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漳州市化学份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4461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漳州市化学份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届漳州市化学份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届漳州市化学份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届漳州市化学份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届漳州市化学份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漳州市化学份解析版.docx

《届漳州市化学份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漳州市化学份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漳州市化学份解析版.docx

届漳州市化学份解析版

2016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买来的榴莲放在桌子上还没有吃,满屋尽是榴莲味,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大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间有间隔D.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闻到气味是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答】解:

买来的榴莲放在桌子上还没有吃,满屋尽是榴莲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故选D.

【点评】当我们嗅到物质的气味时,说明有气味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与其他性质没有关系.

 

2.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

A.溶解B.过滤C.蒸发D.吸附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过滤是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杂质的一种操作.

【解答】解:

A、溶解是把固体溶解到液体中,不能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故错误;

B、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故正确;

C、蒸发是将液体除去的一种操作,故错误;

D、吸附只能与除去水中的异味等,不能除掉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故错误.

故选B.

【点评】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的操作原理,正确掌握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这对解答此类问题尤其重要.

 

3.下列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粗盐变成精盐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得氧气

C.蘸到浓硫酸的木棍即刻变黑

D.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粗盐变成精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得氧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蘸到浓硫酸的木棍即刻变黑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词充分体现钻石具有的性质是(  )

A.硬度较小B.密度较大C.导电性好D.化学性质稳定

【考点】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保存的时间较长,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钻石是经过琢磨的金刚石(碳的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保存的时间较长,所以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A、“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与硬度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B、“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与密度较大无关,故选项错误.

C、“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与导电性好无关,故选项错误.

D、钻石是经过琢磨的金刚石(碳的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能长时间保存,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5.图示中的呃“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受热仪器破裂

B.

试剂外流

C.

液体飞溅

D.

读数不正确

【考点】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蒸发与蒸馏操作.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溶液时用玻璃棒进行搅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冷凝水毁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中操作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会流出腐蚀标签,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故选项符合题意.

C、蒸发溶液时,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图中无玻璃棒,则液体沸腾,液体溅出;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读取液体体积,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不正确;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柠檬酸(C6H8O2)具有温和爽快的酸味,是多种饮料、糖果等食品的常用酸味添加剂.下列关于柠檬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8:

7

B.柠檬酸由三种元素组成

C.一个柠檬酸分子含21个原子

D.所含碳元素质量分数为37.5%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B.根据柠檬酸的化学式为C6H8O7进行分析其元素组成;

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进行解答;

D.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

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柠檬酸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1×8):

(16×7)=1:

14;故错误;

B.根据柠檬酸的化学式为C6H8O7可知柠檬酸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故正确;

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得柠檬酸的原子个数为:

6+8+7=21;故正确;

D.柠檬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37.5%,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基本计算,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学生明确计算的方法即可解答.

 

7.下列实验活动不能成功的是(  )

A.用熟石灰金别铵态氮肥和钾肥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灼烧法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

D.用稀硫酸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A、根据铵盐遇碱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进行分析;

B、根据在通常状况下,氮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都能够灭火,进行分析;

C、根据灼烧时羊毛会有焦羽毛味进行分析;

D、根据锌会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进行分析.

【解答】解:

A、取样品,加入熟石灰后,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铵态氮肥,无明显现象的是钾肥,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无法区别,故B不正确;

C、取样品,灼烧后羊毛会有焦羽毛味的是羊毛,没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合成纤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取样品,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的是假黄金,没有明显现象的是真黄金,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

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8.下列关于CO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组成元素相同,性质相同

B.都能用于灭火

C.组成元素相同,是同一种物质

D.能用澄清石灰水区别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组成和应用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

A、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不相同,故A错误;

B、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能用于灭火,但CO具有可然性,不能用于灭火,故B错误;

C、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的构成不同,是不同种物质,故C错误;

D、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和澄清的石灰水不反应,能用澄清石灰水区别.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组成和应用等知识.

