基础上的,体系不能持久。

②体系内隐含很多矛盾,极不稳固。

③体系具有反动性。

④体系具有不全面性。

反方:

①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②冲击了近代以来的欧洲关系格局。

③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民族自决原则④国联的创立,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

㈠国际联盟维护和平的尝试

1.1920~1924年,国联既没有可以运用的实力,又没有足够的声誉,它的工作面临种种困难。

但它还是在建立欧洲秩序、恢复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和卫生、难民等问题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2.1924~1929年,是国联的上升时期,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裁军以及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3.1929~1939年,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局势严重恶化。

面对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等控制下国联在处理国际重大争端问题上力不从心甚至无所作为,它的缺陷暴露无遗,地位大大下降。

许多国联成员国纷纷退出国联。

4.1939~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已经名存实亡,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

5.联合国诞生以后,1946年4月国联召开最后一次大会,正式宣布解散。

★国际联盟为什么不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本课测评)?

1.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2.国联盟约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战争的可能性。

3.它本身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工具、反苏的工具,因此它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

㈡苏俄的和平外交努力

1.外交政策:

①1917提出《和平法令》②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2.外交活动

1922年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与德缔结《拉巴洛条约》。

3.影响

初步打破苏俄建国以来的孤立境地;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㈢1925年签署《洛迦诺公约》

1.历史背景

①《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的不安全感非常强烈。

②1923年鲁尔危机。

原因:

法国、比利时以德国故意不履行战争赔款为借口出兵占领鲁尔区。

结果:

德国经济崩溃;法国没得到好处,在国际上陷入孤立。

③法国占领鲁尔受挫后,国内主张対德和解的力量占了上风。

25年法国外长白里安主张协商改善法德关系,德国积极响应。

2.主要内容

1925年,德法英波意比捷等国在洛迦诺开会,讨论解决安全问题。

德法英意比签订《相互保证公约》、德法、德比签订《仲裁条约》,统称《洛迦诺公约》。

3.主要影响

①改善了法德等国的关系,有利于欧洲稳定。

②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③使法国在欧洲地位削弱,英国成为欧洲大陆仲裁者,而德国成为最大的赢家。

④其实质是纵容德国向东发展,即“祸水东引”。

㈣《非战公约》的签订

背景:

受到《洛迦诺公约》削弱的法国,希望争取美国对其安全提供某种保证;

美国出于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和提高美国国际地位考虑,决定缔结多边的非战公约。

内容:

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影响:

积极——

①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②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③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④也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消极——

它是一纸空文,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9)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原因:

德日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推动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逐步推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历史原因:

德日强烈要求突破“凡--华”体系的束缚。

其他原因:

①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②大国的绥靖政策、中立自保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扩张。

③世界各国各自为战,没有及时形成反法西斯统一阵线,致使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主要原因: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

一方面,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和股票过度投机,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因而盲目扩大生产。

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市场日益萎缩,供需矛盾扩大。

导火线:

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2.经济危机的特点

①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②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

③破坏性特别大。

3.经济危机的影响:

⑴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⑵激化各国社会矛盾,引起政治危机。

如①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②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⑶激化各国之间的矛盾,导致世界的动荡。

如①各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恶果,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不满与斗争。

②资本主义各国加强经济干预,大搞关税战、市场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经济大战。

⑷推动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

⑸美国开始罗斯福新政,开创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发展模式。

★德日法西斯势力上台及其侵略扩张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是标志)

⑴原因:

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②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直接原因:

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政策:

政治①一党独裁统治。

②1934年,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

③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经济: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军事:

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对外关系:

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文教领域:

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⑶影响:

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是标志)

⑴原因:

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②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统治阶级亟需。

直接原因:

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内外政策:

①政治:

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

②军事:

加紧扩军备战。

③外交:

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⑶历史影响:

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则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请分析出现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

历史传统:

德日具有军国主义的传统,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

美国有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

体系中的地位:

德国是被严厉制裁的战败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严重。

日本受华盛顿体系的压制,要求打破束缚。

美国是新国际关系的受益者,要求维护现行体系。

国家经济实力:

德日经济实力较美国薄弱,难以承受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缓解经济危机。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的失利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1935年——1936年)

原因: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结果:

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败因:

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⒊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1936年——1939年)(小二战——各种国际势力在此斗争)

背景:

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原因:

敌视共和国政府、控制西班牙等战略要地、检验自己的军事实力)。

【战争性质因此发生变化:

由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各方政策和态度:

①英法美等——“不干涉政策”。

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结果:

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败因:

内--西班牙人民阵线力量有限、西班牙国内外法西斯力量强大。

外--西方绥靖政策的消极影响。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结盟背景:

①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

②由于英法美等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③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互相支持利用。

结盟招牌:

“反共”(利用与苏联的矛盾欺骗英法美等国)

结盟过程:

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

结盟影响:

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含义:

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同时企图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的政策。

这是一种损人害己、姑息养奸的政策。

原因:

①英法经济军事地位的削弱,存在畏战情绪。

②英法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无暇顾及。

③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

⑤对苏联社义的仇视和对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蔑视。

⑥一战后对德国的过分惩罚,使英法产生一定负罪感。

⑦他们是“凡——华体系”的得利者,不想破坏现状。

表现:

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过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

(1935年起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