 

9.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质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考点】元素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解答】解:

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即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以下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气体

B.向Na2CO3溶液中滴加澄清的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

C.CO还原Fe2O3的实验后,玻璃管中的粉末由红棕色变成黑色

D.用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纸花放入CO2集气瓶中,纸花变红色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发出白光进行分析;

B、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D、根据石蕊遇酸变红色,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但不是酸,不显酸性,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

A、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发出白光,故A正确;

B、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故B正确;

C、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玻璃管中的粉末由红棕色变成黑色,故C正确;

D、石蕊遇酸变红色,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但不是酸,不显酸性,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故D错误.

故选:

D.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1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1℃(  )

A.t1℃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

B.t2℃时25g甲加入50g水中,形成75g溶液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甲、乙两种物质,都可以采用降温方法使接近饱和的额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不能确定,所以25g甲加入50g水中,不一定能形成75g溶液,故B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错误;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采用升温方法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下列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错误运用化学知识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小苏打用于烘焙糕点

C.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D.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

【考点】常用盐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醋酸的性质及醋酸的含量测定.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A、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故说法正确;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用于烘焙糕点,故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说法错误;

D、食醋可以和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因此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故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3.下列是人体中几种液体的正常pH范围,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胃液(0.9﹣1.5)B.血浆(7.35﹣7.45)

C.尿液(4.7﹣8.4)D.胰液(7.5﹣8.0)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

B、血液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

C、尿液的pH为4.7﹣8.4,可能显酸性、中性、碱性.

D、胰液的pH为7.5~8.0,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刚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气体

B.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C.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不宜作为植物的养料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造成大气污染,应该停止对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

【考点】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蜡烛燃烧实验;二氧化碳的用途;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专题】化学与能源;空气与水;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分析】A、根据蜡烛刚刚熄灭时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现阶段当今世界的主要燃料是化石燃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蜡烛刚刚熄灭时产生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具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但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为植物的养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造成大气污染,但现阶段当今世界的主要燃料是化石燃料,停止对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是不现实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氧化钠的性质与用途、蜡烛刚刚熄灭时的现象、二氧化碳的用途、化石燃料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相关变化关系的是(  )

A.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B.硝酸铵溶于水

C.在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D.常温下,加水稀释NaOH溶液

A.AB.BC.CD.D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碱溶液的稀释;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分析;

B、根据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分析判断溶液的导电能力;

D、根据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pH的变化分析.

【解答】解:

A、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催化剂,只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而生成氧气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会改变,故A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不会升高,故B错误;

C、由于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水,在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减弱,当硫酸过量时又逐渐增大,故C正确;

D、常温下,加水稀释NaOH溶液,溶液的pH不会等于7,更不会小于7,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题,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的性质的掌握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道不错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

 

二、生活现象解释

16.我市某校社团同学利用假期到敬老院参加社区服务,学以致用,他们﹣

(1)带去了新型营养酱油﹣铁强化酱油,这种酱油能有效预防人体缺铁,如果人体缺铁,会引起 贫血 症.

(2)用井水帮忙洗衣服时,发现:

湿衣服涂抹肥皂揉搓后浮渣较多,泡沫较少,说明养老院的井水是 硬 水,从节约和爱护水资源的角度考虑,最后一遍清洗衣服后的水还可用于 冲马桶 .

(3)在帮忙做饭时,打开天然气灶,发现火焰呈黄色,于是慢慢调 大 (填“大”或“小”)了灶具的进风口至火焰变成蓝色,目的是 使燃料充分燃烧 ,天然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

CO2+2H2O ;打开冰箱,闻到一股异味,建议用具有 吸附 作用的 活性炭 除去异味.

(4)做完菜后,及时关闭了天然气阀门,火焰熄灭,所用的灭火原理是 清除可燃物 .

(5)离开之前,将垃圾装入塑料袋带走,塑料袋属于 有机 合成材料(填“有机”或“无机”).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与能源;化学知识生活化;空气与水;化学与生活.

【分析】

(1)根据铁元素的生理功能进行分析;

(2)根据硬水的特性进行分析;根据节约用水的方法分析;

(3)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分析;根据天然气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进行分析;

(4)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5)根据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

【解答】解:

(1)带去了新型营养酱油﹣铁强化酱油,这种酱油能有效预防人体缺铁,如果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症.

(2)用肥皂洗衣服时发现泡沫很少,且有浮渣产生说明当地的水为硬水;从节约和爱护水资源的角度考虑,最后一遍清洗衣服后的水还可用于冲马桶.

(3)做饭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或橙色时,应调整炉具的进风口是为了使燃气灶中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气充分燃烧;天然气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打开冰箱,闻到一股异味,建议用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除去异味.

(4)做完菜后,及时关闭了天然气阀门,火焰熄灭,所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5)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故答案为:

(1)贫血;

(2)硬;冲马桶;(3)大;使燃料充分燃烧;CH4+2O2

CO2+2H2O;吸附;活性炭;(4)清除可燃物;(5)有机.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分析题中的问题考查的知识,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注意一些常识的记忆.

 

三、科普阅读理解

17.肼(N2H4),又称联氨,熔点1.4℃,沸点113.5℃;具有与氨相似的气味,能很好地混溶于水,醇等溶剂中,有强烈的吸水性,形成水合肼(N2H4•H2O),有毒,能强烈侵蚀皮肤,对眼睛、肝脏有损害作用;碱性弱于氨水,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贮存时用氮气保护并密封;用途广泛﹣可以把高压锅内表面锈蚀后的氧化铁还原为结构紧密的四氧化三铁保护层,减缓锅炉锈蚀.肼与液氧接触能自燃;燃烧放热量大,且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是航天飞船常用的高能燃料.依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肼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有强烈的吸水性 (只写一点).

(2)下列关于肼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C .

A.肼在常温下为固态B.肼的毒性很强

C.肼不能与盐酸反应D.肼不能与氮气反应

(3)写出肼自燃的化学方程式 N2H4+O2=N2+2H2O .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1)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题中所给肼的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肼和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

(1)肼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有强烈的吸水性;

(2)A、肼在常温下为气态,故A错误;

B、肼的毒性很强,故B正确;

C、肼的碱性弱于氨水,能与盐酸反应,故错误;

D、肼不能与氮气反应,故D正确;

故选:

AC;

(3)肼和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N2H4+O2=N2+2H2O.

故答案为:

(1)有强烈的吸水性;

(2)AC;

(3)N2H4+O2=N2+2H2O.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四、生产实际分析

18.工业锅炉烟气中含二氧化硫,排放前必须脱硫处理.“双碱法烟气脱硫”工艺流程如下:

(1)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形成 酸雨 ,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2NaOH═Na2SO3+H2O .

(2)工业烟气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的剩余物(气体除外),在沉淀池内除去盐渣,进入再生池,用石灰浆与某剩余物反应,“再生”出 氢氧化钠 ,此“再生”过程的意义是 提高昂贵原料的利用率 .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1)根据煤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粉尘等,都可导致环境污染;根据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解答;

(2)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解答.

【解答】解:

(1)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形成酸雨;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2NaOH═Na2SO3+H2O.

(2)工业烟气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的剩余物(气体除外),在沉淀池内除去盐渣,进入再生池,用石灰浆与某剩余物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生”出氢氧化钠,此“再生”过程的意义是提高昂贵原料的利用率.

答案:

(1)酸雨;SO2+2NaOH═Na2SO3+H2O.

(2)氢氧化钠;提高昂贵原料的利用率.

【点评】本题涉及大气污染、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方法,题目难度中等.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五、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19.地球大气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大气,此生大气和现在大气.

(1)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构成氢气的基本粒子是 氢分子 .

(2)现在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属于 混合物 (选填“化合物”、“纯净物”或“混合物”).

(3)次生大气主要微观成分如图所示.

①写出图中没有出现的一种氧化物的化学式 NO2 .

②太阳远紫外辐射能穿透上层大气到达低空,使D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

③现在大气中的氮气,最初有一部分是由次生大气中的C物质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两种产物之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